26.诗词五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诗词五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简介

26.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准确认读、书写并理解“嗟、谩、蓬舟”等生字词,丰富古代诗词词汇积累。
体会李清照词清新自然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学习运用炼字、用典等手法赏析词句,提升对诗词语言的感悟与鉴赏能力。
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本词,尝试模仿其语言风格进行简单的诗词创作,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与艺术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
引导学生梳理词的内容层次,把握词人从描写梦境到抒发情感的转换脉络,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对词中意象、典故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深入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
鼓励学生对词作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进行多元解读,培养批判性思维,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词中描绘的奇幻梦境之美,如“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所营造的壮阔、缥缈意境,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赏析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想象、夸张、用典等,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借助绘画、现代诗歌改写等形式对词进行再创作,培养审美创造能力,展现独特的审美体验。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尤其是其南渡前后生活的巨大变化对创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婉约派词的特点,增进对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认识。
领悟词人在词中表达的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面对困境的抗争精神,传承古代文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体会词作所反映的宋代的社会风貌、文化氛围,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感受词中奇幻的意境,体会词人借梦境表达的情感。
赏析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词人通过梦境和用典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人生追求。
引导学生从词作中汲取精神力量,思考其对当代人生的启示。
教学设想与教学方法
教学设想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词的韵律美,理解词意,体会情感。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词中描绘的奇幻世界。
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词的韵律、节奏,感受词的情感基调。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资源,展示与词境相关的奇幻云海、星河等图片,播放舒缓或激昂的古典音乐,营造出与词意相符的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词的意境。
问题引导法: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词中的梦境有哪些特点?” “词人为什么要借助梦境来表达情感?”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词的内涵。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词的意象、情感、艺术特色等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李清照的生平资料、创作背景以及关于《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多种解读,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包含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
准备与词境相关的古典音乐,如古筝曲《渔舟唱晚》(可选取节奏稍快、旋律较为激昂的部分),用于营造课堂氛围。
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包括字词解释、诗句赏析、诗词默写、拓展阅读等,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学生准备
预习这首词,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了解词的大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收集有关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其他代表作品,了解婉约派词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展现奇幻云海和星河的视频,视频中云海翻腾,星河闪烁,营造出一种缥缈、壮阔的氛围。同时播放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样奇幻的画面,你们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景象和情感?如果用诗词来描绘,你们会怎么写?”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总结:“大家的描述都很精彩,充满了想象力。在宋代,有一位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她也描绘了一个奇幻无比的梦境,并将自己复杂的情感融入其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看看她笔下的梦境有着怎样的魅力。” 及时性评价:对积极发言且想象丰富的学生给予肯定,如“你描绘的景象非常生动,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们感受到了你对这种奇幻之美的独特理解。”
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请学生分享预习时收集到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教师进行补充完善。详细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她生活在两宋之交,前期生活优裕,词作多写闺情、自然景物等;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病逝等变故,词作风格转为沉郁悲怆。其词作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细腻,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说明本词的创作背景,此词大约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词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诸多不幸,内心充满苦闷,却又有着对自由、理想的执着追求,于是借梦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及时性评价:对资料收集全面、表述清晰的学生给予表扬,如“你对李清照的介绍很详细,让我们对她的生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看得出预习很用心。”
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这首词,要求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以及语气的抑扬顿挫。例如:“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语速稍快,读出壮阔之感;“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语速稍缓,表现出梦境中的迷茫与天帝询问时的殷切。
学生跟着教师逐句跟读,体会诵读的节奏与感觉。
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词的大意,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尝试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对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整理后提交给教师。
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字词和句子进行集中讲解。如“我报路长嗟日暮”中“嗟”意为叹息;“学诗谩有惊人句”中“谩”同“漫”,空、徒然的意思;“九万里风鹏正举”运用了《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典故,词人借此表达自己想要像大鹏一样高飞远举的愿望。 及时性评价:对在交流中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如“你们俩通过交流解决了一些疑问,这种学习态度值得表扬,继续保持。”
研读诗词,品味语言(15分钟)
提出问题:“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这两句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从词的意象、炼字等方面进行分析。
明确:这两句词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画面,天空中云雾翻涌,与晨雾相连,银河在转动,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在语言上,“接” “连” “转” “舞”等动词运用精妙,生动地展现了动态的画面,使整个场景充满了奇幻的色彩。
继续提问:“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从这两句词中,我们能体会到词人怎样的情感?”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进行分析。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迷茫与感慨,“路长嗟日暮”写出了她对前途的担忧和时光流逝的感叹;“学诗谩有惊人句”则体现了她虽有才华,却在现实中无法施展的无奈与苦闷。
请学生再从词中找出其他体现词人语言特色的字词或句子进行赏析。如“殷勤问我归何处”中“殷勤”一词,将天帝拟人化,表现出天帝对词人的关切,使整个梦境更具温情。 及时性评价:对能够准确分析词句、深入理解词人情感的小组和学生给予高度评价,如“你们小组对这两句词的情感分析非常到位,从词人的生平经历出发,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让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深入探究,体会意境与情感(10分钟)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这首词,闭上眼睛,想象词中描绘的梦境,思考这个梦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对梦境的感受和对词人情感的理解,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完善。共同总结出词中的梦境表达了词人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与无奈。词人借梦境,渴望摆脱现实的束缚,像大鹏一样高飞远举,寻找属于自己的美好归宿。
提出问题:“词人为什么要借助梦境来表达这些情感?”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的活动受到诸多限制,词人的理想和追求难以实现。梦境为她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情感的空间,通过奇幻的梦境,更能深刻地表达她内心深处的渴望和痛苦。 及时性评价:对能够准确感受梦境意境、深入体会词人情感的学生给予肯定,如“你对梦境的感受非常细腻,对词人情感的理解也很深刻,很好地把握了这首词的内涵。”
拓展延伸,思考现实意义(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李清照在词中所表达的对理想的追求和面对困境的抗争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像李清照一样,保持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勇敢地抗争,不被困境所打倒,积极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及时性评价:对能够结合现实深入思考并发表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如“你从李清照的词中获得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启示,思考很有深度,给大家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
课堂小结(2分钟)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领略了她清新自然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感受了词中奇幻的梦境和复杂的情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从词人的作品中汲取力量,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课堂作业(5分钟)
背诵并默写《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加深对词的记忆和理解。
以“我心中的李清照”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李清照及其这首词的认识和感受。
达成性评价
知识与技能维度
通过课堂提问、默写检查和词句赏析练习,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词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熟练背诵并默写这首词,达成了知识积累的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不够准确,如“谩”字的含义,以及对典故的运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在语言表达方面,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赏析词的语言特色,但在模仿其语言风格进行创作时,存在一定困难,如语言不够清新自然,炼字不够精准。后续需要加强相关的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维度
在分析词的内容层次和情感脉络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跟随教师的引导理清词的逻辑,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然而,仍有一些学生在独立分析词时,思维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例如可以提供更多同类型的词让学生进行分析练习。
在对词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进行多元解读时,部分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展现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但部分学生的思维较为局限,缺乏深入思考和创新观点,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提供更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引导方式,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
审美与文化维度
通过对词的意境赏析和想象画面的描述,大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词中奇幻梦境的美,体会到词人营造的独特意境,审美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审美创造方面,学生在以绘画、现代诗歌改写等形式对词进行再创作时,创意和表现力不足,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启发和指导,比如展示优秀的再创作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学生对李清照的生平、创作风格以及宋代的文化氛围有了一定的认识,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但对于如何将古代词人的精神品质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部分学生还缺乏深入思考,后续可通过组织主题讨论、开展拓展阅读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诵读法的运用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熟悉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表现逐渐进步,对词的理解也随着诵读的深入而不断加深。
问题引导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的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思考问题和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思维得到了锻炼,对词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了与词意相符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词中描绘的奇幻世界,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增强了学习效果。
不足之处
1.在时间把控上,对小组讨论环节的时间预估不够准确,导致部分小组讨论时间过长,课堂作业时间略显紧张,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进行展示交流。
2.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方面,虽然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对词进行再创作,但给予学生的具体指导不够细致,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未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帮助,导致部分学生的创作成果质量不高。
3.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对词人精神品质的现实意义讨论不够深入,教师在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方面,方法还不够灵活多样,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改进措施
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在小组讨论环节设置明确的时间限制,并在巡视过程中及时提醒学生把握讨论进度,确保课堂作业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并进行展示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审美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加强对学生创作的具体指导。在布置创作任务前,先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讲解和示范,如如何从词中提取元素进行绘画创作,怎样运用词的语言风格进行现代诗歌改写等。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加强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个性化的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在拓展延伸环节,设计更具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如“在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时,李清照的抗争精神如何帮助我们调整心态?”同时,可以引入一些现代人物的事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古代词人精神品质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加深学生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