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诗词五首《春望》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诗词五首《春望》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简介

26.2《春望》核心素养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理解并积累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国” “破” “深” “抵”等,感受杜甫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体会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拟人、借景抒情等,学习运用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情境,提升诗歌鉴赏和写作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对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多元解读,发展批判性思维,提升对诗歌深层内涵的理解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诗歌描绘的春日长安破败之景与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相融合所营造的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感受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鉴赏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创造追求。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家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和担当意识。
体会古典诗歌的文化价值,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赏析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及其成因。
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范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和韵味。
讲授法:对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表现手法等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扫除理解障碍。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诗歌的内涵、情感等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诗歌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一)教师
深入研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和问题。
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与诗歌创作背景、杜甫生平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辅助教学。
准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以便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生
预习诗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了解诗歌大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查阅资料,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收集与本诗创作背景相关的信息。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图片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春天的美景图片,如繁花似锦的花园、生机勃勃的田野等,引导学生描述看到图片后的感受,感受春天的美好。随后,展示一幅描绘战乱后城市破败景象的图片,与之前的春景形成鲜明对比。提问学生:“同样是春天,这两幅图片给你们的感受有何不同?如果让你用诗歌来描绘这样的场景,你会怎么写?”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2.引出课题: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说道:“在唐朝,诗人杜甫也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与战乱,在春天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春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杜甫在特殊背景下对春天独特的情感。”(板书课题)
3.及时性评价:肯定学生积极参与发言,如“你对图片的观察很细致,感受也表达得很真切” “你的想象很丰富,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独特的画面”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作者介绍:通过PPT展示杜甫的画像及简介,介绍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强调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背景说明:详细介绍《春望》的创作背景,当时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及时性评价:表扬认真倾听的学生,如“这位同学听得很专注,对杜甫和诗歌背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范读: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诗歌,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读出沉重、感伤的情感。
学生跟读:学生跟着教师逐句跟读,模仿教师的读音和节奏,多读几遍,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自主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字词讲解:PPT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如“国(国都,指长安)” “破(沦陷)” “深(茂盛;茂密)”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抵(值,相当)”等,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文意疏通: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刚刚讲解的字词,逐句翻译诗歌,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适时给予指导。之后,挑选几位同学分别翻译不同的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纠错,教师总结归纳,确保学生理解诗歌大意。
及时性评价:对学生在朗读和字词理解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如“你的朗读越来越有感情了,进步很大” “你对这个字词的理解很准确,预习工作做得很扎实”等,给予肯定和鼓励。
精读诗歌,深入探究(20分钟)
分析诗歌意象:
o问题引导:提出问题“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让学生默读诗歌,圈画出意象,并思考其作用。
o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适时引导。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o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明确诗中的意象有“国” “山河” “城” “草木” “花” “鸟” “烽火” “家书” “白头” “搔”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国破” “草木深”描绘出长安城沦陷后一片荒芜、破败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衰败的氛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花” “鸟”拟人,借花流泪、鸟惊心,烘托出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沉痛心情。
体会诗歌情感:
o深入探究:进一步提问“从诗歌的字里行间,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让学生再次研读诗歌,做好批注。
o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互相补充完善。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o总结讲解:教师总结诗人的情感,既有对国家沦陷、山河破碎的悲痛,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又有对亲人离散、音信不通的担忧与思念,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还有因感时伤世、忧国思家而产生的愁苦与无奈,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对诗歌情感的深入分析,让学生体会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
赏析表现手法:
自主思考:让学生自主思考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如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并在诗中找出依据。
全班交流: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找到的表现手法及分析。有的学生可能会指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将花和鸟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同时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春日长安的破败之景,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体会诗歌风格:
o对比阅读:展示杜甫的另一首诗《登高》中的部分诗句,与《春望》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情感基调、语言表达等方面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o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情感深沉苍凉;“顿挫”则体现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上,起伏变化,回环往复。《春望》中诗人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等复杂情感,通过凝练的语言、跌宕起伏的节奏表达出来,充分体现了这一风格。
及时性评价:在学生探究和发言过程中,适时评价学生的表现。如“你们小组对意象的分析很到位,准确把握了意象营造的氛围” “你对诗歌情感的体会很深刻,能够结合诗句具体阐述,非常好” “你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很准确,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拓展延伸(10分钟)
1.主题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在古代诗歌中,还有哪些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类似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诗歌,如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选取其中一首进行简要分析,体会不同诗人在表达家国情怀时的异同。学生分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分享。
2.现实链接:组织学生讨论“在当今和平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传承诗人的家国情怀?”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如关注国家发展、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努力学习为国家做贡献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家国情怀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3.及时性评价:对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如“你们小组对古代诗歌家国情怀的分析很全面,比较出了不同诗人的特点” “你对在现代传承家国情怀的看法很有见地,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态度”等,肯定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总结诗歌通过描写春日长安的破败景象,运用多种意象、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复杂情感,展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强调学习这首诗歌在语言积累、情感体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收获。
情感升华:鼓励学生在欣赏古典诗歌的同时,传承和弘扬诗人的家国情怀,珍惜和平生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堂作业(2分钟)
背诵并默写《春望》。
以“《春望》中的家国情怀”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达成性评价
1.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字词解释、诗句翻译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字词、大意的掌握情况。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重点字词,正确翻译诗句,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好。
2.能力提升评价:观察学生在分析诗歌意象、情感、表现手法以及讨论拓展问题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诗歌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情况。在课堂讨论和发言中,多数学生能够准确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深入体会诗歌情感,并结合现实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3.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对诗歌所表达家国情怀的理解和对现实生活中家国情怀传承的看法,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能够深入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对家国情怀的认同和积极传承的态度。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诵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诗歌情感;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歌背景和意境;小组讨论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提升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时,虽然采用了对比阅读的方法,但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另外,在课堂时间把控上,拓展延伸环节稍显仓促,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开讨论。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诗歌风格的讲解,可以引入更多的作品实例,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