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第四节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被循环利用第三章 生态系统学习目标1.能简述生态系统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的过程2.能说明物质循环的应用及意义生物在水循环中起的作用很小1二氧化碳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2目录固氮菌等细菌在氮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3人类运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在生产实践中实现资源多层次利用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的过程2.类型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无机物有机物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如水、二氧化碳、无机盐)一部分大部分细胞呼吸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生物在水循环中起的作用很小1.水循环方式:降水和蒸发是水循环的两种方式动力:由太阳能推动海洋陆地大气中的水降水降水蒸发蒸发地表径流生物在水循环中起的作用很小2.水循环的特点(1)生物圈:蒸发量=降水量陆地: 蒸发量<降水量海洋: 蒸发量>降水量(2)沼泽地、大陆架: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系统之一(3)生物在全球水循环中所起的作用很小3.水循环的作用补充某些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二氧化碳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地球上水的总量约1.4×1010km3,并且水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往复,因此有人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我国也不存在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二氧化碳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1.碳的存在形式(1)从含量角度最多:碳酸盐(岩石圈)其次:化石燃料中的碳生物可直接利用的碳:二氧化碳(2)从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角度非生物环境中:CO2和碳酸盐生物群落内部:含碳有机物二氧化碳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3)流动形式①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CO2②生物群落内部:含碳有机物2.碳循环的主要形式3.碳循环的特点全球性、循环性CO2二氧化碳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4.碳循环模式图煤、石油燃烧大气中的CO2库生产者消费者光合作用摄食(有机物)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思考】1.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是什么?食物链和食物网2.参与碳循环的生理过程有哪些?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5.几种碳循环模式图分析(1)辨图要点: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箭头是双向的箭头指向最多的是大气中的CO2库,其次是分解者E为 ;F、D、B都为 ;C为 ;A为 。大气中的CO2库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二氧化碳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2)【思考】若将上图改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应做什么修改?应将 “大气中的CO2库”改为“非生物环境”A为 ;B为 ;C为 ;D为 。大气中的CO2库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二氧化碳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3)(4)A为 ;C为 ;B为 ;D为 。大气中的CO2库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A为 ;B、C为 ;D为 ;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二氧化碳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6.碳循环特点(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之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2)具全球性、反复循环流动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生物群落无机环境CO2有机物二氧化碳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海洋对大气圈中碳含量的调节(1)海洋的含碳量是大气圈含量的50倍(2)调节方式大气中CO2含量增加 → CO2进入水圈 → 大气中CO2含量减少大气中CO2局部短缺 → 水圈CO2进入大气 → 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大气圈水圈扩散固氮菌等细菌在氮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1.大气成分的 78%是氮气氮最重要的储存库就是大气圈2.存在形式(1)大气圈中的氮气:最多(占大气成分78%)(2)大多数生物不能直接利用(3)生物可直接利用的氮:无机氮化合物(主要是硝酸盐和氨)3.氮循环包括固氮、氨化、硝化、反硝化等过程固氮菌等细菌在氮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氮循环包括固氮、氨化、硝化、反硝化等过程固氮作用反硝化作用大气中氮生物群落的氮固氮菌等细菌在氮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4.固氮的途径类型 方式 说明高能固氮 通过闪电、宇宙射线、陨石、火山爆发等所释放的能量进行固氮 形成的氨或硝酸盐随着降雨到达地球表面,属于天然固氮方式工业固氮 是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将氮气还原为氨气 对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生物固氮 通过固氮菌和蓝藻等自养或异养微生物进行固氮 生物固氮是最重要的固氮途径固氮菌等细菌在氮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氨化作用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氮化物、动物的含氮排泄物(如尿素),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后形成氨。硝化作用在有氧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氨或铵盐在硝化细菌等的作用下最终氧化成硝酸盐,并存在于土壤中,部分硝酸盐进入水域被利用。反硝化作用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N2、NO、N2O,返回大气,这个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固氮菌等细菌在氮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氮循环的过程模型①②硝化作用③氨化作用④反硝化作用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方面通过各种固氮作用使氮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用使氮不断重返大气,从而使氮的循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人类运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实现资源多层次利用【实例1】“过腹还田”秸秆食物牛、羊等粪便农田食用菌培养蚯蚓残渣农作物优点:既减少了田间焚烧秸秆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又增加了产值人类运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实现资源多层次利用【实例2】“蔬菜-鸡、猪-沼气”系统人类运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实现资源多层次利用意义(1)运用物质循环规律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2)根据生态学原理,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指导生产实践,可以实现资源的多层次利用或循环利用,使人和自然环境共同受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比较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为载体 无机物、有机物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往复范围 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之间 生物圈(全球性)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返的动力课堂小结实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应用物质循环的概述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1.磷循环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磷经岩石风化、溶解、生物吸收利用、微生物分解,进入环境后少量返回生物群落,大部分沉积并进一步形成岩石。岩石风化后磷再次参与循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碳元素年周转量比磷元素多B.人磷肥等活动不会改变磷循环速率C.磷参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D.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解析:细胞中碳元素的含量高于磷元素,故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磷元素年周转量比碳元素少,A正确;人类施用磷肥等农业生产活动会改变磷循环速率,B错误;植物吸收的磷可用于合成磷脂、ATP、DNA、RNA等物质,故磷参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C正确;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D正确。课堂小测B2.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生产者、B,C,A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①②⑥⑦为CO2形式,③④⑤为有机物形式C.③④⑤⑥⑦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D.经③流向B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解析:A、据图分析,A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它们不能构成食物链,A错误;B、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⑥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⑦表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这些过程的碳元素为CO2形式,③表示捕食关系,④表示生产者的碳元素以残枝败叶形式流向分解者,⑤表示消费者的碳元素以遗体粪便流向分解者,碳元素都是为有机物形式,B正确;C、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为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也等于各生物的呼吸消耗的碳的量之和,即①与④⑤⑥⑦之和相等,C错误;D、经③流向B的碳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形式散失,少量的碳元素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D错误。B3.“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B.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①过程增强后,③④⑤过程随之增强,可以通过增强①减少大气中CO2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⑤过程的依赖解析: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A错误;①过程是绿色植物参与的光合作用,所以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只能是生产者,B错误;①过程(光合作用)增强后,③④⑤过程随之增强,而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是化石燃料在短时间内大量燃烧导致的,所以不能简单通过增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大气中CO2,C错误;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D正确。DThanks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绚丽多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