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战国时期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7课:百家争鸣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争鸣”是指各学派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救世的主张。“百家”为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十家。第7课 百家争鸣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素养目标1.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知道老子的思想主张,结合相关史料,分析“道”“辩证”“无为”等思想,感悟老子的智慧;(重点)2.历史解释、唯物史观:讲述孔子的故事,理解孔子的思想,了解孔子“仁”的核心思想及其对教育的贡献,认识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重点、难点)3.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制作表格归纳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联系现实,认识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重点)壹·老子和《道德经》一、老子和《道德经》1.老子及其思想姓名 老子(李耳) 年代 春秋后期楚国人著作 《老子》又称《道德经》 地位 道家学派创始人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相关史事】“子”是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一、老子和《道德经》1.老子及其思想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思想 核心处世材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材料:“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第四十三章(1)“道”是万物之源;(2)人要顺应事物内在的规律;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现实应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回归自然是我们人类发展的必然。一、老子和《道德经》思想 哲学政治1.老子及其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现实应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但是因此能得到好处。现实例子:(1)以美为首的北约,为一己私利,到处点燃战火。(2)无节制的加班,使人产生焦虑。(3)高强度的学习,会导致学生厌学。国家一旦把利益看淡,不与民争利,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国家也就会长治久安。无为而治是依据规律、依据制度来管理,只要顺应自然规律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贰·孔子和儒家学说二、孔子和儒家学说姓名 孔丘(字仲尼) 时代 春秋后期鲁国人著作 《论语》 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1.孔子及其思想(1)孔子的一生二、孔子和儒家学说2.孔子的主张思想主张 核心 “仁”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基础 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 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如果想要站得住,就要帮助别人也站得住;如果想要通达事理,就要帮助别人也通达事理。这句话是孔子教育他的学生时说的一句话。后来这句话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鼓励人们要乐于奉献,多帮助别人,不求回报。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即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二、孔子和儒家学说2.孔子的主张政治主张 (1)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2)反对苛政;(3)提出“为政以德”,关注民生。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二、孔子和儒家学说2.孔子的主张教育 (1)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主张有教无类;(3)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谦虚好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实事求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即贫穷)的颜回,穷居卫国的曾参都成为孔门高足。又如:“子路,卞之野人(即乡野之人);子贡,卫之贾人(即富商巨贾);颜涿聚,盗也(即盗贼);颛孙师,驵也(即马匹交易);孔子教之,皆为显士。” ——《群书治要》卷三十六引《尸子》孔子授学图二、孔子和儒家学说3.影响(1)古代:①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②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现代: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②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孔子学院全球分布图叁·百家争鸣三、百家争鸣1.背景(原因)(3)思想文化: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格局被打破,私学兴起,学术思想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孔子授学图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新旧交替。(1)经济变化:铁农具和牛耕的普遍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根源)(2)社会变革:战国时期,旧(奴隶制度)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封建制度)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三、百家争鸣2.代表派别儒家 孟子 (1)实行“仁政”,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3)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著作 《孟子》荀子 实行“礼治” ,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著作 《荀子》三、百家争鸣2.代表派别:儒家孟子【学史崇德】孟子在与人探讨什么是“大丈夫”时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看来,不会被富贵扰乱心智,不会因贫贱改变操守,不会被威武屈服意志,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这种精神对后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影响。(1)孟子的思想主张给后人哪些警示?警示人们在富贵后,仍然要节俭朴素, 在穷困中,要正直高洁, 面对强权,要勇敢无畏。 当今,许多意志薄弱者经不起金钱和物质的诱惑,成了腐败分子,成为人民的罪人。三、百家争鸣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贤人治国 著作 《墨子》兵家 孙武 战国时期,出现了吴起、孙膑等兵法家 著作 《孙子兵法》2.代表派别【相关史事】《墨子》一书包含许多科学理论。其中,《经上》《经下》等篇目被合称为《墨经》,论述了数学、力学、光学等相关的许多基本要素,记载了杠杆、小孔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墨子》中的《城守篇》详细介绍了城门结构、城池防御设施构造、弩机等器械制造工艺,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墨子三、百家争鸣道家 庄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著作 《庄子》法家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著作 《韩非子》2.代表派别庄子韩非“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韩非子· 定法》“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人主》“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扬权》三、百家争鸣3.定义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4.影响材料:百家争鸣中的各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它们为中国以后几千年的思想、文化、哲学、政治和社会做出了贡献。——斯塔夫里阿诺斯(1)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2)为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课堂小结老子孔子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政治思想: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为政以德,反对苛政源于春秋盛于战国百家争鸣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核心思想:道、顺应自然辩证思想: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以柔克刚。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荀子:礼治、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庄子: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韩非: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教育家思想家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课堂练习1 . (2025广东清远一模)对联对于培养家国情怀有着重大价值。“讲屋宏开,群仰海邦领袖; 吟坛载启,争承尼父渊源。”此对联体现孔子教育方面的主张是( )A.豫时孙摩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因材施教2 . (2025年广东中山一模)战国时期,有思想家指出:之前尧舜用禅让的方式传承帝位,受人尊敬,被誉为圣王,但燕王禅让给大臣却使燕国因内乱而亡国……由此看来,是非善恶随时势而变化。该观点属于 ( )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课堂练习3. (2025年重庆三模)同学们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收集到下图所示论据。据此推断他们要论述的观点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坚持人民立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马克思A.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 B.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C.中华文明具有延续性 D.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契合性课堂练习4 . (2025年广州模拟)孔子认为“为仁由己”,每个人都能成为弘道者;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人的活动看做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这体现了儒家( )A.对以法治国的推崇 B.对人精神自由的追求C.对贵族生活的批判 D.对人自身力量的坚信5 . 朱熹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为万世师表,道贯古今。“他”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课堂练习6 .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解决社会问题 B.推崇西周制度 C.顺应自然法则 D.树立君主权威7 . 《论语·乡党》中记载,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看见马棚被烧,赶紧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 ”却不问马怎么样了。该故事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 )A.以德治国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因材施教本课完,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