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 之《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共26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 之《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共26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8《陈太丘与友期行》
第二单元 
2024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幻灯片 1:封面
课程名称:《陈太丘与友期行》
课时:第 1 课时
学科:语文
年级:七年级
幻灯片 2:课程导入
展示图片:呈现一幅古代人们在亭台楼阁间相约见面的画面,画面中一人在焦急等待,另一人匆匆赶来。
提问引导:“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和朋友相约出行是常有的事。但如果约定的时间到了,朋友却迟迟未到,你们会怎么做呢?在古代,也有这样一个关于友人相约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陈太丘与友期行》,看看故事中的人物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有着怎样的举动和态度。”
幻灯片 3:作者及作品介绍
刘义庆简介:刘义庆(403 - 444),字季伯,南朝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他出身南朝宋宗室,武帝时世袭王位,后被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刘义庆为人喜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其组织编撰的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成为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这部作品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发展影响深远。
《世说新语》介绍:《世说新语》主要记叙了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全面反映了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书中故事涵盖诸多方面,像 “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 等,都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重要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 等也演变成常用的历史典故。该书经梁代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学术价值极高,更为后人所重视。《陈太丘与友期行》便选自《世说新语 方正》篇,“方正” 意为行为、品行正直,此篇多记载人物的正直言行,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能一窥当时人们对正直品性的推崇。
幻灯片 4:字词学习
重点字词展示:尊君在不(fǒu)、非人哉(zāi)、相委而去(wěi)、友人惭(cán)、下车引之(yǐn)、太傅(fù)、舍去(shě)、奕(yì)等。
字词读音:详细标注字词的正确读音,可结合拼音,教师领读,让学生跟读,特别强调 “不” 为通假字,通 “否”,读 “fǒu”;“哉”“惭”“引” 等字的读音也要准确掌握。
字词释义:解释重点字词含义,“尊君” 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 通 “否”,表疑问;“哉” 语气词,相当于 “啊”;“委” 意为舍弃;“惭” 指惭愧;“引” 表示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太傅” 为官职名;“舍去” 即不再等候就走了;“奕” 可用于人名。
词语造句:给出例句辅助理解,如 “请问尊君在家吗?”“他这种相委而去的行为,实在让人失望。”“面对大家的指责,他感到十分惭。”
幻灯片 5: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特别关注文中对话的语气,尝试初步感受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思考问题: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涉及哪些人物?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幻灯片 6:梳理文章情节
情节梳理:
起因: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在中午出行,约定的时间过了,友人却没有来,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经过:友人到达后,询问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得知陈太丘已走,便发怒骂陈太丘 “非人哉”。陈元方则有理有据地反驳友人,指出友人既无信(约定中午却未按时到)又无礼(当着儿子的面骂父亲)。
结果:友人听后感到惭愧,下车想要拉元方表示友好,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情节图示:用简单的流程图展示文章情节,如:陈太丘与友期日中→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友至问元方,怒责太丘→元方反驳友人→友人惭而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幻灯片 7:精读重点段落(一)
段落呈现:展示课文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赏析要点:
简洁叙事:这几句话用极为简洁的语言,将故事的基本信息交代得清清楚楚。“期行” 表明两人相约出行;“期日中” 明确了约定的时间;“过中不至” 说明友人迟到;“太丘舍去” 体现陈太丘的守时,在等待无果后选择离开;“去后乃至” 则补充说明友人到达的时间,为后文的冲突埋下伏笔。短短几句话,就将事情的起因和人物的初步行动呈现出来,展现了文言文语言简洁而表意丰富的特点。
人物性格初现:从陈太丘 “过中舍去” 的行为,可以初步看出他是一个守时、有原则的人;而友人的迟到,也暗示了他可能缺乏时间观念,为后文其无礼的表现做了铺垫。
小组讨论:“在生活中,如果你是陈太丘,面对友人的迟到,你会等多久?为什么?”
幻灯片 8:课堂小结
总结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包括作者刘义庆及《世说新语》的相关知识、重点字词的掌握、文章情节的梳理以及对重点段落的初步赏析。强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故事的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完成课后练习中关于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的部分。
思考:陈元方和友人分别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下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人物形象。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学习目录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跟别人约定。假如有一天,你和同学约定星期天上午九点到公园玩,可是到了时间他还不来,你会怎么做 (请1-2名同学作答)
古人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看看古人是如何处理与人约定的事情的。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fǒu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 , 疏通文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
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相约同行。期,约定。
正午时分。
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不,同“否”。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 , 疏通文意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语气词,表示感叹。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拉,牵拉。
回头看。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 , 疏通文意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午时分。过了正午(朋友)仍然没到,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才七岁,正在大门外玩耍,朋友便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没有来,已经离开了。”这位朋友便发火骂道:“真不是人!和朋友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道:“您和家父约定正午时分,到了正午您却不来,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听后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牵拉陈元方(道歉),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自家的大门。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 , 疏通文意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同“否”
一词多义
名词,信用
形容词,诚信

则是无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文言句式
省略句
去后乃至(“乃”前省略主语“友”)
待君久不至(“待”前省略主语“家君”)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 , 疏通文意
古今异义
下车引之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古义:拉 今义:引导
古义:丢下 今义:委屈、委托
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行
相委而去
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注意、照管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 , 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期日中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友人惭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 , 疏通文意
1.研读课文第一句“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这句话交代了故事的人物(陈太丘和他的朋友)、事件(相约出行)以及时间(正午)。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分组讨论 , 内容解读
2.“尊君”“君”“家君”各指什么?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分组讨论 , 内容解读
3.文中有几个人物?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陈太丘:严格遵守约定,不姑息不守信的人。
友人:无信无礼,但知错能改。
元方:率直方正,聪明机灵,懂得维护父亲的尊严。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分组讨论 , 内容解读
4.你认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①认为元方“失礼”,理由是: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分组讨论 , 内容解读
②认为元方“不失礼”,理由是: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为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分组讨论 , 内容解读
5.《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陈元方的“方正”
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
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父亲依照约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决然舍去。元方也从父亲身上知道了“交友以信”的道理。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分组讨论 , 内容解读
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友人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元方据理抗辩,有理有据,有礼有节,落落大方。
第三,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分组讨论 , 内容解读
探究: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①我们要诚实守信,做言而有信的人。
②我们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③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④为人要方正,办事要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分组讨论 , 内容解读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尊君在不(  ) 舍去(  )
·
·
1星题 积累运用
fǒu
shě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7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_____
(2)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约定
丢下
离开


回头看
到,到来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D
点拨:A项,同“否”/表示否定;B项,代词,指元方/助词,的;C项,表顺承,可译为“就”/与“俄”连用,表示“不久,一会儿”;D项,连词,均可译为“就”。
4. 根据提示默写句子。(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描述友人在元方的据理反驳下深感惭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友人惭 下车引之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2分,共8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友人惭,下车引之。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友人感到惭愧,从车上下来拉元方。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4)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正午(您)没到,就是没有信用。
正午已过(他)还没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人)才到。
在这堂课中,我们通过初读课文,疏通了文意,积累了文言词汇;经过分组讨论,深入解读了人物形象,感受到了古人对诚信和礼仪的重视,也领略了古代儿童的聪慧和良好的品德。拓展延伸时,也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篇《陈太丘与友期行》虽篇幅短小,却意义深远,希望大家能将学到的诚信、守礼等品质铭记于心。
课堂小结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