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夜上受降城闻笛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引导学生准确认读并理解诗中的生字词,如“受降城”“回乐烽”“芦管”等,积累文言词汇。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歌中边塞的荒凉、宁静与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以边塞诗著称,擅长绝句,工于七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建中元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期间写下了本诗。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诗歌大意:
  回乐烽前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有寒意,受降城外月色清冷,犹如遍地秋霜。
  大漠苍茫,万籁俱寂的静夜里,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征人们无法入睡,皆眺望故乡。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指出征或者戍边的军人。
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理解诗歌中的景象和情境
(三)精读诗歌,赏析品味
回 乐 峰 前 沙 似 雪
受 降 城 外 月 如 霜
月 如 霜
沙 似 雪
白沙莽莽,恍如终年不化的积雪。
远 望
月 如 霜
沙 似 雪
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比喻
月色茫茫,恍如秋宵普降的寒霜。
近 看
空寂凄冷
景色
愁惨凄凉
心境
触发征人怀乡思归之情
(三)精读诗歌,赏析品味
不 知 何 处 吹 芦 管
一 夜 征 人 尽 望 乡
写静夜闻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不 知 何 处
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不 知何 处
一 夜

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一 夜

一个小小的“芦管”引起的是无数的士卒的望乡之景。
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
(三)精读诗歌,赏析品味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绘 色
传 声
状 形
这首诗通过描写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以及如泣如诉的笛声,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怀的哀愁。
(三)精读诗歌,赏析品味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的乡愁是: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的乡愁是:
他们的乡愁中有“大我”,
有一份家国的担当。
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三)精读诗歌,赏析品味
提问: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李益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常常描写边塞的生活和战争。这首诗歌可能是他在边塞服役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
(四)拓展阅读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诗》·王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李商隐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王安石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五)艺术手法
融情于景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到客观景物(落花)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寄托感情。
语极平淡
内涵无限丰满。
反衬和双关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两句一语双关,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现了诗人对人世沧桑、身世飘零、盛世不再的惋惜和深切的悲伤。
(六)课堂总结
这首诗通过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以及抒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重逢,表现了时代的变迁,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感慨和对彼此现状的悲叹之情。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背诵、默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拓展作业:假如你是受降城戍守的征人,听到芦管的那晚,是怎样的情形?听到芦管响起的时候,你心里在想些什么?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短文。
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