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强”“遥怜”等重点字词含义,理解诗句大意,能准确划分朗读节奏。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意象分析(如“菊花”“战场”),探究诗人情感与战乱背景的关联。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边塞诗的苍凉与含蓄之美。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重阳节登高、赏菊习俗,感受古人“家国同思”的情怀。情境导入古代诗歌中有山明水秀的美好,也有孤寂哀婉的凄凉;有所向披靡的英雄,也有白骨露野的战场。作者与背景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著名的唐代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多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为“高岑”。作者与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因史书载时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他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文体常识1.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2.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3.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4.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边塞诗朗读与字词检测峨眉山月歌李 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朗读与字词检测〔半轮〕半轮,半个。〔影〕月亮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发〕出发。〔君〕指友人。〔下〕顺流而下。诗句解析与情感探究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 参强 欲 登 高 去,无 人 送 酒 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给我送酒来。译文故乡。指的重阳节登高的民俗。诗句解析与情感探究 劈头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无心过节却勉强应付。“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次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暗寓题目中“行军”的特定环境。赏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诗句解析与情感探究遥 怜 故 园 菊,应 傍 战 场 开。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战场开放了。译文可怜指同住峨眉的友人依傍现重庆附近诗句解析与情感探究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衬托出自己的思乡心切。 第四句是想象之语,扣住诗歌题目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句解析与情感探究 1.关于重阳节可以想象的意象和场景有很多,例如“插茱萸”“登高”“饮酒”等,为什么诗人独写菊花?船尾 赏菊是重阳节的民俗之一,诗人在战场想象自己家乡长安的菊花,傍着战场盛开,以绚烂反衬战争的残酷和故园的凋敝,表达的是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小见大、托物言志诗句解析与情感探究 本诗末句是虚写,在想象中描绘了故园菊花盛开的情景。并借助菊花意象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表达了对故乡长安的忧虑、战争的厌恶以及安史之乱的反思。 2.末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在手法上有什么特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句解析与情感探究作者通过哪种景物表达对故乡思念,有什么作用呢?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以小见大,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拓展延伸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南北朝·江总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回归故乡时路过薇山亭时所作。该诗主要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恋,通过单独询问故乡篱笆下菊花抒发了诗人思乡欲归的急迫心情。任务活动】:“微写作”以“假如岑参遇见王维”为题,写一段对话(体现两位诗人的情感差异)。课堂总结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和凄凉,饱含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作业设计基础作业:背诵全诗并默写注释;提升作业:为诗歌绘制插画并配50字解说;拓展作业:收集其他“边塞思乡诗”,制作主题诗集。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