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4.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标准 列举宪法有关人民主体地位的规定,说明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以“怎样看人大代表的作用”为议题,探究人民代表大会与“一府一委两院”的职权及其关系,感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二)课标解读 本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宪法中关于人民主体地位规定的研究,明确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借助对人大代表作用以及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的探讨,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独特优势,即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培养学生对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认同和理解能力。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 3《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中第四课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的第一框内容。以 “探究与分享” 引入,包含两目知识。第一目阐述我国的国体,明确了当家作主的主体;第二目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具有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阐明人民如何当家作主。本框聚焦人民民主,是后续学习我国政治制度和民主形式的基础,对理解我国政治生活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三阶段对我国国家性质和公民的政治参与有了初步学习,具备一定知识储备,但理解尚浅。从认知水平看,他们处于感性向理性过渡时期,对民主话题感兴趣且有思考,但思维逻辑性和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面对复杂民主观,学生难以形成正确认识,对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民主的差异缺乏深入了解。通过本框学习,需帮助学生深化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解,树立制度自信,培养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 三、核心素养目标 (一)政治认同 深刻感悟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认同我国的人民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 (二)科学精神 明确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理解新时期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国民主的特点。 (三)法治意识 认识到党的领导、国家性质、公民权利义务已写入宪法,增强法治意识,坚持法治精神,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四)公共参与 积极依法履行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主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升参与民主实践的能力和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包括领导阶级、阶级基础等。 2.人民民主的特点,即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民主的本质和阶级性,明确我国民主与其他国家民主的本质区别。 2.如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增强对我国民主制度的认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议学情境:播放 2025 年两会期间,代表们积极讨论民生问题的视频片段,如教育公平、医疗保障、住房改善等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提问:“从视频中代表们讨论的内容,大家能感受到我国政治生活的核心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教师问题,可能回答与人民利益相关等。 议学提示:关注代表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和目的,以及这些问题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议学总结: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政治生活围绕人民展开,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这背后反映的正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引出本节课主题。 展示本课思维导图:(二)讲授新课一、我国的国体议学情境:展示我国国徽图案,以及宪法中关于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条文。 教师活动:介绍国徽图案的象征意义,如四颗小五角星环绕一个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大团结;齿轮和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等。引导学生思考国徽图案与我国国家性质的联系,并解读宪法中关于国家性质的规定。 学生活动:观察国徽图案,阅读宪法条文,思考并回答教师问题,理解我国国家性质的内涵。 议学提示:从国徽各组成部分代表的阶级和群体出发,思考其与国家性质中领导阶级、阶级基础等内容的对应关系。 议学总结: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是领导阶级,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广大农民与工人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天然联系,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不仅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1.民主的含义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注意:①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只存在于统治阶级中,对被统治阶级而言是没有民主的。②专政是指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任何国家都有专政的职能。③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民主制国家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形成3.人民民主的重要性(1)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理解)(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掌握)(3)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掌握)4.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点:①最广泛的民主 议学情境:展示 2025 年全国两会代表构成数据,包括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代表的占比情况;展示我国公民享有广泛政治权利和自由的法律条文。 教师活动:分析两会代表构成的广泛性,说明我国人民民主主体的广泛;解读法律条文中公民享有的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阐述人民民主权利的广泛。 学生活动:分析数据和法律条文,理解我国人民民主在主体和权利方面的广泛。 议学提示:关注代表构成涵盖的多样性,以及法律赋予公民权利的丰富性。 议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人民民主的主体广泛,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②最真实的民主 议学情境:举例 2025 年政府在民生保障方面的具体举措及成果,如某地新建多所学校缓解入学难问题、实施新的医疗改革方案提高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展示相关法律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的案例。 教师活动:讲解政府举措如何切实保障人民权益,分析法律案例中公民权利是如何通过法律得到维护的,说明人民民主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且人民的利益能不断得到实现。 学生活动:结合实例,理解我国人民民主在保障和实现人民利益方面的真实。 议学提示:关注政府举措的实际效果和法律案例中权利保障的具体过程。 议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保障,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一系列政治制度;有法律保障,我国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保障公民权利;有物质保障,国家为人民行使权利提供物质条件。同时,随着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利益不断得到实现,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③最管用的民主 议学情境:介绍 2025 年某地社区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通过召开居民议事会、网络征求意见等方式,让居民充分参与决策,最终改造方案得到居民广泛认可并顺利实施的案例。 教师活动:分析该案例中民主决策的过程和效果,说明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能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分析案例,理解我国人民民主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有效和管用。 议学提示:关注居民参与决策的方式和改造方案实施的效果。 议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管用的民主,我国建立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能够有效保障人民广泛参与政治生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 知识点整合:1、我国的国体(国家性质)(P37)(1)★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重要性:①★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②它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3)特点:(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阶级基础——工农联盟;群众基础:爱国统一战线)①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A.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是领导阶级,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B.农民阶级:广大农民与工人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天然的联系,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C.工农联盟的作用:工农联盟不仅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②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爱国统一战线: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民主的重要性(P38)①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②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点(P38-P40)★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特点 表现 内容最广泛 主体广泛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14亿多人民共同持续参与,56个民族共同平等享有,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群体均实现全面覆盖的民主体系。权利广泛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最真实 完整的制度程序 我国已经形成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已经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能够确保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完整的参与实践 人民的意愿和呼声,经过民主决策程序顺利成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而通过政权体系顺利转化为实现人民意愿的具体实践,能够确保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最管用 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过程人民民主既发扬民主,又正确集中,能够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紧密融合在一起,实现各方面在共同思想、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基础上的团结一致,使党、国家和人民成为目标相同、利益一致、相互交融、同心同向的整体。4、协商民主(P40专家点评)(1)★地位: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2)协商渠道: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3)意义:保证了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民主权利。(四)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包括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以及各自的表现。强调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民主的独特优势,我国的民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保障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思路,回顾知识点,总结学习收获。 (五)课后练习1、(2024·山西临汾二模)国家是建立一种“秩序”来抑制阶级冲突,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固定化。下列对这一观点的解读正确的是①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②国家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机构③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④社会需要“秩序”就离不开国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①③:国家是建立一种“秩序”来抑制阶级冲突,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固定化。这一观点强调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材料观点强调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不强调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②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2、(2024·江苏泰州期末联考)列宁指出:凡是存在着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不管怎样民主,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资本家用来控制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机器。至于普选权、立宪会议,那不过是形式,不过是一种空头支票,丝毫也不能改变事情的实质。这说明( )①阶级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具有阶级性的国家不存在全民的民主③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④任何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民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①:阶级和国家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①不选。②③:凡是存在着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不管怎样民主,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资本家用来控制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机器,这表明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具有阶级性的国家不存在全民的民主,②③入选。④:任何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④不选。故本题选C。3、(2023·天津河西统考)以下选项能反映“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的是( )①我国已经形成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②全过程人民民主既发扬民主,又正确集中③我国已经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④实现全面覆盖的民主体系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解析】①:我国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我国已经形成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①正确。②:题干强调的是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而不是坚持民主集中制,②错误。③:我国已经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以保障民主真实性,③正确。④:实现全面覆盖的民主体系更加强调民主的广泛性,④错误。故本题选C。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 2025 年最新时政热点素材,如两会相关内容、政府民生举措等,使抽象的政治概念更加直观、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议题式教学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环节设计较为紧凑,逻辑清晰,从我国国体到人民民主的特点,逐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足之处:在学生活动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可能是问题设置难度不太适宜,或者引导方式不够有效。在讲解民主的阶级性等较难理解的内容时,虽然运用了实例,但仍有部分学生理解困难,教学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优化问题设置,采用多样化的引导方式,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对于难点内容,提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困惑点,采用更通俗易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制作动画、开展小组辩论等,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七、反馈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思维活跃度、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等。对于积极参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及时表扬,对参与度低或理解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作业评价: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对于个性问题,与学生进行单独沟通,帮助其解决问题,巩固知识。根据作业评价结果,调整后续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