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贵州省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练习题(一)七年级 生物(苏科版)(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时,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练习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判断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其他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答案选项涂黑)1.如图是水绵的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绵属于多细胞藻类B.水绵是由许多长筒状细胞连接而成的C.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状D.水绵通过根固定在水中2.水绵、衣藻、紫菜等的共同特征是A.都是水中的分解者 B.都有叶C.都能固着生活在海底 D.都能释放氧气3.要采集用于实验室观察的水绵,下列哪一环境最有可能采集到 A.池塘或小河的浅水边 B.海边的红树林C.森林底层的潮湿土壤 D.海洋的浅水层4.如图为水绵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③是水绵的细胞核B.图中⑤是水绵的叶绿体C.水绵的叶绿体中没有叶绿素D.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5.贵州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发现了约34.42%的苔藓种类,其中中华细指苔已被列入2000年版《世界苔藓植物红色名录》。关于中华细指苔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真正的根 B.有发达的输导组织C.繁殖过程离不开水环境 D.通过种子进行繁殖6.根据右图所示结构可以判断,该生物属于A.藻类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绿色开花植物7.卷柏是一种古老的蕨类植物,拥有长达4亿年的演化历史。下列与卷柏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植株的茎中有输导组织 B.植株有根、茎、叶的分化C.适于在干旱环境中繁殖 D.能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8.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生长着一种陆生生物,其叶片背面排列着密密麻麻的褐色小颗粒(如图),不开花,也从不结果,你推测这种生物属于A.藻类 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七年级·生物(苏科版)第1页(共4页)9.种子植物在陆地上分布广泛,种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不包括A.种子植物能产生种子B.孢子只有散落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才能萌发C.种子植物的繁殖过程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D.只有种子植物具有真正的根、茎、叶10.中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下列属于裸子植物的是A.银杏 B.地钱 C.紫菜 D.贯众11.某同学家里置办年货时买回了松子和花生。如图是他搜集的松子和花生的照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种干果都来自种子植物B.图中所示的松子是松树的果实C.图中所示的花生是落花生的种子D.两种干果的最外层都是果皮12.下列有关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鱼缸长期不换水,内壁上长出的绿膜是铁线蕨B.墙藓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C.鼓藻、小麦和葡萄都能为人们提供种子和果实D.满江红是一种淡水被子植物,可作为绿肥和饲料13.生活中有许多动物,隶属于不同的类群,以下分类正确的是A.血吸虫——刺胞动物 B.钩虫——线虫动物C.蜗牛——节肢动物 D.水蛭——软体动物14.混有蚓粪的土壤更适宜养花。生物小组自制了“蚯蚓垃圾处理桶”,利用蚯蚓处理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观察中发现,在冬季,十几条蚯蚓将50g垃圾完全分解,需要15天的时间。而在春季,这些蚯蚓分解相同重量的垃圾,只需要2~3天。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蚯蚓能以厨余垃圾中的有机物为食 B.蚯蚓的活动可以改变土壤环境C.温度可以影响蚯蚓的生命活动 D.蚯蚓体表的黏液可以增大摩擦15.蝗虫(如图)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能长距离运动。下列关于蝗虫的叙述正确的是A.头上的触角具有咀嚼功能B.①②③均发达,使之适于飞行C.蝗虫坚韧的前翅覆盖在后翅上D.蝗虫的成虫不再进食16.石斑鱼(如图)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下列不属于石斑鱼的特征的是A.终生生活在水中B.用肺呼吸C.属于脊椎动物D.鳍是它主要的运动器官17.下列关于两栖动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B.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可以辅助呼吸C.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D.蟾蜍分泌的毒液可以制成蟾酥,用作中药材18.青蛙和龟既能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生活,但是龟比青蛙更适应陆地生活,其原因是龟①体表有甲②完全用肺呼吸③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④卵生,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⑤皮肤裸露A.①②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七年级·生物(苏科版)第2页(共4页)19.中国的天空,即将迎来一位重量级的“新成员”———国产大飞机 C929,预计2030年将首飞!从C919到C929,再到未来的C939,中国商飞就像是在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蓝天白云”梦想画卷。飞机是对鸟类的仿生,下列关于鸟类的叙述,错误的是A.鸟类胸部的肌肉发达 B.鸟类长骨中空,既重又坚固C.鸟类通过产卵繁殖后代 D.鸟类能为植物传播种子20.“狡兔三窟”说的是兔灵敏机警,下列不属于其灵敏机警的原因的是A.兔有完善的神经系统 B.兔有发达的四肢,能够快速运动C.兔的感觉器官高度发达 D.兔的生殖方式是胎生二、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涂“A”,错误的涂“B”)21.通过对两个或多个研究对象的特征等进行比较,可以找出研究对象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特征,这种方法属于演绎。22.有些种子具有特殊的结构适于其传播,例如荷花的种子表面蜡质、不沾水,能随水的流动传播。23.无脊椎动物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只有积极的影响。24.大多数鱼类的身体呈纺锤形,有利于在水中游动。25.胎生哺乳的方式提高了哺乳动物后代的出生率。26.小猫的胚胎在母猫的子宫内通过胎盘从母猫体内获得营养物质。27.动物对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28.我国有许多优良的淡水鱼品种,著名的“四大家鱼”包括了鳙鱼、鲫鱼、带鱼、草鱼。29.家兔是植食性动物,与此习性相适应的是其具有发达的膈。30.利用鸟类捕食蝗虫控制蝗灾的方式属于人工防治。三、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30分)31.(12分)贵州凭借无与伦比的地理环境优势,生长着种类纷繁、数目众多的珍稀动植物。只有深入了解它们,才能对它们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中填字母,其后填名称)资料一:在微藻固碳暨藻基产业链示范基地里,每一株微藻都是一个微型“加工厂”,只需满足有阳光、温度和二氧化碳三个条件,它就会快速生长,“吃饱”了二氧化碳的微藻加工成藻粉,供不应求。资料二:“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袁枚的一首《苔》体现了微不足道的苔藓却有着生机勃勃的姿态,如今一簇簇小小的苔藓成了打开柏杨林街道居民致富大门的“金钥匙”。资料三:下列六种生物代表不同类群。(1)资料一中,微藻是一种只能在显微镜下看清楚的藻类,在河流、水库、湖泊中都有它的身影,常见的有螺旋藻、雨生红球藻、小球藻 它们体内有 ,因此可以“吃”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2)资料二的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一般都很矮小,主要是因为它们体内没有 组织。(3)资料三中,[ ]藻类没有 的分化,从[ ] 植物开始出现了真正的根,从[ ]裸子植物开始出现了真正的种子。(4)资料三中,B和F属于 植物,这两类植物最主要的区别是 。夏秋季节,在沟旁或者墙边等无污染的地方,有时会看到一簇簇的地钱,这种植物属于[ ] 植物。七年级·生物(苏科版)第3页(共4页)32.(9分)如图为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环境、陆地上的几种无脊椎动物,请从进化和适应的角度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水螅属于刺胞动物,身体呈 对称,使其能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并作出反应。涡虫是扁形动物,身体呈 对称的特点提高了它运动、捕食和防御的能力,使其能适应更加复杂的环境。(2)蛔虫的身体细长,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属于 动物。(3)身体分节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属于 动物。体壁有发达的肌肉,靠 辅助运动。蚯蚓体表要保持 ,以保障体内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顺利进行。(4)蝗虫的身体由多个体节构成,并且分部,属于 动物。蝗虫体表有坚韧的 ,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5)由以上分析可知:蝗虫比蚯蚓适应干旱陆地环境的能力更 (选填“强”或“弱”)。33.(9分)地处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的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完整、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之一。近年来,当地加大对草海生态系统修复力度和巡护力度,黑颈鹤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前来草海越冬的黑颈鹤已达2500余只,加上灰鹤、斑头雁、赤麻鸭等,鸟类总数已达10万只,呈现万鸟翔集的生态景象。请回答下列问题:(1)鸟类身体呈 ,这种特征可 飞行中遇到的阻力;鸟类体表覆羽,前肢变成 ,其上生有成排的大型羽毛。(2)鸟类的呼吸方式独特,具有与肺相通的 ,可辅助呼吸,还能 。(3)鸟类的心脏有四腔,血液运输 的能力强,心跳频率高,体温 (选填“会”或“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属于 动物。四、实验与探究(共10分)34.(10分)污染物对动物影响的探究全氟辛烷磺酸(PFOS,一种化工产品)被广泛用于化妆品、洗涤剂等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产品中,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新型环境污染物。科研人员研究了PFOS 对斑马鱼鳃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组别 斑马鱼数量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鳃丝和鳃片状态)甲 20条 曝露于500 mL清水中 鳃丝完整,鳃片独立乙 20条 曝露于500 mL 1m g/L PFOS溶液中 鳃丝充血,鳃片部分融合丙 20条 曝露于500 mL2 mg/L PFOS溶液中 鳃丝水肿加剧,鳃片大量融合(1)本实验的变量是 。甲组斑马鱼曝露于500mL清水中,在实验中起 作用。(2)每组处理中的斑马鱼数量是20条,而不是1条,目的是 。(3)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鱼的鳃片是由许多鳃丝组成的,鳃丝上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据此分析乙、丙组的实验操作会导致斑马鱼的 过程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导致死亡。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七年级·生物(苏科版)第4页(共4页)贵州省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练习题七年级生物(苏科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D D A C C B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A B B D C B C C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答案 B ^ B ^ B A A B三、综合题(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共30分)31. (12分)(1)叶绿素(2) 输导(3) D 根、茎、叶 C 蕨类 F(4) 种子 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 (2分) 苔藓32. (9分)(1) 辐射 两侧(2) 线虫(3) 环节 刚毛 湿润(4) 节肢 外骨骼(5) 强33. (9分)(1)流线型 减小 翼(2) 气囊 散发体内的热量(2分)(3) 氧 不会 恒温四、实验与探究(共10分)34.(10分)(1)PFOS液浓度 对照(2)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合理即可)(3)呼吸(或气体交换) 避免使用含PFOS的妆品涤液将经净理的含PFOS的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排放入水体,合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