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同步导学案知识框架基础考点一、王室衰微1.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东周开始。2.春秋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3.研读史料,“周室衰微”“政由方伯”说明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 这些现象使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1)现象: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国诸侯势力雄厚,拥有强大的影响,操控政治,竞相角逐。(2)状态: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思维指引 生产力的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周王室衰微,失去对诸侯的控制是分封制瓦解的主要原因。史料实证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二、诸侯争霸研读教材,分析春秋时期诸侯进行争霸战争的原因。诸侯打出了什么旗号 出现了哪些霸主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如何评价春秋争霸 1.原因:王室衰微;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间矛盾有所发展。2.旗号:“尊王攘夷”。3.霸主:齐桓公(第一个霸主)、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4.影响:(1) 诸侯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2)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历史解释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长期延续,使得各诸侯国耗费巨大,难以为继。——《中国历史》七上P32知识拓展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研读教材及右栏史料,说明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种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归纳春秋时期其他领域经济发展的表现。1.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2.作用: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3.其他领域:(1)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2)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得到广泛的使用。思维指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史料实证达标训练1.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下列文物见证的历史是( )A.铁犁牛耕技术不断发展 B.鼓励耕织使布帛增多C.奖励军功提高作战能力 D.铸铁技术得到大发展2.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被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材料反映了 ( )A.周王室地位衰微 B.周朝即将灭亡C.分封制得到巩固 D.周朝政局稳定3.春秋时期,秦楚等国以新占领的地方为县,直属于国君,由国君派官员去治理,他们在县里只替国君征收赋税,判断讼狱。这说明春秋时期( )A.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B.周王室地位被取代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统一趋势得到发展4.《孟子》云:“许子以釜甑(炊煮的器物)雾(烧火做饭),以铁耕乎 ”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诸侯通过战争获得土地 B.分封制已彻底崩溃C.人们已经使用铁制农具 D.形成了中央集权制5.《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铁矿山达30多处,铁农具得以广泛使用。这一演变过程主要反映出( )A.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B.手工业得到发展C.生产力在不断进步 D.分封制开始瓦解6.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7.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经济的发展 B.制度的变革 C.文化的传承D.社会的动荡8.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竞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9.在春秋时期,人们起名字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此外,《论语》中也有“犁牛之子,驿且角”这样把“犁”和“牛”连用的句子。这种现象体现了 ( )A.牛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 B.牛耕在春秋时期已全国普及C.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D.牛耕的使用推动井田制瓦解10.“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步战。”晋国吸收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上述史料表明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 )A.政治变革 B.国家统一 C.民族交融D.思想解放11.七年级(1)班的同学,在学习了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后,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回答相关问题。【追根溯源探因果】材料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从此,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该时期王权逐渐衰落,周王室统治出现了危机。 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材料二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后人评说析作用】材料三 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列宁曾这样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极端有害的和反动的制度。”(1)据材料一及所学,分析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2)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是哪一诸侯国。除了“桓公”外,该时期称霸的霸主还有哪些 (3)从列宁对战争的评价角度出发,说说春秋时期的战争对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参考答案1-10 AAACC BAAAC11.(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对别国的支配权(2)齐国。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3)在争霸过程中,许多中小诸侯国被灭掉少数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这加速了统一的步伐;战争使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促使这些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