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同步导学案知识框架基础考点一、战国七雄观察《战国形势图》,“战国七雄”指哪七个诸侯国 是如何形成的 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战役 这一时期的战争性质发生了什么转变 1.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2.形成: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三家分晋);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田氏代齐)。3.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4.战争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思维指引 巧记战国七雄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时空观念二、商鞅变法研读史料,“商君”是谁 他推行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采取了哪些措施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人物:商鞅。2.目的:富国强兵,为稳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3.措施: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 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4.作用: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思维指引 商鞅变法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大的是确立县制;废除旧的土地制度最能体现变法性质,鼓励耕织对农民最有利。史料实证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历史解释战国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结合右图器物,分析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有哪些表现 农业 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手工业 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商业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2.右侧的石像是谁 他因什么功绩被人铭记 “天府”是哪一地点 分析“天府”出现的原因。(1)人物:秦国蜀郡郡守李冰。(2)功绩:主持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3)地点:成都平原。(4)原因: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史料实证家国情怀(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蜀志》达标训练1.某班学生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比较学习,这两次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文人志士广泛支持 B.顺应历史发展潮流C.贵族集团强力推行 D.维护贵族集团利益2.战国时期,新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得到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加速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材料中没有涉及( )A.变法改革的背景 B.变法改革的目的C.变法改革的内容 D.变法改革的影响3.作家余秋雨曾经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下列对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描述正确的是( )A.建于秦朝,规模宏大 B.彻底消除湘江水患C.因势利导,防洪灌溉 D.遗址毁损,不复相见4.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这表明,商鞅变法( )A.本末倒置 B.注重商业 C.加强法治D.重视农业5.“在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工程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成功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材料意在强调该工程( )A.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B.是一座综合性的大型水利枢纽C.充分发挥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D.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了起来6.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一个个眼睛都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这个强大的政策是( )A.奖励军功 B.鼓励耕织C.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D.统一度量衡7.下图是小李制作的“战国七雄示意简图”,其中甲、乙、丙所代表的诸侯国分别是 ( )A.齐、楚、秦 B.晋、楚、秦 C.齐、晋、秦D.秦、楚、齐8.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家里有三个儿子: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被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去治理县。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 )A.管仲改革之时 B.周平王东迁之际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之前9.《战国策·刘向书录》记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材料表明( )A.分封制下等级森严 B.“尊王攘夷”得到认同C.井田制被彻底废除 D.“天下共主”局面改变10.都江堰建成之初,仅灌溉蜀、广汉、犍为3郡。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灌区扩大到14个县。如今,都江堰惠及7个市38个县(市、区)的1076万亩农田。材料表明( )A.都江堰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B.都江堰在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巨大作用C.都江堰的建成推动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D.都江堰由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商鞅认为“农战”是富国强兵的基石。为此,他实行“分户令”,把劳动力全部挖掘出来,投身农、战;依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予以免除徭役的奖励。——摘编自袁方《商鞅的“强秦之计”与秦国的政治发展》材料二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的李冰为蜀郡郡守,前往四川地区治水防洪。李冰父子吸取前人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在修建过程中,李冰对地形和水情进行实地勘察,正确处理各个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功能互补,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作用,科学地解决了江水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1)根据材料一,分析商鞅为实现“强秦”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起到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冰成功修建都江堰的主要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秦国走向富强的因素。参考答案1-10 BCCDC AACDB11.(1)措施:实行“分户令”:奖励军功;鼓励耕织。(答出两点即可)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李冰知天文、识地理;得到秦王的支持;吸取前人治水经验;对地形和水情进行实地勘察;尊重科学规律。(答出三点即可)(3)任用商鞅进行改革:兴修水利工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