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天净沙.秋思》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天净沙.秋思》教案

资源简介

《天净沙 秋思》情境化教学详案(教学评一致性)
教材版本: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1 课时(45 分钟)
设计理念:
本课时教学以 “情境体验” 为核心,将古典诗词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结。通过创设 “秋日羁旅” 的沉浸式情境,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韵律美,在意象解析中体会情感内涵,在文化探究中理解元曲魅力,最终实现语言积累、思维发展、情感体悟与文化传承的统一,达成 “教学评一致性” 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语言积累:
准确朗读并背诵《天净沙 秋思》,掌握 “枯藤”“昏鸦”“瘦马” 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理解元曲中 “小令” 的文体特点,区分 “曲牌名” 与 “题目” 的不同作用。
思维发展:
学习通过意象组合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能结合景物描写推测作者情感。
体会 “对比”“反衬” 等表现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体悟:
感受游子漂泊他乡的孤寂与思乡之情,理解 “断肠人” 的情感内涵。
联系自身生活经验,体会 “思乡” 这一永恒主题的现实意义。
文化传承:
了解马致远及 “元曲四大家” 的文学地位,认识元曲作为元代代表性文学体裁的价值。
体会中国古典诗词 “寄情于景” 的艺术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 等意象组合所营造的意境。
理解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所抒发的思乡之情。
难点:
体会 “小桥流水人家” 与其他景物形成的对比及反衬作用。
理解元曲与唐诗、宋词在文体上的差异。
二、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秋日寻 “思”
教师引导语:同学们,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独自在外,看到万家灯火时,会突然想念家里的饭菜;当秋风起、树叶黄时,会忍不住想起故乡的秋天。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元代游子的世界 —— 他骑着瘦马,走在荒凉的古道上,面对萧瑟的秋景,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让我们一起翻开《天净沙 秋思》,看看他的 “秋思” 里藏着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 “思乡” 情境切入,引发情感共鸣,自然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兴趣。
【任务一】初读小令,感知韵律
教师引导语:教师示范朗读,大家注意字音和停顿。听完后,请大家自己尝试朗读,圈出不确定读音的字词。(播放朗读音频)好,谁来分享一下自己圈出的字词?(预设学生可能对 “鸦”“涯” 等字的读音有疑问,教师正音后强调:“鸦” 读 yā,“涯” 读 yá,都是平声韵,读起来要舒缓。)
现在,请大家看着屏幕上的节奏划分,我们一起齐读:“枯藤 / 老树 / 昏鸦,小桥 / 流水 / 人家,古道 / 西风 /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 在 / 天涯。” 注意斜线处的停顿,感受小令的韵律美。
教师衔接语:通过反复朗读,我们已经熟悉了小令的字音和节奏。但要真正读懂这首作品,还需要了解它的 “身份” 和作者。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元曲的世界,认识这位 “秋思之祖”。
【任务二】走近元曲,了解背景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是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
“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 《天净沙 秋思》。
教师引导语:请大家默读屏幕上的 “文体知识” 和 “作者简介”,思考两个问题:1. 《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什么体裁的作品?“天净沙” 和 “秋思” 分别指什么?2. 作者马致远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学生默读后提问)
(明确答案后补充)元曲是元代的 “新诗体”,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这首小令就像一首能唱的短诗,“天净沙” 是曲牌名,“秋思” 才是真正的题目。而马致远一生漂泊,郁郁不得志,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笔下的 “秋思” 格外动人。
教师衔接语:了解了背景,我们再读小令时,或许能读出更多味道。题目是 “秋思”,“秋” 指秋天的景色,“思” 指作者的思绪。请大家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写 “秋景”,哪些句子写 “思绪”?
【任务三】解析意象,体会意境
教师引导语:请大家分组讨论:
问题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三句,每句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学生分组讨论后分享)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枯藤”“老树”“昏鸦” 三个意象,突出了 “枯”“老”“昏”,渲染出萧瑟荒凉的氛围;“小桥”“流水”“人家” 则像一幅温馨的画,动静结合,充满生活气息。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组景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别人家的温暖,反而更衬托出游子的孤独。而 “古道”“西风”“瘦马”,则让我们看到一个在寒风中艰难前行的游子形象,凄凉又忧伤。
问题②:“古道西风瘦马”与“小桥流水人家”通过对比,更能衬托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问题③:概括第三句诗中所描写的景致。(可以加入合理的想象)
萧瑟凛冽的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问题④:这九个景物共同描绘一幅怎样的意境?
运用白描手法,将九种景物纳入一个画面,凝练而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可谓一字一景。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温馨生活更反衬气氛的萧瑟荒凉,抒发游子的凄凉忧伤、孤苦寂寞。
教师衔接语:九种景物,九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在我们眼前闪过。当夕阳西下,这一切景物都成了背景,作者终于忍不住直抒胸臆 ——“断肠人在天涯”。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思念亲人和故乡的那种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任务四】直击情感,深化理解
教师引导语:“断肠人” 指的是谁?他为什么 “断肠”?(学生回答后补充)这个 “断肠人” 就是漂泊天涯的游子,也就是作者自己。夕阳西下本是归家之时,可他却远在天涯,连 “小桥流水人家” 这样普通的温暖都得不到,思乡之痛让他肝肠寸断。这种情感,其实和我们思念家人时的心情是相通的。
现在,我们带着这种理解,再齐读一遍小令,想象自己就是那个骑在瘦马上的游子,读出他的孤独与思念。
教师衔接语:一首 28 字的小令,却道尽了天涯游子的悲苦。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 用最简练的语言,藏最深厚的情感。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从朗读入手,认识了元曲小令的特点,了解了马致远的人生,更通过意象解析,走进了他的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的萧瑟,“小桥流水人家” 的温馨,最终都化作 “断肠人” 的思乡之痛。希望大家记住这份情感,也记住:古典诗词里藏着中国人最细腻的心事,等待我们慢慢品读。
作业布置
1.背诵《天净沙 秋思》,并默写下来。
2.仿写小令:用几个意象,写一写 “春思” 或 “冬思”(如 “嫩芽新燕东风,青瓦炊烟牧童。细雨单车归客。晨光微亮,梦中人在故园。”)。
3.查阅资料,了解 “元曲四大家” 的其他作品,下次课分享。
三、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分组讨论、朗读表现,评价学生对字音、节奏、意象的掌握程度(如能否准确划分节奏,能否说出 “昏鸦” 的含义)。
成果性评价:通过默写作业检查语言积累情况;通过仿写小令评价学生对 “意象组合” 手法的运用能力。
情感评价:观察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的参与度,如齐读时是否能融入情感,分享感受时是否结合自身经验。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曲牌名)(题目) “秋思之祖”
景:枯藤、老树、昏鸦 —— 萧瑟
小桥、流水、人家 —— 温馨 对比/反衬
古道、西风、瘦马 —— 凄凉
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思乡(直抒胸臆)
五、教学反思
情境创设是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若学生对 “羁旅” 体验较陌生,可在导入环节增加 “分享一次独自在外的经历” 活动,增强代入感。
对 “元曲与诗词的差异” 讲解是否清晰?可补充简单例子(如唐诗重意境,宋词重抒情,元曲更通俗),帮助学生理解。
小组讨论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需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度,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
仿写作业的难度是否适中?可提供更多意象参考(如 “春”:柳、花、燕;“冬”:雪、梅、炉),降低创作门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