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册 第13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一、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张岱(1597— 约 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家庭,明亡后不仕,隐居著书。其作品多回忆往昔生活,文字清丽隽永,充满故国之思。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明亡之后。张岱作为明末遗民,不愿与清朝合作,隐居山林。文中看似写景,实则借湖心亭雪景的清幽孤寂,寄托对故国的怀念和对人生渺茫的感慨,体现了 “独往湖心亭看雪” 的孤高心境。(二)文言字词积累1、重点实词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毳衣,用鸟兽的细毛制成的衣服。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了。一,全。惟长堤一痕: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惟,只;痕,痕迹。芥(jiè):小草,这里形容船极小。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名词作动词,客居。及下船:等到下了船。及,等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更,还。2、一词多义词语 语境 含义是 是日更定矣 这,此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是更 是日更定矣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3、古今异义余:古义为 “我”(余住西湖);今义为 “剩余”。白:古义可指 “白色”(上下一白),也可指 “酒杯”(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 “白瓷酒杯”);今义多为 “白色”“明白” 等。(三)句子翻译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译文: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译文: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云、山、水,上上下下全是白色。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译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像一个墨点,我的小船像一片小草,船上的人像两三粒米粒罢了。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遇到这样的人呢!”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四)内容与主旨内容梳理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先写 “更定” 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的背景;再细致描绘雪景,用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等极简的量词勾勒出天地苍茫的意境;接着写在湖心亭偶遇金陵客人,共同饮酒赏雪的情景;最后以舟子的话收尾,点出 “痴” 的主题。主旨概括作者通过描写湖心亭雪景的幽静清冷,以及与陌生人偶遇的短暂交集,既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痴迷,也隐含着明末遗民的孤独心境和对故国的怀念。“痴” 字是全文的核心,既指作者冒寒看雪的雅兴,也暗含对世俗之外的精神追求的坚守。(五)艺术特色白描手法文中写景极简,如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不加修饰却意境深远;写人用 “一痕”“一点” 等词语,以小见大,勾勒出雪中景物的层次感,体现了张岱 “以少总多” 的语言功力。情景交融雪景的 “寂” 与作者的 “独” 相互映衬,表面写雪景的清幽,实则寄寓作者避世的孤寂和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偶遇客人的情节,在孤独中增添一丝暖意,却更显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结尾点睛以舟子的话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收束,既点出作者的 “痴”,也暗示世间尚有同好,深化了文章的意蕴,余味无穷。(六)拓展思考作者为何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方面体现了他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性格,另一方面,“独” 字也暗示了明亡后他内心的孤寂,雪景的清冷与他的心境相契合。如何理解 “痴” 的含义?“痴” 是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极致追求,是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同时,在明亡的背景下,“痴” 也暗含着对故国的执着怀念,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坚守。对比张岱其他作品(如《西湖七月半》),体会其 “追忆往昔” 的创作风格。张岱的作品多以回忆明代生活为主,字里行间充满对故国的眷恋,《湖心亭看雪》的清冷与《西湖七月半》的热闹形成对比,但都体现了他对 “真性情” 的推崇。二、拓展练习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甲】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庞公池岁不得船,况夜船,况看月而船。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缘城至北海坂,往返可五里,盘旋其中。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凄恻。余设凉簟①卧舟中看月小傒②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③睡去。歌终忽寤,含糊赞之,寻复鼾齁。小傒亦呵欠歪斜,互相枕藉。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黑甜④,高舂⑤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张岱《庞公池》【注】①凉簟(diàn):凉席。②小傒:小奴。③嗒然:悄悄地。④黑甜:酣睡。⑤高舂(chōng):日影西斜近黄昏时。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B.寻复鼾齁(寻找)C.及下船(等到) D.辄留小舟于池中(就)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缘城至北海坂 缘溪行 B.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是谓大同C.上下一白 一枕黑甜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有痴似相公者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4.用“/”为画线的句子断句。(共有三处)余 设 凉 簟 卧 舟 中 看 月 小 傒 船 头 唱 曲 醉 梦 相 杂5.甲乙两个语段,一个看雪,一个赏月。赏景之情大有不同,甲文张岱在大雪之夜独游,可见他____________;乙文是张岱读书时在庞公池赏月的情景,尚未经历人生沧桑的他,赏月之旅充满了____________【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划船的人回船到岸,用船篙敲打响起丁丁的声音,催促我们起身睡觉。【小题4】余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溪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小题5】内心的寂寞孤独和淡淡的愁思,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随性洒脱,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实词。B.句意:不久又打起了呼噜。寻:不久、随即;故选B。【小题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介词,沿着/介词,沿着;B.动词,称为、叫做/动词,称为、叫做;C.副词,全、都/数量词,一场;D.副词,还/副词,还;故选C。【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舟子:船夫、划船的人;回船:把船划回;篙:船篙;啄:敲打;丁丁:拟声词,形容篙敲打的声音;促:催促;就寝:睡觉.【小题4】本题考查断句。句意:我铺好凉席,在船中躺卧着看月亮,小奴在船头唱着曲子,(我)醉意与梦境相互交织。“余设凉簟”是完整的动作表述,写“我”铺好凉席,这一动作完成后,才有后续的行为,故在此断开。“卧舟中看月”是“我”铺好凉席后的动作状态,描述在船中躺卧看月的情景,与前文动作衔接,又与后文他人的行为形成区分,故断开。"小侯船头唱曲”转而描述小仆人在船头唱歌的场景,是另一独立的画面,与结尾的状态描述相分隔,故断开。即断句为:余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侯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小题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空:根据第①段“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以“人鸟声俱绝”的寂静环境,烘托出张岱独自赏雪的孤寂氛围,“独”字凸显其遗世独立的心境。根据第②段“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可知,偶遇金陵人饮酒,虽短暂相聚,但他乡之遇,结合张岱明末清初的身世,暗含对故国的怀念;根据“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可知,进一步体现他超越世俗的“痴”,实则是乱世中的孤独与对往昔的感慨。故填写:内心的寂寞孤独和淡淡的愁思,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第二空:根据“月夜,夜夜出”“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可知,他随性而为,不受拘束,夜夜乘舟赏月,尽显自在。根据“小船头唱曲,醉梦相杂”“歌终忽寤,含糊赞之,寻复鼾齁”“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可知,描绘出他与小奴在舟中酣然自在的状态,无牵无挂,充满无忧无虑的闲情逸致,体现出未经历沧桑时的酒脱。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余旧有别业在绍兴府学巷,去虹桥里许。庭中老竹千竿修篁掩映苔阶露砌幽绝尘寰。余尝于竹阴中设石几,置茶铛,与二三知己趺坐清谈。风过处,竹韵泠然,如闻碎玉声。夜则秉烛竹西,观月影婆娑,觉此身已在竹海之中。甲申后,别业为火所焚,惟余焦竹数茎,宛若墨痕。每至竹下,辄泫然不能自已。(节选自张岱《虹桥修竹记》)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3)余尝于竹阴中设石几________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风过处,竹韵泠然,如闻碎玉声。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庭中老竹千竿修篁掩映苔阶露砌幽绝尘寰4.【甲】文写雪夜独游,【乙】文述竹居旧事,两文在“孤寂”情感表达上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分析。5.结合乙文“焦竹数茎,宛若墨痕”一句,谈谈对张岱“物是人非”哀思的理解。【答案】【小题1】消失这曾经【小题2】(1)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上下都是白茫茫一片。(2)微风拂过,竹声清冷,如同听见玉石碎裂的声响。【小题3】庭中老竹干竿/修筸掩映/苔阶露砌/幽绝尘寰【小题4】不同:甲文孤寂中透出超然,从(“独往湖心亭”)可见,乙文孤寂中饱含沧桑,从(“别业焚毁,焦竹如墨,辄泫然不能自己”)可见。前者是遗民风骨的自我坚守,后者是故园消逝的沉痛追忆。【小题5】示例:焦竹残存如墨痕,既暗喻竹影在记忆中的清晰(“宛若墨痕”),又象征明亡后精神世界的黑白分明(“墨”象征故园,“焦”象征创伤)。这种以物寄情的手法,与《湖心亭看雪》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空寂遥相呼应,体现张岱将家国之痛融入自然意象的创作特色。【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2)句意为: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是:这。(3)句意为:我曾在竹荫下摆设石几。尝:曾经,【小题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1)句中的“雾凇(冰花)、沆砀(弥漫)、一(都)”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竹韵(竹声)、泠然(清冷)、碎(碎裂)”几个词是重点词语。【小题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本句意思是:庭院中千竿老竹与修长的竹林相互掩映,苔痕斑驳的石阶显露于台阶之上,幽静得仿佛与尘世隔绝。“庭中老竹干竿”点明庭院中的主要景物(老竹)和数量(千竿),“修篁掩映”描写竹林形态,“苔阶露砌”转为地面景物描写,“幽绝尘寰”是总结性评价。因此断句为:庭中老竹干竿/修篁掩映/苔阶露砌/幽绝尘寰。【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甲】【乙】两文在孤寂情感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甲文的孤寂:结合“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可知,展现的是作者主动选择的孤独,“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痴”字,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因此,甲文孤寂中透出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结合“崇祯”的纪年方法,偶遇“金陵人”的情节可知,体现了作者在故国消亡后遗民风骨的自我坚守。乙文的孤寂:文中提到“甲申后,别业为火所焚,惟余焦竹数茎,宛若墨痕”,通过“焦竹”这一意象,暗示昔日的清幽竹居已毁,只剩残迹表达对故园消逝的痛惜。“每至竹下,辄泫然不能自已”直接抒发了作者面对废墟时的悲痛,体现深切的沧桑感。“泫然不能自己”表明作者无法抑制哀伤,这种孤寂并非超然,而是对逝去美好的无力挽回,是故园消逝的沉痛追忆。【小题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意象的双重象征。结合“庭中老竹千竿,修篁掩映,苔阶露砌,幽绝尘寰”“别业为火所焚”可知,“焦竹”表层含义是实写火灾后的残存,“墨痕”表层含义是暗喻竹影在记忆中的清晰。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张岱在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因此,“焦竹”“墨痕”象征明亡后精神世界的黑白分明,暗喻明朝覆灭后的精神创伤。是以物寄情的手法,与《湖心亭看雪》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空寂遥相呼应,两文均以极简的物象(一白/墨痕)承载复杂情感,张岱将政治伤痛转化为艺术意象,体现了晚明文人“以艺载道”的抒情传统,在自然意象中蕴含复杂的家国悲情。三、阅读回答问题。【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岳阳楼记》)【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增其旧制(规模)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B.连月不开(天气放晴)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竭力、尽力)C.春和景明(景色) 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D.巴陵胜状(美好) 余拏一小舟(撑)(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长烟一空 上下一白B.是日更定矣 是金陵人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D.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译文: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不因外物的好而欢喜,不因自己的失而悲伤。C.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哪能还有你这样的人呢!”D.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舟子低声嘟囔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借古圣立言,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点明全篇主旨。这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是其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体现。B.甲文虽名为“记”,但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将大量的笔墨用在了描写洞庭湖的景色上。写景又是为了抒发“览物之情”,最后在对比写景的基础上引发议论,突出“先忧后乐”的主题。C.乙文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采用了白描手法,由远及近,由大变小,勾勒出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让人产生了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D.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从晚上七点开始起更,每更约两小时,一更约在晚上八时左右,二更约在晚上十时左右……五更约在第二天凌晨四点时左右。张岱于“是夜更定”前往湖心亭看雪,这里的“更定”,即五更结束,应是凌晨四时左右。【答案】(1)C(2)A(3)B(4)D【详解】(1)本题考查实词含义。C.句意: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景,日光;故选C。(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都是副词,全、都;B.指示代词,这/判断动词,是;C.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连词,表目的,来/连词,因为;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应翻译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故选B.(4)本题考查文化常识。D.“更定”指初更开始,即晚上八点左右,而非五更结束。本项“即五更结束,应是凌晨四时左右”有误;故选D。四、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注】①舣:通“移”,移动。②磴:台阶。③颒(huì):洗。④浅斟:慢慢地喝酒。⑤竹肉:乐声歌声。(1)选出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独往湖心亭看雪/吾辈往通声气 B.及下船/及郡下,诣太守C.拉余同饮/拉与同坐 D.月如镜新磨/庭下如积水空明(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②香气拍人,清梦甚惬。(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4)简答:西湖似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甲】文西湖美在①_______________,【乙】文西湖美在②_______________。【甲】文作者偶遇金陵人“强饮”表达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乙】文作者与朋友游湖“纵饮”表达出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答案】(1)B(2)①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个小点,以及我的小船像一片草叶、船中的人像两三粒米罢了。②荷花的香气扑面而来,清雅的梦境十分惬意。(3)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4)(雪景)突出孤寂与遗世独立(夏夜)侧重雅集与纵情山水。有故国之思的愁绪纯然文人雅趣的洒脱【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都是动词,前往;B.动词,等到/动词,到;C.都是动词,拉着,邀请D.均为动词,像,如同;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翻译完整,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语序的变化,整体要流畅。重点词语如下:①惟:只有。痕:痕迹。芥:小草,这里形容船小。而已:罢了。②拍:扑、迎面袭来。清:清幽。甚:很、非常。:惬意、舒适。(3)本题考查断句。句意:月色变得苍凉,东方即将破晓,宾客们才散去。。“月色苍凉”描述眼前的环境氛围,是一个表意完整的场景;“东方将白”从时间维度推进,说明天色变化;“客方散去”则是事件发展结果,表明宾客在此时才离开,三者按语义分层,各成独立表意单元。故断句为: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题情感。第①空:根据甲段中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这里描绘的是西湖雪景,大雪后的西湖一片洁白,天地苍茫,人影渺小,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凸显出遗世独立之感,所以①处填“(雪景)突出孤寂与遗世独立”。第②空:根据乙段中的“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硝面.…韵友来,名妓至,杯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可知,呈现的是西湖夏夜之景,有友人相聚、纵饮、赏景等雅集活动,体现出纵情山水的趣味,所以②处填"(夏夜)侧重雅集与纵情山水”第③空:根据甲段中的“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以及张岱的生平背景(明末洁初人,经历朝代更迭)可知,作者在西湖遇金陵客,“金陵”是明朝旧都,相遇时的情景和客居身份,暗含着对故国的思念,所以③处填“有故国之思的愁绪”第④空:根据乙段中的“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可知,作者与友人在西湖夏夜自由聚会、饮酒、游乐,最后酣睡荷花间,整个过程展现出文人之间纯粹的雅趣和洒脱不羁的状态,所以④处填“纯然文人雅趣的酒脱”。五、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1)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2)下列加划线字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B.是日更定矣 问今是何世C.问其姓氏 得其船D.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3)在乙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答案】(1)A(2)B(3)C【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A.“重岩叠嶂”是正面描写,写山之连绵;“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都是侧面描写,通过写山遮天蔽日,来表现山之高耸;本项表述有误;故选A。(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相同,都是“消失”的意思;B.代词,这/判断动词,是;C.相同,都是代词,他的;D.相同,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故选B。本题考查作者情感。C.乙文未体现“与民同乐”,作者独往赏雪、与金陵人偶遇,是清雅独乐之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故选C。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①《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乙】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节选自张岱《西湖梦寻·自序》)【丙】①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②。日晡③,至北固,舣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⑤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⑥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②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 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张岱《陶庵梦忆·金山夜戏》)【注释】①作者张岱生活于明清之际,崇尚个性自由解放。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②兖:兖州,位于山东省。③日晡(bū):下午三点到五点,这里指天将暮时。④舣(yǐ):停船。⑤噀:喷,吐。⑥韩蕲王:南宋名将。1.下列对甲、丙两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是“断绝,消失”的意思,与“绝 多生怪柏”(《三峡》)中的“绝”意思不同。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是“尽力”的意思,与“赏赐百千强”(《木兰诗》)中的“强”意思相同。C.“徐”有“缓慢”“安闲”“漫步走”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徐定睛”中的“徐”是“缓慢”的意思。D.“许”有“应许”“赞同”“处所”“或许,可能”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视为何许人”中的“许”是“处所”的意思。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甲文开篇第一句看似闲笔,却包含多条信息。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4.甲、丙两文,各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小题1】B【小题2】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小题3】内容上:以庄重严谨的口吻交代赏雪的时间,并点明居所临近西湖。甲文开篇使用明纪年,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淡淡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张代在西湖一带生活多年,即使明朝灭亡,阔别西湖多年,西湖仍常入梦境,暗示对明朝的留恋。结构上: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的内容。【小题4】①甲文作者于大雪后的夜晚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情怀。面对“金陵人”的邀请,作者“强饮三大白”,表现出性格的率性纯真。②丙文作者在行旅途中,喜于月光明亮美好,乘船到金山寺,换上戏服在大殿中唱戏,唱完后径自离开,留下众人独自惊异,表现了个性的狂放不羁、洒脱任性。(大意符合即可)【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文吉词语的理,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道别。强:尽力。“赏赐百干强”句意:赏赐了很多财物。强:有余。选项中“意思相同”表述错误;、故选B。【小题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雾松,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都。【小题3】本题考查对句子内容的分析。内容上:根据“崇祯五年十二月”可知,这一句直接点明赏雪的具体时间,属于明王朝的纪年方式,为后文雪景描写和看雪行为提供时间背景。“余住西湖”交代作者居住地点,暗示其与西湖的地理关联,为“独往湖心亭看雪”的行为提供合理性--因居所临近,故可乘兴前往。根据乙文“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可知,张岱在明亡后虽离开西湖多年,但对其思念从未断绝。甲文开篇以“住西湖”暗示作者曾长期生活于此,与西湖形成深厚情感联结。这种联结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西湖是其过往生活的象征,为后文“独往看雪”的“痴”态埋下伏笔。甲文使用“崇祯”年号,而张岱生活于明清易代之后(明亡后不仕),此举并非单纯记录时间,而是隐含对明朝的认同与留恋。与乙文“梦中之西湖未尝别余”呼应,西湖既是现实居所,也是故国记忆的载体。“住西湖”的表述,在明亡后重读,更显其对前朝生活的追念,“崇祯”纪年与“梦中西湖”共同构成亡国之痛的隐喻。结构上:开篇以时间、地点切入,逻辑上自然衔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环境描写--因“十二月”寒冬,故有“大雪”;因“住西湖”,故可“独往看雪”。这种开篇方式看似平淡,实则为后文“雾凇沆砀”的雪景和“湖心亭遇客”的情节做铺垫,使叙事节奏层层推进,不显突兀。【小题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甲文“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大雪深夜独自撑船看雪,在“人鸟声俱绝”的环境中仍坚持独往可见其不随流俗的行事风格,体现遗世独立、孤高自赏的情怀。根据甲文“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知,遇陌生人邀请便痛快饮酒三大杯,不拘泥于世俗礼节展现出率性纯真、豪爽洒脱的性格。根据丙文“月光倒囊入水.…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可知,深夜见月色壮美,当即乘兴移船至金山寺,更在大殿中张灯唱戏,全然不顾二更时分的场合限制,足见其狂放不羁、随性而为的个性。根据丙文“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可知,戏演完后直接乘船离去,留下山僧惊疑不定,对旁人的目光毫不在意,凸显其洒脱任性、不受世俗束缚的性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