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水》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跳水》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7《跳水》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1.《2022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性学习任务群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2.“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第三学段指出:
(1)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
(2)应设计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分享、演 讲等现场表现,要特别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
3.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中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展现了思辨与智慧。编排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树立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的意识,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跳水》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文章主要写了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航行 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水手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猴子又去戏弄船长的儿子,孩子为了追回被猴子抢走的帽子,不知不觉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情况十分危险。在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逼儿子跳水。这一沉着、机智、果断的处事方式,使孩子脱离了险境。
课文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展开叙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往回航行,水手们拿船上的猴子取乐,猴子越发放肆起来。“帆船”“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等信息,为后文孩子遇险及船长逼孩子跳水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了故事的经过:猴子抢走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并做出各种怪样逗孩子生气,在水手们笑声的助推下,孩子为了把帽子抢回来,竟不顾一切地爬上桅杆,走上最高的横木,陷入了极端危险的境地。第三部分(第5、第6自然段)写了故事的结果:船长看到了这一危急情况,马上用枪逼孩子跳入大海,使孩子脱离了险境。
课文在情节的安排上十分巧妙。一方面具体而细致地描写了猴子“放肆”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辅以水手们“取乐”的笑声,在猴子的逗弄下和水手的笑声中,孩子从“笑”得很开心”到“哭笑不得”,再到“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心情不断变化,直至不知不觉陷入了险境。文章对猴子逗弄孩子的过程描述得最为详尽,着重描写猴子的动作,以充分表现其任意妄为的“放肆”行径,因此,猴子是惹孩子生气的直接原因。对于水手,文章着墨不多,只是围绕“取乐”,将其笑声穿插其间,这笑声是促使猴子行动放肆的原因,更是让孩子不管不顾走上桅杆顶端横木去追猴子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猴子和水手的双重影响下,孩子的自尊受挫,文章通过描写孩子的表现,将其爬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心情 变化过程一步步展现在读者眼前。孩子的心理变化和生命安全始终扣人心弦。
故事以“跳水”为题,而这一行为和与之相关的关键人物——船长,都是在文章的结果部分才出现,这不同于有些文章全篇围绕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展开叙述,是本文在表达方面的特色之一。将关键人物安排在最关键的时刻,即孩子命悬一线、水手们都手足无措的情况下出场,而且文中对船长言行的描写非常简洁,只用少量的动作和语言,就充分体现出船长反应的敏捷、语气的坚定,符合当时危急的情况。船长的做法看似残酷,但联系当时孩子的状况和所处的环境,不难发现,这一决定的背后,蕴含着一位船长极其丰富的航海经验、沉着处事的惊人智慧 和当机立断的非凡勇气。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敢于各抒己见,表达能力比较强。本篇课文情节惊险,扣人心弦,易于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而船长在危机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思维魅力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因此,设计挑战性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是最契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船长救孩子的思维过程,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教学重点
能揣摩船长的内心想法,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了解船长救孩子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品词析句 推测分析 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完成预习单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任务一:读一读,议一议,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在第六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围绕“思维探秘大闯关”这一主题任务,已经学习了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在矛盾冲突中感受了思维的缜密性,还学习了历史故事《田忌赛马》,在反败为胜中感受了思维的创新性,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齐读课题《跳水》。
活动1:故事回顾,再现“险”境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运用了思维导图梳理了这篇小说故事情节,说来说说都有哪些故事情节?
(2)这几个情节中哪个最能抓住你的心?最让你紧张?(生:遇险)
(3)那又是如何来化解险情的呢?(生:船长逼孩子跳水)
【设计意图:五年级上学期学生们已经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梳理信息,第一课时中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了这篇小说的起因、经过、结果。因而,导入时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再来讲讲这个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课堂自然带回到故事的情境中。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再现险境,深刻体会孩子当时处境的危险,为后面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活动2:思维还原,聚焦脱“险”
孩子成功脱险,大家都钦佩船长的机智,可是船上偏偏有一些旅客私下嘀咕,认为船长的做法太轻率、太冒险了。那么,面对这一现状,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上那艘帆船,走进船长的内心世界,读一读,议一议,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1)独立完成表格的前两列。
(2)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后两列,并运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船长的思考过程
观察(孩子)处境 分析(有利)条件 预想可能的办法与结果 决定采用的办法

(3)小结:时间紧迫,多一秒钟孩子就多一分危险。正如本单元的“交流平台”所呈现的(出示“交流平台”),船长观察了孩子的处境,分析了当时的条件,采用了推测假设的方式,最后决定,让孩子跳水,通过对船长的思维分析,我们知道逼孩子跳水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方法。
(4)带着我们刚刚的收获,自己再读读第5自然段。从中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船长?(沉着冷静、果断机智)
(5)男女生配合朗读第5自然段,男生读船长的话,女生读其他部分,感受船长的沉着冷静、果断机智。
(6)相信在同学们的朗读中,船长英雄形象已深深刻在大家的脑海之中。我们在学习语文时,从人物的各种表现发现了他行为背后的思维过程,从字里行间感悟了人物的伟大形象。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人文要素都关注“思维”。基于此,本环节以主问题“是谁将孩子救出险境”贯穿,重点组织学生以填表格、运用句式的方式推测船长那一瞬间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在那个紧急关头,船长的办法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引导学生感知船长的创造性智慧和思维。】
任务二:想一想、讲一讲完成采访过程讲出船长的思维过程
活动1:化“险”为夷,传为美谈
旅客们在了解船长的当时的想法后,纷纷为他竖起来称赞的大拇指。这艘环游世界的帆船也在英雄船长的守护下终于顺利返航,船长沉着处事的惊人智慧,当机立断的非凡勇气和化险为夷的英雄壮举广为流传,《环球日报》的记者知道此事后,来采访船长:
(1)请你说说船长的思维过程。(同桌两人一组)
记者:听说(讲述大概故事)
预设:船长想,当时孩子在高高的横木上,惊慌失措。如果让他往回走,再从桅杆爬下来,一紧张随时都有可能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丧生。而当时海面上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如果让孩子跳进海里,反倒相对安全一些。但从常理来看,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正好我手里拿着枪,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枪逼迫孩子跳下海,这样的话水手们可以马上把他救起来。
(2)其他学生运用学习单的评价量表相机评价。
(3)船长作为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也是串联事件发展的最后一个要素,在这么长的小说中,可托尔斯泰写船长只写了两个动作,两句话,短短的25个字,却让英雄的形象熠熠生辉,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就是小说的独特写法——关键时刻主要人物才出现。因为小说是用制造危机和化解危机来塑造人物的。由此我们可知写小说写英雄的时候,有时候不用从头写到尾,可以是关键的时候用来解决危机,危机越重,人物形象就越高大。
活动2:妙用思维,过关斩将
1973年,大英图书馆要从伦敦的旧馆搬迁到圣潘克拉斯新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整个馆内的藏书多达1300多万册。搬迁的工作量非常大,人力搬运的成本初步估算要350万英镑。彼时,新馆刚刚建成,根本没有富裕的资金支撑搬迁工作。馆长为此头疼不已,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这时,一位年轻的图书管理员找到了他,自告奋勇地说:“我有办法,而且只要给我150万英镑就可以了。”请猜猜年轻人用了什么好办法?
课堂小结:
同学们,经过开展一场场思维的闯关之旅,我们在阅读和讨论中,打开智慧背后的思维密码,也希望同学们像探险家那样去发现思维方法,像小说家那样去构思历险故事,像聪明人那样去解决复杂问题……用探究点亮思维的火花,用思维照亮学习和生活。
作业设计
1.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讲这个故事。
2.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鲨鱼》,绘制思维导图,感受其中蕴含的思维。
板书设计
跳 水
水手拿猴子取乐
猴子抢孩子帽子
孩子追猴子遇险
船长逼孩子跳水→{观察、分析+设想、决定}←船长(关键时
刻出现)化解危机
水手救孩子脱险
课堂学习单
一、船长的思维过程
观察(孩子) 处境 分析 (有利) 条件 预想可能的办法与结果 决定采用的办法

1.独立完成表格的前两列。
2.再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后两列,并运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船长的思考过程
预想部分运用以下句式:
船长想:
如果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_____________ _ 就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组内两人合作讲故事
记者:听说(讲述大概故事)
船长:是的,当时……,我看到……
评价量表
标准 自我评价 同学评价 老师评价
1.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将故事讲完整 ★ ★ ★
2.能结合猴子和水手的“笑把孩子的心情变化及其原因说清楚 ★★ ★★ ★★
3.能把船长的思维过程讲清楚,并能表现出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 ★★★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