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草原(节选)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晴朗——( ) 舒适——( )
2.这段话不由得让人想起《敕勒歌》中的诗句“天苍苍, , ”
3.上文中有的句子表达了作者的心情?选一句,用“ ”画出来。
4.划线句子中,“无边的绿毯”指 ,“白色大花”指的是 。
5.最后一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  )
A.草原上的牛马懂得欣赏美景。
B.作者寄情于牛马,赞美草原的美丽景色。
C.草原上的牛马多,突出了草原景色独有的特点。
课内阅读。
①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②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③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6.由第一自然段可知,雨中丁香的特点是 。该段第三句话中,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雨中丁香 的美。
7.第一自然段引用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的作用是( )
A.赞美古人高超的写作技巧,突出古诗文的诗情画意。
B.用丁香反衬芭蕉的美丽,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C.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8.对“丁香结”这一说法,作者是这样理解的:① ;② 。由丁香结还可以想到其它有象征意义的动植物,如:“梅花”象征 ; 象征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雨之歌(删减)——纪伯伦
①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②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王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③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④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
⑤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呜罗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
⑥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
⑦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启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9.作者分别把雨比作 、 、
10.为什么“我”哭了,山河却在欢笑?
11.写出你对文中第6自然段中“吻”和“拥抱”的理解。
12.用一句话把1-4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13.本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荆赞》,完成练习。
荆赞
①我爱游西山,尤其爱在炎夏游西山。当你刚走进山区,便有一股醉人的香气扑面而来。这香气来自哪里?你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它来自一种并不引人注目的灌木。这灌木一丛丛、一簇簇,到处都是。荆的枝条挺拔,枝叶茂密;它的叶柄长,叶面呈掌状分裂。荆有一股略带辛辣的浓烈香气,闻了使人陶醉,每次游山归来,荆的余香总是缭绕不散。
②荆,不但给人以香,还给人以甜。炎夏,正是荆花盛开的季节。满山荆花满山香,招得蜂来蝶往。这是放蜂的好季节,蜜蜂所采的荆花蜜洁白如乳,香甜可口。荆花蜜的采制当然有蜂的 ,可也不能忘记荆花的 啊!
③荆,可以说它浑身是宝。它的枝条细长而柔韧,可以用来编篓。它的籽可以入药,主治风寒感冒、胃气不和等症。就是它的叶子,也是制造蚊香的一种主要原料呢!
④荆,具有预强的生命力。它见缝插针,悬崖陡坡,山巅谷底,都有它的立足之地。它不怕晒,不畏寒,不惧贫瘠和干旱。它生机勃勃,代代繁衍,在数量上,它也占了山区灌木中的大半。
⑤荆,是很有一点儿精神的。它不用人播种,不用人浇水,不用人施肥,不用人剪枝,却给人以香甜,以枝叶,以自己的一切。荆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礼赞吗?
14.选择恰当的词语,依次填入第②自然段的横线处。
A.功劳 B.劳累 C.功能 D.辛苦
15.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短文的过渡句是( )
A.荆,不但给人以香,还给人以甜。
B.荆,可以说它浑身是宝。
C.荆,具有预强的生命力。
D.荆,是很有一点儿精神的。
16.短文第③自然段和第④自然段分别写了荆 和 的特点。
17.读短文中画“ ”的句子,想象画面,写出自己的感受。
18.作者认为荆的精神值得我们礼赞,请谈谈你对这种精神的理解。
阅读《依然是雨》,完成练习。
依然是雨
林玲
小时候,好喜欢下雨。喜欢听那种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喜欢那稀里哗啦的宣泄声;喜欢雨水将大地洗了个澡之后的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感觉。当然,最喜欢的还是那一片白茫茫的积水。好棒哟!小雄!小辉!阿美!阿珠!来啊!快来啊!我们来玩打水战、放小船吧!乐喔!从嘴角直笑到眼睛里,又从脸上扩散到全身的每一个角落。跳啊!蹦啊!跑啊!追啊!什么也不欠缺了。
渐渐地,因为妈妈和老师都说:“下雨天,可别忘了带雨具喔!淋了雨,会感冒,会生病的啊!”雨,也慢慢地不再是那种朝思夕盼的恩物了。不下也好,免得带雨具又烦又重的。但是如果出门时毫无征候,快放学时才突然地下起雨来,要很突然才好,让妈妈和爸爸都来不及送雨具,我们就可以好好地表演一下自己的勇敢了。冲啊!雨丝从脸上滑到脖子里。凉凉的、冰冰的,从头直到脚,好舒服。一边跑,一边张着嘴,让雨点像小弹珠似的投进口中。清清爽爽的,有一种似有似无的甜味。管他“落汤鸡”是副什么模样!一伙人嘻嘻哈哈地在雨丝中穿梭实在好玩,一切都可以不管,反正嘛,又不是我的错。天上的事,我哪知道!回家也不会挨骂的。是天有不测风云的啊!反倒是赚了一笔疼,又骗了一顿怜,蛮划算的呢!
后来,长大了。很惊奇地发现,还有“调调”这种叫人如痴如醉的东西。它象征着一个人的风雅与脱俗。像雨中漫步,伞下听雨鸣,海边观雨景,等等。不全都是很美、很别致的调调吗?令人老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盼望与向往。
19.“小时候,好喜欢下雨”是因为( )
A.喜欢听雨声;喜欢雨后凉爽的感觉;喜欢在雨后的积水里玩耍。
B.下雨可以不值日;下雨可以不用上学;下雨可以不用跑步。
C.下雨可以穿雨衣
D.下雨可以穿雨靴
20.长大后喜欢下雨是因为( )
A.再也不用为没有雨具而发愁
B.雨中可以享受很美、很别致的调调
C.下雨可以不用上班
D.下雨后,天气变得很凉爽
21.文中的“调调”指( )
A.雨中的各种声音 B.人们唱歌时的不同声音
C.情调趣味 D.腔调
22.“雨,也慢慢地不再是那种朝思夕盼的恩物了”的原因是( )
A.渐渐地,“我”长大了,对雨已不感兴趣了
B.妈妈和老师经常叮嘱下雨天要带雨具
C.因为下雨天带雨具又烦又重,不带雨具又会感冒
D.觉得下雨是一件令人厌烦的事
23.这篇短文是按 顺序来写作者对雨的情感。用“ ”在文中画出表示这种顺序的词语。
阅读理解。
周庄水韵
一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视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出它朦胧炫目的花纹……
有什么事情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贞丰桥、富安桥、双桥……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
周庄的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然而河上有桥,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为一体。据说,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这样的景象,除了此地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相关的景物。
我曾经三次到周庄,两次是在春天,一次是在冬天,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
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那一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 飘扬)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动 飘忽)的雨雾中,那天打着全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 目眩)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斑斓,令人(耀眼 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套色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是从石缝中渗出来的。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是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模仿不来的。
24.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画“√”。
25.作者第一次到周庄,看到的是一幅 ,是因为 ;第二次到周庄,看到的是一幅 ,那是因为 。
26.读句子,完成练习。
(1)有什么事情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
这种“诗意”表现在 。
(2)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句中的“水声”是指 “袅袅”的意思是: 用“袅袅”来形容水声的好处是
27.在作者眼中,无论是春天的周庄还是冬天的周庄都像一幅美丽的画,你喜欢春天的周庄还是冬天的周庄?为什么?
《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明朗 舒服 2.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4. 广阔无边的大草原 羊群 5.B
【解析】1.本题考查近义词。
晴朗:日光充足;没有云雾。近义词为明朗:光线充足;明亮。故
舒适:轻松愉快而安逸。近义词为舒服:身体或精神觉得轻松舒畅;能使身体或精神感到轻松愉快。
2.本题考查诗句积累。
书写时注意“野、茫、低”的正确写法。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能力。
根据语段中“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表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中的“愉快”直接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4.本题考查比喻句。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前文“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可知“无边的绿毯”指的是大草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可知“白色大花”指的是羊群。
5.本题考查的是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能力。
根据短文内容:“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句话看起来是在描写骏马和大牛因为这美丽的景色而静立不动,连骏马和大牛都被震撼了,更何况我们人呢,所以主要是借物喻人,寄情于牛马,间接赞美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故选B。
6. 妩媚 朦胧 7.C 8. 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丁香花担负着解不开的愁怨。 高洁 竹子 虚心
【解析】6.本题考查对段落的赏析。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可知,雨中丁香的特点是:妩媚。结合第三句“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可知,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一种朦胧的感受。
7.本题考查写作方法的赏析。
“芭蕉不展丁香结”的意思: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思:雨中的丁香花让人想起凝结的忧愁。作者第①自然段引用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不是欣赏古诗,赞美诗人的写作技巧,也不是用丁香反衬芭蕉,作者是从另一角度展示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
故选C。
8.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及思维拓展。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第③自然段中“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可知,作者对“丁香结”的理解是: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丁香花担负着解不开的愁怨。
梅花:它象征着坚韧不屈,在诗人的眼里它代表了坚韧不屈和高风亮节。象征品行高洁的隐士。
兰花:被看作是高洁、爱国、淡泊、美好的象征,它被称为“花中君子”。兰花也代表着友谊、自信和热烈等美好品质。兰花的花语是高洁、淡泊、友谊和美好等。
竹子的坚强象征着它能够适应各种生长环境,具有悠长的寿命,并且能够承受各种压力和困难。竹子不畏风雨,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不屈不挠地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
9. 银线 珍珠 信使 10.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 11.指雨水浇灌花草、树木。 12.雨水滋润了大地。 13.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解析】9.本题考查了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
结合“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可知:把雨比作银线。
结合“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可知:把雨比作珍珠。
结合“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可知:把雨比作信使。
10.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我哭了”是指下雨,根据雨水的作用可知,雨水可以滋润万物,可以让河水上涨,可以有足够的水分浇灌田野和花草。
11.本题考查词的含义。
雨“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指的是雨水落在花朵树叶的身上,让它们茁壮成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滋润植物的情怀。
12.本题考查段落的概况。
段落的概况要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进行总结,简洁全面准确的概况出来。
1-4自然段分别写雨装点千山万壑,镶嵌绿野大地,浇灌花草,为云彩和田野传情。可以简洁地概括为:雨滋润大地。
13.本题考查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文章主要写了雨水滋润万物,雨”被作者赋予了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歌颂了雨的无私奉献。
14.DA 15.A 16. 浑身是宝 生命力顽强 17.荆花盛开的季节,漫山遍野都是荆花,花香四溢,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让人如痴如醉。 18.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解析】14.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A.功劳,指(人)对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超越了平凡的劳动称其为功劳。
B.劳累,由于过度的劳动而感到疲乏;敬辞,指让人受累(用于请人帮忙做事)。
C.功能,意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能。
D.辛苦,原指味道辛辣而苦,比喻艰难困苦,很疲倦的感觉。现多指工作和劳作的感受。辛劳苦累,付出艰辛,用于烦劳别人时表示客气、慰问。
结合词义,可知,形容荆花蜜的采制当然有蜂的什么,应选:辛苦;不能忘记荆花的什么,应选:功劳。故选:DA。
15.本题考查对过渡句的掌握。
A.是。“荆,不但给人以香,还给人以甜”放在第二自然段的首句,前半句“但给人以香”是对第一自然段的总结,后半句“还给人以甜”是对第二自然段的总结,故在这儿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过渡句。
B.不是。“荆,可以说它浑身是宝”是放在第三自然段的首句,是对第三自然段的一个总结,只是引起了下文。
C.不是。“荆,具有预强的生命力”放在第四自然段的首句,是对第四自然段的一个总结,只是引起了下文的作用。
D.不是。“荆,是很有一点儿精神的”放在第五自然段的首句,是对第五自然段的一个总结,只是引起了下文的作用。
16.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荆,可以说它浑身是宝”“荆,具有预强的生命力”可知,短文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分别写了荆浑身是宝和顽强的生命力的特点。
17.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赏析。
结合“满山荆花满山香,招得蜂来蝶往”可知,描写的景物有:荆花、蝴蝶和蜜蜂等,荆花是开遍整个山峰的,蝴蝶和蜜蜂在荆花丛中翩翩起舞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18.本题考查对短文主旨的理解。
描写荆的精神在原文第五段,是指荆不需要人播种、浇水、施肥、剪枝,却给人以香甜,以枝叶,以自己的一切。这体现了荆有着无私奉献,不畏艰险的精神。告诉了我们要向荆学习,做一个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人。
19.A 20.B 21.C 22.B 23.时间 小时候 渐渐地 后来,长大了
【解析】19.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小时候,好喜欢下雨。喜欢听那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喜欢那淅沥哗啦的宣泄声,喜欢雨水将大地洗了个澡之后的那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感觉。当然,最喜欢的还是那一片白茫茫的积水。”可知,“小时候,好喜欢下雨”是因为喜欢听雨声和在雨后的积水里玩耍。选A。
20.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后来,长大了,很惊奇地发现,还有“调调”这种叫人如痴如醉的东西。它象征着一个人的风雅与脱俗,像雨中漫步,伞下听雨鸣,海边观雨景,等等,不全都是很美、很别致、很调调的吗?令人老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盼望与向往。”可知,长大后,好喜欢下雨是因为喜欢雨中很美、很别致的“调调”。选B。
2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调调”指调门儿。结合“不全都是很美、很别致、很调调的吗”“还有“调调”这种叫人如痴如醉的东西。它象征着一个人的风雅与脱俗。像雨中漫步,伞下听雨鸣,海边观雨景,等等。不全都是很美、很别致的调调吗”可知,在文中是指让人脱俗的情调、趣味。选C。
2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渐渐地,因为妈妈和老师都说:‘下雨天,可别忘了带雨具喔!淋了雨,会感冒,会生病的啊!’雨,也慢慢地不再是那种朝思夕盼的恩物了。不下也好,免得带雨具又烦又重的”可知,“雨,也慢慢地不再是那种朝思夕盼的恩物了”的原因是:妈妈和老师经常叮嘱下雨天要带雨具。故选:B。
23.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
由“小时候、渐渐地、后来、长大了”这些词语可知,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作者对雨的情感的。
24.飘动 飘忽 耀眼 目眩 25. 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那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 色彩对比强烈的套色版画 刚下过一夜小雪,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 26. 由小桥、流水、游客组成的一幅幅画面中 积雪融化的滴水声和小河的流水声 形容声音绵长不绝 能够把水声柔情绵绵的神韵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27.喜欢冬天的周庄,因为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套色版画。
【解析】24.本题主要考查选词填空。
飘扬:在空中飘浮、飘摆或飞升。
飘动:依靠风或浪的推动而使其移动或轻轻摆动。本句指的是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那一天下着小雨,古镇被摆动着雨雾。故选“飘动”。
飘忽:风和云等迅速飘移,轻快迅疾的样子。像波浪一样随风起伏。本句指的是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迅速的雾中。故选“飘忽”。
耀眼 :光线强烈,使人眼花。本句指的是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光线强烈,使人眼花。故选“耀眼”。
目眩:失去清晰视觉;视觉变得模糊,尤指看太亮日光时的眼花。本句指的是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斑斓,令人眼花,故选“目眩”。
25.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可知,作者第一次到周庄,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是因为那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套色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是从石缝中渗出来的。”可知,作者第二次到周庄,看到的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套色版画,那是因为刚下过一夜小雪,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
26.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1)从“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贞丰桥、富安桥、双桥……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可知,这种“诗意”表现在由小桥、流水、游客组成的一幅幅画面中。
(2)结合“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是从石缝中渗出来的。”可知句中的“水声”是指积雪融化的滴水声和小河的流水声,“袅袅”的意思是积雪融化的滴水声和小河的流水声。袅袅是形容一种形态、或连绵的余音、香气的散发,如女子的身姿、升腾的烟雾、琴声的余音、香水的慢慢飘散。用“袅袅”来形容水声能够把水声柔情绵绵的神韵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27.本题为开放式题。
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其次说出理由,如:我喜欢春天的周庄,因为春天的周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雨雾中,很迷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