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观潮》片段,完成后面的任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1.大潮一开始像白线,再近些就成了 ,更近些又像 ,这里是按由 到 的顺序来写的。2.这段话从潮水的 和 两方面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并巧妙地运用 、 的修辞手法,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3.你觉得文段中哪句写得最好请摘抄下来: 。说说这句好在哪里: 。4.诗人刘禹锡在《浪淘沙》中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片段中哪些语句描写的是这两句诗的情景?请用“______”画出来。5.阅读《走月亮》片段,回答问题。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1)阅读时,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来想象画面。请你将下列内容分类。(填序号)①细细的溪水②山草和野花的香味③灰白色的鹅卵石④可爱的小水塘⑤阿妈白天在溪里洗衣裳⑥“我”用树叶做小船眼中所见:鼻中所闻:心中所想:(2)读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想象画面,在正确的说法后面的括号里打“√”。A.“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这是作者在走月亮时对阿妈的提问。B.“抱”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水塘与月亮相互融合的和谐画。C.小水塘非常明亮,像孩子一样可爱,能够抱着月亮。(3)给选段拟一个小标题,下列最合适的是 。A.月下溪景B.月下山景C.月下花景阅读《珍珠泉》,完成习题。珍珠泉吴然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山包上,树很密,草很深,花很多。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小山包的密林。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周围镶(xiānɡ)嵌(qiàn)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倒。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jué)草,那悄悄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蕨草宽大的叶片,有的能拂到水面,花儿们却只是静静地投下自己的影子。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可惜没有鱼,是水太清太凉的缘故吧?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不用说我是多么喜欢珍珠泉了。我很想知道,它哪来这么多冒不完的水泡?在小河断流的时候,在村里的井水干涸(hé)的时候,它还是不停地冒着水泡。难道是有许多快乐的孩子,躲在什么地方吹泡泡玩儿吗?他们一定玩得很高兴吧?每次,挑着阿爸给我做的水桶,来到珍珠泉边,我都这么想。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为去追一只小鸟,或者忙着扯路旁的一朵小花。 (选自《和花朵说悄悄话》,有删改)6.文中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什么?( )A.一堆石头 B.一座房子 C.一眼清泉 D.一座小山包7.人们为什么给这眼清泉取名为“珍珠泉”?( )A.因为泉底有许多美丽的珍珠。 B.因为潭底冒出的水泡似珍珠。C.因为泉水清澈得可以看见珍珠。 D.因为泉水像珍珠一样宝贵。8.第2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提到青褐色的石头、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A.为了说明珍珠泉水很凉。 B.为了说明珍珠泉水很脏。C.为了说明珍珠泉水很深。 D.为了说明珍珠泉水很清。9.请找出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0.阅读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阅读《古人盛赞钱塘潮》,完成习题。古人盛赞钱塘潮一年一度的钱塘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浙江海宁,去看那千军万马般的波涛扑向岸边,去听那金鼓雷霆似的潮声震撼天地,这实在是人生一乐。然而,真正能欣赏到这种壮观景象的人并不太多。因为钱塘江不像明媚的漓江,一年四季都向游人敞开迷人的胸怀;也不像美丽的西湖,无论阴晴雷雨都不乏动人之姿;再说偷闲前去,也未必恰巧能遇上最奇特、最令人惊叹的涨潮伟观。所以,无缘见到涨潮伟观的游客,不妨领略一下古人笔下的观潮、听潮的兴味。钱塘潮历来为人所神往。如宋之问就为之留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名句,苏东坡对之也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赞叹。诗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名山胜水见得虽多,但哪一处潮可与钱塘潮媲美呢?于是,他们就通过自己的生花妙笔来描摹这天下奇观,从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钱塘潮的动人之处,在于它的惊天动地、气魄雄伟。唐诗有云:“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清诗有云:“惊涛直上海门西,欲卷青冥失会稽(jī)。”清诗人施闰章在《钱塘观潮》中形容得更妙:“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可见钱塘潮有如春雷齐鸣,万浪攒动,潮水卷起浪花,浪花追着浪头,漫天铺地,汹涌澎湃,横扫一切,大有气吞山河、包含日月之势。11.是什么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浙江海宁?( )A.一年一度的钱塘潮 B.金鼓雷霆似的潮声C.一年四季都明媚的漓江 D.不乏动人之姿的美丽西湖12.钱塘潮的动人之处在哪里?( )A.惊天动地、气魄雄伟 B.春雷齐鸣、万浪攒动C.明媚迷人、柔情蜜意 D.动人柔美、气象万千13.为什么真正能欣赏到钱塘潮的壮观景象的人不多?( )A.因为钱塘江位置偏远,游人不一定能够前往欣赏。B.因为钱塘江气候特殊,游人由于天气不佳无法前往。C.因为普通游客欣赏钱塘潮后无法领略它的独特魅力。D.因为钱塘潮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有这样壮观的景象。14.古人为什么会留下那么多咏叹钱塘潮的名句?( )A.古人觉得只有将钱塘潮描绘好了,才能吸引游客前来。B.古人觉得钱塘潮与名山胜水一样美丽,值得用诗赞美。C.古人虽见过颇多名山胜水,但觉得钱塘潮比其他的潮更加震撼人心。D.古人被钱塘潮的美景震撼得无法用话语来形容,只好写诗,用文字来形容。15.文章以“古人盛赞钱塘潮”为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6.“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出自宋之问的《灵隐寺》,描写的是灵隐寺的门对着钱塘潮的画面。有人认为这两句诗并没有描绘出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气势,用在此处不合适。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阅读《雪》,完成习题。雪鲁 彦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去年在福建,仿佛比现在更迟一点,也曾见过雪。但那是远处山顶的积雪,可不是飞舞着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地随着雨点洒下来几颗。没有落到地面的时候,它的颜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点,并不会飞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没有痕迹,也未尝跳跃,也未尝发出窸窣的声音,像江浙一带下雪时的模样。这样的雪,在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诚然能感到特别的意味,谈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却总觉得索然。“福建下过雪”,我可没有这样想过。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子,像春天流蜜时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静默无声。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大海的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有时又似乎听见了情人的切切的密语声,礼拜堂的平静的晚祷(dǎo)声,花园里的欢乐的鸟歌声……它所带来的是阴沉与严寒。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柔和的情人,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温暖的太阳,静默的晚霞……它没有气息。但当它扑到我们面上的时候,我们似乎闻到了旷(kuàng)野间鲜洁的空气的气息,山谷中幽雅的兰花的气息,花园里浓郁的玫瑰的气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气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种婀(ē)娜(nuó)的姿态;夜间,它发出银色的光辉,照耀着我们行路的人,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札(zhá)札地绘就了各式各样的花卉(huì)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还有那河流,那天上的云……现在,美丽的雪花飞舞了。我喜欢,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我的喜欢有如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选自《鲁彦精品集》,有删改)17.第1自然段中,“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中的“它”指的是什么?( )A.山顶的积雪 B.灰色的雪花 C.飞舞的雪花 D.融化的雪水18.“这样的雪,在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诚然能感到特别的意味,谈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却总觉得索然”中“索然”是什么意思?( )A.没有味道 B.没有意思 C.值得不断回味 D.有特别的意味19.在文章中,介绍上海雪花的角度依次是什么?( )A.色→声→味→形 B.色→声→形→味C.色→形→味→声 D.色→形→声→味20.“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柔和的情人,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温暖的太阳,静默的晚霞……”从这句话的加点字中,你读出了作者对雪花什么样的感情?( )A.快乐与激动 B.自豪与怀念 C.喜爱与赞美 D.热爱与炫耀21.“夜间,它发出银色的光辉,照耀着我们行路的人,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札札地绘就了各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读了这句话,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写下来。22.你有见过雪吗?如果没有,也可以写你见过的雨。说说你当时的感受。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中医药——世界的瑰宝①中医药是对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数千年来,为人类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②中医药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基本理论,出现了很多种治疗手段。而中药主要是指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由于在中药家族中,植物制成的药品占大多数,因此在古籍(jí)中把中药通常称为“本草”。③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很多名医。战国时期的扁鹊,东汉末年的华佗(tuó),唐代的孙思邈(miǎo),都是历代为百姓祛(qū)病除灾的名医。明代的李时珍不畏严寒酷暑,不怕山高路远,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历经近三十年,终于完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gāng)目》。书中记载药物1892种,并附有1100多个药方。这部著作被译(yì)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④中医药也推动了世界医药学的发展。2015年我国长期从事中药学研究的药学家屠(tú)呦(yōu)呦荣获诺贝尔奖。几十年来,她从历代医学典籍入手,进行实验研究,发现了“青蒿(hāo)素”,这种药品有效地降低了疟(nüè)疾患者的死亡率,拯(zhěng)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⑤中医药不仅是治病救人的方法与技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世界的瑰宝。23.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填序号)(1)中国古籍把中药通常称为“本草”是因为( )A.中药家族中有植物制成的药物 B.中药家族中药物都是由植物制成的C.中药家族中植物制成的药品占大多数(2)第③自然段中画“ ”句子中的数字,是为了说明( )A.记录的药物种类非常多 B.记录的药物种类多,药方多C.记录的药物、药方特别珍贵24.填空。(1)中医药远在 时期就已经形成基本理论,出现了很多种治疗手段。而中药主要是指用于防治疾病的 、 、矿物及其加工品。(2)明代的 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历经近三十年,终于完成了药物学巨著 。25.短文先后介绍了中医药 、中医药发展中名医很多、中医药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四方面内容。26.用“ ”画出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1. 水墙 白色战马 远 近 2. 形态 声音 比喻 夸张 3.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用夸张的手法更加形象生动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解析】1.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和写作顺序。从短文“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中“再近些”“越来越近”描述了大潮从远及近、逐渐壮大的过程,还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让大潮的震撼力更加深入人心。可知,再近些就成了“一堵水墙”,更近些又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里体现了观察大潮的顺序是“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从短文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中以“白线”喻初现的潮水,随后这“白线”逐渐拉长、变粗,直至“横贯江面”,进而化作“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最终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一系列生动的比喻不仅展现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形态演变,更赋予了潮水以生命力和动态美。可知,这段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首手法,将潮水比作白线、水墙、战马等,从潮水的“形态”方面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从短文句子“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中以“山崩地裂”来形容大潮的轰鸣,夸张地表达了潮水声音的巨大与震撼,仿佛连大地都为之颤动,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耳听到那震耳欲聋的潮声。可知,这段话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手法,突出了声音的巨大和震撼力,从潮水的“声音”方面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和分析。通读文段,写出你认为写的最好的句子,并简要说一下原因。示例:我觉得文段中写得最好的一句是:“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句好在其生动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形象地描绘出了大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壮观景象。同时,“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更是赋予了潮水以强烈的动态感,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那些战马在江面上奔腾跳跃,感受到潮水那不可抗拒的力量和速度。这种生动的描写不仅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也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身临其境的感觉。4.本题考查古诗词理解和短文内容理解。“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意思是: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诗句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结合短文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的意思:这段文字生动刻画了潮水从远及近、逐渐增强的壮丽景象。其中,“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直接对应了“头高数丈”的描绘,展现了潮水的高大与威猛;“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则以战马奔腾为喻,表现了潮水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与“吼地来”的震撼相呼应;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则通过夸张手法,将潮声比作山崩地裂,强化了潮水带来的震撼力,与“触山回”的余响不绝相契合。整段文字形象生动,令人仿佛置身于观潮的现场。可知,片段中“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描写的是这两句诗的情景。5.(1) ①③④ ② ⑤⑥(2) × √ ×(3)A【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眼中所见:①细细的溪水、③灰白色的鹅卵石、④可爱的小水塘。“细细的溪水”“灰白色的鹅卵石”“可爱的小水塘” 都是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的景物。鼻中所闻:②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是通过鼻子闻到的气味。心中所想:⑤阿妈白天在溪里洗衣裳。⑥“我” 用树叶做小船。“阿妈白天在溪里洗衣裳”和 “‘我’用树叶做小船” 是作者在看到当前的景物后,在心中回忆起的画面,属于心中所想。(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 并不是作者在走月亮时对阿妈的提问,只是作者看到小水塘时发出的感慨。故此项错误。B.“抱” 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水塘当作人来写,生动地描绘了水塘与月亮相互融合的和谐画面。小水塘中倒映着月亮,就好像小水塘抱着月亮一样,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与月亮的亲密关系,也体现出景色的优美宁静。故此项正确。C.小水塘本身并不是像孩子一样可爱,也不是能够真正地抱着月亮,只是一种形象的表达。这句话主要是通过拟人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意境。故此项错误。(3)本题考查拟写标题。A.这段内容主要描写的是在月光下,细细的溪水流动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以及月光,还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以及卵石间可爱的小水塘,整体围绕着溪边的景色展开,重点突出了在月光下溪水及周边的景物,如小水塘等。而 “月下山景” 范围比较宽泛,没有突出重点是溪边的景色;“月下花景” 则只强调了花,与这段内容的主要描写对象不符。所以 “月下溪景” 最能准确概括这段选段的主要内容。故选A。6.C 7.B 8.D 9.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中“扑哧一笑”形象地写出了水泡们消失前的形态,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水泡的调皮可爱,充满了画面感。 10.我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这时路边的小花吸引了我。我晃晃悠悠地低下身子想摘一朵带回去,却又看见一只可爱的小鸟。我急着想去追它,身子一晃,桶里的水像珍珠一样泼洒出来,洒落在石板小路上……就这样,我一路惊呼、一路泼洒,将清凉的泉水挑回了家。【解析】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由第①段“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可知,石板小路尽头是一眼清泉,故选C。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由第③段“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可知,潭底冒出的水泡好像珍珠,这是“珍珠泉”的由来。故选B。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由第②段“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可知,是因为珍珠泉水很清,才能清晰地看到青褐色的石头、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这清澈的水将颜色和事物看得一清二楚,故选D。9.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赏析。画横线的句子中“扑哧一笑”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水泡人格化,赋予了人的表情和动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泡消失的状态和作者高兴的心情。1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展开想象,结合最后一段的“为去追一只小鸟,或者忙着扯路旁的一朵小花”将情景展开,适当结合动作、神态等描写。如:一个小孩挑着满满的一桶水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突然,一只小鸟在他头顶上方鸣叫回旋,他忍不住追着它奔跑,途中又看到一朵可爱洁白的小花,想采摘回去,桶里的水随着他的晃动东撒西摇,像一颗颗可爱的珍珠。11.A 12.A 13.D 14.C 15.以“古人盛赞钱塘潮”为题 ,既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以点明了文章中心,表达作者对钱塘潮的赞美之情。 16.不同意。因为这两句诗描绘的是在灵隐寺可以看到沧海日出和钱塘潮的景象,将壮观的沧海日出与钱塘潮并列,从侧面表现出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所以用在此处合适。【解析】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由第①段“一年一度的钱塘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浙江海宁”可知答案,故选A。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由第④段“钱塘潮的动人之处,在于它的惊天动地、气魄雄伟”可知答案,故选A。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由第②段“因为钱塘江不像明媚的漓江,一年四季都向游人敞开迷人的胸怀”“再说偷闲前去,也未必恰巧能遇上最奇特、最令人惊叹的涨潮伟观”可知,钱塘潮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有这样壮观的景象,故选D。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由第③段“诗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名山胜水见得虽多,但哪一处潮可与钱塘潮媲美呢?”可知,古人即使见识过名山大川,仍然认为钱塘潮具有独特的魅力,需要描摹下来,故选C。15.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的主要作用有点明文章主旨,交代写作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背景,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等。“古人盛赞钱塘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可知是围绕“钱塘潮”为对象而写,而且得到了许多古人的称赞,因此作者也是认同的,表达了对钱塘潮的喜爱、赞美之情。16.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宋之问的《灵隐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意思是:登上阁楼远望茫茫沧海,万丈朝阳。寺门清幽,正对着那滚滚而来的钱塘江潮。这两句将大海日出时的壮景与钱塘江汹涌的潮水相提并论,气韵生动,境界幽远,表现出钱塘潮的雄伟壮观,这就是钱塘潮的特点,因此用在此处十分合适。17.C 18.B 19.D 20.C 21.示例:静谧的夜晚,地面上铺满白色的雪花,在路灯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晃眼,仿佛它们也会发光,指引路人前进。半空中飘着的雪花,调皮地落在玻璃窗上,绘成各种各样的图案。 22.示例:从没见过雪的我,随着小伙伴的一声欢呼“下雪了,下雪了”,急急忙忙冲到楼下欣赏这珍贵的雪。这满天的白色鹅毛,它们一定是天使的翅膀化成的吧。当它们落在我的手心上,我想我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解析】17.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文中的第一自然段“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这句话中可以知道“它”是指的飞舞的雪花。所以,答案是C.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在理解“索然”的意思时,要抓住表示转折的关键字“却”,“却”字说明“索然”与前文中的“特别的意味”“津津有味”意思相反,所以在这句话中“索然”的意思是“没有意思”。所以,答案应该是B。1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介绍了上海的雪花,先介绍了它是“雪白的”颜色,再接着介绍它像各种活的生物;接着继续介绍它静默无声,通过想象,仿佛听见了各种声音;最后介绍它没有气息,通过想象,仿佛闻到了各种气息。所以,通过阅读分析可知答案是D。20.本题考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在雪花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慈善的母亲,温暖的太阳等等,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雪花的喜爱之情。而‘“我”想象到这些事物都是美好的,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雪花的赞美之情。所以,通过分析可以知道答案C是正确的。21.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句子的理解和想象。仔细阅读给出的句子,找准关键词,比如:光辉,照耀,绘就。然后,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描述。语言要通顺,想象不能脱离给出句子的主要含义。22.本题考查对文章拓展能力。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见过雪的可以写你见过雪的样子,没见过雪的,可以写见过的雨,在你的印象中下雨时,雨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根据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合理组织语言,写出即可。比如:看,小雨点似乎打孩子的皮肤,湖边玩捉迷藏,湖仍然不知道如何回到,小雨点悄然入湖中,突然隐藏的无影无踪,只留下无数涟漪湖,扩张,扩张。23. C B 24. 春秋战国 植物 动物 李时珍 《本草纲目》 25. 历史悠久 推动了世界医药的发展 26.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地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解析】23.(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重要信息的抓取能力,需要认真地阅读短文。根据阅读短文“由于在中药家族中,植物制成的药品占大多数,因此在古籍中把中药通常称为“本草””。可知答案是C。(2)本题考查的是对说明方法的识记,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积累。根据阅读句子“书中记载药物1892种,并附有1100多个药方”可知出现的数字,想到所学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中“药物1892种”说明药物的种类多;“1100多个药方”说明药方多。所以选择B。24.(1)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需要认真地阅读短文。根据阅读短文“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基本理论,出现了很多种治疗手段。”可是中医药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基本形成理论。“而中药主要是指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2)根据阅读短文提示是明代的所以是“明代的李时珍不畏严寒酷暑,不怕山高路远,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历经近三十年,终于完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25.本题考查对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阅读短文可知先后介绍了“中医药历史悠久”;“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很多名医”说明了中医药发展中名医很多名;“中医药也推动了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四个部分。2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重点信息的抓取,需要准确定位找取信息。根据阅读可知第四自然段中可知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地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