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课文《搭石》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①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 原来)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平稳)。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 和谐)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②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③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1.在括号内用“______”画出恰当的词语。2.联系下文,我知道了“紧走搭石慢过桥”中“紧”的意思是 。3.你从画“______”的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类文精彩片段体会感悟。张大力①侯家后一家卖石材的店铺,叫“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的。锁上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②“聚合成”设这石锁,无非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③可是,打石锁撂(liào)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您说它有多重?好像它跟地壳连着,除非把地面也举到头上去!④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像摇一个竹篮子,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像举着一大把花儿!⑤众人叫好呼好喊好,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老板上来笑嘻嘻说:⑥“原来张老师来了,快请到里头坐坐,喝杯茶!”⑦张大力听了,正色说:“老板,您别跟我弄这套!您的石锁上写着嘛,谁举起它,赏银百两,您就快把钱拿来,我还忙着哪!”⑧谁料“聚合成”的老板并不理会张大力的话。待张大力说完,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张老师,您只瞧见石锁上边的字了,可石锁底下还有一行字,您瞧见了吗?”⑨张大力怔了。刚才只顾高兴,根本没瞧见锁下边还有字。不单他没瞧见,旁人也都没瞧见。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以为他使过一次劲,二次再举不起来了,于是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到头顶上,可抬眼一看,石锁下边还真有一行字,竟然写着: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⑩把这石锁上边和下边的字连起来,就是: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众人见了,都笑起来。原来人家早知道唯有他能举起这家伙。而这行字也是人家佩服自己,夸赞自己——张大力当然明白。 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4.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店铺(pū pù) 地壳(ké qiào)5.石材铺在门口设这把青石大锁是为了证明( )A.张大力力大无比。B.“聚合成”石材铺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6.石锁上边和下边的两行字体现了( )A.石材铺老板对张大力的佩服和夸赞。B.石材铺老板唯独看不起张大力。7.用“ ”画出直接描写张大力力气大的句子。8.画“ ”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阅读。绿色住宅①如果你是个“小气鬼”,请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太阳能住宅”。在住宅中普及太阳能发电是日本政府“阳光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通产省2010年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发电能力达到500万千瓦,100万户的居民可以依靠太阳能发电设备提供足够的电力。政府还和电力部门达成协议,白天居民家庭的富余电力可以通过普通电网卖给电力公司,晚上或阴雨天可以从电力公司的电网购买电力,到一定时间进行结算。日本从1994年开始促进普及太阳能发电,并设立“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补助制度”,对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设备给予50%的财政补贴。②如果你喜欢自然,喜欢绿色,就关注一下刚刚诞生在澳洲的“生态住宅”吧。这款房屋被澳洲的植物学家和生态建筑师视为澳洲人的世纪房屋,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室内顶棚空间种植着下垂式倒挂草本植物,室外平缓宽大的房顶或外墙壁爬满藤本植物。从外部看,整个房屋与周围地面连成一体,完全变成绿色。预计21世纪中期将全面普及“绿屋”,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将变成绿色植物编织的城市。而堪培拉每个新建房住户都可以得到一份市政府的丰厚“绿礼”:15棵不同品种的树木和30丛灌木。并在新居落成之日,由身穿绿色制服的志愿者帮助栽种。9.标题中“绿色住宅”中的“绿色”指的是( )(多选)A.合理利用太阳能资源B.合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C.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造房屋10.画线句子中的“一切”这个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11.借助关键词句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如短文第②自然段的关键词句是第 句,通过这一关键词句,我们可知猜到这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 。12.请概括回答日本人是怎样利用太阳能资源的。阅读。将相和(节选)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13.快速阅读,把握关键信息。下面对选文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据理力争,保护和氏璧。 B.蔺相如与秦王约定献璧时间。C.蔺相如摔和氏璧。 D.蔺相如怒发冲冠。14.根据选文内容填空。(1)“蔺相如看这情形”中“这情形”指的是 ,从这情形可以看出秦王的真实想法是 。(2)结合全文可以知道,蔺相如提出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是为了 。15.下面阅读语段的方法对提高阅读速度没有帮助的一项是( )A.读“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可以忽略逗号,眼睛直接扫过一整句话。B.对“绝口不提”中的“绝”不理解,但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就不管它继续读下去。C.阅读时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D.读到“怒发冲冠”时,觉得它对理解蔺相如的形象有帮助,就停下来联系上下文反复品读。16.从选文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故乡的石板路上留着串串回忆的脚印。请阅读文章并回答下面的问题。(课文同情感:赞美家乡)溜溜的石板路龚盛辉①家乡有条石板路,弯弯曲曲、溜溜儿滑的石板路。那是我童年的路。②石板路上那一块块石板,四四方方,光滑如镜,呈深蓝色,似一块块硕大玛瑙(nǎo)打磨而成,像晴朗无云的日子从头顶剪裁下来的一片片蓝天。这些“玛瑙”“蓝天”,从山那边铺进山里,铺向辽阔田园,铺过潺潺河溪,铺进村庄每一条小巷,然后又铺到山外。③这条石板路,是始建于宋朝的古驿道。石板是从附近山上采下的片石,原本很坚硬、很粗糙。是在经历了人们一千多年的踩踏打磨,经过了一千多年风雨侵蚀,经受了十几个世纪历史风云的长久浸润,才渐渐变得镜一般光滑,才开始呈现玛瑙的成色,才有了现在蓝天般的纯净。④石板路玛瑙般深邃(suì)的光泽里,折射着我童年的欢乐。⑤我的童年与石板路曾是这般亲近。两三岁时,在这条石板路上,我牵着外公的衣襟去放鹅,肥壮的鹅在前边摇摇晃晃,跟在后边的我也摇摇晃晃。五六岁,我开始放牛,大水牛走在石板路上,我骑在大水牛宽厚的背上。七岁那年,母亲给我缝了一个书包,也为我做了一对小水桶,让我每天放学后沿着这条石板路到村外的水井去担水。十岁不到,我就开始上山砍柴,常常天黑才回家。这时,石板路一点儿不黑,它在黑夜里泛着幽幽的光,要是遇上月明星稀的好日子,还能从石板上依稀看见天上的星星和月亮。⑥石板路承载着人们生活的快乐。夏天,赤脚走在石板路上,一股清凉从脚底直漫到头顶。中午,疲惫至极的身躯往石板路上一躺,舒适得如同睡在水床上,不久便沉入梦乡。在田间劳作累了,往石板路上一坐,浑身的酸痛立马消失不见。⑦吃饭时,乡亲们都端着碗坐到门前的石板上,相互瞧瞧碗里装的什么,然后你往我碗里夹些肉、我送你几筷子菜,相互交换,共同分享。而最感惬意的还是晚上,大家在村巷里盘腿而坐,摇着手中的大蒲扇,听那些拉二胡的拉二胡,吹笛的吹笛,唱戏的唱戏,很是热闹,好不逍遥,直乐到暑气消尽,才入室酣睡,一觉天光。⑧到了冬天,我们孩子们就用碎砖瓦在石板路上划出一个个格子、一张张棋盘,玩跳屋子游戏,下六子棋,或是打陀螺、踢毽子、滚铁环、捉老鹰……⑨时光如水,童年的村庄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那弯弯曲曲、溜溜儿滑的石板路,却一直铺在我的心里。(文章有删改)【批注1】请带着“为什么说家乡的石板路‘是我童年的路’”这个问题阅读文章。(语文要素: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批注2】“潺(chán)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但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也不影响我们理解文章,不用回读。(语文要素: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批注3】随着“我”的长大,“我”与石板路发生了许多故事。【批注4】在石板路上进行的游戏可真多啊!17.快速默读第⑤段,概括“我”与石板路是如何亲近的。18.阅读文章第⑦段,说说其描绘了怎样的场景,以及你的阅读感受。19.集中注意力,阅读全文,不回读,说说第⑨段“可是那弯弯曲曲、溜溜儿滑的石板路,却一直铺在我的心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语文要素: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阅读理解。黑夜里的小灯笼李元胜①我还记得第一次看见萤火虫时的情景。那是数年前的一个下午,在某个果园的山坡上,我看见一只艳丽的甲虫,正在草丛中拼命向高处爬。在最高处,它突然弹开鞘(qiào)翅,甩出了半透明的柔软翅膀,飞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它有着漆黑的甲壳、橙红的背板、细长的触角,就像一个戴着红色头盔的武士。它背后不时扇动的翅膀,使它看起来更像一个神话中的角色。②我顾不得身边的东西,像着了迷一样,跟着它跑,凭着直觉追踪着那一个小点。终于,在它笨重地降落时,我赶到了它的附近。几乎所有甲虫,在结束飞行时,都会重重地下坠一下。这个艳丽的小东西也不例外,它像有点力不从心的样子,栽落到草地上,使我得以细细打量它。它躲在红色盔甲下灵活地伸来伸去的头,贼亮的眼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③当晚,我翻阅昆虫的书籍,为它验明正身。原来,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萤火虫,而且,是萤火虫中比较好看的,叫窗萤。我略感惊异,没想到萤火虫会如此漂亮。因为我过去从书上看到的都长得比较朴素,一副不起眼的样子。④后来,我有很长的时间没有再看到窗萤。在山中的夜晚,我时常看到星星点点的萤光,在风中时上时下,却很难把它们抓到手中,只能猜想它们的样子。⑤有一次郊游,在农家小院,我看到一只小灯笼冉冉上升,又突然下降,最后停在农家的窗台上。我跟过去,看到的是另一种毫不起眼的萤火虫,它的灯笼似乎比它自己身体的实际大小还要大得多。虽然没有窗萤漂亮,但它的萤光相当迷人。⑥说到萤光,萤火虫的发光很有意思。每只萤火虫的腹部,都有数千个发光细胞,共同组成一个发光车间,依靠某种物质的氧化作用,高效率地产生萤光。⑦一只萤火虫成虫,能照亮周围的一小片黑暗。成千上万的萤火虫,能把一座夜色里的山峦装点成梦幻的星空。这样的奇观,多次被萤火虫爱好者观察到。天,那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选自《昆虫之美》,有删改)20.题目中的“小灯笼”指的是21.作者在果园的山坡上刚看见萤火虫时,第一印象是( )A.艳丽 B.拼命 C.柔软 D.漆黑22.第③自然段中“验明正身”在文中指的是( )A.检验身份确定是本人而不是冒名顶替的人。B.查阅书籍详细了解萤火虫的种类与特点。C.通过查阅书籍辨认这只甲虫的种类。D.翻阅有关昆虫的书籍阅读了解窗萤的知识。23.萤火虫能在夜间发光的原因是( )A.它要照亮前行的路。 B.它有着橙红的背板C.它的腹部有许多发光细胞。 D.它的腹下挂着发光的灯笼。24.短文里关于萤火虫的特征没有介绍到的是( )A.外形 B.活动 C.萤光 D.繁殖25.第⑦自然段中的“奇观”指的是( )A.激动人心的场面。B.成千上万只萤火虫照亮夜色里的山峦。C.一只萤火虫成虫,能照亮周围的一小片黑暗。D.那只艳丽的甲虫拼命往高处爬。《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1.原本 平衡 协调 2.加快脚步 3.我体会到了乡亲们之间互相谦让、尊老敬老的美好情感,以及这种淳朴民风已经成为人们心中自然而然、无需多言的习惯。【导语】《搭石》通过描绘乡间走搭石的细节,展现了朴素而深远的人文之美。作者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为引,巧妙地将物理平衡(快速通过)与情感平衡(礼让互助)相呼应。画面感极强的语言(如“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赋予场景诗意,而乡亲们的谦让与背老人过石的细节,则含蓄点出“搭石”作为纽带,联结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意义。结尾的升华句以物喻情,凸显乡土文化中含蓄却深厚的情感联结。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原来:有结果是;证明是、过去一向、在最初的时候、开始的时候;从前、表示发现真实情况(情形)、原本;未改动过等的意思。原本 :强调事物最初的状态或性质(如“搭石最初就是天然石块”)。第①段首句“搭石______就是天然石块”,此处需突出“天然”这一原始属性,故选“ 原本 ”。平衡 :指动态中保持稳定(如走搭石时身体不倾斜)。平稳 :多形容静态的稳固状态(如车辆行驶平稳)。第①段“走得快才容易保持______”,描述行走时的动态稳定,故选“ 平衡 ”。 协调 :侧重动作或步骤的配合。和谐 :多形容整体氛围融洽。第①段“动作是那么______有序”,强调动作的配合,故选“ 协调 ”。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结合第①段的“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可知这里“紧”的意思就是“快””走得快“的意思,指的是在搭石上要走得快一些才能站稳。3.本题对句子的理解。画线的句子是“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表层意思:搭石是大家共同使用的小路。深层含义 (体会到的):“联结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是关键词。它点明了搭石不仅是通行的工具,更是乡亲们情感的纽带。联系上文第②段描述的情景:人们互相礼让(面对面过溪让对方先走),年轻人主动背老人过河,并把这种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因此,体会到的核心是:搭石象征着乡亲们之间 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谦和有礼、无私奉献 的淳朴、美好、和谐的情感与品德。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淳朴民风和美好情感的 赞美。示例:我体会到了乡亲们之间互帮互助、谦让有礼、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感和淳朴民风,也感受到了作者对这种情感的赞美之情。4.pù qiào 5.B 6.A 7.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像举着一大把花儿! 8.这句话通过描写众人的反应,侧面烘托出张大力力气之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导语】这篇短文通过张大力举起石锁的趣事,生动展现了民间智慧与力量美学的结合。文章以石锁为线索,巧妙设置悬念(锁底隐藏文字),在意外反转中完成人物塑造:既表现张大力惊人的神力(“像摇竹篮子”“轻易举到空中”的夸张描写),又通过“惟张大力不算”的幽默设计,体现商家对其力气的特殊认可。语言简洁明快,动作描写极具画面感,结尾“扬长而去”的洒脱更添人物魅力,整体洋溢着市井生活的诙谐趣味。4.本题考查字音辨析。铺:读“pù”时,指店铺;商店。读“pū”时,指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店铺diàn pù:各种商店、铺子的统称。壳:读“ké”时,指某些物体较坚硬的外皮。读“qiào”时,指坚硬的外皮。地壳dì qiào:由岩石构成的地球外壳,主要成分是氧、硅、铝、镁、铁等。平均厚度大陆地壳约35千米,海底地壳约7千米。5.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由短文第②自然段“‘聚合成’设这石锁,无非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可知,石材铺在门口设这把青石大锁是为了证明,石材铺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故选B。6.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由短文第⑩自然段“把这石锁上边和下边的字连起来,就是: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与第 自然段“原来人家早知道唯有他能举起这家伙。而这行字也是人家佩服自己,夸赞自己——张大力当然明白”可知,老板的用意是用特殊方式赞美张大力的神力(众人笑、张大力大笑离去),并非看不起他,而是石材铺老板对张大力的佩服和夸赞。故选A。7.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由短文第④自然段第2句“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 ,脸上笑容满面,好像举着一大把花儿!”可知,句子“直接描写”,即通过动作体现力气。这句话用“轻易举起”“胳膊笔直”等动作,直观展现张大力的力量。8.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分析第③段划线句子“可是,打石锁撂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您说它有多重?”可知,用夸张手法突出石锁极重,为下文张大力轻松举起作铺垫,反衬他的神力。9.AB 10.不能删去。“一切” 表示所有、全部,强调对空间的充分利用,若删去则无法体现利用空间的全面性,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11. 1 介绍澳洲“生态住宅”充分利用空间栽种植物的特点及普及展望 12.日本政府将普及太阳能发电作为“阳光计划”重要部分,2010年发电能力达500万千瓦供100万户居民使用,政府与电力部门协议让居民白天卖富余电力、晚上或阴雨天购电并结算,还从1994年起设立补助制度,对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设备给予50%财政补贴。【导语】这篇说明文以“绿色住宅”为主题,通过日本“太阳能住宅”和澳洲“生态住宅”两个典型案例,生动展现了环保建筑理念。文章结构清晰,采用并列式说明方式,每段聚焦一个国家的特色方案。语言平实但数据详实,如日本“50%财政补贴”等具体数字增强了说服力。通过第二人称“你”的亲切口吻拉近读者距离,划线部分对植物种植方式的细节描写尤为形象。整体展现了未来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科普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第①自然段“白天居民家里的富裕电力可以通过普通电网卖给电力公司,晚上或阴雨天可以从电力公司的普通电网购买电力,到一定时间进行结算。”和第②自然段“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室内顶棚空间种植着下垂式倒挂草本植物,室外平缓宽大的房顶或外墙壁爬满藤本植物”可以看出绿色合理利用太阳能资源、合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植物。故选AB。10.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结合第②自然段句子“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室内顶棚空间种植着下垂式倒挂草本植物,室外平缓宽大的房顶或外墙壁爬满藤本植物。”可知,本句中的“一切”表明范围,是“所有”的意思,表明栽种各种植物利用空间之广。去掉了,就不能表达这样的意思。所以,不能删去。11.本题考查找关键句。结合第②自然段“这款房屋被澳洲的植物学家和生态建筑师视为澳洲人的世纪房屋,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室内顶棚空间种植着下垂式倒挂草本植物,室外平缓宽大的房顶或外墙壁爬满藤本植物。从外部看,整个房屋与周围地面连成一体,完全变成绿色。预计21世纪中期将全面普及‘绿屋’,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将变成绿色植物编织的城市”可知,短文第②自然段的关键词句是第一句。故这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为我们介绍澳洲的“生态住宅”。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第①自然段“日本通产省2010年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发电能力达到500万千瓦,100万户的居民可以依靠太阳能发电设备提供足够的电力。政府还和电力部门达成协议,白天居民家庭的富余电力可以通过普通电网卖给电力公司,晚上或阴雨天可以从电力公司的电网购买电力,到一定时间进行结算。日本从1994年开始促进普及太阳能发电,并设立“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补助制度”,对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设备给予50%的财政补贴。”可知,日本通产省2010年,100万户的居民可以依靠太阳能发电设备提供足够的电力;白天将家里富裕的电力通过普通电网卖给电力公司,晚上或阴雨天从电力公司的普通电网购买电力,到一定时间进行结算;日本从1994年对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设备给予50%的财政补贴。13.A 14. 秦王绝口不提十五座城池的事情 想不付任何代价占有和氏璧 送和氏璧回国赢得时间 15.D 16.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敢于牺牲【解析】13.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阅读第①段“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可知,文章讲述了蔺相如面对亲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施出小计拿回和氏璧,并与秦王据理力争的事情。故选A。14.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第①文段可知,“相如看这情形”中“这情形”指的是前文中“秦王双手捧住壁,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从“双手捧住壁,一边看一边称赞”可知秦王十分喜欢和氏璧,从“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可看出秦王很贪婪,又不信守承诺,想占有和氏璧;在《将相和》一文中“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这句话可知,蔺相如提出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是为了赢得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时间。15.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可知,第①段“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壁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这句话是对蔺相如的语言描写,意思是蔺相如恐吓秦王,如果秦王只想抢璧而不给城池,他就和璧同归于尽。这样的话,秦王就再也无法拥有和氏璧了。题干中“停下来联系上下文反复品读”这种方法对提高阅读速度没有任何帮助,故选D。1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文段第①“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讲述了蔺相如面对亲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施出小计拿回和氏璧,并与秦王据理力争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胆识过人、勇于牺牲、英勇无畏的人。17.两三岁时牵着外公的衣襟走在石板路上去放鹅;五六岁时骑着大水牛走在石板路上;七岁时每天放学后沿着石板路到村外的水井去担水;十岁不到上山砍柴,天黑走石板路回家。 18.描绘了吃饭时乡亲们之间你来我往,互相分享美食的场景以及夜晚乡亲们娱乐的场景。通过这些场景的描述我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以及乡亲们之间美好的感情。 19.作者通过回忆家乡的石板路,表达了对童年生活和故乡的怀念,也赞扬了乡亲们之间美好的情感。【解析】17.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概括。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内容,文中写“我”与石板路亲近的句子是“两三岁时,在这条石板路上,我牵着外公的衣襟去放鹅,肥壮的鹅在前边摇摇晃晃,跟在后边的我也摇摇晃晃。五六岁,我开始放牛,大水牛走在石板路上,我骑在大水牛宽厚的背上。七岁那年,母亲给我缝了一个书包,也为我做了一对小水桶,让我每天放学后沿着这条石板路到村外的水井去担水。十岁不到,我就开始上山砍柴,常常天黑才回家。这时,石板路一点儿不黑,它在黑夜里泛着幽幽的光,要是遇上月明星稀的好日子,还能从石板上依稀看见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根据句子中的主要信息“两三岁”“五六岁”“七岁”“十岁不到”,概括出“我”如何与石板路亲近的事情。18.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概括和赏析。结合文章第⑦自然段句子“吃饭时,乡亲们都端着碗坐到门前的石板上,相互瞧瞧碗里装的什么,然后你往我碗里夹些肉、我送你几筷子菜,相互交换,共同分享”可知,这个段落主要描绘了乡亲们吃饭时互相分享的情景。通过第⑦段句子“而最感惬意的还是晚上,大家在村巷里盘腿而坐,摇着手中的大蒲扇,听那些拉二胡的拉二胡,吹笛的吹笛,唱戏的唱戏,很是热闹,好不逍遥”可知,这个段落还描写了乡亲们夜晚娱乐的情景。通过这个段落中的“相互交换,共同分享”“惬意”“逍遥”可知,乡亲们相处得很好,他们的生活也很美好。19.本题考查的是主旨情感。联系第⑨段“时光如水,童年的村庄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那弯弯曲曲、溜溜儿滑的石板路,却一直铺在我的心里”可知,家乡的石板路已经消失,但在“我”心里却永远存在,“我”对家乡的石板路充满了怀念。20.萤火虫 21.A 22.C 23.C 24.D 25.B【解析】20.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根据第⑤自然段“有一次郊游,在农家小院,我看到一只小灯笼冉冉上升,又突然下降,最后停在农家的窗台上。我跟过去,看到的是另一种毫不起眼的萤火虫,它的灯笼似乎比它自己身体的实际大小还要大得多。”可知,作者在黑夜里看到的小灯笼就是萤火虫。21.本题考查对关键信息的提取。根据第①自然段“那是数年前的一个下午,在某个果园的山坡上,我看见一只艳丽的甲虫,正在草丛中拼命向高处爬。”可知作者在果园的山坡上刚看见萤火虫时,第一印象是艳丽,故选A。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③自然段“当晚,我翻阅昆虫的书籍,为它验明正身。原来,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萤火虫,而且,是萤火虫中比较好看的,叫窗萤。”可知,作者通过翻阅书籍知道了这只“甲虫”原来是萤火虫的一种,故选C。23.本题考查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根据第⑥自然段“说到萤光,萤火虫的发光很有意思。每只萤火虫的腹部,都有数千个发光细胞,共同组成一个发光车间,依靠某种物质的氧化作用,高效率地产生萤光。”可知,萤火虫能够发光是因为它的腹部有许多发光细胞,故选C。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①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它有着漆黑的甲壳、橙红的背板、细长的触角,就像一个戴着红色头盔的武士。它背后不时扇动的翅膀,使它看起来更像一个神话中的角色。”可知,此处对萤火虫的外形进行了描写;根据第②自然段“终于,在它笨重地降落时,我赶到了它的附近。几乎所有甲虫,在结束飞行时,都会重重地下坠一下。这个艳丽的小东西也不例外,它像有点力不从心的样子,栽落到草地上,使我得以细细打量它。它躲在红色盔甲下灵活地伸来伸去的头,贼亮的眼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知,此处对萤火虫的活动进行了刻画;根据第⑥自然段“说到萤光,萤火虫的发光很有意思。每只萤火虫的腹部,都有数千个发光细胞,共同组成一个发光车间,依靠某种物质的氧化作用,高效率地产生萤光。”可知,此处对萤火虫的萤光进行了介绍;综上可知,文章介绍了萤火虫的外形、活动与萤光,但没有提及萤火虫的繁殖,故选D。2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⑦自然段“一只萤火虫成虫,能照亮周围的一小片黑暗。成千上万的萤火虫,能把一座夜色里的山峦装点成梦幻的星空。这样的奇观,多次被萤火虫爱好者观察到。”可知,这样的奇观指的是“成千上万的萤火虫,能把一座夜色里的山峦装点成梦幻的星空。”故选B。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