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同步导学案知识框架基础考点一、秦灭六国观察右图,秦灭六国完成于哪一年 秦王为什么能够成功“灭六国” 该事件有什么意义 1.时间:公元前221年。2.原因: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秦王嬴政即位后,积极筹划统一大计,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3.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时空观念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研读右侧史料,解读皇帝具有怎样的权威。秦朝在中央和地方上分别推行了怎样的治理措施 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何意义 1.皇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嬴政史称“秦始皇”。2.中央: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三公之下,设置分别掌管财政、宫廷等事务的一些官员,称为“九卿”。3.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4.意义: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思维指引 秦国商鞅变法是确立县制;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历史解释秦始皇为表示皇帝的独尊地位,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这些规定被历代王朝所沿用。——摘自《中国历史》七上·P53相关史事三、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右栏史料,完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文化 统一文字,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经济 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交通 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军事 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史料实证四、秦朝的疆域达标训练1.秦始皇三十五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一条从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途经黄土高原、山地、沙漠等地理环境,修筑难度很高。但是直道仅用两年半时间就修通了。这主要得益于( )A.人口数量的增长 B.文字的统一C.国家体制的作用 D.筑路技术的提高2.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民主政治逐渐完善C.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D.皇权的进一步加强3.下图反映的是秦朝建立后采取的一项措施。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经济的交流 B.巩固国家的统一C.促使书写更加简便 D.推动书法艺术发展4.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裁 C.世袭传承D.政务繁忙5.有网友评价秦始皇:“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吞并八荒,六合一统,千古一帝,夺万世之潇洒。”该网友评价的主要是秦始皇哪一方面的功绩 ( )A.开始启用“皇帝”称号 B.修筑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C.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D.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6.为了保卫边境地区不受游牧民族的袭扰,秦始皇在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长城用于军事防御,意义重大。由此可知,秦筑长城 ( )A.引发了农民起义 B.维护了边疆稳定C.发展了农业生产 D.扩大了帝国疆域7.秦朝将全国分为36郡,在郡下设县,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从中可以看出,郡县制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强化了中央政权建设C.提升了官员的办事效率 D.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8.梁启超曾如此评价秦统一全国:“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据此判断,秦统一全国的根本原因是 ( )A.统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B.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才C.变法的成功为统一打下坚实基础D.秦国积极筹划,策略得当9.“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所描写的历史事件位于图中的哪一阶段 ( )A.A B.B C.C D.D10.下面为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竹简中《编年记》的记载(部分)。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 )十七年,攻韩。十八年,攻赵……十九年,□□□□南郡备敬[警]。廿年,……韩王居□山。廿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其处,有死□属。廿二年,攻魏梁[梁]。A.春秋诸侯的争霸战争 B.秦统一六国的进程C.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 D.秦走向灭亡的原因11.分析史料,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材料一 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老百姓终于获得安定),立号为皇帝,乃(于是)诏(诏令)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查,歉(嫌)疑者,皆明壹之(规范度量衡,凡是不一致的都加以统一,凡是不清楚的都予以明确)。——秦朝铜权(秤砣)上的铭文拓片材料二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虽愚且暴,然六国贤者仍多从之,役九州而定天下,合诸国而为郡县,人心一统,四海归一,俾使民者皆安居其上(使百姓安居乐业)。——卢阳《秦政指说》(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铜权铭文拓片上记录的秦始皇的功绩。(2)据材料二、三,归纳司马迁和卢阳对秦始皇的看法有何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参考答案1-10 CDBBD BAAAB11.(1)统一全国、统一度量衡等。(2)司马迁对秦始皇持否定态度(或批判秦始皇),他认为秦始皇是暴君,刻薄寡恩,实行暴政,残酷压迫人民,实行“焚书坑儒”。卢阳对秦始皇的评价则持肯定态度,他认为秦始皇虽然有过失,但他知人善任,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顺应民心,使百姓安居乐业,对后世影响深远(3)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唯物史观、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史论结合等原则,应该从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个人立场等方面出发,分阶段、辩证地进行客观的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