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训练45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训练45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有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训练45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一、单选题
1.(2025·安徽合肥模拟)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研究的中心问题。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及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影响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生物因素
B. 常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C. 调查某猛兽的种群数量可利用红外触发相机逐一计数
D. 将一生物引入空间资源丰富的环境,其种群会一直呈“J”形增长
2.(2025·山东泰安模拟)逻辑斯谛增长模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其中代表种群数量,代表环境容纳量,为种群潜在年增长率。某海域出产食用真鲷鱼,据估计该海域食用真鲷鱼的环境容纳量为300万条,其潜在年增长率为53%。根据这些数据,判断该海域食用真鲷鱼最大持续捕获量约为(  )
A. 159万条/年
B. 150万条/年
C. 75万条/年
D. 39.75万条/年
3.(2025·安徽合肥模拟)实验人员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的种群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时,鲫鱼和鲤鱼的种群数量都维持相对稳定
B. 时,鲫鱼的种群数量持续增加,鲤鱼的种群数量持续减少
C. 时,鲫鱼和鲤鱼的种群数量都持续增加
D. 后,鲤鱼的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鲫鱼的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4.(2024·山东日照模拟)研究者跟踪调查某地草原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之比,记为,结果如下表。根据表中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年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1.00 1.00 0.80 1.25 1.00 1.25 1.75 2.00 2.00
A. 2014年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与2011年基本相同
B. 可通过标记重捕法来调查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
C. 不能根据值预测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D. 2014~2018年,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并在2017年达到值
5.(2024·全国新课标卷)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B. 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存在“J”形增长阶段
C. 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
D. 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
6.(2025·安徽合肥模拟)种群的数量变化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凡是影响种群数量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B. 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指“J”形增长或“S”形增长模型
C. 光照属于非生物因素,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都下降
D. 寄生虫属于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大小不会受到种群密度的制约
7.(2025·江西南昌开学考)某实验小组研究了当地甲、乙两种动物当年()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绘制出如图所示相关曲线,其中直线表示。已知甲动物活动能力较强,乙动物身体较小,活动能力较弱。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乙种群密度
B. 甲种群数量在段上升,段下降
C. 点时的乙种群数量可能达到了值
D. 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8.(2025·河南郑州模拟)美国白蛾的食性较杂,常集群分布,易爆发成灾。美国白蛾每年可繁殖3代,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只有成虫期才具有生殖能力,其生活史中各阶段所经历的时间常受温度、湿度及光照的影响。如图为2008~2016年某地区美国白蛾各代成虫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每年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的数量要大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其数量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B. 美国白蛾的聚集程度可能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关,二者通常呈正相关
C. 温度、湿度及光照对美国白蛾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 防治美国白蛾时,应在越冬代蛹羽化为成虫之后开始防治,从而有效控制越冬代成虫数量
9.(2025·江西九江模拟)种群密度效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种群密度效应包括两个重要的法则:一是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物种个体平均质量与种群密度的乘积是个常数,最后总是基本一致,即产量恒定法则;二是随着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即自疏现象。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产中可依据种群密度效应确定农作物的种植密度
B. “自疏”通过直接影响种群的死亡率来调节种群密度
C. 出现产量恒定法则的原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D. 自疏现象是一种正反馈调节的结果,一般来说,种群密度越大,自疏现象越明显
10.(2025·四川泸州模拟)鼢鼠是一种啮齿动物,喜啃食草根、灌木根茎,严重危害林牧业发展。鼢鼠每年春季进入繁殖期,秋季会有大量新生个体加入种群。科学家对祁连山东段的鼢鼠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年份 季节 鼢鼠种群平均体重/g 鼢鼠种群密度/(只/hm )
2019年 春季 231.5 37
秋季 180.6 38
2020年 春季 263.2 45
秋季 221.5 32
2021年 春季 206.6 26
秋季 196.9 22
2022年 春季 265.8 15
秋季 217.5 20
A. 秋季鼢鼠平均体重低于春季,可能与新生个体的出现有关
B. 2020年春季鼢鼠种群密度的增加可能与迁入率增加有关
C. 调查结果显示,该时间段内鼢鼠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D. 4年间鼢鼠种群密度下降可能与植被破坏、食物短缺有关
11.(2025·山东滨州模拟)下图为血细胞计数板正面和侧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细胞计数板的厚度小于普通载玻片,便于显微镜观察
B. 用吸管从培养液底部吸取菌液
C. 将台盼蓝染液与菌液1∶1混合计数以区分细胞死活,相当于稀释了2倍
D. “XB-K-25”表示规格,其中的“25”表示每个中方格内的小方格数
12.(2025·辽宁鞍山模拟)科学家跟踪调查某群落中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得到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和乙种群的值(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时间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 甲种群密度在时刻大约是时刻的2倍
C. 乙种群密度在时刻最大,时刻最小
D. 甲、乙两种群种内竞争最剧烈的时刻分别是和
13.(2025·山东济宁模拟)科研小组对某开放地区甲、乙两个动物种群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测定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和乙种群的值(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绘制了以下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种群的在时达到最大
B.期间乙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
C. 期间甲、乙种群数量均增加
D. 期间乙种群的出生率不一定小于死亡率
二、多选题
14.(2024·湖南模拟)某实验小组对有害动物甲进行调查并绘制了与甲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直接反映种群数量
B. 调查期间有害动物甲的种群数量变化为“S”形,D点时达到值
C. 对有害动物甲的防治应在B点开始,此后能使其种群数量持续下降
D. 温度、降水等因素对有害动物甲种群的作用强度与其种群密度无关
15.(2024·山东卷)种群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不同物种的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随时间推移种群密度逐渐增加,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甲、乙中有一个种群个体间存在共同抵御天敌等种内互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
B. 由至,乙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逐渐增多
C. 由至,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
D. 至阶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三、非选择题
16.(2025·八省联考陕西卷)我国建立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多种自然保护地,对濒危野生动物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栖息地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回答下列问题。
(1) 某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碎片化的研究结果如图,表明局域种群的个体数量越少,灭绝概率越_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______。
(2) 科研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获取了某地连续两年华北豹的大量清晰影像,根据“花纹唯一性”特点可识别华北豹个体,华北豹的种群密度估算公式为。其中,为种群密度,为调查面积,则、分别为______,为______。
(3) 自然保护地建立后,从较长时间尺度看,濒危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分析其原因是______。
(4) 国家公园的建设理念由原来的目标物种保护转变为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这种转变的生态学依据是______。
17.(2024·黑吉辽卷)为协调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者在近海渔业生态系统的管控区中划分出甲(捕捞)、乙(非捕捞)两区域,以探究捕捞产生的生态效应,部分食物链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甲区域岩龙虾的捕捞使海胆密度上升,海藻生物量下降。捕捞压力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引起海胆的迁出率和______上升。乙区域禁捕后,捕食者的恢复______(填“缓解”或“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生物量增加。以上研究说明捕捞能______(填“直接”或“间接”)降低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藻的生物量。
(2) 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通过______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区域达到生态平衡,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______。
(3) 为了合理开发渔业资源,建构生态学模型,探究岩龙虾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其数量的动态关系。仅基于模型(图2)分析,对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进行捕捞时,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当年捕捞量应为______只;当年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______只,否则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原因是______。
一、单选题答案
1. D
2. D
3. B
4. D
5. C
6. A
7. D
8. C
9. C
10. C
11. C
12. C
13. A
二、多选题答案
14. ACD
15. ABD
三、非选择题答案
16. (1)
高;小种群更容易受到环境波动、遗传漂变等因素影响,导致灭绝风险增加
(2)
a:初次拍摄到的个体数;b:重拍到的个体数;c:重拍中已标记个体数
(3)
逐渐恢复并趋于稳定;保护措施改善了栖息地质量,减少了人为干扰,提高了种群存活率和繁殖成功率
(4)
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保护目标物种需维护其所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稳定
17. (1)
死亡率;缓解;间接
(2)
负反馈;收支平衡
(3)
B种群数量的50%;B种群数量的70%;过度捕捞会导致种群数量低于最小可持续产量,难以恢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