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统一检测初一语文试题一、基础·运用 (共 14 分)为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班级开展以“孝亲敬老,传承家风”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你所在小组准备制作短片,请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修改完善。1. 用正楷字书写“孝亲敬老传承家风”八个字作为片名。第一部分 孝的传统“孝”是中华儿女的炽热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重“孝”,有“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生动形象的成语典故,有“孝悌为仁之本”“百善孝为先”等耐人寻味的语录,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妇儒皆知的诗句,有“父母威严而有慈,到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等启人心智的家训,还有黄香温席、子路负米等感人至深的故事……2. 对第一部分文稿中加点字的读音或字形作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炽热”的“炽”是“热烈旺盛”的意思,读音为“zhi”。B. “乌鸦反哺”的“哺”是“喂”的意思,读音为“pǔ”。C. 因为表达的是“受得住;禁得起”的意思,所以“耐人寻味”的“耐”书写有误。D. 因为表达的是“小孩子”的意思,所以“妇儒皆知”的“儒”书写有误。第二部分孝的内涵曾子认为,孝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能养”指为父母提供衣食住行的保障,是孝道的物质根基;“弗辱”指子女的言行举止、品德修养都不应给父母带来羞辱,是孝道在精神层面的要求;“尊亲”则是使父母尊荣,是孝道的更高境界。一个人若将视野拓展至社会,让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他便是在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份更高境界的孝道。木兰代父从军,岳飞精忠报国,战士写下“待儿凯旋,必亲奉汤药”的誓言,黄旭华为设计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 第二部分文稿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修改。4. 小组成员准备写一副对联作为第二部分的小结。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联:敬亲孝老 ①下联: ② 乘丹心A. ①承古训 ②忠诚报国 B. ①承古训 ②尽忠报国C. ①永垂范 ②忠诚报国 D. ①永垂范 ②尽忠报国第三部分 传承家风①除了孝顺,中华优秀传统家风中还蕴含着勉学、勤劳、谦让、诚信、节俭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孟子的母亲三迁其居为孩子健康成长创设环境,_______的母亲画荻教子为孩子读书学习创造条件,朱德的母亲终生劳作为孩子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提供支持……②诸葛亮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劝诫孩子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颜之推用“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训诫孩子为文不从流俗,王阳明用“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教育孩子懂得谦进包容……③这些优良的家风成为孩子向上向善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可见,建设优良家风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脉源头活水。④传承优良家风,家家有责,人人有责。5. 小组成员不确定第三部分文稿中横线处应填入的人名。你查阅“画荻教子”的资料后知晓,他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__________(填人名),《卖油翁》就是他的作品。6. 小组成员对文稿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有疑问,你认为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第①句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7. 你想知道文稿中“源头活水”的意思。查阅资料,知晓它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中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句大意是“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请根据诗意并结合语境判断,下列对文稿中“源头活水”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 滋养传统美德的丰富营养 B. 哺育中华民族的清澈水流C. 涵养优良家风的不竭资源 D. 传承优秀文化的独特渠道8. 下列是在片尾展示的同学感言,其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岳母刺字的感人故事家喻户晓,精忠报国的中华优秀传统家风世代传承。B. 钱学森秉持家训,毅然回国献身中国核武器事业,取得的成就气冲斗牛。C.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的事迹可歌可泣,诠释了“忠孝一体”的深刻内涵。D. 黄文秀谨记父亲教诲,锲而不舍地带领群众脱贫,发出耀眼的青春之光。二、古诗文阅读(共 20 分)(一)(共 5 分)9. 默写。(1)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2)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3)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4)古诗中有很多蕴含哲理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二)(共5分)阅读《木兰诗》,完成下面小题。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甲】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0. 诗中对木兰有多种指称。下列对其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与家人对话决定代父从军、离家行军途中思念父母时,用“女”指称,符合木兰为人女儿的身份,流露出她的一片孝心。B. 不受可汗封赏、希望归还故乡时,用“儿”指称,既符合木兰女扮男装的身份,也流露出她回归家乡与家人团聚的心愿。C. 与家人团聚时,以“女”“妹”“姊”指称,既符合木兰多重的家庭身份,也流露出她与家人再次团聚时的满足与喜悦。D. 借雄兔难兔作比时,以“我”指称,符合木兰恢复女儿装做回自我的身份,流露出她机智远超伙伴的优越感与自信心。11. 《木兰诗》富有民歌特色,常以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请从【甲】【乙】两处中选择一处,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三)(共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孙权劝学》)【乙】尚书郎南阳樊准以儒风浸①衰,上疏曰:“臣闻人君不可以不学。光武皇帝受命中兴,东西诛战,不遑②启处,然犹投戈讲艺,息马论道。孝明皇帝庶政万机,无不简心,而垂情古典,游意经艺,每飨射礼毕,正坐自讲,诸儒并听,四方欣欣。又多征名儒,布在廊庙,每宴会则论难衎衎③,共求政化,期门、羽林介胄之士,悉通《孝经》,化自圣躬,流及蛮荒,是以议者每称盛时,咸言永平。今学者益少,远方尤甚,博士倚席不讲,儒者竞论浮丽,忘謇謇④之忠,习諓諓⑤之辞,臣愚以为宜下明诏⑥,博求幽隐⑦,宠进⑧儒雅,以俟⑨圣上讲习⑩之期。”太后深纳其言,诏:“公、卿、中二千石各举隐士、大儒,务取高行,以劝后进,妙简博士,必得其人。”(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一》)①[浸]渐渐。②[遑(huáng)]闲暇。③[衎衎(kàn)]快乐的样子。④[謇謇(jiǎn)]忠直之言。⑤[諓諓(jiàn)]能言善辩,⑥[诏]诏令。皇帝的命令或文告。⑦[幽隐]这里指隐居不仕的贤才。⑧[宠进]尊粜并进用。⑨[俟]等待。⑩[圣上讲习]给皇帝讲学。12. 梳理【甲】【乙】两文中一词多义的词语,填写下表。词语 【甲】 【乙】辞 例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词义:推托 例句:习諓諓之辞 词义:①_____大 例句:自以为大有所益 词义:②_______ 例句:各举隐士、大儒 词义:③______及 例句:及鲁肃过寻阳 词义:④_______ 例句:流及蛮荒 词义:到达13. 根据课内所学和所给注解,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臣愚以为宜下明诏,博求曲隐,宠进儒雅,以俟圣上讲习之期。14. 根据【甲】【乙】两文,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两文的劝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孙权和樊准都首先指出不可以不学习,来强调学习的________;又如,两者都善于用事例劝说,孙权以自身虽政务繁忙但仍常常读书而获益的经历劝说,樊准则列举两位先皇________的事例劝说;再如,两者的劝说都被接受,这可以直接从“蒙乃始就学”和“________”中看出。(①②用自己的话概括,③用原文作答)三、名著阅读(5分)15. 结合《骆驼祥子》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内容,说说你对“社会环境与个人成长”的认识。(要求:写出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简要分析并得出合理的结论。120字左右)四、现代文阅读(共21分)(一)(共9分)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竹”意象的文化意蕴是在古典诗歌的发展中逐渐变化与丰富的。先秦乃至秦汉时期的诗歌作品,对竹和竹制品有大量的描绘,但对竹的认识多出于自然,重在表现其自然属性,如《诗经·卫风》中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之类的诗句。魏晋时期,竹逐渐进入了更多文人的视野,但“竹林七贤”却不曾留下一首咏竹诗,只是用行动向人们展示自己的高风亮节。南朝时期开始借竹来抒发情志,虽然此时期咏竹诗只是描摹物象,很少有真情抒发,但寄寓人的情惑的“竹”意象初露端倪。唐宋至明清时期,竹深深融入文人的身心,“竹”意象不仅能寄寓人的情感,而且能象征人的品格。“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所写的“无竹令人俗”“可折不可辱”等诗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写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都很有代表性。(取材于郑超《论“竹”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化意蕴》)【乙】①最美妙的时间莫过于在竹林中漫步。曾记得有次进入一个山村里,我看见整片整片的竹林掩映着蜿蜒曲折的村道。一个人独自走着,只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和微弱的虫鸣。和风吹来,竹林随风飘荡,仿佛大海翻起的碧浪。竹浪一浪一浪地轻揉着、翻滚着,拍打着辽远的天际,无边无际。难怪人们称之为竹海。竹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和着风,如催眠曲般此起彼伏,是为“绿阴摇曳,瑞音清绝”也。黄昏时候,(1)阳光穿过竹子洒落下来,竹林上染了一层淡淡的金黄。此时,村子里炊烟袅袅,吴均所谓“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的美丽意境便豁然于眼前了。②后来,我走访了各处特色小镇和一些工厂园区,无意间总为门前或走廊旁边的那么一丛修竹所吸引,总觉得有了这么一丛竹子的点缀,便多了一分宁静,多了一分写意。(取材于邝振星《竹》)丙】①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者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②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③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2)二十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翔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取材于袁鹰《井冈翠竹》)16. 【甲】说明了“竹”意象文化意蕴的________,有助于我们判断【乙】【丙】中“竹”意象文化意蕴的异同;【乙】【丙】都表现了“竹”的自然属性;但除了表现自然属性之外,【乙】侧重_________【丙】侧重_________。17. 三则材料都引用了诗句,但作用有所不同。请结合三则材料内容,补全下面表格。材料 所引诗句 作用【甲】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说明“竹”意象在清代的文化意蕴【乙】 ①_______________ 在视觉上营造美好意境,表现作者闲适心情【丙】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②____________18. 材料中的两处画线句,通过词语的锤炼增强了表达效果。请任选一处画线句,作简要赏析。(二)(共12分)阅读《此生无愧“中国心”》,完成下面小题。此生无愧“中国心”①吴大观,“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我们可以用若干个“第一”来概括他的巨大贡献: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结构;创建了我国航空史上第一个发动机实验基地;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喷气发动机、涡喷发动机、涡扇发动机;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斯贝发动机;建起了新中国第一支航空动力设计研制队伍;建立了第一套航空发动机研制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②女儿吴晓云说:“爸爸病重,蔫蔫的,但只要老同志来探望,他就神采飞扬,拉着人家说个不停,话题全是‘发动机’。”③为中国战鹰装上一颗强劲的“中国心”——这个目标,就像穿越一个世纪的火焰,燃烧了他全部的生命。④一九三八年,吴大观在西南联大机械系读四年级。凄厉的防空警报不时响起,日军的飞机像乌鸦一般飞到昆明上空,鬼魅般的黑色炸弹随即从天而降。昆明城内火光四起,爆炸声、哭喊声连成一片……“跑警报”也成了西南联大师生们日常的课程。每次“跑警报”,吴大观总要提上一个布兜,里面装着书本和计算尺。他趴到草丛里,还在看书、计算。学习理论,琢磨飞翔,是他心中的重中之重。日本军机狂轰滥炸后,呼啸着扬长而去。中国虽有空军战机,但数量少、质量差、飞不高、飞不快。加上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连飞机的维修都无法保障,导致本就不多的战机常常不能升空作战。吴大观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我要转系,学习航空。”⑤从机械系转入了航空系、他的心,真正飞翔起来。⑥一九四二年,吴大观毕业。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逐梦航空,在贵州大定县的山洞和茅草屋里,用两年时间潜心研究了活塞式发动机的整套技术资料,全面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工艺技术,之后几年、除了接受试验工程师工作培训,吴大观还学习了齿轮加工等技术。⑦一九四六年、在美国普·惠公司的车间,吴大观见到了喷气式发动机离心式压气机叶轮和涡轮部件,不禁悲从中来:中国现在连活塞式发动机还制造不出来,哪年哪月才能制造出喷气发动机呢?除了在工厂里学习、吴大观还大量阅读各种相关杂志和书籍,获取录新的喷气式发动机知识。这为他后来从事喷气式发动机的研究,打开了一个宽阔的窗口。⑧一九四七年,吴大观对劝他留在美国的朋友说:“我是中国人,我一定要回祖国!”之后毅然回国一九四八年,吴大观又毅然前往解放区,他对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说:“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将来造出我们国家的航空发动机,造出自己的飞机。”⑨征途漫漫,吴大观和他的同事们寻找者属于中国航空发动机的道路。一九五四年七月,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试制成功。一九五六年五月,我国第一台“涡喷-5”发动机仿制成功,这是第一代国产喷气式发动机。一九五八年,“喷发-1A”发动机和“歼教-1”喷气式飞机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航空领域的多项空白,也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完全能够造出自己的喷气式发动机和喷气式飞机。⑩此后,从涡轮喷气发动机到更先进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吴大观又参与试制了一系列喷气式发动机。一九八五年底,在决定仿制还是自主研制第三代国产大型军用航空涡扇发动机的关键时刻,吴大观大声疾呼:“我们一定要开创一条中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否则,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战机就会永远没有‘中国心’!”他与其他八位专家一起联名报告国务院,建议自主研制“太行”涡扇发动机。于是,“太行”发动机项目得以立项。⑩二零零三年九月,斯贝(“涡扇-9”)发动机的全面国产化进入关键时刻,却发生了叶片断裂故障。当时,已是八十七岁高龄的吴大观立刻赶到西安430厂,很快找到了故障的主要原因。在他指导下,第二台发动机顺利通过了验证试车。回到北京后,他又将自己总结的关键技术经验和资料,无私地奉献给了工厂,并对斯贝发动机技术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二零零五年五月,吴大观再一次贡献他多年来总结的关键技术和经验。这对我国“秦冷”发动机(斯贝发动机的升级版)的生产定型起到了关键作用。后来,吴大观在看到装着“中国心”的“飞豹”战机在西安飞机城上空进行飞行表演时,热泪纵横。 九十岁高龄那年,他写下肺腑之言:“我愿在自己有生之年,继续为我们的航空工业尽心尽力,为实现今生航空报国夙愿,奉献一颗赤诚之心。” 二零零九年三月十八日入时十分,灿烂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安静的病房。吴大观抬起眼,最后一次仰望祖国蔚蓝的天空——一架“战鹰”带着强大的“中国心”,呼啸而过。他的心也乘风而去,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二零零九年七月,吴大观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飞翔的“中国心”感动了中国!(取材于李春雷《吴大观:给战鹰安上“中国心”》)19. 文章讲述了“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的故事。他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因①__________而毅然转入航空系;毕业后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技术,因感到中美发动机制造差距而努力学习最新的喷气式发动机知识;后来和同事们不断探索,制造出中国自己的喷气式发动机和喷气式飞机;八十年代提出②____________的建议,促成“太行”发动机项目立项;进入新世纪,虽年事已高,但仍③____________,并无私地奉献出自己总结的关键技术和经验。20. 下面是对文章中两处画线句的改写。请任选一处改写,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的变化。(1)将第①段中画线的多个独立成行的短句改写为一个长句:他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结构,创建了我国航空史上第一个发动机实验基地,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喷气发动机、涡喷发动机、涡扇发动机,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斯贝发动机,建起了新中国第一支航空动力设计研制队伍,建立了第一套航空发动机研制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2)把第⑥段中画线的一个长句改写为多个短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逐梦航空。他在贵州大定县的山洞和茅草屋里工作和生活。他用两年时间潜心研究了活塞式发动机的整套技术资料。这让他全面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工艺技术。21. 文章除了概括式的叙述以外,还穿插了多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丰富形象。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丰富形象的。22. 依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结尾段中“中国心”的理解。五、写作(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23. 普希金说“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你在学习和生活中,曾经面对过什么样的日子?又是怎样度过的?请将“________的日子里须要___________”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 600-800 之间,不出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师生姓名等。24 周敦颐笔下的一株株莲荷,俨然是洁身自好的君子;袁鹰笔下的一竿竿井冈翠竹,化身为无私无畏的英雄;宗璞笔下的一树树紫藤萝,汇聚成永无止境的生命长河……细心观察,用心体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便有了人的情感、思想、品格等。请将“_________颂”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出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师生姓名等。参考答案【答案】1. 孝亲敬老传承家风 2. D3. 示例: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4. B5. 欧阳修 6. A 7. C 8. B9.【答案】 ①. 箫鼓追随春社近 ②. 无案牍之劳形 ③. 凭君传语报平安 ④. 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 ⑤. 柳暗花明又一村【答案】10. D 11. 答案示例一:选甲。通过从各个不同方向的市集购买不同从军所需物品的铺陈排比,描绘了木兰出征前四处奔波购买作战装备时繁忙紧张的情景,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还让我们感受到了木兰毅然从军的决心和为从军所作准备的充分。答案示例二:选乙。通过“开”“坐”“脱”“著”“理”“帖”等动作的铺陈排比,描绘了木兰回到闺阁、恢复女儿装束时的情景,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还让我们感受到了木兰对故居的亲近、对女儿装束的喜爱和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答案】12. ①. 言辞 ②. 很 ③. 大的,这里是“博学的”意思 ④. 等到13. 臣愚昧地认为应当下达明确的诏令,广泛地访求隐居不仕的贤才,尊崇并进用博学儒雅之人,来等待给皇帝讲学的日子。14. ①. 必要性 ②. 事务繁忙仍亲自讲艺论道 ③. 太后深纳其言15.【答案】答案示例一:祥子经历刘四盘剥、大兵抢车、孙侦探诈骗等之后,买车的希望一次次破灭,从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最终变成了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他的悲剧命运由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他自身的弱点共同造成。可见,恶劣的社会环境会消磨人的意志,个人成长需要矢志不渝的奋斗。答案示例二:保尔经历战场搏杀、感情波折、工地磨难和瘫痪失明等磨难,也未向命运屈服,反而以写作的方式践行了生命誓言。他的励志人生由他献身革命理想的激情、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所成就。可见,只有持之以恒地为理想而奋斗,个人才能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答案】16. ①. 逐渐变化与丰富 ②. 寄寓人的情感 ③. 象征人的品格17. ①.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②. 突出井冈翠竹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井冈山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18. 示例一:选(1)。“穿”“洒落”描摹出阳光透过竹子照射下来的动态美,“染”表现竹林被阳光着色的色彩美,生动形象地表现竹林在黄昏阳光照射下独有的美好色彩和氛围,表达作者的喜爱、愉悦之情。示例二:选(2)。“依旧”强调了毛竹的青翠、稠密二十年不曾被改变,“终于”强调长久的等待最终迎来革命的胜利,突出井冈翠竹及其象征的井冈山人民顽强坚韧的品格和忠诚革命而创建的伟大功勋,表达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答案】19. ①. 中国战机远远落后于日本军机 ②. 自主研制“太行”涡扇发动机 ③. 帮助工厂解决发动机故障难题20. 答案示例一:选(1)。原文使用多个独立成行的短句来分别突出吴大观的首创贡献之大、之多,简明有力,让人震撼而油然生发敬佩之情。改成长句后,不如短句独立成行鲜明醒目,也缺失了冲击力。答案示例二:选(2)。原长句从所作选择,到所处环境和所做事情,再到所获巨大成果,对吴大观的事迹进行了连贯且集中的叙述,衔接紧密,一贯而下。21. 示例:文章运用多处细节描写来刻画吴大观的丰富形象。病重时,一谈“发动机”就拉着探望的老同志说个不停的动作,刻画出他的敬业乐业与无私忘我;在决定仿制还是自主研制的关键时刻,大声疾呼“我们一定要开创一条中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的语言,刻画出他自主自强、目光长远的担当与智慧;看到装着“中国心”的战机进行飞行表演时,“热泪纵横”的神态,刻画出他对祖国的热爱。22. 示例:既指战机的“心”——中国自主研制的、具有先进水平的航空发动机,又指吴大观的心——为实现航空报国夙愿而无私奉献的一颗赤诚之心。23、24。.略第 页,共 页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