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浏览课文,了解作者遇到的意外情况。2.抓住细节,探讨宇航员的精神品质。教学重点:锻炼浏览速度,提取信息能力。教学难点:从细节中感悟宇航员的精神品质。教学过程:一、导入自古以来,人们对太空向往的脚步就从未停歇,古有嫦娥奔月传说,今有一批批航天人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可见,飞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梦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太空一日》,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就让我们跟着杨利伟的脚步,一起去丈量这个浩瀚的宇宙,去感受太空的神奇!二、预习检测1.生字生词老师强调重点字音字形:负荷炽热轮廓俯瞰模拟遨游稠密千钧重负无虞屏息 强调成语释义:本末倒置、千钧重负2.背景介绍2003年10月15日,38岁的杨利伟搭乘中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环绕地球飞行14圈,次日在内蒙古安全降落。这次为期21小时的太空之旅,使中国继俄罗斯、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自主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本文选自杨利伟亲自撰写的个人传记《天地九重》。3.本文每部分都有一个小标题,提示了本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部分的重点,回答下面的问题。(1)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示例:(1)第一部分:起飞时的生死考验;第二部分:太空中的真实所见;第三部分:飞船上的声音探究;第四部分:返回途中的惊险遭遇。小标题作用: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层次清楚,结构鲜明。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三、学习活动(一)任务一:请你来做播报员。要求:浏览课文,从中提取关于杨利伟在太空一日遇到的意外情况,并指出是如何度过这次意外的。请用杨利伟的口吻播报。示例:例:我是杨利伟,在飞船升空阶段,我遇到的一次意外是:__________________,当时,我_______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度过了这次意外。(二)任务二:请你来做朗读者要求:请你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宇航员精神的细节,做好批注(每人至少批注3处);并大声朗读,感悟宇航员的伟大。同桌两人结合,一人朗读,一人品析精神。老师补充资料:事实上,此次“神州五号”升空,七大系统准备程序自发射前8小时开始——凌晨1时,相关工作人员进入准备状态。……准备倒计时点火了。“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接触时间长了都有感情,那里面坐的就是你身边的一个朋友,说不担心心是假的。”胡克坚别过头来,不敢再看坐在发射舱里的杨利伟。等到杨利伟重返地面,胡克坚与记者面对面回忆当时他的紧张说:“你要知道,我们还只是旁观者都紧张成这样,而杨利伟甚至到发射前10秒钟,心率都保持在每分钟73次。”点火,发射!50岁的申行运,“情绪一下子就控制不住了,眼泪哗地流出来”。他是与杨利伟这些航天员朝夕相处5年有余的航天员大队大队长。杨利伟就在这瞬间离开地面,中国人进入太空。总结:杨利伟背后的航天英雄群像有着和杨利伟一样的航天精神。热爱祖国,信念坚定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认真严谨,求真求实团结协作,集体至上师播放相关视频。(三)任务三:请你来做小记者要求:从杨利伟首次飞入太空,到如今中国空间站的建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是中国航天辉煌历程的见证者。请你来作我们浮阳学校的校园记者,为采访“航天英雄”杨利伟设计一个问题。学生思考写作,小组内交流,班内交流。师补充资料: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四、拓展延伸练习册112页:《中国第一双凝望太空的眼睛》五、作业布置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当下航空事业的发展。(必做)2.小练笔:《我的太空梦》,不少于200字。(选做)教学反思:这篇课文位于第六单元活动单元的第一课,地位非常重要。这单元要求学生领会科学精精神内涵,了解我国科学成就,表达对科学的理解。具体到本课,我设置的重点是锻炼学生浏览中提取信息能力,还要从相关细节中感受科学家的精神。所以设置了三个课堂活动,分别创设三小情境,希望在润物细无声中通过活动达到本节目标。这节课的优点是学生确实沉浸在课文所描写的事件中,仔细搜寻信息,认真做课文批注,积极交流课堂所得。能看到学生在第一个环节中搜寻到意外的惊喜表情,在交流中佩服的语气,我想这都潜移默化的流进学生心里。第二个环节中,学生找到的细节,我在备课中都不曾注意到,给了大家一波一波惊喜。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真的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很实际的问题。总体上来说效果还算满意,学生动起来了,读起来离,说起来了。这节课的不足也显而易见,学生参与面不太广泛。也许是我平时课堂鼓动不够,3号和4号学生不够积极,发言人数不多,显得课堂惰惰的。所谓以学生为中心,所谓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点我做的还不够。还有就是,追求课堂进度,一些问题,没有给学生充分时间思考回答,有越俎代庖的意味。这也是我语文课的内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