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 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 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背诵并默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同时掌握诗中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如 “杨花”“子规”“左迁”“夜郎” 等,为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学生可以精准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从而深刻感受诗歌所蕴含的音乐美,提升其对古诗词的感悟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运用诵读法,从初读通文意到品读悟情感,逐步深入感受诗歌魅力,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掌握古诗词学习的基本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意象内涵与情感表达,学生学会信息交流与共享,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同时提升合作交流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借助意象分析法,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清晰阐述诗人对友人王昌龄的深厚情谊,包括不舍、关切、同情与思念等多种情感的交织,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
充分感受古诗词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提升其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深刻体会李白与王昌龄之间纯真而深厚的情谊,激发学生珍惜友情的情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念。
通过对古代诗歌的学习,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诵读诗歌,把握情感基调 :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体会诗人对友人王昌龄的深厚情感,这是深入学习诗歌的前提和基础。
分析意象,理解诗歌情感 :意象是诗歌中承载诗人情感的重要元素。本诗中的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意象的分析,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学会从意象角度鉴赏古诗词,是本诗学习的关键所在。
2. 难点
体会诗歌意境,领悟抒情方式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生活场景等的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艺术性。学生需要在理解诗歌大意和意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想象力,深入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进而领悟诗人独特的抒情方式,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系统讲解李白生平、诗歌创作背景、重点字词含义,为学生扫清知识障碍,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同时在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时起到引领作用。
2. 诵读法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逐渐感知诗歌节奏、韵律和情感,培养语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为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3. 讨论法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情感表达等问题展开交流,碰撞思维火花,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解读诗歌。
4. 情境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展示与诗歌意境相关的图片、音频等资料,如柳絮飘飞的场景、杜鹃鸟的叫声、明月的图像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增强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展示图片,引出主题
展示一张李白的画像,同时播放一段富有古典韵味的音乐,如琵琶曲《十面埋伏》的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古色古香的氛围。
2. 提问互动,激发兴趣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画中这位飘逸不凡的古人吗?他是谁?大家知道他有哪些著名的诗作呢?” 引导学生回忆李白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熟悉的李白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等,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李白的另一首经典诗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知识新授
1. 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详细展示李白的生平简介,包括他的出生地、成长经历、诗歌风格及主要成就等内容。重点提及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其诗作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奇妙,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作品在中国家喻户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背景阐述 :讲述本诗的创作背景,即王昌龄因遭人诬陷、被贬为龙标尉这一事件。强调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交情深厚,此次被贬对王昌龄的人生和李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李白闻讯后,心情沉重,写下这首诗寄赠给王昌龄,以此表达对友人的支持与慰藉。
2. 初读诗歌,感知韵律
教师范读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诗歌,要求学生认真聆听,注意字音的准确性、节奏的停顿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读完后,教师可适当解释诵读时的技巧和处理方式,如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语速稍缓,读出一种沉郁之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则要读出一种悠长、深远的语调,体现诗人情感的绵长。
学生自由读 :学生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尝试划分节奏。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朗读情况,对个别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齐声朗读 :在学生自由朗读之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齐声朗读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对诗歌整体的感知。
3. 再读诗歌,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 - 5 人,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注释,逐字逐句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以便在后续讲解中重点强调。
教师点拨,强化理解 :教师针对各小组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如重点字词的解释不准确、句意理解不完整等情况进行集中点拨。例如,重点讲解 “杨花落尽子规啼” 中 “落尽” 一词所描绘出的杨花凋零殆尽的凄凉景象;“我寄愁心与明月” 中 “寄” 字所蕴含的托付、寄托之意,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想象,将抽象的愁心寄托于具体的明月之上。同时,教师可选取部分小组进行抽测,让学生派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程度,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4. 深入探究,品味情感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接下来的分析作铺垫。
小组讨论,分析意象 :各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师巡视各小组,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如杨花的漂泊无定、子规啼声的凄切、明月的永恒与美好等特征,分别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提醒学生可查阅教材中的注释、查阅课外资料等,丰富自己的分析内容。
小组汇报,教师总结 :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总结和补充。明确杨花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着漂泊不定、离散分离,诗中的杨花落尽,既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时节,又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暗示了王昌龄被贬后漂泊无依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担忧;子规即杜鹃鸟,其啼声哀婉凄切,在诗词中常被视为悲苦的象征,这里的子规啼鸣,进一步渲染了悲凉、伤感的氛围,加深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哀伤之情;明月则以其美好、永恒的特质,成为诗人寄托思念之情的载体,诗人希望明月能够将自己的愁心带给远方的友人,陪伴他前往夜郎,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与不舍。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人对友人王昌龄那真挚、深沉而又复杂的情感,包括不舍、关切、同情与思念等多种情感的交织。
(三)巩固练习
1. 对比阅读
展示诗歌,提出任务 :展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要求学生对比两首诗歌在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小组讨论,对比分析 :各小组再次合作,从意象和情感两个方面对两首诗歌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芙蓉楼送辛渐》中 “寒雨”“孤舟” 等意象营造出的是离别时的孤寂、冷清氛围,诗人以 “冰心玉壶” 自喻,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则侧重通过 “杨花”“子规”“明月” 等意象,表达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担忧以及深深的思念之情。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加深对古代送别诗的理解,体会不同诗人因经历、心境不同而在送别诗创作上的差异。
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各小组汇报对比分析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肯定学生正确的观点,纠正存在的错误或片面之处,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默写诗歌
默写要求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默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强调默写要准确无误,包括标点符号。
巡视指导 :教师在教室巡视,观察学生的默写情况,及时提醒学生注意易错字,如 “杨”“规”“溪”“愁” 等字的写法。
展示讲评 :随机抽取几位学生的默写结果进行展示,组织全班学生一起对照教材进行检查和批改,找出错别字并纠正。通过默写和讲评,强化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堂小结
1. 回顾内容,强化记忆
教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系统回顾。强调李白在闻听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尉的不幸遭遇后,以这首诗寄托内心忧愁,抒发对友人深厚情谊。重点回顾诗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深刻内涵,以及它们如何成为诗人传递情感的桥梁,再次明确诗歌所蕴含的不舍、关切、同情与思念之情。
2. 总结方法,提升能力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如诵读法、意象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指出这些方法在古诗词学习中的重要性和通用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古诗词学习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提升自身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五)拓展延伸
1. 鼓励阅读,拓宽视野
教师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其他李白的送别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进行自主阅读和赏析。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意象分析法等技巧,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拓宽文学视野,加深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全面认识。
2. 撰写笔记,深化理解
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李白送别诗,撰写一篇简短的读书笔记。在读书笔记中,学生需从诗歌的意象运用、情感表达、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阅读后的感悟和体会,以此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3. 组织活动,激发兴趣
宣布将在班级内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内容以本单元所学古诗词为主,学生可自行选择朗诵篇目,要求在朗诵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展现诗歌的魅力。通过比赛形式,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 :2024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为教学提供基础文本内容和相关注释。
2. 多媒体课件 :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包括李白的画像、生平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诗歌朗诵音频、与诗歌意境相关的图片等资料,辅助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 课外阅读材料 :准备一些关于李白的诗集、赏析文章等课外阅读材料,供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使用,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习资源。
六、教学评价
1. 即时评价
课堂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及情感的理解情况。对于能够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如 “你的回答很精彩,充分展现了对诗歌的理解!” 对于回答不准确或不完整的学生,教师则给予鼓励和引导,如 “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但再仔细思考一下,相信你会有更准确的答案!” 通过即时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小组评价 :对小组合作讨论的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讨论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教师给予加分奖励,并在班级内进行表扬,如 “第一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值得大家学习!” 对于参与度不够的小组,教师则给予提醒和鼓励,促进小组间的良性竞争,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2. 作业评价
默写作业 :批改学生的诗歌默写作业,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默写全对的学生,给予优秀评价,并在作业本上写下鼓励的话语,如 “默写全对,真棒!继续保持!” 对于存在错别字的学生,要求其及时订正,并在订正后给予复查,确保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准确记忆。
读书笔记 :批改学生的读书笔记,重点关注学生对诗歌的分析和感悟是否深刻、独特,以及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对于优秀的读书笔记,教师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对于存在问题的读书笔记,教师则给予具体的修改建议,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提高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 活动评价
在古诗词朗诵比赛中,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从朗诵的准确性、流畅性、情感表达、舞台表现力等方面对学生的朗诵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得分情况,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为获奖学生颁发奖品和证书,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朗诵的兴趣和热情,同时通过比赛评价,检验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