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训练46群落的结构一、单选题1.(2025·八省联考云南卷)林下种植是一种常见的农林结合生产模式。在草本、灌木稀疏的人工杞木林下种植香料草本植物(草果),产生较大经济效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草果与杞木适应相同环境,故生态位相同B. 林下种植草果充分利用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 草果种植增加了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 草果种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2.(2024·河北卷)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古籍中描述了很多体现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农作行为。下列对相关描述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凡种谷,雨后为佳”描述了要在下雨后种谷,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 “区中草生,茇之”描述了要及时清除田里的杂草,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C. “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没有共同的生态位D. “六月雨后种绿豆,八月中犁稀杀之……十月终种瓜”描述了可用犁将绿豆植株翻埋到土中肥田后种瓜,体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3.(2024·山东卷)棉蚜是个体微小、肉眼可见的害虫。与不抗棉蚜棉花品种相比,抗棉蚜棉花品种体内某种次生代谢物的含量高,该次生代谢物对棉蚜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可用目测估计法B. 棉蚜天敌对棉蚜种群的作用强度与棉蚜种群的密度有关C. 提高棉花体内该次生代谢物的含量用于防治棉蚜属于化学防治D. 若用该次生代谢物防治棉蚜,需评估其对棉蚜天敌的影响4.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 ①③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②③⑥ D. ③④⑤⑥5.(2024·安徽卷)物种的生态位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白马鸡与血雉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和日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白马鸡的分布占比(%) 血雉的分布占比(%)旱季 雨季 旱季 雨季针阔叶 混交林 56.05 76.67 47.94 78.67针叶林 40.13 17.78 42.06 9.17灌丛 3.82 5.55 10.00 12.16日活动 节律A. 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B. 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 季节交替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D. 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但在日活动节律上存在生态位分化6.(2024·海南卷)甲、乙、丙三种啮齿动物共同生活在某牧区。甲和乙偏好开阔生境,喜食植物茎叶,丙偏好有更多遮蔽的生境,喜食植物种子。不同放牧模式影响下,这三种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过度放牧加剧了甲和乙的种间竞争B. 禁止放牧增加了遮蔽度和食物资源,有利于丙的生存C. 轮替放牧有助于这三种动物共存D. 三种动物中,甲对放牧模式变化的适应能力最强7.(2024·广东卷)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鸟类食性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调查了某地的自然保护区、农田和城区3种生境中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取样的方法和条件一致),结果见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鸟类物种丰富度高B. 农田的鸟类比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种间竞争更小C. 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生态位D. 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8.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 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C. 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D. 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9.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B. 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C. 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 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10.(2024·江西高考·改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绘了诗人的田耕生活。下图是大豆和杂草R在某种养分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越大,表明大豆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激烈B. b越小,表明大豆与杂草R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小C. b的大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a和d不会D. 当c为0时,表明大豆和杂草R的该养分生态位发生了分化11.(2025·山东济南模拟)如图表示蓝灰鹟种群的猎食频率与取食高度、猎物体长之间的关系,图中线圈代表猎食频率,H处的猎食活动最频繁,越是外圈的等值线表示猎食频率越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研究植物与蓝灰鹟的生态位时研究的内容不完全相同B. 蓝灰鹟对不同体长的猎物猎食频率可能不同C. 蓝灰鹟的取食高度越高,猎食频率越高D. 推测蓝灰鹟在高度为2~5 m的空间活动时间较长12.(2025·安徽六安联考)下图表示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取决于温度、溶氧量B. 该湖泊从边缘的浅水区到深水区的生物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 从夏天到冬天湖泊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属于群落的演替D. 夏天温度变化较大的是斜温层,导致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斜温层13.(2025·云南昆明联考)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活动,不同地块中获得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种群数量的单位为只)。下列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项目 蚯蚓 马陆 蜘蛛 鼠妇 蜈蚣 线虫 蜗牛 …… 物种数甲地 9 5 4 17 2 28 7 …… 47(种)乙地 3 1 6 5 0 8 2 …… 38(种)丙地 14 8 3 16 5 37 9 …… 54(种)A. 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B. 本实验利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时利用其避光和避热的特点C. 该小组用记名计算法统计了不同物种数量D. 调查结果表明丙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最高二、多选题14.(2025·湖南永州一模)一定条件下,藻类等多种生物容易在近海水域短期内急剧增殖而引发赤潮。研究人员探究了390 μL/L(p1,当前空气中的浓度)和1000 μL/L(p2)两个CO 浓度下,盐生杜氏藻(甲)和米氏凯伦藻(乙)在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下的细胞密度变化,实验中确保养分充足,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估算培养液中两种藻类的细胞密度B. 单独培养时,两种藻类在不同CO 浓度条件下都呈“S”形增长C. 混合培养时,两种藻类存在种间竞争,且甲在竞争中占优势D. 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更有利于减缓乙种群的数量增长15.(2024·山东卷)种群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不同物种的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随时间推移种群密度逐渐增加,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甲、乙中有一个种群个体间存在共同抵御天敌等种内互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B. 由a至c,乙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逐渐增多C. 由a至c,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D. a至b阶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三、非选择题16.(2024·甘肃卷)生态位可以定量测度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生态位重叠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在同一空间分享或竞争资源的情况。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山区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特征,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物种 S S S S S S S 1S 0.36 1S 0.40 0.02 1S 0.37 0.00 0.93 1S 0.73 0.39 0.38 0.36 1S 0.70 0.47 0.48 0.46 0.71 1(1) 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______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______(填工具)对动物干扰少。(2) 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______(填“大”或“小”)。那么,物种S 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______和物种______。(3) 物种S 和物种S 可能是同一属的动物,上表中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______。(4) 已知物种S 是夜行性动物,那么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______和物种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17.(2024·贵州卷)贵州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孕育着森林、湿地、高山草甸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1) 若随海拔的升高,生态系统的类型发生相应改变,导致这种改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______。(2) 除了非生物环境外,不同生态系统的差别是群落的______不同(答出2点即可)。在不同的群落中,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的差异等,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这属于群落的______结构。(3) 一般情况下,与非交错区相比,两种生态系统交错区物种之间的竞争______(填“较强”或“较弱”),原因是______。一、单选题答案1. A2. C3. C4. A5. B6. D7. B8. A9. C10. B11. C12. B13. A二、多选题答案14. ABD15. ABD三、非选择题答案16. (1)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红外触发相机(2) 小;S5;S6(3) S3和S4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高达0.93,表明两者活动节律高度相似(4) S3;S4;S3和S4与夜行性动物S2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极低(0.02和0.00),说明它们的活动时间与S2几乎不重合17. (1) 温度、降水(或气候);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 物种组成、种间关系;水平(3) 较强;交错区资源类型多样,物种共存导致对资源的竞争加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