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试题精选(八)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卷、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陆地动植物也无法逃脱人类制造的噪声污染。面对来自交通和其他因人类活动不断增加的背景噪声,许多动物不得不改变其行为,或迁移到更安静的地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噪声污染也在改变植物世界的景观。研究发现,在嘈杂的地方,一些鸟类会以更高的频率鸣唱,蝙蝠很难找到猎物,青蛙也难以找到配偶。噪声影响的是整个生物群落,而不仅仅是某个单一物种。一些植物在嘈杂的地区的生长状态更差,而另一些植物似乎长势更好,这主要取决于它们周围的生物群落在噪声环境下的行为变化。例如,灌丛鸦是松树种子的重要传播者。每年秋天,每只灌丛鸦都会叼起成千上万的种子,然后将种子藏在不同的地方。整个冬天,当其他食物变得稀缺时,灌丛鸦就会以藏起来的种子为食。它们没有找到的种子会发芽长成下一代树木。但它们会避开嘈杂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完成传播松树种子的重要工作。与之相反,一些蜂鸟却喜欢聚集在声音嘈杂的地区,它们更喜欢在嘈杂环境中筑巢,这可能有助于它们在这些地方为更多的花朵授粉。一种理论认为,嘈杂环境对蜂鸟的巢穴而言更为安全,这是因为它们不需要担心灌丛鸦伺机捕食幼鸟。研究人员发现,灌丛鸦和其他动物一起在安静的树丛中收集种子,但它们从来不会出现在嘈杂环境的树下。喧闹地区的树下最终会成为老鼠的觅食地,但老鼠只吃种子,而不会将种子分藏散落在各处,因此,噪声干扰会影响松树的繁殖和生存能力。统计数字表明,安静区域的松树苗数是喧闹地区的4倍。显然,噪声不仅仅影响动物,还有可能会对包括植物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摘编自俞之凡《噪声污染下的生物图》)材料二:从雨林中的声声鸟鸣,到海洋中鲸鱼穿越海域时低沉悠长的叫声,地球正在失去自然界多样化的声音。在小范围的生态系统中,声音多样性丧失不仅表明一些物种正在消失,而且也在改变着物种的生命节律。其中的一些变化是人们通过倾听和观察就能发现的,例如,候鸟比往年抵达得更早,或平日里常见的昆虫或青蛙再也看不到了。但另一些变化,则需要专业人员通过录音和声音分析技术,才能够发现和识别。例如,印度尼西亚加里曼开省受人类伐木活动影响较大的森林中,青蛙、昆虫、鸟类和灵长类动物日常有规律的叫声,与未经砍伐过的原生态森林中这类生物的发声模式明显不同,远程录音设备和数周的声音统计分析揭示了这种不同。大自然中的声音多样性的起落变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某个时间段和某处栖息地评估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同时还揭示了生态系统中隐而不见的动态变化。在生物个体的层面上,噪声危机带来的后果表现为自然之声变小变弱,而人类制造的噪声则变大变强。例如,王吸蜜鸟如今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非常罕见,维系这种鸟叫声的跨代传承已遭到破坏。幼鸟遇到同族中擅长鸣唱的成鸟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幼鸟没有机会学习本物种特有的鸣唱曲目,它们不得不以明显弱化的曲调来鸣唱,或借用其他物种被扭曲的曲目片段。声音传承的断层给这些鸟类择偶繁育后代也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噪声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无处不在。自然之声的消失,以及人们忽略了对自然之声的关注和倾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环境危机,而且还是一种感知上的危机。当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停止倾听其他物种的声音时,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的灾难也将接踵而至。(摘编自方凌生《声音多样性丧失敲响警钟》)材料三:事实上,在生命世界中,声音信息远比视觉信息更为普遍。例如,在海洋深处,声音比光传播得更远。水生生物的听觉往往比视觉更清晰地捕捉到周围世界的信息。在陆地上,声音可以在漆黑的夜晚传播,并且可以从任何角度听到或感知到地面的震动。声音生态学家伯尼·克劳斯将大自然的声音描述为地球上蔚为壮观的管弦乐队大合唱。遗憾的是,大自然壮观声景中的大部分是人耳无法听到的。通过倾听大自然的合唱,科学家们发现,声音对生命之树上的生物物种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许多动物物种利用声音进行复杂的交流活动。例如,蝙蝠生病时,会通过声音向同伴乞求交换食物,并安静下来,与同伴保持距离;母鲸鱼会对它们的孩子低声细语,以避免被掠食者发现;海豚还会以各自标志性的口哨声来互相称呼。以上这些发现,颠覆了复杂的沟通和语言技巧为人类所独有这一假设。最令人惊讶的是,没有耳朵或明显听觉器官的物种也能感知声音并作出反应。例如,一些幼鱼和只有几毫米大小的珊瑚幼虫,它们只有最原始的神经系统,却能够感知珊瑚礁的声音信息,并根据这些提示游回出生地。最为神奇的是,随着蜜蜂嗡嗡声的响动,花朵们会喷涌出芬芳的花蜜,仿佛在翘首以待传粉使者的到来。自然之声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但美妙壮观的自然声景却一直被人们忽视。让自然之声回归,让人们能够更多地聆听到自然之声。当我们开始重新倾听自然之声时,我们将收获良多,并从大自然中学到更多。(摘编自贾铭《生物声学减少噪声》)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把松子传播出去,每年秋天灌丛鸦会种植成千上万松子。B.松树的种子往往是靠灌丛鸦来传播到不同的地方去的。C.冬天灌丛鸦食物中一大部分是松子,但其吃掉的松子没有其收藏的多。D.灌丛鸦不到嘈杂的地区,因而嘈杂地区的松树苗就比较少。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活动不断产生的噪声污染,不仅改变了许多动物的行为,也影响了生物群落,使得植物世界的景观也在改变。B.蜂鸟喜欢聚集在嘈杂地区筑巢,在这里它们可以获得更多的需要授粉的花朵,也不需要担心灌丛鸦对幼鸟伺机捕食。C.地球正在失去自然界多样化的声音,既是一些物种正在消失的结果,也是人类制造的噪声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的结果。D.在海洋深处,水生生物包括那些没有耳朵或明显听觉器官的物种,利用声音捕捉周围世界的信息,进行复杂的交流活动。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陆地动植物的角度,并以松树的繁殖与生存为例,陈述并反思了人类因为交通或其他活动产生的噪音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B.材料二中受伐木活动影响较大的森林中生物的声音,比未经砍伐过的原生态森林中生物的声音有规律,这是通过录音和声音分析技术发现的。C.材料三中作者通过与视觉的对比,陈述了声音对于海洋中、陆地上生物物种进行交流活动的重要意义,倡导人们聆听美妙的自然之声。D.从材料一的噪声污染,到材料二对于声音的监测与分析,再到材料三对聆听自然之声的倡导,可见人类在不断地修正改进对自然的态度与行为。4.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声音多样性丧失向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三则材料观点鲜明例据充足。请分析三则材料在事例叙述上有何特色?(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京雨燕以及行者——对理想作家的比喻李敬泽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抬头看见天上那些鸟——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①它有一个诨号,叫“无脚鸟”,它的四趾只适合抓住高处的树枝或梁木,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它日复一日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如果让我用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就是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这让我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在玉真观歇脚,第二天启程上灵山,金顶大仙要给他们指路,悟空嘴快,说:“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当从本路行。”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疑惑,既然目的就是取经,孙悟空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看到第九十八回,作者才作出了回答,②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必须走“本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人总是要死的,但日子还得一天一天过,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获得他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孙悟空,这伟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飞,他也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现在,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他就是杜甫。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杜甫二十四岁,壮游山东、河北,“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遥望泰山,他的目光随飞鸟而上,他的心凌绝顶而小天下。这样的速度和激情,这样的一往无前、万里横行的豪气,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杜甫在天宝三载遇到了李白,那一年李白四十四,杜甫三十三。第二年,他们同游齐赵,杜甫写下了《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写的是李白,也是自己。李白才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不落地,他是“无脚鸟”、他是“谪仙人”,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他的伟大,让杜甫、让后来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格,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牵挂,真是在飞,他在人世、在红尘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飞扬跋扈放浪轻狂。李白走的一直是“云路”,他一生都在飞。③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那么爱李白,放不下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但一定有一个时刻,生命里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泥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贴向别人的心,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朋友、路上那些陌生的受苦的人们。他成了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诗歌中的圣人。哪里有什么“飞扬跋扈”,而是一步一步、步步惊心,战栗着喘息着,流淌汗水和泪水,从极度劳顿的身体中提炼出来句子。那是一个行者一个登山者的顿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艰难苦恨。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炼为精悍的韵律、提炼为诗。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他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累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李白是纯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这份常人没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纯粹。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长出了脚,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李白和王维那样绝顶的心智都做不到。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④杜甫也是雨燕,在绝对的重中依然能轻,在石头缝里望见了明月,他是悲、他是欢,他是穷途末路、他是通达安泰,他能收能放能屈能伸能快能慢,由此,他才能把艰难苦累淬炼成诗。当这么谈论杜甫时,我重新想到了曹雪芹。曹雪芹,我说他是雨燕,但他其实同时也是行者。这个人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红楼梦》没有写完,实在是一大恨事,我甚至大逆不道地怀疑,《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雪芹之死是把自己活活难死。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你们遭遇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雨燕”“行者”比喻他心目中的理想作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李白、杜甫等人的形象和精神风貌。B.“云路”与“本路”分别对应着“雨燕”和“行者”,贯串了全文,内涵丰富,颇具启发意味。C.作者认为曹雪芹横绝古今,是因为他既走“云路”又走“本路”,这也是《红楼梦》没有写完的原因。D.文章多用整句、短句,使文章语言生动灵活、富有表现力;多处引用诗歌,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处,“无脚鸟”“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等写出了北京雨燕的特点,为下文写作者心中的作家张本。B.第②处,在此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作家走“云路”,肯定走“本路”,认为走“本路”才有意义。C.第③处,杜甫对李白的遥望怀想,其实是在怀念当年那个青春勃发、壮志凌云的自己。D.第④处,作者认为杜甫既是“行者”,心中也有“雨燕”,这也是杜甫能把苦难淬炼成诗的原因。8.文中的“雨燕”和“行者”各有怎样的特点和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作者说“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可见在作者心里,苏轼既是“行者”也是“雨燕”。请结合文本以及苏轼的人生经历或文学创作进行分析,说一说你对“行者”苏轼和“雨燕”苏轼的理解。(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贡曰:“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诗》云:“辞之绎矣,民之莫矣。”夫辞者,人之所以通也。主父偃曰:“人而无辞,安所用之?”昔子产修其辞而赵武致其敬,王孙满明其言而楚庄以惭,苏秦行其说而六国以安,蒯通陈说而身得以全。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节选自《说苑·善说》)材料二:庄周贫者,往贷粟于魏文侯。曰:“待吾邑粟之来而献之。”周曰:“乃今者周之来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须我为汝南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汝。’鲋鱼曰:‘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为我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我,汝即求我枯鱼之肆矣。’今周以贫故来贷粟,而曰须我邑粟来也而赐臣即来亦求臣佣肆矣。”文侯于是乃发粟百钟,送之庄周之室。(节选自《庄子·杂篇卷·外物》)材料三:孟尝君寄客于齐王,三年而不见用,故客反谓孟尝君曰:“君之寄臣也,三年而不见用,不知臣之罪也?君之过也?”孟尝君曰:“寡人闻之,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亲。夫子之材必薄矣,尚何怨乎寡人哉?”客曰:“不然,臣闻周氏之喾,韩氏之卢,天下疾狗也。见菟而指属,则无失菟矣;望见而放狗也,则累世不能得菟矣!狗非不能,属之者罪也。”孟尝君曰:“不然,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随,君子诚能刑于内,则物应于外矣。夫土壤且可为忠,况有食谷之君乎?”客曰:“不然,臣见鹪鹩巢于苇苕,着之发毛,建之女工不能为也,可谓完坚矣。大风至,则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且夫狐者人之所攻也,鼠者人之所熏也。臣未尝见稷狐见攻,社鼠见熏也,何则?所托者然也。”于是孟尝君复属之齐,齐王使为相。(节选自《说苑·善说》)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一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而曰须我邑粟来也而赐臣即来亦求臣佣肆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以,译为用来,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B.见,表被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蒙见察”的“见”用法相同。C.钟,古代量器,每钟受六斛四斗。成语“钟鸣鼎食”中“钟”字意思与此相同。D.属,同“嘱”,指嘱托,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产、王孙满等人都善用言辞,以便尊崇君主、推重自身、安定国家和保全性命。B.庄周贫穷时向魏文侯借粮,魏文侯找借口不借,庄周用鲋鱼的故事说服了魏文侯。C.孟尝君推荐门客给齐王,门客三年不被齐王任用,孟尝君认为这是门客才能浅薄。D.门客以狗和兔子的事件告诉孟尝君,不是自己的罪过,而是齐王不能识才的罪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8分)(1)主父偃曰:“人而无辞,安所用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结合材料一,概括材料二、三中庄周与门客的“善说”有何共同之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放言五首①(其三)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②。试玉要烧三日满③,辨材须待七年期④。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木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杂兴八首(其三)顾嗣协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被贬江陵,写了五首《放言》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②钻龟、祝蓍(shī):古人占卜的两种方式。③周公:周成王叔父,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等人造作流官,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外出追难。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④王莽:汉元帝皇后侄,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诗首联设置悬念,说要赠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却不正面说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赠”字强调此法乃经验之谈。B.白诗充满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情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愤愤不平,并坚信自己与友人的冤情终会昭明。C.顾诗用语浅近、如话家常,却表现出作者思维的深刻与缜密,诗中阐释的道理颇具思辨性和开放性。D.两首诗都以议论说理为主,富有理趣,体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察。两诗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富有情味,让人思而得之。16.古诗中蕴含的人才观往往丰富而深刻,请分别概括以上两首诗的人才观,并简要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人才观的。(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班会课上,王老师借用《归去来兮辞并序》“ , ”两句告诫同学们不要纠结于过去,要着眼于未来。(2)假期里,面对到访的久别重逢的好友,小明喜悦的心情如同杜甫在《客至》中“ ,”两句所写,洒扫门庭,只待君来。(3)与左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各台春晚的“非遗+”呈现中我们可以发现,①非遗文化正在借助科技赋能、多元融合等方式创造新场景、刺激新消费,②这些创新实践让古老的非遗文化更好地走进大众视野。③在今年总台春晚开场视觉秀《迎福》的表演,④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携13项非遗技艺登上春晚舞台,⑤以一席华服向世界展开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这套“战袍”正是由黄荣华参与染制而成。a.“一本《红楼梦》,半部色彩史”。黄荣华感慨,《红楼梦》堪称中国古代色彩文化的百科全书,贾宝玉的“二色金百蝶穿花箭袖”,林黛玉的“月白绣花小毛皮袄”,薛宝钗的“蜜合色棉袄”,每一抹色彩都暗合人物性情与命运。这份独步古今的美学造旨,与曹雪芹的成长环境 A 。曹雪芹家族曾掌江宁织造五十八载,专司皇家服饰采办。少年曹雪芹在绫罗绸缎间嬉戏成长,目之所及皆是苏绣蜀锦的华彩,b.耳畔萦绕的是“织金妆花”、“缂丝刺绣”的工艺密语。这份浸入血脉的审美积淀,最终化作大观园里流动的视觉盛晏。黄荣华以“正五色”为经,人物命运为纬,织就红楼色彩图谱。贾宝玉的“绛芸轩”取其朱红正色,既昭显国公府的贵胄气象,又暗藏“赤子之心”的隐喻;林黛玉的“黛”色取自青绿画眉石,与潇湘馆的碧纱窗、翠竹影构成冷色调三重奏,恰似她“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生命底色。60种色彩的考证中,最棘手的当数薛宝钗的“蜜合色”。他发现,曹雪芹创造性地将皇家禁色柘黄淡化为“蜜合”,既保留了“淡极始知花更艳”的雍容气度,又平添几分“藏愚守拙”的世故圆融。染缸中升腾的蒸汽里,仿佛看见蘅芜苑那位冷美人款款而来。18.下列对文章几处引号的用法和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画波浪线a处引号的使用不正确,句号应放在引号内。B.文中画波浪线b处引号的使用正确,两组引号之间的顿号应保留。C.“二色金百蝶穿花箭袖”引号表示直接引用《红楼梦》中对人物服饰的描写。D.“蜜合”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对薛宝钗色谱颜色进行强调。19.文中第一段画横线处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修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文中第三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指出并更正;并在文中A处填入恰当的成语,使语句通顺,语意连贯。(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随着汉语发展,数学符号在具体语境中得到大量运用。请结合文中的“非遗+”,谈谈数学符号“+”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经过整理考据,《红楼梦》中的色彩主要涉及红、绿、青、黄、白、黑(灰)、棕、紫八大色系。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书中的中国传统色彩,我市博物馆将结合“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女性开设“红楼色彩”专题栏目。请你为其中除林黛玉、薛宝钗之外的两个女子匹配“主题色”,并结合该人物身份、性格、命运(三者任选其一)说明理由。(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对于“底线”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及自身感受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A [A.“为把松子传播出去,……种植……”错误,灌丛鸦是以种子为食,不是有意传播种子,也没有种植的意图。]2.B [B.“获得更多的需要授粉的花朵”错误,材料一第三段是“有助于它们在这些地方为更多的花朵授粉”不是“获得更多”。]3.B [B.“比……有规律”错,原文没有对比谁的声音更有规律,对比的是“发声模式”。]4.解析:由材料二第二段“在小范围的生态系统中,声音多样性丧失不仅表明一些物种正在消失,而且也在改变着物种的生命节律”,可以概括为:一些物种正在消失,也在改变着物种的生命节律。由材料二第四段“人类制造的噪声则变大变强……声音传承的断层给……择偶繁育后代也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可概括为:人类制造的噪声越来越强,给某些生物择偶繁育后代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由材料二最后一段“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环境危机,而且还是一种感知上的危机。当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停止倾听其他物种的声音时,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的灾难也将接踵而至”,可以概括为:给人类带来感知上的危机,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的灾难也将接踵而至。答案:声音多样性的丧失向人类敲响了如下警钟:①一些物种正在消失,也在改变着物种的生命节律;②人类制造的噪声越来越强,给某些生物择偶繁育后代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③给人类带来感知上的危机,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的灾难也将接踵而至。5.解析:材料一通过具体的动物和植物行为来阐述噪声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鸟类以更高频率鸣唱、蝙蝠难以找到猎物、青蛙难以找到配偶等,这些具体的例子使得论述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文章通过对灌丛鸦和蜂鸟在不同噪声环境下的行为进行对比,把它比拟为传播者,展现了噪声污染对生物群落不同物种产生的不同影响。对比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理解噪声污染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材料二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阐述观点,如印度尼西亚加里曼开省森林的例子,以及王吸蜜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状况,这些案例为论述提供了实际的证据。在叙述过程中,文章流露出对自然声音丧失的忧虑和对生物个体影响的同情,使得论述不仅具有科学性,也具有情感上的感染力。 材料三在叙述事例时,按照从熟悉到陌生、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展开,使得读者能够逐步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作者选取了不同类型的动物和行为来展示声音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包括了哺乳动物(如蝙蝠、母鲸鱼)、水生哺乳动物(如海豚)和无脊椎动物(如蜜蜂),以及幼鱼和珊瑚幼虫等。这种多样性的选取有助于全面展示声音在生物界的广泛应用。答案:①材料一事例叙述较为详细,适当地使用了拟人、对比的修辞,语言生动,紧扣观点。如:叙述灌丛鸦的事例,较为详细地陈述了灌丛鸦是如何传播松子的,把它比拟为传播者,与其他动物对比,论证了噪声对整个生物群落的影响。②材料二事例叙述也较为详细具体,紧扣观点,叙议结合。如“王吸蜜鸟”的事例,一边详细叙述其声音的变化,一边解释其变化的原因,很好地论证了噪音对生物个体的影响。③材料三事例叙述简活丰富,多角度地论证了声音对于生物物种具有的普遍意义。6.C [C.“这也是《红楼梦》没有写完的原因”错误。根据原文“《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可知作者认为《红楼梦》没有写完的原因是“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而写不下去。]7.B [B.“否定作家走‘云路’”错误。文中说“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必须走“本路”,获得活着的意义,体现了作者只是肯定了走“本路”,认为走“本路”才获得活着的意义,并没有否定作家走“云路”。]8.解析:雨燕:“它日复一日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中用三个“在飞翔中”凸显了雨燕一生在天空飞翔的特点。“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赞扬雨燕能让人“目光拉得更远”,用“雨燕”比喻心目中的理想作家,他们心怀天下,抗拒、承担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追求自由高远的理想和人生态度,“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行者:“这伟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飞,他也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行者是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的人。他让“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作者用“行者”比喻作家;“他成了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诗歌中的圣人。哪里有什么‘飞扬跋扈’,而是一步一步、步步惊心,战栗着喘息着,流淌汗水和泪水,从极度劳顿的身体中提炼出来句子。那是一个行者一个登山者的顿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艰难苦恨”,像行者那样的作家脚踏实地,负重前行,在艰难苦恨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答案:①“雨燕”一生在天空飞翔,抗拒、承担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比喻作家心怀天下,仰望天空,追求更自由更高远的创作理想与人生状态。②“行者”,指在地上一步步行走跋涉,历经泥泞坎坷的人。比喻作家脚踏实地,心怀天下,体察人间疾苦,在艰难苦累中唱出生命之诗。9.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作答时要结合文本以及苏轼的人生经历或文学创作分析对“行者”苏轼和“雨燕”苏轼的理解。根据原文“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他成了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诗歌中的圣人”,可知“行者”苏轼是指他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负重前行。苏轼后半生命运多舛、颠沛流离,数次被贬到当时的荒蛮之地,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乌台诗案,贬黄州,贬惠州,六十二岁的时候被贬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苏轼后半生几乎是在流放中度过的。根据原文“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李白才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牵挂,真是在飞,他在人世、在红尘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飞扬跋扈放浪轻狂”,可知“雨燕”苏轼是指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被大地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在艰难苦累中唱出生命之诗,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旷达。面对苦难,苏轼始终都能以一颗坦然旷达的心境去面对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表现出一种不被世俗所拘囿、不被得失所牵绊、超然于物外、坦然于内心的超脱情怀。答案:①“行者”苏轼:苏轼像行者那样用双脚一步步走过人世的苦难。苏轼后半生几乎是在流放中度过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其一生的写照。②“雨燕”苏轼:苏轼在苦难中追求心灵的超脱旷达。面对苦难,苏轼如“雨燕”般抗拒着大地的引力,不肯拘禁在此,追求心灵的超脱旷达,发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慨叹。10.AEG [“曰”后为说话的内容,所以A处断开;“而”表示承接关系,连接“邑粟来”和“赐臣”,中间不断开,E处断开;“即”,表示假设,即使的意思,“即来”是“即使粮食收上来了”,“亦求臣佣肆矣”是假设后的结果,所以G处断开。]11.C [A.正确。均为“用来”。句意:乃是用来尊崇君主、推重自身、安定国家、保全性命的。/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B.正确。“见”,均表被动。句意:三年来不被齐王任用。/最终也必定不被您谅解。C.错误。“钟”,古代量器,每钟受六斛四斗。/古代乐器。句意:魏文侯于是就开仓拿出粟米百钟。/击钟奏乐列鼎而食。形容生活豪华、排场。D.正确。“属”,同“嘱”,指嘱托。/劝酒。句意:主人看见兔子并指着嘱托给它。/举起酒杯劝客人喝酒。]12.D [D.“齐王不能识才的罪过”错误。门客的这番话以狗和兔子的事件告诉孟尝君,是想反驳孟尝君要门客须从自身找原因,是想指出自己没被重用,责任在于孟尝君推荐如同“望见而放狗也”,而不是“见菟而指属”,他希望得到孟尝君的又一次推荐。]13.(1)主父偃说:“一个人如果不善言辞,在哪里可以使用他呢?”(“而”,表假设,如果;“安”,哪里。)(2)丝线通过针穿入,但不能靠针而加快缝纫,嫁女通过媒人说成,但不能靠媒人使夫妻亲密。(“因”,经由,通过;“急”,使……加快;“亲”,使关系亲密。)14.解析:在材料一中,通过子贡的话强调了言语辞令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得失,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安危。主父偃进一步指出,没有良好的言辞就无法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历史上诸多人物如子产、王孙满、苏秦等都凭借出色的辞令取得了成就。材料二中,庄周用涸辙之鲋鱼的故事来比喻自己当前的困境,他通过比喻,让魏文侯意识到如果不能及时施以援手,那么等到事情解决后,自己也就不需要借粮食了,齐王的帮助将变得毫无意义。材料三中,门客使用了猎犬捕兔的比喻,以及鸟巢和狐狸、老鼠的比喻,来说明个人的成就或遭遇并非仅仅由个人能力决定,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环境和机遇的影响。他以此来反驳孟尝君,表明自己未能得到重用并非能力不足,而是缺乏适当的平台和时机,所以门客是想得到孟尝君的又一次推荐。由此可知“善说”的共同点有:①都善于运用比喻手法表达观点。②都为了自己而善说,庄周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客为了推荐自身。答案:①都善于运用比喻手法表达观点。②都为了自己而善说。庄周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客为了推荐自身。[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贡说:“陈述言辞,关系到自身的得失、国家的安危。”《诗经》说:“辞令语气和悦呀,能使百姓安定。”言辞,是用来使人们互相沟通的。主父偃说:“一个人如果不善言辞,在哪里可以使用他呢?”从前郑国子产修饰自己的言辞,就使赵武对他表示礼敬;王孙满阐明道理,就使楚庄王感到羞惭;苏秦推行他的合纵主张,六国因此安宁;蒯通陈述了他的理由,从而保全了性命。言语辞令,乃是用来尊崇君主、推重自身、安定国家、保全性命的。所以言语辞令不能不修饰,而说辞不能不美好。材料二:庄周贫穷的时候,前去向魏文侯借粮。魏文侯说:“等我封地的粮食收上来再送给你吧。”庄周说:“在今天我来求见您时,看见路旁牛蹄踩成的水坑中有条鲋鱼,它长叹一声对我说:‘我还可以活命啊!’我说:‘等我为你南去求见楚王,挖开长江、淮河的水来浇灌你。’鲋鱼说:‘如今我只要有一盆一瓮水就可活命,却说要为我去求见楚王,决开长江、淮河的水来浇灌我,那你就到卖干鱼的市场上去找我好了。’现在我因为贫穷才来借粮,您却说:‘要等我封地上的粮食收上来后才能赏赐你。’即使粮食收上来了,也只有到佣工市场上去找我了。”魏文侯于是就开仓拿出粟米百钟,送到庄周的家中。材料三:孟尝君推荐一个门客给齐王,有三年不被齐王任用,因此这个门客回来对孟尝君说:“您将我推荐给齐王,三年来不被齐王任用,不知是我的罪过呢,还是您的过错?”孟尝君说:“我听说有这样的话:丝线通过针穿入,但不能靠针而加快缝纫;嫁女通过媒人说成,但不能靠媒人使夫妻亲密。先生的才能一定很浅薄,又何必埋怨我呢?”那门客说:“不是这样!我听说周地的喾狗、韩国的卢狗,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猎犬。主人看见兔子并指给它看,就不会有逃失的兔子;如果主人远远望见兔子就放狗,那么几代时间也捉不到兔子。这不是狗的无能,而是指示人的罪过。”孟尝君说:“不是这样!从前华舟、杞梁激战而死,杞梁的妻子为此悲痛,对着城墙哭泣,墙角因此崩塌,城墙也因此溃毁,君子真能在心里有法度,那就会感应在外物上。城墙泥土还能被忠诚所感动,何况还是吃粮食的国君呢?”那门客说:“不是这样!我看见鹪鹩在苇苕上筑巢,用的是毛发,修建得很精巧,连女工也做不出来,可说得上是完美坚固了。但大风一到,却苇折、蛋破、小鸟摔死,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它所托身的地方造成这种结局的。再说狐狸,是人们要捕杀的;老鼠,是人们要熏灭的。但我从未见过谷神庙里的狐狸被捕杀,土地庙里的老鼠被火熏,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它们托身的地方保护了它们。”于是孟尝君再次将他推荐给齐王,齐王便让他做了国相。1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错,顾诗结尾“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直接点明了观点。故选D。16.【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在人才观方面,白诗中“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一句表明若想辨识人才,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不能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而顾诗则以“舍长以就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表达人各有所长和短处,要扬长避短,不能委曲求全。在手法运用方面,白诗主要运用类比、用典、假设、正反对比等方法表达观点;而顾诗也运用了类比手法,同时也使用了典故。【答案】白诗人才观:若想辨识人才,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不能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1分)顾诗人才观: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用人当用人所长、避其所短,因材施用,不要求全责备。(1分)白诗手法:①类比。白诗以试玉、辨材之例,说明认识事物好坏真伪的正确方式是时间的考验,寓哲理于形象之中。②用典。用周公摄政辅佐成王的故事,再用王莽篡汉自立的典故,证明上述道理;③假设。尾联先用假设引发读者思考,再用反问揭示自己的看法。④正反对比。正面以试玉、辨材之例,说明认识事物好坏真伪的正确方式是时间的考验;反面以周公、王莽之例说明不经过时间考验就会误判人才,以为周公想篡权,王莽是君子。顾诗手法:类比。使用骏马犁田渡河来表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如答顾诗“使用典故”,也给分。顾诗两句均有出处,但题目注释没注,不要求必答。出处:《淮南子》中记载“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正义》中记载“豫,今之枕木也;樟,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1)(2)中注意“谏”“蓬”字的书写;(3)给的是识图写诗句,要求根据给定的图片中的情境,写出两句古代诗词。该图展示的古人持酒问天的情境,可以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句子。只要意境符合,其他诗句也可以。【答案】(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3)示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1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引号使用错误,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如引语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故选B。1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成分残缺,介词短语不完整,缺少与“在”搭配的成分,应为“在……中\里”;⑤“展开魅力”动宾搭配不当,应为“展示\展现魅力”。【答案】③“表演”后加上“中”(或“里”);⑤“展开”改为“展示”(或“展现”) 2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规范汉字、运用成语的能力。“造旨”的“旨”改为“诣”;“盛晏”的“晏”改为“宴”A.语境体现出《红楼梦》的美学造诣与曹雪芹成长环境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可用“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强调彼此关系密切,相互关联,如同呼吸般不可分割。密不可分:侧重关系紧密,不可分离。【答案】错别字:“旨”改为“诣”;“晏”改为“宴”A.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形式上,用“+”替代“与…… 结合”等文字,直观醒目,符合信息传播特点,让表述更具现代感与辨识度。②内容上,“+”既表示非遗与科技、多元领域的动态融合(如“创造新场景”),又具开放性,可延伸至文旅、教育等更多方向,简洁概括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思维。【答案】①形式上,数学符号的运用使语言表达具有新意,更加直观;②内容上,数学符号“+”可以表示“非遗文化与科技等其他领域融合”,表达简洁,内容丰富。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元春:黄色。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唐代起即为皇室专用色,象征皇权至高无上。贾元春作为“贤德妃”,其贵妃身份与黄色的“皇家属性”高度绑定,直接体现封建等级制度下的身份标识。王熙凤:红色。红色象征热烈、张扬,与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的泼辣性格浑然一体。其初次登场时 “穿红戴绿”的浓艳装扮、协理宁国府时的雷厉风行,均与红色的“冲击力”形成视觉隐喻。【答案】示例1:人物:贾元春主题色:黄色理由:贾元春为皇室贵妃,黄色多为皇室专用,符合其高贵的身份。示例2:人物:王熙凤主题色:红色理由:王熙凤泼辣能干,有“凤辣子”之称,符合红色热烈有活力的寓意。23.[写作指导] 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中,有人将道德底线低的人和道德底线高的人进行对比,指出道德底线低的人占优势,总能如鱼得水,因为他做得出你做不出的事。第二句话是师长对我们的告诫:只有守住“底线”,才能守住做人的根本。“但”字让材料的两句话形成转折关系,可见材料的话题是底线,主旨是守住底线。首先,要准确把握话题的内涵。什么是“底线”?为什么不能越过“底线”?“底线”这个题目有什么现实意义?怎样才能守住“底线”?万一不小心越过了“底线”,该怎么办?还可以弥补吗?如果可以,该怎样补救?“底线”,即最低界线。“底线”的内涵应该包括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思想的底线,即健康、向上;道德的底线,即诚实、善良;法律的底线,即奉公、守法。生存是生命的“底线”,诚信是处世的“底线”,忠诚是爱情的“底线”,尊严是人格的“底线”,而不分裂祖国,是国家对台湾当局的“底线”。“底线”就像一道坎,守住底线,就可以确保自己的言行在道德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反之,越出底线,思想就会蜕变,道德就会沦丧,甚至走上违法或犯罪的道路。参考立意:①心存敬畏,守住底线。②坚持高线,守住底线。③坚守心灵的底线。④底线是最后的阵地,必须坚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