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整本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乡土中国》写作背景及意义。
2.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掌握学术著作的阅读策略。
3.认识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联系现实生活,用《乡土中国》的观点解释社会现象。
教学重难点
1.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
2.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阅读整本书,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我们将终身受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阅读《乡土中国》。
二、初步感知
(一)作家作品
费孝通(1910-2005),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 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副委员长。
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 (Malinowski) 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1981年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的赫胥黎 (Huxley) 奖章。1988年在美国纽约获不列颠百科全书奖。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该年度亚洲文化大奖。
主要作品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民族与社会》《从事社会学五十年》《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行行重行行》等,著作等身,影响深远。
(二)《乡土中国》写作背景及意义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此书的写作,缘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最初费孝通参考美国的教材授课,上过几轮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重起炉灶,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边研究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
《乡土中国》由作者根据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结集而成。在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乡土社会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需要指出的是,书中讲到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本书是了解中国与中国人的必读经典。作为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著,《乡土中国》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入浅出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三、文本详析
(一)内容简介
《乡土中国》 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 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二)为什么要读《乡土中国》
明确:
1.具体、全面地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现实;
2.可以更为具体、深入地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
3.具有重要的语文学习价值。
(三)学术著作阅读策略:
1.有阅读的“预期”;
2.先”粗”后“细”,逐步推进;
3.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联系;
4.关注作者的研究思路;
5.反复阅读,积极思考。
(四)《乡土中国》阅读指导:
1.提问与推测
(1)我从文(书)中获取到了什么信息 ——复述
(2)文章(书)里面,最核心的是什么 ——提炼
(3)文章(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什么 为什么 —— 分析
(4)我可以不相信吗 ——批判
(5)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代入
(6)它跟什么东西可以联系起来 ——联系
(7)我可以学着这么写吗 ——创造
2.确定重点
读懂一本书,基本标志就是理解,就是能够准确把握读物的字面信息,推论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掌握全书的结构,理解总体意义。
3.加工转换
阅读需要理解,阅读更需要“思想的对话”。所谓“对话”就是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投射到阅读中去,只有将文本内容与我们的人生经验发生联系,才能体现理解。
四、深入探究
(一)说说你对《乡土中国》整体框架的理解。
示例:
1.第1篇《乡土本色》围绕”何为乡土社会”这一核心问题,从整体上描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性质,是全书的总纲。
2.第2篇《文字下乡》、第3篇《再论文字下乡》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切入,具体分析了“熟悉的社会”的内涵。
3.第4至7篇从道德伦理角度论述了乡土社会的特征。《差序格局》指出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主要是差序格局,“差序格局”与“私人的道德”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家族》探究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小家族,而“男女有别”则是小家族的事业社群的性质决定的。
4.第8至11篇从宗法制度角度论述了乡土社会的特征。《礼治秩序》和《无讼》通过与“法治”的对比,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维持礼治的理想手段是教化。《无为政治》和《长老统治》通过与“横暴权力”同意权力”对比,来论述教化权力对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共同分析了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
5.最后三篇《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和《从欲望到需要》,论述了乡土中国在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转变,比如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名实之间的距离增大、从依欲望行事到依需要行事等。
(二)看《秋菊打官司》,了解事件来龙去脉。联系《乡土中国》的观点,讨论下面有关《秋菊打官司》的几个问题。
1.在村长打人事件中,谁占"Li"
提示:可以联系《无讼》的观点确定“是非对错”的标准,“理”与“礼“不同,传统的礼治社会是”是非以及情理”,而现代法治社会是“合法违法”。故事发生在90年代的中国农村,正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原有的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起了冲突。从村长打人的行为来看,村长不占“理”,踢伤庆来,属于违法行为。但是从村长打人的原因来看,庆来不占“礼”。联系《家族》,我们知道,在乡村小家族是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主轴是父子、婆媳,夫妇 是配轴,重男轻女。村长有四个女儿没儿子,正是因为庆来骂他断子绝孙,击中他的软肋,造成严重侮辱,所以他才踢伤庆来。
2.电影的最后,村长救了难产的秋菊,秋菊来邀请村长一家喝满月酒,表明两家已经和解,但此时警车开来带走了村长。法律的介入是否多余 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提示:法律介入并非多余,法律的介入呈现了礼治与法治的冲突,这是社会转型期的常见矛盾现象。法律代表的是未来的方向,虽然在具体案例上或许暂时不够合理,但是一定会越来越完善,法律的制定也要因地制宜,尊重公序良俗,考虑人民习惯。乡土社会将由礼治到法治再到礼法合一。
(三)我们身边有哪些社会现象可以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加以理解
示例:
1.当前的中国社会,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点,如重情义、讲团结、扶危济困等,也遗留了一些传统文化的糟粕,如部分地区重男轻女、婚闹、酒桌文化等。
2."时势造英雄"。网红教授、博主、直播、互联网创业者等都是时势权力的体现。
五、课堂总结
《乡土中国》一书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 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
当今世界风云激荡,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回望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我们只有更深层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根脉,才能更好地传承本民族文化,理解和吸收外国 优秀文化,更从容地应对社会的各种变化,更睿智地规划我们的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