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深化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学习目标
1.知道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了解炎黄联盟的形成、逐鹿之战,尧、舜、禹的禅让的概况。(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掌握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发现的意义;知道炎帝、黄帝在华夏族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区分神话传说与历史史实之间的区别。(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认识先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大禹的创新、奉献精神。(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农业产生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晚期
(距今5000年)
早中期
(距今1万年-5000年)
新 石 器 时 代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龙山文化的
遗址
良渚文化的
遗址
红山文化的
遗址
辽河流域
部落
部落联盟
部落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又有哪些重要的历史遗址?
文明起源
陶寺都城
良渚古城
牛河梁
炎黄
尧舜禹
温故知新
何为国家?
何为“国家”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何为文明?
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任务一:距今约5000年,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任务二:早期国家出现和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原因?
任务三: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贫富分化、阶级产生
生产力的发展
代表神权的玉琮
代表王权和军权的玉钺
良渚文化的碳化稻米
精美的手工玉器:嵌玉漆杯
区分等级的良渚墓地
良渚古城遗址城墙分布图
农业发展
贫富分化、阶级差异
大型城市的出现
玉器:权力象征、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神权崇拜、发达的宗教信仰体系
艺术发展,手工业水平提高
神人兽面纹
史料实证
依据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现你可以获得的哪些信息?
时间
地点
规模
特征
陶寺都城示意图
意义
陶寺古城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的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这反映了良渚社会的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良渚古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有许多精美随葬品,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说明当时阶级分化明显。
陶寺古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说明统治者有较强调动、组织能力;陶寺都城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中有许多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随葬品,很多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由此可知,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已进入文明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观察左图,说一说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有何特征?
分布广泛,起源众多
相互影响、交融共生,中原地区成为文明起源的核心
考古发掘是了解史前时期历史的重要途径。下列出土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玉器文物可以印证中华文明的(  )
A.先进丰富 B.稳定发展
C.多元一体 D.民族交融
C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任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点?
材料研读
是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
你能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吗?从中你感受到他怎样的精神?
大禹治水画像石拓片
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敢于创新;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敬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史记·夏本纪》
故事: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
【家国情怀】
问题思考: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是什么关系?
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
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蕴含比较可靠的历史史实
考古挖掘证实传说的某些成分
事实与传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传说中被考古资料证明的部分是可信的;没有被证明的就是暂时不可信的内容。
口述史料
实物史料
课堂小结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涿鹿之战后,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长江流域——良渚古城遗址
黄河流域——陶寺都城遗址
炎黄部落联盟
尧舜禹部落联盟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中华文明起源
城市出现,有大型高等级建筑,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通过禅让制,将部落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大禹治水
部落联盟
早期国家出现
1.在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中均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殿、大型的贵族墓葬等遗迹。据此推断,长江下游和黄河中游地区  
A.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历史遗址分布广泛 D.最早出现贫富分化
2.五千年的文明沉淀;铸就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尧 C.舜 D.禹
B
A
3.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
B
4.下表展示了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这说明

A. 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B. 器物的生活化功能加强
C.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D. 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C
补充或印证文献史料,推动了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脉络和灿烂成就;启迪了我们守护中华文脉,不忘本来,开创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