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训练48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一、单选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1.(2024·河北卷)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古籍中描述了很多体现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农作行为。下列对相关描述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凡种谷,雨后为佳”描述了要在下雨后种谷,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 “区中草生,茇之”描述了要及时清除田里的杂草,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C. “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没有共同的生态位D. “六月雨后种绿豆,八月中犁稀杀之……十月终种瓜”描述了可用犁将绿豆植株翻埋到土中肥田后种瓜,体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2.(2024·安徽卷)物种的生态位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白马鸡与血雉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和日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白马鸡的分布占比(%) 血雉的分布占比(%)旱季 雨季 旱季 雨季针阔叶 混交林 56.05 76.67 47.94 78.67针叶林 40.13 17.78 42.06 9.17灌丛 3.82 5.55 10.00 12.16日活动 节律A. 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B. 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 季节交替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D. 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但在日活动节律上存在生态位分化3.(2024·广东卷)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鸟类食性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调查了某地的自然保护区、农田和城区3种生境中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取样的方法和条件一致),结果见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鸟类物种丰富度高B. 农田的鸟类比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种间竞争更小C. 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生态位D. 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4.(2024·江西卷)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下列关于某干旱地区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上述演替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种类型B. 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某些植物的种群密度C. 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D. 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森林阶段5.(2024·浙江卷)在自然界中,群落演替是普遍现象。下列现象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A. 裸岩上出现了地衣B. 草本群落中出现成片灌木C. 灌木群落中长出大量乔木D. 常绿阔叶林中樟树明显长高6.(2024·黑吉辽卷)下列关于森林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B. 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C. 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D. 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7.(2023·重庆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有研究发现,在某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导致耐高盐的碱蓬大面积萎缩而芦苇扩张,这种变化的关键驱动力因素是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长距离相互作用”(由非生物物质等介导),如图1所示。假设有3种植食性昆虫分别以芦苇、碱蓬和互花米草为主要食物,昆虫数量变化能够反映所食植物种群数量变化。互花米草入侵后3种植食性昆虫数量变化如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本研究中介导“长距离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物质是盐B. 若昆虫①以互花米草为食,则昆虫③以碱蓬为食C. 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昆虫②数量持续降低的直接原因是其食物来源减少D. 1~N年,芦苇和互花米草的种间关系由竞争转为互利共生8.(2023·山东卷)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甲中冷杉的数量很多,据此不能判断冷杉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B. 群落甲中冷杉在不同地段的种群密度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水平结构C. 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冷杉在群落甲中能占据相对稳定生态位的原因是与其他物种及环境协同进化D. 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359.(2023·海南卷)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 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C. 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D. 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10.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 ①③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②③⑥ D. ③④⑤⑥11.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 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地衣阶段的主要作用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C. 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但不能改变其方向12.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 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C. 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D. 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13.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B. 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C. 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 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二、非选择题14.(2024·甘肃卷)生态位可以定量测度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生态位重叠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在同一空间分享或竞争资源的情况。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山区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特征,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物种 S S S S S S S 1S 0.36 1S 0.40 0.02 1S 0.37 0.00 0.93 1S 0.73 0.39 0.38 0.36 1S 0.70 0.47 0.48 0.46 0.71 1(1) 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______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______(填工具)对动物干扰少。(2) 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______(填“大”或“小”)。那么,物种S 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______和物种______。(3) 物种S 和物种S 可能是同一属的动物,上表中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______。(4) 已知物种S 是夜行性动物,那么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______和物种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15.(2024·山东卷)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1) 群落甲中冷杉的数量很多,据此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冷杉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群落甲中冷杉在不同地段的种群密度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冷杉在群落甲中能占据相对稳定生态位的原因是______。(2) 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______(填数字)。(3) 根据β多样性可以科学合理地规划自然保护区以维系物种多样性。群落丙、丁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6和98,若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高,则应该在群落______(填“丙” “丁”或“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理由是______。(4) 某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表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参考答案1.C 2. B 3. C 4. D 5. D 6. C 7. D 8. D 9. D 10. A 11. D 12. A 13. C114.(1)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红外触发相机 (2) 大 S S (3) 二者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接近1 (4) S S 二者与S 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几乎为0,时间维度上不重叠15.(1) 不能 水平结构 与群落中其他物种及无机环境协同进化 (2) 45 (3) 丙和丁 β多样性高说明两群落独有物种多,同时保护可维系更多物种 (4) 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