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度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海南州中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满分:100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客观题)
一.选择题(本小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上古史》中提到,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巨大革命,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此,人类从较多地依靠、顺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这场巨大革命指的是()
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B.阶级的出现 C.定居生活方式 D.社会分工
2.古代雅典妇女在出嫁时,家里往往会给予其一定数量的财物作为嫁妆,但这笔嫁妆在婚后将成为其新监护人,即其丈夫的财产。当丈夫老死或病亡后,由于雅典妇女没有继承权,这些财产也只能由其男性子嗣继承。这种情况()
A.制约了妇女的正常生活 B.明确了家庭的财产标准
C.体现了雅典民主的局限性 D.雅典公民的权利受到限制
3.公元前6世纪,在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法律典籍,它们包含了民法、刑法、诉讼法的某些内容,但它们不是国家颁布的法典,并且在结构和内容上通篇都在宣扬婆罗门教教义。这些法典的颁行()
A.利于维系种姓制度 B.推动了罗马法的诞生
C.旨在强化君主专制 D.受到佛教教义的影响
4.在位于下埃及地区的法尤姆文化中(约公元前5200年至公元前4500年),考古人员发现了专门储藏粮食的坑穴,在坑穴中发现了大量的大麦和小麦。在时间稍晚的麦里姆达文化中,埃及人民已经饲养牛、羊、山羊和猪等家畜,并栽培了小麦。据此可知当时()
A.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B.农耕技术持续发展 C.可能存在文明交流 D.生产水平相对滞后
5.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古中后期,西欧社会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其中包括()
①封君封臣制度产生②王权的强化③城市的自治④大学的兴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琅城是法兰西东北部的一个城市,城市居民募集金钱从领主手中购买了自治权。但领主后来背信弃义、擅自取消琅城的自治权。1112年,愤怒的市民举行起义,杀死领主,此后终于取得自治地位。琅城最后取得城市自治的方式是()
A.与封建主谈判 B.利用王权支持 C.金钱赎买 D.武装暴动
7.中世纪时,阿拉伯数学成就斐然。在代数领域,阿拉伯数学家将印度的方程解法与希腊逻辑推理相结合,使代数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几何领域,阿拉伯数学家将希腊几何的公理化结构与印度计算技巧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几何代数”体系。据此可知,阿拉伯数学()
A.融合了东西方数学成就 B.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
C.便利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D.推动了近代科学革命兴起
8.古代某文明位于今尤卡坦半岛和危地马拉以及洪都拉斯,它以其科学和艺术的显著发展而闻名于世。“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记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属于“他们”的文明成果是()
A.羽蛇神庙金字塔 B.马丘比丘城遗址 C.“浮动园地” D.《吉尔伽美什》
9.如图所示为北冰洋巴伦支航线。16世纪,荷兰探险家、航海家巴伦支一生致力于开拓通过北冰洋的欧亚东北航道。但其探索并未成功,巴伦支本人也死于探路途中。但他留下了航行的详细文字记载和绘制准确的海图。据此可知,巴伦支的航海活动()
A.使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B.开辟了一条新的欧亚商路
C.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 D.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10.卡蒙斯的《卢济塔尼亚人之歌》是一篇对葡萄牙人民的颂歌。史诗的内容是葡萄牙英雄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通向印度的新道路的故事,表现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探险的向往。史诗中的主人公应该是()
A迪亚士 B.麦哲伦 C.哥伦布 D.达·伽马
11.公元前2世纪,托勒密在他的《地理学》中提出了“地圆说”。1508年,《地理学》被修订并翻译成拉丁文印刷出版。书中新增了一幅关于新大陆的地图,新大陆位于大西洋的彼岸,在一片朦胧中初露其形。《地理学》的修定和出版()
A.论证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B.有利于新航路的进一步探索
C.促使理性主义走向了高潮 D.有助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12.哥伦布的到来使美洲印第安人有生以来,第一次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敌:不是那些带着武器的白人,也不是这些白人的黑人仆从,而是那些看不见的杀手-潜伏在这些人的血液内,气息中,被他们带上岸来。由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A.推动世界经济联系 B.伴随传染病的传播
C.带来了血腥的暴力 D.加速了文化的交流
13.一份1601年的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记录表明:玉米被最贫穷、最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且能使他们)赖以维生的资源。据此可知,当时()
A.物种交换有助于维系民生 B.美洲高产作物在全球推广
C.地中海商路开始重获生机 D.意大利最早在欧洲传播玉米
14.达·芬奇在长期人体研究与绘画实践中发现了人体绘画的规律,认为头是身高的八分之一,肩宽是身高的四分之一等;米开朗琪罗将“黄金分割率”大量运用于《大卫》等作品的创作中。这体现了()
A.人文精神的萌发 B.近代科学的勃兴 C.神权束缚的瓦解 D.科学与艺术交融
15.18世纪70年代,英国人鼓吹议会应该具有更大的代表性,议员应该由民主选举产生。还有一些人要求实现有法律保障的宗教信仰自由和平等,而不仅仅是默认现实。影响这些言论出现的因素是()
A.工业革命的完成 B.法国革命的影响 C.人文主义的复苏 D.启蒙思想的激荡
16.1413年,哲学家扬·胡斯撰写了《论教会》一书。在书中,他认为圣经至上,而非教宗等圣职人员所订的规条,强调教会的主权属耶稣基督;他还大肆批评教宗等圣职人员,已偏离基督真道,贪爱钱财及滥权等。这一思想()
A.受到了路德派的影响 B.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C.否定了基督教的地位 D.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17.17世纪至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先后颁布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关于各国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奠定英国君主立宪制基础
B.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掌握军政大权,因此其依然属于君主专制国家
C.法国1875年宪法共和派以一票多数通过,说明共和派力量占压倒性优势
D.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体现人民主权原则
18.19世纪中期,爆发了一系列影响世界发展进程地重大历史事件,如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意大利和德意志实现统一以及日本地明治维新等。这些重大事件反映地历史发展趋势是()
A.奴隶制的废除
B.资本主义制度世界范围内逐步确立
C.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逐步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19.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1561)写道:“绵羊过去是那么地温顺,吃的是那么少,现在变得贪婪、野
蛮,竟把人本身也吞噬了......因为他们没有一块可供耕种的土地”,引发这种“羊吃人”的悲剧的是()
A.圈地运动 B.棉纺织业 C.工业革命 D.殖民活动
巴黎公社废除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机构,实行立法和行政机构统一的制度-公社委员会,公社委员会由工人、社会主义者以及在巴黎的外国革命者共同选举产生,负责处理一切社会事务。这表明巴黎公社()
A.制度建设具有创新性B.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C.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D.忽视行政效率的提高
21.巴黎公社建立了一个完全属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的国家政权,公职人员由人民选举,他们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选举和人民监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这体现了巴黎公社()
A.无产阶级革命的特征 B.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
C.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D.充分动员了人民参政热情
22.“在这样的一个工作场所中,工人们听从机器指挥,随机器的转动有节奏地劳动。工人们必须是守纪律的,按固定的工作时间上下班,一个工人不按时就会延误整个工序,因此他们必须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不可以自由散漫。”上述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引起了()
A.生产力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B.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C.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 D.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
23.近代美国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指出:白人、威士忌和外来疾病直接损害印第安人的健康,殖民者无情地没收他们的土地和家园,迫使印第安人在更荒凉的地域避难,而这些地方通常远离水源,食物供应紧张。由此可见,美洲原住民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主义者的奴役掠夺 B.外来物种和疾病的侵袭
C.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盛行 D.美洲生存环境趋于恶化
24.华盛顿被称为“国父”,圣马丁被称为“自由的奠基人”,玻利瓦尔被称为“解放者”,甘地被称为“圣雄”。这是因为他们()
A.领导了民族解放运动 B.参与了资产阶级革命
C.主导了国际秩序建立 D.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
第11卷(客观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
-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
材料二1492年10月12日,这一天,大西洋强劲的信风将哥伦布的船队送上了梦寐以求的新大陆,也就此吹开了隔绝各个大陆的无形屏障。从这一天起,来自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明史·郑和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辟新航路的动机是什么?(至少写3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至少写3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目的,并与新航路开辟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在性质上的不同。
2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世纪以后,西欧人的生活开始脱离中世纪忧郁的气氛,追求个人财富、自由和快乐成为城市生活的主题,旅游在这种新的氛围中逐步展开。达·芬奇曾在法国、意大利甚至近东地区旅游,画家乔托则在意大利各城邦留下了壁画作品。16世纪,欧洲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是罗马和威尼斯。爱好学问和诗歌的人徘徊于罗马广场破碎的圆柱中,梦想着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和哲学家西塞罗;威尼斯则通过举办各种游艺活动吸引了众多的观众,特别是那些具有强烈舞台效果的古典戏剧的演出。到了17世纪,马德里作为富有的西班牙首都,吸引了众多的王公贵族,被称为是“外国人的上等客栈”。
-摘编自王永忠《西方旅游史》等
材料二19世纪,欧洲旅游出现了新的景象。英国出现了两种“奇妙”的旅行,一种是有钱人的度假游,一种是广大群众参与的乘坐机械化交通工具的一日游。在伯明翰,游览列车“几乎在工人们的所有假日里,只要季节容许,都会开行,将工人们带到美丽的沃里克郡,或远至利物浦,去呼吸默西河河口的海风”。这些旅游活动大多由旅行社安排,生意红火。在德国,卡尔·贝迪克尔于1839年出版了一本关于荷兰和比利时的旅游计划指导书-《旅游指南》。后来,贝迪克尔在《旅游指南》中又引入了关于旅游地点的“星标评级系统”,详细介绍了欧洲、美洲、亚洲等地的自然状况和文化风俗,帮助游客规划他们的旅行。
-摘编自傅广生《英国旅游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15-17世纪旅游在西欧逐步展开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19世纪英国一日游“生意红火”历史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15-19世纪旅游在欧洲发展的趋势。
27.文明共享·命运与共
材料一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
-伏尔泰
材料二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染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新全球史》和《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三
(1)上述材料反映了欧洲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提炼两者共同的思想核心。
(2)依据材料二,概述“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3)上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其中两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2024—2025学年度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1.A
  2.C
  3.A
  4.C
  5.D
  6.D
  7.A
  8.A
  9.C
  10.D
  11.B
  12.B
  13.A
  14.D
  15.D
  16.D
  17.D
  18.B
  19.A
  20.A
  21.A
  22.C
  23.A
  24.A
  25.(1)动机:获取黄金,追求财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班牙与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影响:促进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3)目的:寻找建文帝;宣扬国威;交易奇珍异宝。
  不同:郑和下西洋是封建王朝的朝贡贸易,以宣扬国威为目的;新航路的开辟是资产阶级为开拓市场进行的殖民扩张与掠夺运动。
  26.(1)主要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兴起,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们追求个人财富、自由和快乐;城市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人们旅游。
  (2)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开展,交通更加便利;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休闲时间增多;旅行社的出现和发展。
  (3)趋势:旅游参与群体不断扩大,从少数人到广大群众参与;旅游目的地不断增多,范围扩大;旅游服务不断完善,出现旅游指南。
  27.(1)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核心:人文主义
  (2)表现:动植物、人口和病菌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
  影响: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3)趋势: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
  影响:《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为君主立宪制的实行奠定法律基础。《1787 年宪法》确定了美国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确立了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德意志帝国宪法》确保了德国皇帝的权力,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确立了德国的二元君主立宪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立法权属于议会。标志着法国的民主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