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汉沽一中高一年级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历史学科期中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试卷分Ⅰ卷(客观题)和Ⅱ卷(主观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长60分钟。第Ⅰ卷 选择题(共80分)1. 下列各项与表格中的序号对应正确的是()文明 实行制度 文明成就① 君主专制 楔形文字② 法老制度 太阳历③ 种姓制度 《摩诃婆罗多》④ 城邦制度 神话、喜剧、悲剧A. ①古埃及文明②古巴比伦文明③古印度文明④古希腊文明B. ①古埃及文明②古巴比伦文明③古希腊文明④古印度文明C. ①古巴比伦文明②古埃及文明③古印度文明④古希腊文明D. ①古巴比伦文明②古埃及文明③古希腊文明④古印度文明2. 以下有关人类文明产生的重大阶段性事件,按出现的先后排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社会分工出现 ②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③阶级和国家产生 ④私有制产生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③②①3. 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历经数年征战,最终灭亡波斯,入侵印度,征服了从希腊到印度广大地区,希腊文化随之东传。从文明传播的方式看,以上材料实质上表明A. 亚历山大东征传播了希腊文化 B. 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C. 文明的交流进一步得到加强 D.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4.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学习笔记,描述的是某种字母文字向东方和向西方传播发展的情况,方框中空缺的部分应该填入的是A. 腓尼基字母 B. 拉丁文字母 C. 梵文字母 D. 楔形文字母5. 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特征的是①封建庄园制度盛行 ②城市复兴 ③民主制度盛行④大学产生 ⑤基督教主主宰精神世界A. 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6. 依据如图知识卡所列内容,可判断该国是( )延续一千多年保存有丰富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颁布《罗马民法大全》被奥斯曼帝国所灭A. 波斯 B. 西罗马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拜占庭帝国7. 年代尺是展现历史时空观念的方式之一,观察以下年代尺,方框内应填写的是( )A. 阿拉伯帝国 B. 大清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大英帝国8. 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下列选项中准确描述幕府统治特点的是()A. 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国家实权 B. 幕府是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C. 模仿隋唐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 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9. 下列不属于古代印第安人创造的文明是A. 玛雅文明 B. 马里文明 C. 阿兹特克文明 D. 印加文明10. 考古学家指出:“从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形成时期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样漫长的时期内,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影响与接触。”这表明古代美洲地区的文明( )A. 相互联系,不断交往 B. 各自独立,相对隔绝C. 战争不断,冲突激烈 D. 多元发展,相互交融11. 以下为哥伦布《航海日志》的摘录。据此,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陛下令臣一反昔日之旧径,勿由陆路东行,而另辟新径,专取海路西行。 10月22日:我整天都待在这里。看这里的国王或是其他人是否会带来黄金或是其他有价值的东西……11月1日:这是个大陆,而且我就快到达泉州和杭州…… 11月6日:如果他们能碰到懂自己语言的虔诚教徒,就会全部皈依基督教……①哥伦布的航线受到地圆说影响②哥伦布对金银的渴求促使他远洋航行③哥伦布远航到达了泉州和杭州④传播基督教是哥伦布探险的动因之一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2. 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西欧人探寻南半球新世界从根本上是为了( )A. 开辟到达南半球的新航线 B. 扩大资本原始积累C. 推动世界联系加强 D. 提升本国国际地位13. 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下列史实和结论表述一致的是史实 结论A 欧洲人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 改变了欧洲的人文地理格局B 玉米、甘薯等从美洲流向世界各地 推动欧洲出现价格革命C 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体被带到美洲 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D 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生丝转运到欧洲各国贸易 拉开了欧洲对外扩张的序幕A. A B. B C. C D. D14. 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来往于中国和墨西哥之间。自1571年航钱开通后,仅20年间约有3000吨白银流入中国。这一现象表明太平洋航线的开通( )A. 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B. 直接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 表明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出现了飞跃 D. 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创造条件15. 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发展的核心。如果把15到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大的特征是( )A. 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 B. 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C. 革命中实现民主化 D. 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16. 沙龙兴起于15世纪,原指装扮艺术品的房间。16世纪来传入法国,逐渐演变为聊天,玩纸牌和谈论文学与艺术的种场所。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沙龙的话题由文学艺术转变为政治性的话题。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专制统治逐渐强化 B. 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C. 生产领域的大变革 D. 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17. 阅读下表中两个文件的内容节编,可以看出(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或者交换农奴。农奴可以得到土地,但必须交纳赎金。”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自1863年1月1日起,凡当时仍在叛乱的任何一个州或地区,其境内所有奴隶都应永远获得自由。”A. 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了完全自由 B. 两个文件都推动了本国近代化进程C. 两国彻底废除旧制度实现民主政治 D. 美国黑人获得公平对待促进南北统一18. 尽管欧美国家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每个国家又会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其中符合“核心思想是一致”的是A. 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B. 议会掌握立法权C. 通过革命和改革制定宪法 D. 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19.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是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乙:《美国人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新突破》丙:《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丁:《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其中,符合史实,说法正确的有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20. 下表是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部分),这反映了英国()时间 事件1863年 议颁布《酸业法》,要求抑制工业生产中的有害气体。1875年 议会颁布《公共卫生法》,设公共卫生局,对供水、排污、贫民窟清理进行监督。1876年 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A. 市民诉求改变城市面貌 B. 城市治理逐步走向法制化C. 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 D.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21. 1786一1790年间,英国棉纺织品输入印度年均120万英镑,至1809年增加到1840万英镑。1813年到1844年印度输往英国的原棉增加近10倍。“印度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开始被大量外来棉织品充斥了”。印度的手工业者因失业而挣扎于死亡线上。当时的印度总督本丁克承认:“棉织工人的白骨,把印度平原的土地都漂白了。”造成19世纪上半期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①工业革命使英国棉织品成本降低 ②印度手工棉纺织业生产效率低下③英国输出商品破坏印度经济结构 ④苏伊士运河便利了英国掠夺原料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22. 有学者认为,1750年英国的劳动力价格是法国、意大利的1.7倍,英国工人工资的快速上涨使得机器替代人工变得有利可图,这催生了瓦特改进蒸汽机。作者意在强调工业革命的发生是源于()A. 工人要求提高待遇 B. 企业追求更高利润C. 政府平抑市场物价 D. 国家解决就业问题23.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工厂法,要求工厂车间必须有通风和定期消毒等基本卫生条件,规定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超过12 小时;1824年,英国废止了禁止工人结社的法律;1834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济贫法修正案》,改善了济贫状况;1847年英国实行《十小时工作法》,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促进工人工作条件的改善B. 资本主义国家力图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C. 是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不断斗争的结果D.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资产阶级统治24.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材料中的“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分别是指( )A. 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农村 B. 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国家C. 英国和中国 D. 欧洲国家和美洲国家25. 下面是某同学梳理的一部历史文献的笔记,这部文献是( )明确革命的基本力量(主力)——无产阶级明确实现目标的手段(方式)——暴力革命表明革命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拿破仑法典》 D. 《共产党宣言》26.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秘密的是A. 《共产党宣言》 B. 《资本论》 C. 《法兰西内战》 D. 《唯物史观》27. 看到“1871年”“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的历史事件是( )A. 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B. 巴黎公社成立 C. 《共产党宣言》发表 D. 工业革命的开始28. 1884年柏林会议后,英国提出了“2C”计划,企图建立从开罗(埃及)到开普敦(南非)的纵贯非洲的帝国;法国提出了“2S”计划,打算建立从塞内加尔(西非)到索马里(东非)的横跨非洲的帝国;德国也制定一套沿赤道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侵略非洲计划。这些行动表明( )A. 西方列强开始侵入非洲 B.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始C. 协约国和同盟国集团形成 D. 列强加快瓜分非洲的进程29. 如图漫画由(美)托马斯·纳斯特创作于1881年。漫画中,英、法两国士兵持枪相对而视。漫画下方写着“流血的红海”(BLOOD RED SEA)漫画中间写着“痛苦的湖”(BITTER LAKE),远处的“狮身人面”、金字塔默默注视着。该漫画意在表明( )A. 整个非洲被欧洲殖民者瓜分殆尽 B. 美国利用武力干涉非洲国家事务C. 英法在埃及展开激烈的殖民争夺 D.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30. 如表为1914年英、法、德、意等四国占有殖民地统计情况,其中①是( )国家 占有的殖民地数量(个) 殖民地人口(人)① 55 3.9亿法国 29 6235万德国 10 1307万意大利 4 139万A. 英国 B. 法国 C. 德国 D. 意大利31. 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加快了亚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对此,表述错误的是()A. 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直接掠夺 B.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掠夺大量财富C. 欧洲殖民扩张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D. 殖民者在亚洲实行“有效占领”原则32.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标志着A.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B. 非洲大部分地区成为殖民地C. 亚洲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D. 拉美各国成为英美的附庸33. 1906年,提拉克在对印度民众的一次演讲中说:“你们的工业被彻底摧毁了,而且是被外国的统治摧毁的……准备好你们的武器,组织起你们的力量,然后就开始干吧,这样,他们就无法拒绝你们的要求了。”提拉克的演讲旨在联合民众( )A. 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B. 废除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C. 结束分裂局面,谋求国家统一 D. 反对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制度34. 1791年,海地黑人奴隶发动起义。起义军先后打败西班牙、英国军队。1801年,杜桑·卢维杜尔统一了整个海地岛,宣布废除奴隶制。1802年,拿破仑派遣的远征军因遭遇瘟疫几乎全军覆没。1804年,海地正式宣布独立。海地的独立( )①结束了罪恶的“三角贸易” ②是当地人不懈反殖民斗争的结果③加速了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④拉开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35. 19世纪前期,拉丁美洲流传这样一首诗:“圣马丁无私、善良的手,轻轻揩干美洲母亲的泪水,给母亲带来自由与民主、独立与欢乐,消除了母亲300余年的痛苦与伤悲!”该诗赞颂圣马丁主要是因为他( )A. 领导西属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B. 使海地成为最早独立的拉美国家C. 率领巴西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 帮助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36. 列宁在评价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时指出,“几万万受压制的……处在中世纪停滞状态”的人民觉醒过来了,“他们走向新生活,为争取人的起码权利,为争取民主而斗争”。符合列宁这一评价的史事是①中国辛亥革命 ②苏丹马赫迪起义③伊朗立宪革命 ④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37. 绘制历史示意图有助于认识历史。下列示意图呈现的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 国际联盟内部隐藏的矛盾C.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D. 冷战形势下的对抗和冲突38. 1916年,段祺瑞指出“日本人既已加入(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据此判断,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是()A. 改变中国弱国地位 B. 反抗日本对华侵略C. 扩大皖系军阀势力 D. 维护国家主权利益39. 二战全面爆发前,受侵略国家欲通过国联维护自身利益,但其相关提案始终未能得到全体通过,从而使其对战争的制止无法实现,因此,该原则的实际效果与其初衷背道而驰。“该原则”指( )A. “欧洲均势”原则 B. “和平中立”原则C. “全体一致”原则 D. “大国一致”原则40. 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凯恩斯认为,“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丘吉尔认为,是“胜利者的蠢事”。列宁则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这表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A. 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 B. 导致封建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复辟C. 是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源头 D. 使欧洲失去了对世界的影响和控制第Ⅱ卷 (非选择题)(每题10分,两小题共20分)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材料二第十一条阜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和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收使节。第十二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第十八条皇帝任命帝国官吏,有创制法律之权。材料三请回答:(1)材料一出自哪一国的什么政治文献?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异同?(2)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该图反映出这种政治制度的什么原则?4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共产党宣言》材料二 虽然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社会主义者没有赢得任何政府的控制权,但是他们的批评,连同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为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832年伊始,一系列法案扩大了男性公民选举权,财产资格的限制大大降低,这为最终实现男性公民的普选权铺平了道路……19世纪80年代,德国在奥托·冯·俾斯麦的领导下,引入医疗保险、失业补偿金与养老金,为劳动大众提供社会保障。——【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通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工人革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提出这一理论的经济和思想基础。(2)依据材料二,概括“工人革命”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作用。 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一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1. C 2. B 3. D 4. A 5. D 6. D 7. A 8. D 9. B 10. B 11. B 12. B 13. C 14. A 15. B 16. D 17. B 18. B 19. C 20. B 21. A 22. B 23. A 24. B 25. D 26. B 27. B 28. D 29. C 30. A 31. D 32. A 33. A 34. D 35. A 36. B 37. A 38. D 39. C 40. A 41. (1)政治文献:英国的《权利法案》。相同点:都是君主立宪制度。不同点:英国的政治制度中,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国王权力受限;德国的政治制度中,议会权力受到国王制约。 (2)政治制度: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分权制衡。 42. (1)目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经济和思想基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三大理论;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作用: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扩大公民选举权;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或推动了西方国家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