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

资源简介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科技与文化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前代的基础和人民的辛勤劳动,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史料实证:通过史料,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3.历史解释:理解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与这一阶段时代特征的内在联系。
4.家国情怀:体会科学家对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培养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书法、绘画、雕塑与文学。
【教学难点】
祖冲之与圆周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年的3月14日是国际圆周率日。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通常用π表示。你知道为什么把这一天作为圆周率日吗 是谁最早把π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的 这一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教师讲解:贾思勰,山东人,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他重视农业,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齐民要术》一书。“齐民”,即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要术”,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顾名思义,就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正文内容,概括《齐民要术》一书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正文内容,指出《齐民要术》拥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学生回答:《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讲解:贾思勰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自己还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这部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凸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探究二:科学家祖冲之
教师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农学,数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中,祖冲之推算的圆周率就是杰出的代表。祖冲之是南朝宋齐之间的杰出科学家。他自幼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古文和数学,尤其喜爱科学技术。他注意学习古人的研究成果,但不迷信古人。他注重实践,总是通过实践来检验书本知识,也检验自己的某些设想是否正确。由于他的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科学家。
教师提问::祖冲之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①数学:圆周率和《缀术》。②天文学:祖冲之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相差不到50秒;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③机械: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教师点拨:祖冲之最突出的成就是求得比较准确的圆周率,他在计算手段相当原始的情况下,经过艰苦的运算,终于推算出空前精确的圆周率数值。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精确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教师提问: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他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回答:学习前人成就而不盲从,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
探究三:灿烂的文化
教师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绘画和雕塑、文学等方面也大放异彩。汉朝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有锺繇、胡昭和王羲之。
学生回答:请学生观察钟繇楷书《宣示表》刻石(局部)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摹本),说说锺繇和王羲之在书法上各自有什么特点吗?各自的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①锺繇的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锺繇书体。
②王羲之的行书和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达到了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教师点拨:王羲之,字逸少。因曾任东晋右军将军,人们称他为“王右军”。他的书画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以书法著名。他的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都造诣很深,尤其擅长楷书、行书、草书。北魏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教师讲解:自古书画不分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百花争艳,在绘画艺术上也是才俊辈出,最著名的当推东晋的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此图原为清内府所藏,公元1900年庚子之役,八国联军入北京,为英军所掠。现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全卷长348.2厘米,高24.8厘米,绢本设色。《洛神赋图》是一幅人物故事画,它转述的内容是魏国诗人曹植的感伤诗篇——《洛神赋》。全画用笔细劲古朴,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描绘,还是从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教师提问:顾恺之的绘画题材有哪些?他最擅长画的是哪种题材的绘画?顾恺之的画有什么特色?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学生回答:(1)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2)人物画。(3)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4)《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教师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大力宣扬佛教。人们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一时期的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教师提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哪些文学形式在这一时期具有典型性?这些文学形式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曹操父子的诗刚健雄劲。陶渊明的田园诗清新自然,朴实恬淡。民歌在南北朝有很大发展,北朝民歌慷慨豪迈,南方民歌细腻婉转。
教师提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文化成就众多。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学生回答:原因:(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2)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3)外来佛教的传入,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4)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前提。(5)文学艺术家的努力。启示: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在交流与交融中进步。
(三)课堂总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分立、国家分裂,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得益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南方经济的发展。可见,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四)板书设计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当堂演练
( B ) 1.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为农民准确把握农作物耕、种、收的农时提供保障。下列著作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误农时的是
A.《史记》 B.《齐民要术》 C.《黄帝内经》 D.《水经注》
( D ) 2.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A.张仲景 B.贾思勰 C.王羲之 D.祖冲之
( D ) 3.南朝宋明帝在《文章志》中说:“顾长康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平平耳。世云有三绝:画绝,文绝,痴绝。”下列能体现顾恺之“画绝”的是
A.《兰亭集序》 B.《齐民要术》 C.《张猛龙碑》 D.《女史箴图》
( A ) 4.北魏以来,印度佛雕艺术随着佛法弘扬之旅,在高昌、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等觅得立足之地,构成一条辉煌而绵长的石窟艺术锦带。这反映了
A.外来文化的影响 B.北方民族的交融 C.科学技术的发展 D.社会局势的动荡
( C ) 5.(跨语文)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美景。此诗体现了
A.魏晋时期社会祥和安定 B.当时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C.山水诗朴实恬淡的特点 D.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图片资料,对贾思勰、祖冲之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对书法、绘画及石窟、文学艺术具体内容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主讲的时间太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以后教学中要注意此类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