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2张PPT)4 跨学科实践:风知识点1:认识风1.风根据形成机制与地理环境可分为地方性风和气象类风两大类。下列形成的风属于地方性风的是( )A.台风 B.信风 C.季风 D.山谷风D2.【教材情境素材改编】风是跟地面大致平行的 现象,是由于同一水平面上 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空气流动气压知识点2:我们周围的风3.在晴朗的天气里,沿海地区常常出现“海陆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且海洋温度较高B.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且陆地温度较高C.夜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且陆地温度较高D.夜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且海洋温度较低B4.【教材情境素材改编】由于海陆的 等物理性质的不同,冬季大陆温度低,形成 ,冷空气从 吹向 ;夏季大陆温度迅速升高,形成 ,暖湿空气从 吹向 。比热容冷高压大陆海洋热低压海洋大陆知识点3:探究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5.热岛效应影响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下列因素不是其形成原因的是( )A.人工热源的密集排放B.建筑布局阻碍通风C.城市道路建设大量使用混凝土D.增大城市绿地面积D6.风具有重要意义,它影响着气候、动植物生长、人类生产和生活。下列因素能直接影响风的形成的是( )A.气压梯度力驱动B.太阳辐射与地表受热不均C.地球自转与地形影响D.季节性气象因素A7.“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城区温度一般相对于郊区温度会高3~5℃,其原因是( )A.城市中心接受光照比郊区充足B.城市采用的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比热容较小C.城市采用的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比热容较大D.城市中心接受光照比郊区时间长B8.在沿海地区,炎热、晴朗的天气里常常出现“海陆风”,如图的风向形成在( )A.陆地的比热容大于海水的比热容时B.海洋上方的空气温度升高,密度变大时C.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水温度时D.夜晚海水温度高于陆地温度时D9.风是空气的流动现象。在城市中,高楼林立会形成“狭管效应”,使得通过狭缝的风速 (选填“增大”或“减小”),这是因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 。增大小10.为什么在山区,白天风通常从山谷吹向山坡,夜晚又从山坡吹向山谷?答:白天山坡和山谷的空气同时接受太阳辐射。由于山坡上的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升温快,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山坡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山谷中空气升温慢,气压相对较高,所以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夜晚山坡上热量散失快,降温快,山坡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而山谷散热慢,气压较低,所以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共27张PPT)第1章 内 能1 分子动理论【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自主预习】请阅读九上教材P2至P5,完成下列知识要点: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 、 构成的。2.分子的运动:由于分子运动,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的现象,叫作扩散。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每一个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 运动。分子原子对方无规则3.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既有 力又有 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变小时,表现为 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变大时,表现为 力;如果分子间距离非常大,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4.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 构成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 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 力和 力。引斥斥引分子无规则引斥【合作探究】一、探究扩散现象及影响因素步骤:(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2)同时向两个烧杯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情况。总结:可以看到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散,且在热水中扩散得更 。这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 运动,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 ,扩散现象就越 。快无规则剧烈明显二、分子间的作用力情境: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问题:为什么两块铅能结合在一起,且能承受一定的重物?分析总结: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力。当两个铅柱的底面紧密接触时,铅柱分子间的距离非常小,分子间的 力起主要作用,使得两块铅结合在一起。同时,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这表明分子间还存在 力,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 力起主要作用,阻止分子进一步靠近。所以分子间同时存在 力和 力。引引斥斥引斥【随堂巩固】1.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扫地时,灰尘飞扬 B.花开时,花香满园C.下雪时,雪花飘飘D.刮风时,黄沙扑面B2.把两块表面干净平整的铅压紧就能结合在一起,把打碎了的两块玻璃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将它们拼合在一起,其原因是( )A.铅的分子间有引力,而无斥力B.玻璃分子间有斥力,而无引力C.铅分子间的引力大于玻璃分子间的引力D.铅块能发生扩散现象,玻璃不能发生扩散现象C3.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让同学集合后,先原地踏步,然后跑步,最后解散,自由活动。如果把这些阶段与如图所示物质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作类比,则原地踏步时,相当于图 所示的 体;解散后,相当于图所示的 体。丙固甲气知识点1:物质的构成1.关于物质构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的直径很小,飘扬的粉尘就是分子B.可以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分子C.常见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D.一滴水就是一个小分子C2.若把分子看成一个小球,则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合 0 nm。大气中的PM 2.5 (选填“是”或“不是”)分子。0.1不是知识点2:分子的运动3.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的是( )A.烟雾弥漫 B.雪花飞舞C.香气扑鼻 D.尘土飞扬C4.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气体和液体才能发生扩散现象B.扩散现象使人们直接用肉眼看到分子的运动C.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很小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D知识点3:分子间的作用力5.(盐城中考)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挤压,它们会粘在一起,不容易拉开,这一现象说明( )A.分子间有空隙 B.分子在运动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间有引力D6.【教材情境素材改编】如图是形象地描述物质存在形态的一种模型,图甲描述的是 体;图乙描述的是 体;图丙描述的分子间距很大,相互作用力很小,表现为气体没有固定的 和 。固液形状体积知识点4:分子动理论7.关于分子动理论及其有关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物质的分子体积变小B.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C.湿衣服在热天比冷天干得快,说明热水分子间的斥力较大D.用力能将尘土从衣服上抖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B8.【课标情境素材改编】下列生活中的事例不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端午节蒸粽子时,满屋子都弥漫着粽香B.将一勺糖放入一杯清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甜了C.打扫教室地面时,在阳光下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D.腌制腊肉时,将盐涂抹在猪肉表面,几天后整块肉都变咸了C【思路点拨】分子运动是微观层面,肉眼不可见,且是自发的无规则运动。要注意区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与分子运动。9.【课标情境素材改编】从物理学角度,对下列自然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A.“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属于扩散现象,温度高时,分子才会做无规则运动B.“夏荷轻摇,珠露合聚”:露珠聚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C.“秋高气爽,落叶飘扬”: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数九严冬,银装素裹”:积雪间存在孔洞,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B10.【生活情境素材改编】小明将注射器的开口密闭,当注射筒内只有空气时,活塞很容易压缩,当注射筒内盛满液体时,活塞很难压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分子间距大,分子间作用力小,容易被压缩B.气体分子间距大,分子间作用力大,不容易被压缩C.液体分子之间没有引力,气体分子之间没有斥力D.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不可能同时存在A11.把1 L酒精倒入容器中,再把2 L水也倒入这个容器中并进行充分混合,发现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 3 L。其原因是组成物质的 ,充分混合之后分子 。分子间有间隙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彼此进入对方12.【教材情境素材改编】如图所示,将一块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称量并读数,然后将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稍稍向上用力拉弹簧测力计,其示数将 ,此现象间接说明分子间存在 (选填“引力”或“斥力”)。变大引力13.用如图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 瓶。根据 瓶中气体颜色变深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均选填“A”或“B”)BA14.已知糖分子的直径大约是10-9 m,若把糖分子看作球形,则一个糖分子的体积约为 m3;假设糖分子一个挨着一个紧密排列,则一个边长为1 cm的正方体糖块约由 个糖分子组成。(已知直径为d的球体积约为d3)10-27102115.要使两个钢块牢固地连成一个整体,工业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热焊”法,也就是我们通常看见的用电焊条将两个钢块焊在一起;另一种方法是“冷焊”法,就是将两块钢表面处理得很光滑,然后在外界(如爆炸)产生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将两块钢紧紧地压在一起。上述两种方法都能将两块钢牢牢连成一个整体,请你分别说说其中的道理。(1)“热焊”法的原理: 。(2)“冷焊”法的原理: 0。高温状态下,钢块熔化,分子间距缩小巨大压力使两块钢紧压在一起,达到分子间引力作用范围16.【模型建构】如图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当容器中的水凝固成冰后,对于这一现象的微观解释,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思路点拨】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当水凝固成冰后,体积变大,水由液体变成固体,固体分子排列整齐。(共44张PPT)2 内能和热量【学习目标】1.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2.能够简单计算生活中的热量,联系生活实例,解释相关现象中的内能知识。【自主预习】请阅读九上教材P6至P11,完成下列知识要点:1.温度与热运动:物体的温度越高,扩散越 ,说明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 。因此,人们常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作 。快剧烈热运动2.物体的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 能和 能的总和。同一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越 ,分子动能越 ,内能也会越。3.热传递: 的传递转移。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 的多少叫作热量。4.做功:其他形式的能量与内能的相互 。5.热值:(1)定义: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 与燃料 的比;(2)公式:q= 或q= (气体燃料);(3)单位: 或 。动分子势剧烈大大内能内能转化热量质量J/kgJ/m36.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机械能 内能研究对象 物体 组成物体的分子大小 取决于物体整 体运动状态 取决于分子所处状态【合作探究】一、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情境:炉上的铁锅热得烫手、暖风机使室温上升、太阳光晒热棉被。问题:这些现象中,物体内能是如何改变的?分析总结:在这些情境中,都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从 物体向 物体转移。高温低温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步骤:在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中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向下压活塞,观察现象;快速反复弯折铁丝数十次,观察铁丝弯折处变化。分析总结:下压活塞时,对筒内空气 ,空气内能 ,温度 ,使硝化棉燃烧;弯折铁丝时,人对铁丝 ,铁丝内能 ,温度 。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且是 能与 能的相互转化。做功增加升高做功增大升高做功内机械【随堂巩固】1.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0 ℃的冰没有内能B.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C.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D.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C2.下列关于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B.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C.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间内能传递的多少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C3.“炙手可热”是通过 的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使手的温度升高感觉到了热;“钻木取火”是通过 的方式增加了木头的内能,使木头的温度升高而达到了着火点。4.某同学运动完,其身体消耗的总能量为3.6×105 J,这些能量相当于完全燃烧 g干木柴所释放的热量(已知q干木柴=1.2×107 J/kg),干木柴在燃烧过程中其热值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热传递做功30不变2 内能和热量第1课时 内 能知识点1:温度与热运动1.【物理学与日常生活】通常把青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的时间,而把青菜炒熟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炒菜时盐多些,盐分子容易进入青菜中B.炒菜时青菜分子间有空隙,盐分子易进入C.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加剧,扩散加快D.盐分子间有斥力C2.【教材情境素材改编】两个杯子中分别盛有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同时分别向两个杯子中放入同样的糖块,经过一段时间,两杯中的糖块都还没全部溶解,品尝杯中的水发现 杯中的水更甜,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 。热剧烈知识点2:物体的内能3.【科学本质观】下列关于物体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内能越大B.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但有内能C.内能和温度有关,所以0 ℃的水没有内能D.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B4.如图所示,取质量相等的热水和冷水,分别放在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中, (选填“甲”或“乙”)杯中水的内能较大;将甲杯中的热水倒掉一半之后,其内能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甲变小知识点3:改变内能的方式5.【生活情境素材改编】下列情境中改变内能的方式与钻木取火相同的是( )A.吃饭时,金属勺放在热汤中会烫手B.发烧时,冷毛巾敷额头可以降温C.冬天,搓手可以使手暖和D.夏天,喝冷饮使人感到凉爽C6.寒冷的冬天,我们可以坐在电烤箱旁取暖,也可以跳绳使身体发热。前者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人体的内能的,后者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人体的内能的。(均选填“做功”或“热传递”)热传递做功7.实验室有质量为1 kg、温度为 0 ℃的冰块和质量为1 kg、温度为0 ℃的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块的内能等于水的内能B.冰块的内能小于水的内能C.将冰块放入水中,能量从水传递给冰块D.将冰块放入水中,能量从冰块传递给水B8.“过桥米线”是某地特色小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热汤表面的油层加快了汤汁的蒸发B.加入米线后,热汤从米线中吸收热量C.放入热汤中的肉片很快熟了,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了肉片的内能D.汤的香气扑鼻,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9.如图,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使图钉钉帽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然后用手轻触钉帽,感觉钉帽的温度明显升高了,甚至发烫。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钉的温度升高,内能减小B.图钉内能增加,纸板内能也增加C.改变图钉内能的方式是热传递D.图钉内能的大小等于图钉克服摩擦力做功的多少B【思路点拨】紧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热传递),结合温度与内能关系判断。10.“热”字有多种含义,有时表示热量,有时表示内能,有时表示温度。请说出下列几种现象中,“热”字所表示的含义。(1)盛夏,我们感到很热。 0(2)液化气燃烧时放热。 0(3)雪熔化成水时要吸热。 0(4)摩擦生热。 0温度热量热量内能11.如图表示不同时刻某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情况,则 时刻物体温度较高,该物体从A 时刻到 B 时刻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提示:箭头越长代表分子运动越快)B不一定12.【现代科技】神舟二十号发射升空时,其发射台周围喷出的水瞬间汽化,这是通过 的方式增大水的内能的;火箭加速飞行时,会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其温度会升高,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火箭内能的。热传递做功13.目前我国研发一款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环保车。汽车使用前需要压缩存储气体,这一过程通过 的方式使气体内能增加。开动时,释放的气体推动发动机,将气体的内能转化为 能,此车紧急刹车时,刹车片和轮胎都变热,汽车的机械能转化为 能。做功机械内14.【模型构建】如图是用酒精灯加热使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冰在A点内能 (选填“为”或“不为”)零,冰在C点的内能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点内能,理由是 。不为大于冰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思路点拨】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方法指导】内能和温度是物体本身就具有的,而热量是伴随着热传递存在的,内能和温度都是状态量,而热量是过程量。三者的辩证关系可用一个“一定”和五个“不一定”来概括,如图所示。【针对训练】1.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B.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C.温度相同的物体,内能不一定相同D.物体内能增加,一定从外界吸收了热量C2.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一定降低B.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C.温度从热量高的物体传递给热量低的物体D.物体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就越多B2 内能和热量第2课时 热 值知识点1:燃料的热值1.【现代科技】航天工业中的火箭用液态氢作为燃料,这是因为液态氢具有的优点是( )A.密度较大 B.热值较大C.比气体容易燃烧 D.热膨胀较大B2.如图是甲、乙两种燃料完全燃烧时的Q-m图像,则两种燃料的热值q的关系是( )A.q甲>q乙B.q甲<q乙C.q甲=q乙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A3.【物理观念】甲种燃料的热值大于乙种燃料的热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种燃料含的热量多,乙种燃料含的热量少B.甲种燃料含的内能多,乙种燃料含的内能少C.完全燃烧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燃料,甲燃料放出的热量多D.完全燃烧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燃料,乙燃料放出的热量多C【思路点拨】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质量、燃烧程度等均无关。知识点2:热量的计算4.两种燃料的热值之比是2 ∶3,如果它们的质量之比是1 ∶3,则它们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是( )A.2 ∶1 B.2 ∶9C.1 ∶1 D.1 ∶2B5.一个成年人参加一次长跑,身体消耗的热量为6.6×106 J,这些能量相当于完全燃烧 0.55 kg 的干木柴所释放的能量,则干木柴的热值为 0J/kg;当干木柴没有充分燃烧时,它的热值将 (选填“改变”或“不改变”)。6.“西气东输”工程中,输送的燃料为天然气,天然气燃烧时将 能转化为 能;已知酒精的热值为3×107 J/kg,完全燃烧2.1 kg的酒精可以释放 J的热量。1.2×107不改变化学内6.3×1077.醇基燃料以其无污染、好提取、可循环利用等优点,成为一种新的燃料研究方向。将一油箱热值为4.8×107 J/kg的汽油和一油箱同体积的醇基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之比Q汽油∶Q醇基=5 ∶3。已知该汽油与醇基燃料的密度之比为5 ∶6,则醇基燃料的热值为( )A.1.8×107 J/kg B.2.1×107 J/kgC.2.4×107 J/kg D.2.8×107 J/kgC8.根据燃料的状态不同,可以将燃料分为 燃料(如煤油、汽油等)、燃料(如木柴、煤炭等)和 燃料(如氢气、天然气等);由于燃料的成分不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 的。9.小明家12月使用的燃气为50 m3,这些燃气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是J,相当于完全燃烧 kg焦炭所释放的热量。(燃气的热值取4.2×107 J/m3,焦炭的热值取3.0×107 J/kg)液体固体气体不同2.1×1097010.氢燃料具有清洁无污染、效率高等优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理想的能源。(q氢=1.4×108 J/kg)(1)求质量为0.3 kg的氢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2)某氢能源公交车以140 kW的恒定功率匀速行驶,如果0.3 kg的氢燃料完全燃烧获得的热量和公交车所做的功相等,则这些热量能让该公交车匀速行驶多长时间?解:(1)0.3 kg的氢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mq氢=0.3 kg×1.4×108 J/kg=4.2×107 J;(2)公交车所做的功:W=Q=4.2×107 J,由P=得,公交车行驶时间:t===300 s。(共54张PPT)3 比热容【学习目标】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会运用比热容公式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2.能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能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和生活现象。【自主预习】请阅读九上教材P12至P19,完成下列知识要点:1.物质的吸热性能:(1)物体由于吸收或放出热量而使其温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 转移的过程。(2)对于同种物质的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 、 的变化和物质的 有关。内能质量温度种类2.比热容:描述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1)公式: ;(2)单位: ;(3)1 kg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 ℃ 的热量与它温度升高1 ℃ 的热量相等。c=J/(kg ℃)放出吸收3.热量的计算:(1)物体吸收热量的公式: ;(2)物体放出热量的公式: 。4.冬季亚欧大陆是冷空气的源地,形成 ,冷空气从大陆向四周辐散;夏季陆地加热迅速,形成 ,暖湿空气从四周海洋吹向低压中心。这一变化形成了我国的季风气候。5.风能是一种清洁的 能源,在沿海、草原、山区、高原等均可建设风力发电场,获取电能。Q吸=cm(t-t0)Q放=cm(t0-t)冷高压热低压可再生【合作探究】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步骤:(1)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2)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水和煤油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3)观察并记录加热时间,加热时间越长,表明吸收的热量越多。分析总结: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需要加热的时间更 ,即水吸收的热量更 。这说明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即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长多不同二、比热容的应用情境:汽车发动机用水作为冷却剂。问题:为什么用水作为冷却剂,而不用其他液体呢?分析总结:因为水的比热容较 ,升高相同的温度,水能够 更多的热量,从而更有效地冷却发动机,带走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大吸收3 比热容第1课时 比热容知识点1:物质的吸热性能1.【教材情境素材改编】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应用到的物理方法主要有类比法和转换法B.实验中需要控制液体的体积相同C.用加热时间表示吸热多少,采用了类比法D.实验应使用相同规格的加热装置D2.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吸热本领的大小,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水和食用油,用相同的电热器分别对它们加热相同的时间,如图所示。(1)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2)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 (选填“液体升高的温度”或“加热时间”)来比较。(3)实验中选用相同的电热器对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水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天平、秒表加热时间等于(4)实验记录数据如表所示,分析表格数据可知: (选填“水”或“食用油”)的吸热能力更强。水物质 质量/g 初始温度/℃ 加热时间/min 末温/℃水 60 20 6 40食用油 60 20 6 75知识点2:比热容3.【科学本质观】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B.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C.物体升高的温度越少,它的比热容越大D.比热容与质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均无关D4.冰的比热容是2.1×103 J/(kg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0。一块冰熔化一半后,剩余冰块的比热容为 J/(kg ℃)。1 kg冰温度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2.1×103 J2.1×103知识点3:比热容的应用5.选用金属作炊具可使温度上升得更快,节省加热时间,原因之一是金属具有较小的( )A.比热容 B.温度 C.热量 D.内能A6.【教材情境素材改编】初春培育水稻秧苗时,为了不使秧苗受冻,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早晨多灌水,傍晚多排水B.早晨多排水,傍晚多灌水C.早晨和傍晚都要多灌水D.早晨和傍晚都不要灌水B【思路点拨】依据水的比热容大,吸、放热时温度变化小的特性,分析不同时段水对秧苗温度的影响来判断选项。7.小海在考虑购买电暖气或热水袋时,发现电暖气的传热介质是油而不是水,其优点是油的比热容比水小,加热时升温更 (选填“快”或“慢”);而热水袋的传热介质是水而不是油,其优点是在相同条件下,降低相同温度时,水放出的热量更 (选填“多”或“少”)。快多8.【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在生产和生活中,常见到“水的比热容大”特性的应用情景,以下事例中与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A.冬天,暖水袋中充热水取暖B.夏天,地上洒水会感觉更凉爽C.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液D.夜间遇寒潮时,在秧田里灌水以防秧苗受冻B9.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液体的比热容小于乙液体的比热容B.升高相同的温度,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C.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更多D.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温度升高得更少A【思路点拨】依据同一热源加热即相同时间吸收热量相同,结合图像及比热容公式Q=cmΔt,对比分析甲、乙液体在温度变化、吸收热量等方面的情况。10.根据表中数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不同B.液体的比热容一定比固体的大C.物质状态改变,其比热容不变D.质量相同的煤油和铝块升高相同温度,煤油吸收的热量较多D几种物质的比热容c/[J·(kg·℃)-1] 水 4.2×103 冰 2.1×103酒精 2.4×103 沙石 0.92×103煤油 2.1×103 铝 0.88×103水银 0.14×103 铜 0.39×10311.【生活情境素材改编】在炎热的夏天,光着脚走在海水浴场的沙滩上,感觉沙滩很烫脚,而走进海里又感觉海水很凉爽,这主要是由于水的比热容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沙石的比热容,当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时, 升高的温度高些。一杯水喝掉一半后,剩下的水比热容将(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大于沙石不变12.如图所示,设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则甲、乙两图中符合冰熔化规律的是图 (选填“甲”或“乙”)。这是因为c冰 (选填“>”“<”或“=”)c水,所以相同时间内 (选填“冰”或“水”)升温更快。乙<冰13.【科学推理】质量相同的水、沙石和铜(已知c水>c沙石>c铜),如果放出相同的热量,温度下降最大的是 ;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最多的是 。铜水14.小明利用如图甲的实验装置探究食用油和水的温度变化与吸热的关系。(1)在两烧杯中分别装入初始温度相同且 相等的食用油和水。(2)用相同的酒精灯火焰加热,每隔相同的时间记录一次温度,则在相同时间内,水和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3)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食用油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由图可知,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选填“a”或“b”)。质量相同a(4)同班的小丽在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时设计如图丙的装置,她在两试管内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并多次实验。请从实验装置或设计方案的角度对小丽的实验进行评估: 0(写出一条即可)。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水和食用油吸收的热量相同3 比热容第2课时 热量的计算知识点1:热量的计算1.将一壶水从20 ℃加热到50 ℃它所吸收的热量是Q1,再从50 ℃加热到100 ℃所吸收的热量是Q2,则Q1∶Q2为( )A.1 ∶2 B.3 ∶5 C.5 ∶3 D.1 ∶1B2.在标准大气压下,1 kg、20 ℃的水吸收3.78×105 J的热量后,其温度为( )A.80 ℃ B.90 ℃C.100 ℃ D.110 ℃C3.在标准大气压下,将0.2 kg水从25 ℃加热至沸腾需吸收的热量是J。[c水=4.2×103 J/(kg ℃)]6.3×1044.(求质量)吃早餐时小聪用热水加热牛奶,1 kg热水从60 ℃降低至40 ℃,牛奶的温度由20 ℃升高到40 ℃,假设水放出的热量有30%被牛奶吸收,求牛奶的质量。[c水=4.2×103 J/(kg ℃),c牛奶=2.5×103 J/(kg ℃)]解:水放出的热量:Q放=c水m水(t-t0)=4.2×103 J/(kg ℃)×1 kg×(60 ℃-40 ℃)=8.4×104 J,牛奶吸收的热量:Q吸=ηQ放=30%×8.4×104 J=2.52×104 J,牛奶的质量:m牛奶===0.504 kg。知识点2:热平衡方程5.把质量为5 kg的冷水和4 kg、80 ℃的热水混合,混合后的温度为50 ℃,若不计热量损失,则冷水的初温是( )A.30 ℃ B.38 ℃C.26 ℃ D.32 ℃C6.(求质量)质量为10 kg的水温度从50 ℃降低到30 ℃放出的热量,全部被冰吸收,冰的温度升高了10 ℃,求冰的质量。[c水=4.2×103 J/(kg ℃),c冰=2.1×103 J/(kg ℃)]解:水放出的热量:Q放=c水m水(t-t0)=4.2×103 J/(kg ℃)×10 kg×(50 ℃-30 ℃)=8.4×105 J,根据题意可知,冰吸收的热量:Q吸=Q放=8.4×105 J,由Q吸=cmΔt可知,冰的质量:m冰===40 kg。知识点3:比热容和热值的综合计算7.某太阳能热水器内装有质量为100 kg、温度为20 ℃的水,在太阳照射一段时间后,水温升高到60 ℃,则水吸收的热量是 J,这些能量相当于完全燃烧 m3天然气放出的热量。[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天然气的热值为 4.2×107 J/m3]1.68×1070.48.甲、乙两物体的质量相等,甲物体温度升高10 ℃时吸收的热量恰好等于乙物体温度升高20 ℃时吸收的热量,则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之比为( )A.1∶2 B.2∶1C.1∶4 D.4∶1B9.质量相等、温度相同的铜块和水放出相同的热量后(c铜A.不发生热传递 B.热量由水传给铜C.温度由铜传给水 D.热量由铜传给水B10.质量为2.5 kg的鱼汤从20 ℃升温到100 ℃吸收的热量为 J;若这些热量被质量相等的铁锅吸收,则铁锅升高的温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80 ℃。[汤的比热容为4.0×103 J/(kg ℃),c汤>c铁]8×105大于【思路点拨】利用热量计算公式Q=cmΔt算出鱼汤吸热,再依据c汤>c铁及Q、m相同,比较铁锅升温与鱼汤升温的大小。11.完全燃烧 0.28 m3的天然气可放出 J的热量,这些热量若全部被水吸收,可让 kg 的水温度升高20 ℃。[q天然气=3.0×107 J/m3,c水=4.2×103 J/(kg ℃)]8.4×10610012.用两个相同的电热水器给质量均为 2 kg 的物质甲和水同时加热且不计热量损失,它们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c水=4.2×103J/(kg ℃),则甲3 min吸收的热量是 J,甲物质的比热容是J/(kg ℃)。1.68×1052.8×10313.甲、乙两金属块的比热容之比是3 ∶1,质量之比是2 ∶1,当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甲金属块的温度升高了10 ℃,则乙金属块的温度升高了 ℃。在标准大气压下,使3 kg温度为 60 ℃的水吸收6.3×105 J的热量,水的温度将升高 ℃。[c水=4.2×103 J/(kg ℃)]604014.把一质量为50 g的某金属球在1 080 ℃的炉火中加热足够长的时间,然后迅速投入100 g的初温为30 ℃的某种液体中,温度不再变化时金属球的温度变为80 ℃,已知金属球的比热容为0.42×103 J/(kg ℃),不计热量损失。(1)此过程中,求金属球放出的热量;(2)求该液体的比热容;(3)若该液体再吸收2.52×104 J的热量,求该液体的末温(在标准大气压下)。解:(1)从开始投入液体到温度不再变化的过程中,金属球放出的热量:Q放=c金m金(t金-t)=0.42×103 J/(kg ℃)×0.05 kg×(1 080 ℃-80 ℃)=2.1×104 J;(2)根据Q放=Q吸=cm(t-t0)可得,该液体的比热容:c===4.2×103 J(kg ℃);(3)若该液体再吸收2.52×104 J的热量,则该液体升高的温度:Δt=t1-t===60 ℃,所以该液体的末温:t1=t+Δt=80 ℃+60 ℃=140 ℃,由于液体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所以该液体是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所以该液体的末温为100 ℃。15.有质量相同、比热容和温度不同的甲、乙、丙三种液体,甲的温度是44 ℃,乙的温度是32 ℃,丙的温度是24 ℃,若将甲和乙混合后,温度为36 ℃;若将乙和丙混合后,温度为30 ℃;若将甲和丙混合后,温度为( )A.36 ℃ B.34 ℃C.32 ℃ D.30 ℃A【思路点拨】依据热平衡方程Q放=Q吸,结合不同液体混合时的温度变化列出等式,再利用质量相同的条件消去质量,进而求解甲、丙混合后的温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 分子动理论 2025-2026学年物理教科版(2024)九年级上册.pptx 1.2 内能和热量 2025-2026学年物理教科版(2024)九年级上册.pptx 1.3 比热容 2025-2026学年物理教科版(2024)九年级上册.pptx 1.4 跨学科实践:风.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