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8 《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8 《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陈太丘与友期行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能准确翻译课文大意;初步了解《世说新语》及“志人小说”特点。
(2)通过诵读、精读和课堂活动,深入分析人物言行,理解“方正”精神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3) 感受魏晋士人崇尚“方正”的品格,认识“信”、“礼”的重要性及“知错能改”的价值,思考“守正”与“通融”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 熟读成诵,准确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意,能够流畅翻译全文。
(2)深入解读陈太丘“舍去”、元方“反驳”、友人“惭引”所体现的“方正”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3)分析陈太丘、陈元方和友人三人通过语言、行为展现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方正”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边界,并结合现实探讨如何在坚守原则的同时处理好人际情面。
(2) 理解魏晋时期士人强调“名教”伦理、行为“方正”的特定社会风尚及其与今人价值观的异同。
(3)清晰阐释“信”、“礼”、“正行”、“正言”、“正心”、“正己”在本课语境中的具体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一、导入
从上节课《咏雪》中的“盐絮之争"中,我们认识了聪慧的谢道韫。《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聪敏机智的少年 ,如“不取道旁李”的王戎,以“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回应的杨氏之子等等。今天,我们通过《陈太丘与友期行》认识一位聪颖机智的,在《世说新语》里的出场频率特别高的少年--陈元方。
二、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宋武帝刘裕之侄。自幼才华出众,聪明过人,爱好文学,喜纳文士。组织编写了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世说新语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书中记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不完全符合史实。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篇,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
文体简介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
它具有以下特点:①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②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③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④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朗读课文,读出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三、课文精读
1. 词语汇释
(一)重点词语
①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③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④戏:玩耍。
⑤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⑥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⑦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⑧顾:回头看。
⑨非人哉:简直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⑩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二)通假字
①尊君在不(不,通“否”)
(三)古今异义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②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③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 今义:引用
④元方入门不顾
今义:照顾 古义:回头看
⑤相委而去
今义:委任 古义:舍弃;
(四)词类活用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名词作动词,约定。
②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③友人惭
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五)一词多义
①相委而去(连词,表示顺承)
(六)敬辞与谦辞
①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②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补充示例:“令尊”是敬辞,你的父亲。“令堂”,是敬辞你的母亲。“家父”,是谦辞,我的父亲。
2.译文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没有到,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十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 ”(元方)回答说:“(家”友人便生气地说:“不父)等您很久(您)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和家父约定在正午时分。正午您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走进门里不回头看。
3.本文选自“方正”篇,“方正”即 行为正直不妥协 ,如松柏傲霜。接下来我们看看,这篇文章如何体现“正”。
(1) 活动1:寻“正行”——品守约之正
①在文中,面对友人的失约,陈太丘做出了什么行为?
预设: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②陈太丘为何坚决离开?
预设:约定“期日中”(正午时分)是双方明确的时间约定。友人“过中不至”构成违约,陈太丘“舍去”是对两个人约定规则的维护。
小结:此行为呼应《世说新语》“方正”篇主旨:士人需以道义为尺,不妥协于无序(如友人无信无礼之举),这体现了陈太丘的“正行”
(2)活动2:悟“正言”——析抗辩之正
①当得知陈太丘离去的时候,友人有何表现?
预设: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在友人辱骂陈太丘时,元方如何回应?其核心观点是什么?
预设: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以“信”为立身之基(守约原则),以“礼”为处世之表(尊重伦理),直指友人双重失德。
追问:请两位同学来为我们演绎一下,注意读出两人的语气。
③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虽然元芳很生气地训斥了友人,但他还有用“君”来尊称辱父者,是否矛盾?
预设:不矛盾 。“君”字体现对长辈的基本尊重,但直言“无信无礼”则显守正之骨。既恪守礼数规范,更捍卫道义底线,展现“方正”是原则性与修养性的统一,这就体现了元芳的“正言”。
(3)活动3:辩“正心”——探悔过之勇
①友人从“怒”再到“引之”,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什么?
预设:关键在“ 惭 ”字:体现羞耻心觉醒,触发对自身失约与失态的双重反思。
②若友人仅“惭”而不“引之”,是否算真正的“正心”?
预设:不算 。“正心”需“知行合一”,《礼记》云“知耻近乎勇”,但“勇”需落实为改过之行。
小结:同学们试想:一位成年人在大庭广众下被七岁孩童严词驳斥,常人的反应或是恼羞成怒,或是拂袖而去。然而友人却从‘怒’转‘惭’,最终‘下车引之’——这声‘惭’,是羞耻心刺破傲慢的觉醒;这个‘引’,是行动践履悔悟的勇气。他的选择,不仅打破了‘成人权威不可挑战’的世俗桎梏,更以躬身自省印证了《礼记》“知耻近乎勇”的真谛——真正的“正心”,从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标榜,而是敢于在童真这面镜子前,直面残缺、躬身修正的生命力量。
(4)活动4:践“正己”——思古今之鉴
①陈太丘“舍去”与元方“入门不顾”,两者是否都算“正己”?其行为边界如何界定?
预设:都是正己的不同维度。陈太丘“舍去”是对契约的坚守,体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儒家自律。元方“入门不顾”是对尊严的捍卫,呼应“行己有耻,使于四方”的士人风骨。父守“时”之约,子护“礼”之界,二者共同构成“正己”。
②若陈太丘因“人情”妥协等待,是否违背“正己”要义?当代人如何平衡“守正”与“通融”?
预设:妥协即失“正”。 儒家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妥协等待实则是“以情害理”,消解规则神圣性,背离“正己”内核。当代人要掌握平衡之道。涉及诚信、法律等底线问题不退让,非原则问题可“容错留白”(如友人道歉后元方可和解)。
小结:同学们试想:陈氏父子如两柄凛然标尺——父亲以‘舍去’丈量 规则敬畏 ,儿子以‘不顾’标刻 尊严底线 。他们的选择看似冷硬,实则是‘正己’精神的阴阳双面,真正的‘正己’,从不在人情世故中磨平棱角,而是以 规则为骨、尊严为魂 ,在‘有所不为’中蓄力‘大有作为’——这恰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未坠的精神密码!”
通过对陈太丘、元方、友人言行的剖析,结合前面探讨的“方正”精神,请分别概括这三个人物的鲜明形象特征。
预设:
陈太丘:重诺守信、原则性强、处事果断 、严于律己、严于律人。
②元芳: 聪慧早慧、思维清晰、口齿伶俐、胆识过人、自尊心强、 明辨是非、维护尊严、捍卫礼法。
③友人:性格急躁、主观臆断、有羞耻心、勇于改过。
四、作业
请根据文章内容,合理展开想象,增添人物神态、心理、动作等描写,将文章改编为一篇不少于350字的现代小文。
五、板书
正行——陈太丘守约
正言——元芳明辨
正 正心——友人改过
正己——平衡之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