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1 燃料的燃烧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燃料燃烧的调控 燃烧的条件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燃烧C.所有的燃烧都需要点燃或加热D.燃烧时一定有火焰产生2.(2024湖南中考)花鼓戏《补锅》中唱到“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红旺旺”。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风箱拉动过程中增加了可燃物B.手拉风箱为煤的燃烧提供了充足氧气C.火炉烧得旺是因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D.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3.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迅速升温至50 ℃时,仅①中白磷燃烧,②③处无明显现象。(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60 ℃)(1)通过①②处实验现象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要有空气参与,图中画线处应该填 。 (2)通过①③处实验现象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4.(2024兴安盟、呼伦贝尔中考)下列有关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降低可燃物着火点能达到灭火的目的B.清除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隔绝可燃物灭火D.用扇子扇灭蜡烛火焰是隔绝氧气灭火5.(教材变式)以下是灭火的实例,分析其灭火的原理。(1)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 。 (3)关闭燃气阀门灭火: 。 火场安全与自救6.(2024东营中考)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②尽量贴近地面逃离,寻找安全出口 ③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 ④跳楼 ⑤打湿床单,披在身上⑥返回携带贵重物品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1.古代用“木燧”(钻木取火)的方法引燃易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木燧”中的“木”是可燃物B.钻木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C.钻木生热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在钻木取火的过程中,空气提供了助燃物2.下列成语的本意与燃烧无关的是 ( )A.星火燎原 B.火上浇油C.破釜沉舟 D.死灰复燃3.(2024广西中考)野外烧烤结束后,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 ( )A.撤走剩余木炭 B.用水浇灭火堆C.对火堆置之不理 D.用沙土盖灭火堆4.遇到火情时,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室内起火,立刻打开门窗 B.扑灭森林火灾,可设置隔离带C.楼房起火,乘坐电梯逃生 D.油库着火,用水浇灭5.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某同学为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了如图实验。向装置甲中通入空气,将甲中的热水压入乙中,甲、乙中的白磷均燃烧。由液面降低后甲中白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 ;由热水进入后乙中白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 。 (2)生活中常用水灭火的主要原因是 。 (3)消除火灾隐患,普及消防常识。在公共场所能采取的预防火灾的安全措施有 (写出一点即可)。 6.同学们学习了燃烧与灭火后,在实验室设计并完成了如图实验,以探究灭火的原理。实验方法: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碳酸钙和盐酸。(1)实验原理: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现象:Ⅱ中蜡烛正常燃烧,Ⅰ和Ⅲ中蜡烛熄灭,Ⅲ中的现象还有 。 (3)问题与交流:Ⅲ中的操作,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 7.酒精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实验室常用酒精灯作为加热仪器,对酒精灯适当改进,可提高其火焰的温度,以下是两种改进方法的示意图。对比分析:方法一,添加金属网罩能提高温度的原因是 ;方法二,将铜丝的两端插入酒精灯的灯芯处,从燃烧条件上看,插入铜丝的作用是 。加热完成后,用镊子取下金属网罩或铜丝,盖上灯帽,火焰熄灭的原理是 。 8.(科学态度与责任)消防用自动感温喷淋头结构如图所示。当喷淋头附近温度升高到喷淋头的设定值时,丙三醇将热敏玻璃球胀破,喷淋头自动喷水灭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B.玻璃球胀破的原因是丙三醇分子间的间隔变大C.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详解答案】基础达标1.A 2.B3.(1)白磷 (2)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4.B5.(1)隔绝氧气 (2)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隔离可燃物6.D能力提升1.C 解析:A项,“木燧”中的“木”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B项,钻木头时,木头克服摩擦力做功,钻木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故选项说法正确;C项,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钻木生热,不能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D项,在钻木取火的过程中,空气提供了助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2.C 解析:A.星火燎原,意思是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与燃烧相关。B.火上浇油,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与燃烧相关。C.破釜沉舟,该成语意思是指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与燃烧不相关。D.死灰复燃,意思是已经熄灭的火又燃烧起来,与燃烧相关。3.C 解析:野外烧烤结束后,为避免引发火灾,应对火堆进行灭火处理。A项,撤走剩余木炭,即移除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目的,做法合理;B项,用水浇灭火堆,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能达到灭火目的,做法合理;C项,对火堆置之不理,可能会引发火灾,做法不合理;D项,用沙土盖灭火堆,可以隔绝氧气,能达到灭火目的,做法合理。4.B 解析:A.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会加快空气流通,使燃烧更剧烈,故选项说法错误。B.扑灭森林火灾,可设置隔离带,利用的是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C.在火灾情况下,电梯的供电系统会随时断电,或是电气线路被烧毁而停电,电梯受热后其轿厢会失控甚至变形卡住,人在其中很危险;烟雾会向电梯井道内蹿,浓烟很容易进入轿厢,最终导致人窒息而亡,不能乘电梯逃生,故选项说法错误。D.油库着火,不能用水浇灭,油的密度比水小,加水后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着火面积更大,故选项说法错误。5.(1)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水蒸发吸热,可使可燃物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3)使用防火材料、定期检查电器等设备、禁止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物,要求电器远离可燃物等(任写一点,合理即可)解析:(1)甲中液面降低后,白磷与空气接触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乙中白磷与空气接触不燃烧,热水进入后乙中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生活中常用水灭火,原因是水蒸发能吸收大量的热,可以使可燃物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3)在公共场所能采取的预防火灾措施有很多,例如使用防火材料、定期检查电器等设备、禁止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物,要求电器远离可燃物等。6.(1)2HCl+CaCO3CaCl2+H2O+CO2↑ (2)产生大量气泡(3)盐酸洒出(合理即可)解析:(1)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CaCO3CaCl2+H2O+CO2↑。(2)碳酸钙和盐酸反应能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气泡,二氧化碳能使燃烧的蜡烛熄灭。(3)向烧杯中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未紧靠烧杯口,可能造成的后果是盐酸洒出。7.能集中火焰 可使酒精快速挥发,提高灯芯外部酒精浓度,从而增加火焰温度 隔绝氧气8.C 解析:A项,由自动感温喷淋头的工作原理可知,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说法正确;B项,分子间存在着间隔,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说法正确;C项,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说法错误;D项,由题干信息可知,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说法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