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
民族交融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趁机扩张势力,军阀割据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从而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三、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因为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表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根据对学生已学习的历史知识的了解,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能够运用时间和空间要素简要叙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过程,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识读材料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史料实证)
3.通过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曹操在两场战役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归纳影响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史料探究法、合作探究学习
七、教学准备:制作希沃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传统京剧脸谱色彩的含义,提问学生课本中京剧《捉放曹》的剧照是何人物,提出问题:史书中记载的曹操是什么样子?他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曹操白脸奸臣的形象,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新课讲授】
壹:官渡 风云际会的中原烽火
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材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译文:尸骨曝露于荒野无人收埋,千里之间荒无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仅有一人幸存,想起来就让人心感悲伤。
解读:《蒿里行》是曹操的诗作,记述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材料是其中的四句。
景象:《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原因: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乱不断。
师: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当时北方最大的两个政治集团分别是谁?(袁绍和曹操)先有董卓祸乱朝纲,后有李傕、郭汜攻打长安,汉献帝一路逃亡,狼狈不堪。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袁绍和曹操有什么样的选择?
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另一政治军事集团袁绍为首,占据黄河以北,地广人众,兵多粮足。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方。
师:简单分析曹操和袁绍,分享官渡决战前夕的重要信息点,袁绍的谋士许攸投奔曹操。曹操听说后,高兴得顾不上穿鞋,赤脚相迎。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军粮可供支持战争,曹操开始并没有以实相告。在许攸的一再追问下,曹操只得说出实情。许攸得知曹军粮食只够吃一个月,便告诉他袁绍的辎重屯积在乌巢,当率精兵前往袭击。曹操依计而行,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过程:200年,曹军与袁军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偷袭袁军后勤供应营地,烧毁军粮,袁军军心涣散。
结果:曹军胜利
请学生思考:不同选择,有怎样的结果?请阅读教材,梳理官渡之战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历史地图来理解认识历史。
生:回答表格
师:补充说明
我们刚刚以及了解到了官渡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处于弱势方的曹操为何能取得胜利呢?
【合作探究】展示四则材料,根据材料分析曹操取得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当时的汉献帝,虽有名无权,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于是曹操借机发兵洛阳,迎献帝到许,借皇帝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材料二: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他曾三次发出《求贤令》,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材料三:曹操招募流民在许昌附近屯田,除了民屯还有军屯,兵士平时屯种,战时打仗。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开发,军粮供应有了保证,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材料四: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乌巢,烧掉粮草。
生: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用人上:招揽人才,重用人才;经济上:实行屯田,重农业生产;军事上:采取正确的战术。
师: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取得了胜利,这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而我们又知道曹操是一个拥有雄心壮志的历史人物,从他的诗句中我们就可以看的出来,学生在语文中是否学过龟虽寿?那龟虽寿是如何表达曹操的情怀呢?
生:希望统一天下
师:那面对曹操的野心,他的对手该如何应对呢?
贰: 赤壁 江火焚天的乱世华章
展示课文95页材料研读:
诸葛亮曾对孙权说: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三国志 诸葛亮传》
生:孙权听从周瑜和诸葛亮的建议,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操。
师:思考:请阅读教材图文以及观看视频,梳理赤壁之战概况。
师:思考:回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概况,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战败?
生:经过讨论分析,战败原因:
①官兵疲敝,且来自北方,不习水战;②曹操骄傲自满,战术失误;
③孙刘联军战略战术得当。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
生:学生讨论
师:一是战术运用。这两场战役中,兵力少的一方战术运用得当,准备充分;兵力多的一方出术失误,轻率出战,对战争形势没有很好掌控。二是主帅表现。这两场战役中,兵力少的,主师能够谨慎、沉着应对战争;兵力多的一方,主帅骄傲自大,轻视对手。
经验教训:
①谦虚谨慎,骄兵必败;②重视利用自然条件;③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在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过程中,思考曹操战败的原因,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总结归纳历史问题的水平。
师:强调赤壁之战的影响是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那么三国鼎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而不是统一的局面呢?
生: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叁:三国 山河三分的英雄史诗
师: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孙权对于自己的统治范围又进行了哪些拓展呢?这些统治范围的拓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答: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学生活动】:绘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势图。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魏蜀吴的地理方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师:既然三国鼎立已经形成了,那接下来是不是要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了?那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说一说三国经济的发展的概况?
师:展示材料
(1)魏国
《柳龙骨车》中的牛转翻车曹魏马钧改进了汲水工具翻车。翻车既轻巧,又便于操作,在我国农业领域长期使用。
材料:早在建安年间,曹操修复了邺城附近的天井堰十二渠。魏文帝黄初末年,司马孚将沁水入渠口的木门改造成石门,有效防止洪水来时冲坏木门,淹没农田。曹魏后期,刘靖主持修建了戾陵遏和车箱渠配套水利工程。邓艾主持淮河两岸水利工程建设,加宽了淮阳、百尺水渠,沟通了黄河与淮河、颖河水系,又在颖南、颖北大建陂塘,挖通300多里的沟渠。这些水利工程灌溉田地2万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七年级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结论: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吴国
发展情况: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蜀国
七擒孟获
刘备去世后,南中地区屡屡发生反叛。诸葛亮率军南征,采取了“攻心为上”
的策略,曾将当地首领孟获俘获。孟获不服,诸葛亮便把他释放,后来又捉住了
他,又将他释放。在第七次被释放的时候,孟获心悦诚服地表示归降。南中地区的平定,稳定了蜀汉的战略后方,开发了西南地区,加强了西南各族的交融。
发展情况: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合作探究】:根据两幅图的变化,思考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你认为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生:是进步的历史,因为实现了局部统一。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落实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东汉末年,中央政权衰败,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互相争夺权力。于是爆发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接着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战胜了曹操。三个政权没有能力消灭对方,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各个国家发展本国的经济,客观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九、板书设计
第16课 三国鼎立
壹:官渡 风云际会的中原烽火
贰: 赤壁 江火焚天的乱世华章
叁:三国 山河三分的英雄史诗
十、课后作业
根据以下材料,谈谈你眼中的曹操,一百五十字作用,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材料一: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三国演义》
材料二: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毛泽东对历代帝王的评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