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3课时 硝酸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四、硝酸(一)硝酸的物理性质纯硝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与水以任意比混溶的液体,比水重,沸点低。质量分数为69%的硝酸为浓硝酸;质量分数为98%以上的硝酸为发烟硝酸。(二)硝酸的特性1、硝酸的不稳定性硝酸越浓,越容易分解,分解放出的NO2溶于硝酸而使硝酸呈黄色Δ或光照保存:硝酸盛放于棕色瓶中,置于冷暗处2、强氧化性(1)与金属反应③溶液变绿②有红棕色的气体产生①铜片溶解,常温下反应剧烈③溶液变蓝②有无色的气体(试管口红棕色)①铜片溶解铜片与浓硝酸铜片与稀硝酸Cu + 4HNO3(浓) = Cu(NO3)2 +2NO2 ↑+ 2H2O3Cu + 8HNO3(稀) = 3Cu(NO3)2 +2NO ↑+ 4H2O讨论1:硝酸的作用--- 氧化剂、酸性作用(改写成离子方程式)Cu + 4H+ +2NO3- = Cu2+ + 2NO2↑+ 2H2O3Cu + 8H++2NO3- = 3Cu2+ + 2NO↑+ 4H2O硝酸无论浓稀都具有氧化性,硝酸越浓,氧化性越强;讨论2:能否由还原产物化合价的变化多少推出氧化性稀硝酸强?还原产物:浓硝酸→NO2 稀硝酸→NO总 结:1、硝酸几乎能氧化除金、铂等少数几种金属外的所有金属,通常不产生H2 。2、有些金属如,Fe、Al与冷、浓硝酸发生钝化现象。故浓硝酸可用Fe、Al罐盛装。3、王水---浓硝酸、浓盐酸体积比1 :3配成的混合液,可氧化金、铂讨论:试写出铁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 + 4HNO3(稀) = Fe(NO3)3 + NO↑+ 2H2O(1)铁粉少量3Fe + 8HNO3(稀) = 3Fe(NO3)2 + 2NO↑+ 4H2O(2)铁粉过量(2)与非金属反应浓硝酸能氧化 C、S、P 等非金属硝酸的作用--- 氧化剂C + 4HNO3(浓) === CO2 ↑ +4NO2 ↑+ 2H2O△(3)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SO2H2SO4Fe3+Fe2+3SO2 + 2H2O + 2NO3- = 3SO42- + 2NO↑ + 4H+3Fe2+ + 4H+ + NO3- = 3Fe3+ + NO↑ + 2H2O注意:NO3-在酸性条件下,就相当于硝酸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因此,在强酸性条件下NO3-与Fe2+(I-、Br-、S2-、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浓硫酸 HNO3稳定性酸的通性与Cu反应钝化现象与C反应吸水性 脱水性使Fe、 Al 钝化浓硝酸 使Fe、 Al 钝化有吸水性、脱水性无Cu+2H2SO4 (浓)===CuSO4+SO2↑+2H2O△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4HNO3(浓)+C=4NO2↑+CO2↑+2H2O2H2SO4(浓)+C==2SO2↑+CO2↑+2H2O△稳定不稳定有有【思考与交流】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等。工业上制硝酸的原理是将氨经过一系列反应得到硝酸,如下图所示:N2H2O2O2H2ONH3NONO2HNO3(1) 写出每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 请分析上述反应中的物质类别和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以及每一步反应中含氮物质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N2→NH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H3→N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O→N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O2→HNO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NO+O2 = 2NO23NO2+H2O = 2HNO3+NON2+3H2 2NH34NH3+5O2 4NO+6H2O催化剂NH3空气空气NH3热交换器转化器吸收塔工业制备硝酸的流程NO、O2、N2等NO2、O2、N2等HNO3H2O课堂练习1、工业上拟用铜和硝酸来制备Cu(NO3)2· 3H2O,下面有三位同学提出了不同的生产方案:甲方案:Cu+浓HNO3→ 蒸发结晶乙方案: Cu+稀HNO3→ 蒸发结晶丙方案:Cu CuO 蒸发结晶你认为______方案最好,理由空气加热HNO3丙若生产等量Cu(NO3)2 ,丙消耗HNO3少且无污染2、取三张蓝色石蕊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然后按顺序分别滴加69%的HNO3,98.3%的H2SO4和新制的氯水,三张试纸最后呈现的颜色是( )A、白、红、白 B、红、黑、红C、红、红、红 D、白、黑、白D3. 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分析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 )A. 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B. 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C. 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D. 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D4、等质量的铜分别与足量的下列各种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体积最大的是( )A、浓HNO3 B、稀HNO3 C、浓H2SO4 D、稀H2SO4ACu + 4HNO3(浓)= Cu(NO3)2 + 2NO2 + 2H2O3Cu + 8HNO3(稀)= 3Cu(NO3)2 + 2NO + 4H2OCu + 2H2SO4 (浓)== CuSO4 + SO2 +2H2O方法一:根据方程式计算方法二:得失电子守恒5、铜与1mol/L的硝酸反应,如果NO3-浓度下降0.2mol/L。则溶液 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同时下降( )A、0.2mol/L B、0.4mol/L C、0.6mol/L D、0.8mol/LD3Cu + 8H++2NO3- = 3Cu2+ + 2NO↑+ 4H2O6、38.4g铜与适量浓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共收集到气体标准状况下22.4L。反应中耗硝酸物质的量可能是( )A 1.0 mol B 1.6 mol C 2.2 mol D 2.4 molC若38.4 g铜与硝酸恰好完全反应,未被还原的硝酸物质的量为?7. 铜和镁的合金4.6 g完全溶解于浓硝酸中,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4.48 L的NO2气体和0.224 L的NO气体(气体体积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A 9.02 g B 8.51 g C 8.26 g D 7.04 g解法一:质量守恒和得失电子守恒m(氢氧化物)=m(金属)+ m(OH-)n(OH-)=n(金属失电子)=n(HNO3得电子)解法二:关系式法(得失电子守恒)B8. 将32.64g铜与140mL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的NO和NO2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L。请回答:(1)NO的体积为_________L,NO2的体积为_________L。(2)待产生的气体全部释放后,向溶液中加入VmLamol/L的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2+全部转化成沉淀,则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3)欲使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在NaOH溶液中全部转化为NaNO3,至少需要30%的双氧水_________g。5.8245.37657.8硝酸在反应中的作用酸 性:与非还原性的碱、碱性氧化物、盐氧化性:非金属等酸性和氧化性:与金属、还原性的碱、碱性氧化物、盐等(难点)方法:两个守恒----元素守恒、得失电子守恒总结煤、石油和某些金属矿物中含有硫,在燃烧或冶炼时往往会生成二氧化硫。在机动车发动机中,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条件会使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氮氧化物。煤燃烧石油燃烧硫矿石汽车尾气这些气体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环境能造成什么影响呢?五、酸雨及防治1.酸雨的形成①定义:主要指 pH小于5.6 的雨水,其主要是含有硫酸和硝酸。②成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它们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正常雨水因溶解了CO2,其pH约为5.6,而酸雨的pH小于5.6。SO2O2H2OH2SO4化石燃料的燃烧③酸雨的类型:硫酸型酸雨硝酸型酸雨①②2NO+O2=2NO23NO2+H2O=2HNO3+NO化石燃料的燃烧植物体的焚烧硝酸型酸雨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亚硝酸硝酸型酸雨饮用酸化的地下水危害人类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破坏土壤成分使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损坏植物叶面导致森林死亡破坏露天文物古迹使湖泊中鱼虾死亡酸雨的危害:3.酸雨的防治①消除污染源,改变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3.酸雨的防治②研究煤的脱硫、燃烧技术,减少SO2排放脱硫塔SO2 +CaO=CaSO32CaSO3+O2=2CaSO4(生产石膏)燃煤烟气的脱硫方法:(2)氨水法3.酸雨的防治③改进汽车尾气的处理技术,控制尾气排放2NO(g)+2CO(g)====2CO2(g)+N2(g)催化剂④加强工业废气的回收处理3.酸雨的防治⑤健全法律法规,严格规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4.常见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 形成原因 主要危害温室效应 大气中CO2含量不断增加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酸雨 SO2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光化学烟雾 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 危害人体健康和植物生长臭氧空洞 氮氧化物和氟氯代烃的排放 地球上的生物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加剧赤潮和水华 含磷洗衣粉的大量使用及废水的任意排放 使藻类过度繁殖,水质恶化,发生在海水中为赤潮,淡水中为水华白色污染 聚乙烯塑料的大量使用、任意丢弃 破坏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资 料:光化学烟雾的形成NO2 →O+NO光2NO+O2== 2NO2O+O2== O33O2== 2O3臭氧氧化碳氢化合物生成醛、过氧酰硝酸酯等,一起构成光化学烟雾。它能刺激黏膜、眼睛,伤害中枢神经。洛杉矶光化学烟雾(20世纪40年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