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抓住关键句的方法,准确概括段意,清晰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提升文本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细致勾画关键语句,深入剖析母亲的性格品质,清晰阐述母亲对“我”的教义,增强对文本细节的感知与理解能力。
3、深刻感受伟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悲壮情感,培养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用关键句概括段意、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
精准分析母亲的性格品质及对“我”的教益。
2、难点
深入体会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怀,理解其情感背后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3 分钟)
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谜语:“她如春日暖阳,温暖又明亮;她似潺潺溪流,温柔且绵长。一生操劳为家忙,无私奉献爱无疆。”打一家庭成员。没错,就是母亲!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用无私的爱陪伴我们成长。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写下了对母亲的赞美与感恩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感受她对朱德深远的影响。
(二)概括文章内容、梳理行文思路(12 分钟)
回顾方法,明确任务(2 分钟)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抓住文段中关键语句来概括段意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关键语句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哪些位置,有什么作用呢?(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关键语句可能出现在段首、段尾或段中,能概括段落主要内容,起到统领或总结作用。)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个方法来完成新的任务。
概括段意,提炼关键(5 分钟)
现在,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用铅笔在段落中圈画出关键语句,然后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可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看看谁概括得更准确。
(学生默读、圈画、概括,教师巡视指导。)
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概括的段意。(请 3 - 4 位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准确提炼关键信息,概括段意。)
划分结构,构建框架(5 分钟)
在概括了段意的基础上,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大家思考一下,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划分文章结构。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现在,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文章结构图。)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 1 - 2 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 3 - 13 段):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等优秀品质。
第三部分(第 14 - 17 段):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以及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三)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15 分钟)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2 分钟)
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一员”,她有着怎样独特的性格特点呢?接下来,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用波浪线从文中圈画出能体现母亲性格特点的关键信息,并在旁边简要批注。
学生默读,圈画批注(5 分钟)
(学生认真默读课文,仔细圈画关键语句,进行批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圈画情况,鼓励学生对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
小组交流,碰撞思维(5 分钟)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圈画的内容和批注,共同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每个小组推选一名记录员,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整理。
(小组内热烈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全班分享,总结归纳(3 分钟)
下面,让我们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你们小组的分析成果。
(小组代表依次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梳理出母亲的性格特点: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并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进行详细分析,如: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这些语句生动地展现了母亲的勤劳。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体现了母亲的勤劳以及对“我”的言传身教,同时也反映出母亲在艰苦生活中默默承受,坚强不屈。)
(四)探讨“我”从母亲得到的教益(15 分钟)
提出问题,自主思考(3 分钟)
母亲不仅有着优秀的性格品质,她的言传身教对“我”的人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我”从母亲那里得到了哪些教益,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母亲教益|对我人生的影响|母亲的言传身教|
| - | - | - |
| | | |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填写表格,教师巡视,鼓励学生从文中寻找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交流分享,完善表格(5 分钟)
现在,我们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填写的表格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
(请几位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共同完善表格内容。例如:
|母亲教益|对我人生的影响|母亲的言传身教|
| - | - | - |
|勤劳的习惯|让“我”学会劳动,懂得生产知识,培养了“我”的革命意志|母亲整日劳碌,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在艰苦劳动中锻炼了“我”|
|俭朴的作风|使“我”在生活中保持节俭,不追求物质享受|母亲穿着朴素,生活节俭,这种作风影响了“我”|
|宽厚仁慈的态度|让“我”懂得关爱他人,具有善良的品质|母亲对穷苦人同情,对子女和他人都很宽厚仁慈,教会“我”关爱他人|
|坚强不屈的精神|激励“我”在革命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母亲在贫苦生活中坚强支撑家庭,面对困难不屈不挠,这种精神鼓舞着“我”|
|有远见、识大体|支持“我”走上革命道路,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母亲理解“我”的革命追求,支持“我”离开家乡参加革命|
补充事例,深化理解(7 分钟)
为了更好地说明母亲对“我”的影响,老师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些朱德的事例。
桐油灯下补衣——元帅服内穿补丁衬衣:朱德在艰苦的战争年代,生活十分简朴。他常常在桐油灯下自己补衣服,即便后来成为元帅,他的元帅服内依然穿着补丁衬衣。这与母亲在生活中勤俭节约的教诲是分不开的,母亲教会了他在艰苦环境中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
救济穷人——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朱德深受母亲同情穷人、乐于助人的影响,在革命过程中,他始终关心人民的疾苦。1947 年,他和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让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他对母亲善良品质的传承和升华。
支持儿子远赴云南——送子朱琦上抗美援朝前线:母亲支持朱德远赴云南求学,追求进步,这种有远见、识大体的精神也影响了朱德。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朱德毅然送自己的儿子朱琦上抗美援朝前线,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无私奉献。
临终仍劳作不息——90 岁临终前一日批阅国家文件:母亲一生勤劳,临终前还在劳作。朱德也继承了母亲的勤劳品质,即便到了 90 岁高龄,在临终前一日还在批阅国家文件,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操劳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井冈山挑粮(1928 年):朱德时年 42 岁,作为红四军军长,与年轻战士一同往返 60 里山路挑粮。战士心疼他藏起扁担,他连夜重做一根并写下“朱德扁担”四字。正如母亲“整日劳碌”的身教,他将劳动视为官兵平等的革命本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勤劳和以身作则的品质。
南泥湾大生产(1941 年):朱德提出“屯田军垦”主张,率 359 旅垦荒 26 万亩。他拒绝特殊供给,与战士同吃野菜粥(将苦菜命名为“革命菜”)。母亲在贫苦中“做得有滋味”的生活智慧,升华为“官兵同甘苦”的建军原则,体现了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师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生动讲述这些事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母亲对朱德的深远影响。)
(五)感受伟大情怀(10 分钟)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2 分钟)
母亲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从上文的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么作为一个儿子,朱德又是怎样的呢?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关于朱德与母亲相处时间的信息:
1900 年后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
1905 年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学费是东挪西借来的。
1908 年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然后参加了同盟会。
1909 到现在(1944 年)我再也没有回过一次家,只有在民国八年(1919 年)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
通过以上的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3 分钟)
(学生思考问题,小组内进行简单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朱德为了求学、为了革命事业,与母亲聚少离多的角度去思考,体会他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
全班交流,深化感悟(3 分钟)
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引导学生认识到朱德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舍弃了与母亲朝夕相处的时光,表现出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怀。教师结合时代背景,进一步讲解朱德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他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他的选择。)
探讨报答方式,感悟坚定信念(2 分钟)
朱德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请大家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
(学生找出语句:“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朱德将报答母亲的深恩与为民族和人民、为党的事业奋斗联系起来,体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
教师补充:“我葬母亲,但更是埋葬旧社会的苦难”(朱德 1944 年日记),进一步说明朱德不仅在情感上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眷恋和悲痛,更将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旧社会的批判和对新社会的追求上。
补充成就,强化认知(展示 PPT 或口头讲述)(2 分钟)
朱德一生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他坚定的信念铸就了伟大的成就,他的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六)总结主旨(3 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2 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朱德母亲的性格品质,感受到了母亲对他的深远影响,也体会到了朱德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怀。现在,请大家结合我们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教师总结(1 分钟)
本文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同时也体现了伟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情怀。
(七)课堂小结(2 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也领略了朱德作为伟人的家国情怀。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朱德,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布置作业(1 分钟)
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文章,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不少于 600 字。
收集有关母爱的诗词或名言警句,制作一张精美的手抄报。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活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补充朱德的事例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母亲对他的影响以及他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怀。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存在部分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够深入、对时代背景了解不足的情况,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拓展,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的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