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荷塘月色》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荷塘月色》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1)朱自清,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是中国现代________、________、学者,代表作有散文集《________》、诗集《踪迹》等。
(2)《荷塘月色》写于________年7月,当时正值________失败,作者因对现实不满而陷入苦闷彷徨,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体现了他________的心境。
2. 字词梳理
(1)拼音
① 蓊蓊郁郁( ) ② 袅娜( ) ③ 脉脉( )
④ 渺茫( ) ⑤ 斑驳( ) ⑥ 倩影( )
⑦ 梵婀玲( ) ⑧ 敛裾( )
(2)词语释义
① 弥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田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风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酣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参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妖童媛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 迁延顾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 没精打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的结构
(1)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① 第一部分(第1-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第二部分(第4-6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第三部分(第7-9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结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时间为线索,从白天到夜晚依次展开
B. 以“荷塘”和“月色”为双线,交替描写
C. 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核心,景随情转
D. 以回忆江南采莲旧俗为高潮,深化主题
2. 文章的主旨
本文通过对________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的向往,以及在________现实中寻求超脱而不得的________心境。
3. 重难点突破
(1)情景交融的手法:
① 例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感的修辞手法:
① 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文段一(第4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 本段从哪些角度描写荷塘?请举例说明。

2. 文中“明珠”“星星”“美人”三个比喻分别突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

3.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第5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 请分析“泻”“浮”“洗”“笼”四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2.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其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总结
一、文学常识
1. (1)自华、佩弦、秋实、诗人、散文家、背影
(2)1927、大革命、矛盾与彷徨
2. (1)① wěng wěng yù yù ② niǎo nuó ③ mò mò ④ miǎo máng ⑤ bān bó ⑥ qiàn yǐng ⑦ fàn ē líng ⑧ liǎn jū
(2)① 满眼都是;② 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③ 美的姿态;④ 熟睡;⑤ 长短、高低不齐;⑥ 俊俏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⑦ 形容走走停停、顾盼多姿;⑧ 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二、文本探究
1. (1)① 观荷缘起(情);② 荷塘月色(景);③ 月下遐思(情)
(2)C
2. 荷塘月色、自然之美、黑暗、淡淡哀愁
3. (1)① 通过拟人、比喻,将荷花的姿态与情感结合,体现作者对荷塘的喜爱;② 通感手法,将视觉(光与影)转化为听觉(名曲),增强意境的和谐美。
(2)① 通感,将嗅觉(清香)与听觉(歌声)互通,突出荷香的缥缈、清幽。
三、课内阅读
文段一
1. 视觉(叶子、白花)、嗅觉(清香)、动态(颤动、波痕);
2. 明珠(晶莹剔透)、星星(闪烁灵动)、美人(清新脱俗);
3. 通感,以歌声的渺茫比喻荷香的时断时续,增强意境的朦胧美。
文段二
1. “泻”写出月光的柔和流动;“浮”突出雾气的轻盈;“洗”“笼”营造朦胧梦幻的氛围。
2. 比喻,满月朗照如“酣眠”,淡云遮月如“小睡”,体现作者对月色的独特审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