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同步导学(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同步导学(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同步导学案
知识框架
教学目标
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史料实证)
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起义的基本史实及历史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知道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唯物史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难点:秦的暴政与农民大起义之间的关系。
基础考点
一、秦的暴政
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列举秦始皇统治暴虐的具体表现。继位的秦二世统治又如何
1.表现:(1)沉重的赋税;(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法律严苛,刑罚残酷;(4)焚书坑儒。
2.秦二世:恣意挥霍,穷奢极欲,继续营建庞大的工程、征调民力屯卫咸阳,还向郡县加征粮饷,赋役愈加沉重,民众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史料实证
二、陈胜、吴广起义
研读右栏史料,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他们提出了什么口号 建立了什么政权 起义的结果如何
1.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在当时,戍守误期要被处死。
2.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政权:“张楚”政权。
4.结果:由于起义军未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作战实力有限,内部也存在矛盾,缺乏后援,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战斗,最终失败。
史料实证
(秦二世)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是以陈涉(胜)……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贾谊《过秦论》
历史解释
三、秦朝的灭亡
1.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2.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达标训练
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这一时间用世纪年代法表示为(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2.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之后,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队伍不断壮大。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张楚政权的建立 B.陈胜吴广的号召
C.秦朝残暴的统治 D.六国贵族的卷入
3.“世家”是给诸侯以及具有特殊地位的人作的传。在《史记·□□世家》中记载:“将军身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这里的“将军”是指 (  )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刘邦
4.学习历史要具备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素养。继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楚汉之争(  )
A.仍属于农民战争的性质 B.结束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C.是为争夺帝位而展开的 D.以项羽的胜利宣告结束
5.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率九百戍卒,奋起于大泽乡,“伐无道,诛暴秦”,吹响了反秦起义的号角。秦末“反秦起义”风起云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匈奴南下 B.秦灭六国 C.秦的暴政D.遇雨误期
6.《史记》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 是以陈涉 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这段史料适合用于研究(  )
A.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B.秦末农民起义的经过
C.秦末农民起义的特点 D.秦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7.《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  )
A.起因于官吏的贪腐 B.反对实行郡县制
C.以六国贵族为主力 D.得到了广泛响应
8.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然而在一次出巡途中,发生了行刺事件,后又出现了刻有“始皇死而地分”文字的陨石。这说明秦朝(  )
A.统治危机严重 B.各地起义不断
C.政治统治稳定 D.中央集权加强
9.秦简记载:“五人行盗,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一记载说明了(  )
A.秦朝的赋税很沉重 B.秦朝的刑罚很残酷
C.秦朝的偷盗很猖獗 D.秦朝的徭役很繁重
10.《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年考古发现的《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 B.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
C.《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 D.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 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左右。
材料二 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于是(皇帝)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秦民益骇惧思乱。
——《资治通鉴·秦纪三》
材料三 原先六国的贵族仍然忠于各国的王室,而精英知识分子也对其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十分不满,平民百姓更是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沉重负担。奉行法家思想的秦王朝倒是从反面证明孟子关于“民心”的说法是正确的:战无不胜的秦王朝失去了民心,于是便分崩离析了。
——摘编自[关]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材料一、二反映出秦朝统治出现了哪些问题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参考答案
1-10 BCACC ADABB
11.(1)大兴土木、徭役繁重、焚书坑儒、严刑峻法。
(2)暴政使秦丧失民心;原来的六国贵族不忠于秦的统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