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同步导学案知识框架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楚汉之争的概况与思考结局的原因,理解西汉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基本内涵,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文帝、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从秦末、汉初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作用。了解文景之治局面的盛况,结合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探思考对今天构建安定、繁荣的和谐社会有哪些借鉴。同时思考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且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文景之治的内容和原因基础考点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1)双方: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2)目的:争夺国家统治权。(3)结果:双方军队在垓下进行决战,楚军战败,刘邦取得最终胜利。(4)原因: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2.右侧人物是西汉的建立者,他是谁 他在何时建立了西汉 定都在哪里 (1)人物:刘邦,即汉高祖。(2)时间:公元前202年。(3)都城:长安。史料实证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1.研读史料,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处于怎样的状况 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可知,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1)状况: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2)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3)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2.研读右栏史料,分析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结合教材回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措施和作用。(1)原因:汉初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安;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主张清静无为。(2)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3)措施和作用:措施 作用增加农业劳动力 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并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西汉经济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稳定民心 鼓励民众致力农业生产,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稳定边疆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思维指引 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汉初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史料实证陆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汉高祖认为言之有理,让陆贾专门著书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摘自《中国历史》七上·P64相关史事三、“文景之治”研读史料,分析汉文帝与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与他们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例举这一盛世局面的表现。1.局面: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2.措施:(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2)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有的年份还下令免去田租。灾荒之年,积极赈济灾民,保障民众温饱。(3)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3.表现:手工业 纺织技术水平高超,种类繁多。漆器造型美观,在日常生活中多有使用商业 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获利颇丰城市 长安城布局规整,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热闹繁华史料实证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汉书·景帝纪》达标训练1.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以下措施与材料相符的是( )A.减轻赋税 B.盐铁专卖 C.尊崇儒术D.北击匈奴2.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汉武帝时期,“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西汉( )A.农民的地位高 B.经济恢复发展C.中央集权加强 D.农民负担沉重3.西汉初年,陆贾劝谏汉高祖:“事逾(更加)烦天下逾乱,法逾滋(多)而天下逾炽(混乱),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由此可知,陆贾主张 ( )A.平定叛乱 B.健全法制 C.充实兵马D.休养生息4.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汉高祖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A.汉武帝平定了七国之乱 B.郡国实力不断增强C.中央集权得到有效加强 D.郡国控制区域扩大5.刘邦在位时曾特地杀了一匹白马,并立誓:非刘氏皇族成员而称王的,天下人共同攻击他。白马之盟反映出刘邦的担忧是( )A.对诸侯王势力的隐忧 B.对郡县制的不信任C.对官僚体系的不满 D.对世袭体制的怀疑6.《史记》记载,汉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没有再建宫殿、园林,车骑也没有增加。材料反映出汉文帝 ( )A.鼓励开荒 B.减轻刑罚 C.减免赋税D.提倡节俭7.西汉初年,朝廷无积蓄,将相出行都只能坐牛车;灾民遍地,官府无力救济,百姓四处逃荒。由此可见,汉初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 ( )A.招抚流亡百姓 B.增加朝廷收入C.禁止人口买卖 D.恢复社会经济8.小明整理大事年表:“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到公元9年,王莽篡位,西汉灭亡。”依据小明的整理,西汉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 ( )A.193年 B.210年 C.211年D..212年9.以下表格是关于“答刑(答:鞭打、杖击)”的记录,可以说明汉文帝和汉景帝( )文帝时期 景帝时期前167年,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用笞刑等代替,规定当刻(割掉鼻子的酷刑)者答三百 前156年,改答五百为三百,前144年,又改答二百为一百。行刑时只准打臀部A.重视农业 B.减轻刑罚 C.重视儒学D.整顿吏治10.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此政策 ( )A.造成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局面B.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C.加重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D.促进了汉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11.学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课后,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开展了主题为“汉初实行的政策”的讨论,请你一起参加。【追根溯源探缘由】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敢(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同“藏”)。——《汉书》【鲜明对比谈政策】材料二【赏析文物谈感悟】下面两幅图分别是秦始皇陵中的秦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2)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3)仔细观察两幅图片,比较秦始皇陵中的秦兵马俑与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的表情有何不同。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的表情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1-10 ABDCA DDBBD11.(1)社会状况:经济萧条,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生活极其贫困。原因: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破坏。(2)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致力于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汉王朝的统治。(言之有理即可)(3)不同:秦始皇陵中秦兵马俑的面部表情比较严肃;汉景帝阳陵中陶俑的表情比较柔和、安详。说明: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人民对生活感到满足。(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