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同步导学案知识框架教学目标①知道东汉建立和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了解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导致东汉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知道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的灭亡。(唯物史观、历史解释)③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前提。(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教学难点:东汉衰亡的原因。基础考点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1)背景:①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外戚,有的不理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 ,西汉灭亡。③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西汉宗室刘秀以“复汉”为旗号,率军打败王莽的主力,势力不断扩大。(2)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2.光武中兴右栏史料呈现出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一时期 这一场景的出现与当时的执政者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1)时期:光武中兴时期。(2)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结合右图,完善东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3)表现:农业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手工业 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当时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史料实证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初期,人口和垦田的数目增加,出现了“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rěn),百姓殷富,粟斛(hú)三十,牛羊被野”的情景。——摘自《中国历史》七上·P74相关史事时空观念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2.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极力兼并土地,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思维指引: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也是东汉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三、黄巾起义研读右栏史料,分析黄巾起义发生的原因,并写出这次起义发生的时间、领导人、特点、结果及影响。1.原因: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2.爆发:184年,由太平道创立者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3.特点:有组织、有准备;利用宗教形式。4.结果:历时9个月,最后被镇压下去。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5.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史料实证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太平御览》达标训练1.《后汉书·皇甫嵩朱偶列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材料描述了黄巾起义的( )A.背景 B.目的 C.性质 D.影响2.东汉又叫后汉,东汉王朝定都洛阳,东汉自光武中兴到汉献帝被废,历12帝,凡196年而亡,其中未满16岁即位的皇帝竟多达9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三。这种现象与东汉后期____有关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人民群众起义不断C.自然灾害频发严重 D.佛教、道教的宣传3.建武六年,光武帝诏曰:没有条件设置长官的县,可以进行合并 逐条上奏要求合并的县有四百多个。于是朝廷减少官吏职位,每十个县只设立一个长官。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合并郡县且取得了成效 B.光武帝重视“以德化民”C.光武帝发扬了刺史制度 D.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4.东汉黄巾起义爆发前的10多年,领袖张角就创立了太平道,在社会底层传教并拥有信徒数十万人。由此可见,与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相比较,黄巾起义的突出特点是( )A.人民参与起义的积极性高 B.沉重打击了当时的统治C.起义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D.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5.《后汉书》载:“湖阳公主苍头(指奴仆)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 (董宣)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光武)帝 (光武帝)赐(董宣)钱三十万 ”材料说明当时的汉朝统治者( )A.同情弱者,主持公道 B.赏罚分明,大义灭亲C.打压宗室,强化皇权 D.政治清明,奖罚有道6.下面为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施政措施,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截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允许北方各族内迁A.恢复经济并巩固统治 B.激化了民族矛盾C.造成了贪官污吏现象 D.导致了朝政腐败7.东汉光武帝在分封功臣爵邑(爵位与城邑)时,阴乡侯阴识虽有军功,然以贵人阴丽华之兄身处外戚,竟不得增邑。当时,外戚授官也以九卿为限。材料说明光武帝时期( )A.限制宦官 B.控制外戚 C.宦官专权D.外戚专权8.下表反映出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是( )皇帝 和帝 灵帝 少帝权臣(按先后顺序) 窦宪(外戚)郑众(宦官) 窦武(外戚)曹节等(宦官) 何进(外戚)张让等(宦官)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中央地方矛盾加剧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不断爆发9.西汉时,权贵不乏起家卑微者,皇后也有平民出身者;但东汉时,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由当地豪强大族控制,皇后也多出身高官将相之门。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 )A.官僚机构复杂 B.礼教秩序瓦解C.选官制度完善 D.门第观念渐浓10.整理笔记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是王小明同学整理的东汉部分笔记,他学习的内容是( )皇帝:刘秀措施:释放奴婢,咸轻刑法,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等局面: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比较安定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混乱的政局】材料一【反抗的号角】材料二 为了满足宫廷需要,灵帝公开卖官湖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捞回自己买官时的花费,官员贪赃已是常事。除人为的各种祸难之外,此时天突也似乎特别流行。仅安帝一朝十九年中,水灾即达十一次,旱灾七次,蝗灾七次,受灾范围遍及中华大地。最终,在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终于爆发了。——摘编自雷海宗《中国史纲要》(1)材料一反映出东汉中后期出现怎样的政治局面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并简述其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并指出其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1-10 DAACD ABCDB11.(1)政治局面: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原因:皇帝早逝,幼主继位(或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影响:宦官与外戚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2)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