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国历史
教学思路——单元述引:①历史脉络
从教材内容的分析来看:述史时间从170万年前元谋人的活动到约5000年前尧舜禹时代,时间跨度漫长,但历史进程缓慢;教材内容主要是紧扣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叙述远古人类在自身演化的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的逐渐顺应的历史进程。
直立行走是类人猿转变为人的关键节点,开阔了视野、解放了上肢,获取食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人类自身的生产与食物的生产自此相互促进;由于人类本身喜
群的习性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双向驱动,不断迁徙中的群居生活成为早期人类的生活常态。同时,由于直立,胸腹部大面积袒露,非常容易受寒感冒,加之人体隐私部位的暴露,为了御寒和羞耻心的驱使,就有了最初的树叶、兽皮制作的围裙,人类开始走出动物界,成为万物的灵长。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曙光自此开始跃出地平线,并以不断加快的速度,照亮温暖我们的世界。
原始农业的出现又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一步!采集和渔猎食物对自然界的依赖性非常强,由于资源有限与人口增加的压力,生活区域不断更换,群居人员和人数也会不断变化,很难形成较为固定的人际关系;
从野蛮到文明
迁徙中的采集渔猎与群居关系中人性的萌芽
聚居中的贫富分化与阶级关系中国家的诞生
定居中的农耕畜牧与社会关系中人文的初现
子概念①:
物质文明与
精神文明
子概念②:
政治文明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中国历史
教学思路——单元述引:②教学线索
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来看,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是围绕着大概念“中华文明的起源”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维度、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逐步呈现史前时期历史发展进程的概貌。
本单元紧扣“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核心概念,以原始人类生活与生产方式的缓慢变化为主线,从人类自身生存与生产的生理需求;人际交往中人性、人文觉醒与人格尊严被尊重的需求;阶级对立与斗争中统治权夺取与维护的需求三个层面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立足于
“人”的本位,从人身到人性再到人格,螺旋式地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登场并不断丰富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本单元的教学线索就可以概括为“人之初现 文明曙光耀中华”,从人的直立行走,告别野蛮的动物世界,走向文明的人类社会,围绕着人自身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展开的物质、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产生演进的历史进程;克服饥饿、寒冷的生理需求推动了从采集渔猎到畜牧农耕的演进,克服孤独、恐惧的心理需求推动了语言文字乃至音乐神话的演进,克服内斗、动乱的社会需求推动了社会组织的出现、社会规则与政治组织的演进,这一过程又恰恰印证了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决定政治的唯物史观。
单元概念:中华文明的起源
子概念①:原始时期的人类在寻求自身生存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相处交往过程中精神文明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子概念②:生产生活的演进过程中政治文明的初现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中国历史
教学思路——单元述引:③教学主题
单元主题“人之初现 文明曙光耀中华”一是时空的设限,即原始人时代的中国;二是凸现了单元核心概念“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共设3课内容,按照时序和历史发展逻辑围绕“中华文明”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维度叙述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历史图景,
以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组织的形成直至国家雏形出现的这一历史演进脉络,政治文明初现端倪。力图刻画历史图谱,而实现单元知识的结构化,学习思路的清晰化。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以“起源”为题眼,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私有制、阶级、国家三个层面叙述中华文明的缘起,而贯穿其中的底层逻辑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正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阶级对立的不断加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从无序走向有序,这样,社会管理的组织、制度就应运而生了,而地域之间交流的不断增多,社会组织从氏族到部族、再到城市和国家,
社会管理的手段也从氏族、部族的习俗走向国家的法律和制度。
第一单元: 人之初现 文明曙光耀中华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天地生人 火石并用开新篇——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第2课 农耕定居 衣食渐丰润人文——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第3课 国家初具 文明肇始鼎中华——中华文明的起源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国历史
1. 时空观念:距今约5300年前至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时我国境内黄河、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的不断兴起,并进而走向国家的过程。
2.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研读分析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炎帝和黄帝等古史传说相关的文字、图片等史料,了解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发展的概况与脉络。
3. 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通过问题探究认识中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物质文明发展是政治文明进步的基础及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重点难点:
1.重点: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炎帝和黄帝等古史传说
2.难点:从物质文明走向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及中华文明起源与初步发展的多元一体特征。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课标
要求
教学目标
中国历史
教学思路:
提纲
国家初具 文明肇始鼎中华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主题一:文明肇始路:从城市到国家——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主题二:文明开新局:从多元到一体——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主题三:文明新征程:从随俗到立制——远古的传说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由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活动的中心。”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古史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考古学家们的最新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
“……距今五六千年间是社会发展出现‘个性化’突出的历史阶段,又是各区系间交流最重要时期……这已是金属文明萌发阶段。”
——苏秉琦(考古学家)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着5000多年的历史。从公元前30世纪至21世纪漫长的时间里,中华大地的文明之光犹如“满天星斗”,在许多不同的自然区域穿透蒙昧、破夜向阳;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各氏族部落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氏族内部及氏族之间的矛盾也随之不断激化,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有效的社会管理就迫在眉睫了,正是在这一时代需求的推动下,在物质文明获得初步发展的基础上,政治文明开启了破冰之旅。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设问导读
(1)如何认识从城市形成到国家产生的历史进程?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主要原因何在?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为什么成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2)为什么良渚、陶寺古城的发现说明当时已进入文明时代?如何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
(3)华夏族的形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从炎帝、黄帝到尧、舜、禹时代的远古传说反映了怎样的历史?
(4)考古发现的历史遗迹遗物和远古的传说对于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新课推进
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关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2018年5月28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布会)
观点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环节一】文明肇始路:从城市到国家——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问题探究
(1)城市的形成
问题1:如何认识从城市形成到国家产生的历史进程?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河南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各时期城墙分布示意图
材料1: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
——《汉书·食货志》(晁错)
“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史记·封禅书》
时间 5000多年前
原因 ①农业、畜牧业的较大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②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族入侵的需要
表现 ①人口显著增长并向区域中心集中;②交通商业有所进步;③公共设施的修建
1.早期城市的形成:
材料2:中国早期城市出现的起因主要是基于军事防御、防御洪水的需要,城市多具备政治、军事中心的功能,商业功能不明显。城垣的修筑与挖掘聚落环壕有关,经历了环壕聚落、整修城壕堆土成墙、有意建筑城墙等阶段。城市的选址必须具备地势高、濒临河流、生态环境好、存在天然屏障等基本条件。作为都邑,还存在着都城居中的理念,也就是说,都城大多要选在统治区域的中心地带。
——张国硕《中国早期城址城墙结构研究》
城市的基本要素:城墙、壕沟、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安全与便利)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2)国家的出现
问题1:如何认识从城市形成到国家产生的历史进程?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材料3:当时尚未有国家之组织,各部落间互推一酋长为诸部落之共主。禹之后有启,盖至是而始进于君位世袭之时代,则已俨然有国家之规模矣。
——钱穆《国史大纲》(上)
材料4: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区别于乡村的高级聚居形态。从具体的考古现象出发,如果聚落里有宫庙建筑、礼仪性建筑等,我们就可以判断它们已经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职能,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许宏《踏墟寻城》
材料5:国家是阶级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 ——列宁《国家与革命》
2.早期国家的出现:
形成 过程 ①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②早期国家的出现是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
教学过程——【环节一】文明肇始路:从城市到国家——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问题1:推动国家形成的主要原因何在?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为什么成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①国家形成的主要原因:
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代表“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被认为是龙的最早雏形。
西梁河遗址,大约距今5500—5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生产力的进步——物质文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政治文明;图腾、神庙与礼仪——精神文明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教学过程——【环节一】文明肇始路:从城市到国家——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3)国家的认识
生产力进步
剩余产品产生
私有制出现
贫富分化
阶级出现
上层:掌握权力
下层:被统治
早期国家
②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女神庙遗迹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问题3:为什么良渚、陶寺古城的发现说明当时已进入文明时代?
(1)长江下游的早期国家——良渚古城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教学过程——【环节二】文明开新局:从多元到一体——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时间 距今约5300-4300年
地点 浙江余杭
布局 ①城区由内向外分设为宫殿区、内城、外城
②城外有河流
考古发现 ①规模庞大,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②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的建筑;④城中池中寺遗址发现大量炭化稻谷;
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城市概况:
良渚博物院:现代稻谷和良渚遗址出土炭化稻谷(右)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教学过程——【环节二】文明开新局:从多元到一体——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问题3:为什么良渚、陶寺古城的发现说明当时已进入文明时代?
(1)长江下游的早期国家——良渚古城
◎社会状况:
考古发现 ⑤墓地随葬品对比鲜明:城内外贵族墓地随葬着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城外普通墓地的随葬品稀少。
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群体埋葬在不同区域,说明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相当明显。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出现早期国家。
◎历史认识:
历史
认识: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教学过程——【环节二】文明开新局:从多元到一体——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问题3:为什么良渚、陶寺古城的发现说明当时已进入文明时代?
(2)黄河中游的早期国家——陶寺古城
◎城市概况:
陶寺古城遗址示意图
时间 距今约4300-4000年
地点 山西襄汾
概况 ①城区面积广大,达280万平方米
②城内有宫城,宫城内建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及墓地
陶寺古城遗址俯瞰图
陶寺古城遗址墓葬
考古发现 ①陶质的建筑材料;②墓地随葬品对比鲜明:大型墓葬多且来源十分广泛,小型墓葬很少,贵族墓地发现人殉现象;
说明当时的阶级分化已经非常明显; 反映周边各地的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教学过程——【环节二】文明开新局:从多元到一体——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问题3:为什么良渚、陶寺古城的发现说明当时已进入文明时代?
(2)黄河中游的早期国家——陶寺古城
◎社会文化:
考古发现 ③出土了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
④发现了又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
◎青铜器、玉器和陶器是当时珍贵的器物,一般作为礼器使用,体现了贵族的身份;书写符号的出现为国家的管理和统治提供了基础条件。
◎观象台用于观象授时,是 推动农业生产的重要设施。
陶寺观象台(复原图)
◎陶寺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距今约4300年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历史认识: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教学过程——【环节二】文明开新局:从多元到一体——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问题3:为什么良渚、陶寺古城的发现说明当时已进入文明时代?
(3)文明时代的开启
①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②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证明当时的阶级分化已经非常明显,早期国家已经出现,所以说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
历史认识:
材料6:距今4300多年前,晋南之地,表里山河,沃野千里。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下,在中原、河套、海岱、江汉、甘青、江浙等区域文化的互动碰撞和文化融合中,陶寺蕴化出一座煌煌都城。在这里,先民筑城建宫、敬授民时、阡陌交通、以礼治国、合和万邦,初现王权礼制及早期国家的基本面貌。这座都城很可能是尧舜时代的都城。雄极一时的陶寺文明是迄今黄河流域进入早期文明社会的最早实证。
——高江涛《从陶寺考古中探寻中华早期文明》(光明日报 2024-07-08)
材料7:良渚文化的发现,打破了华夏文明的黄河起源一元论,并成为中华5000余年文明史的有力实证。在此之前,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学术界普遍认为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夏商时期。然而,良渚文化的发现,将我国文明史的起点提前到了距今5300年至4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使得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良渚文化,让世界看到“文明的曙光”》(央广网杭州2023年12月4日消息 记者 王春然)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问题4:如何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
(4)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特征: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教学过程——【环节二】文明开新局:从多元到一体——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①多元——构成中华文明的各种文明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具有多样性、差异性。
②一体——构成中华文明的各种文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发展: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距今4000多年,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材料8: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的民族文化先从这里发展起来,然后向四处扩展。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在历史上,黄河流域确实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文明时期,它常常居于主导的地位。但是,在同一时期内,其他地区的古代文化也以各自的特点和途径在发展着。 ——苏秉琦《关于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问题》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问题5:华夏族的形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1)华夏族的形成——①部落并存: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教学过程——【环节三】文明新征程:从随俗到立制——远古的传说
属于传统的、轶事性的或属于某一特殊专题的知识。——360百科
传说
传说中可能包含着许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被考古资料证实的部分是可信的史实,并且它能够让后人复原的某些历史场景成为可能。
黄帝.神农氏
炎帝.轩辕氏
蚩尤
◎五六千年前,中国步入部落联盟时期
◎黄河流域的主要部落: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炎帝、黄帝和蚩尤是远古传说中最为著名的人物
历史
认识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阪泉之战的结果:炎帝战败并归顺黄帝,炎黄部落结成联盟;推动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的实现
◎涿鹿之战的结果:蚩尤战败,黄帝部落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历史进入新时期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教学过程——【环节三】文明新征程:从随俗到立制——远古的传说
问题5:华夏族的形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1)华夏族的形成——②部落联盟:
炎黄部落
蚩尤部落
材料9: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史记·五帝本纪》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①形成:涿鹿之战后,黄帝因此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人文初祖,华人也自称为“炎黄子孙”。
②特点:华夏族是由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教学过程——【环节三】文明新征程:从随俗到立制——远古的传说
问题5:华夏族的形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1)华夏族的形成——③诸夏合族:
材料10:“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屈原《九歌·国殇》
材料11: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2020年黄帝陵全球华人新年祈福大典现场
中国历史
问题探究
◎禅让制
① 含义: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以德为先。
②实质:朴素的民主政治(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资料短缺,为保证氏族部落生存,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教学过程——【环节三】文明新征程:从随俗到立制——远古的传说
问题6:从炎帝、黄帝到尧、舜、禹时代的远古传说反映了怎样的历史?
(2)尧舜禹的禅让: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远古五帝之一。因封于唐,故称“唐尧”。 他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却生活简朴,克己爱民,得到人民的爱戴。
功绩:鼓励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推举舜作为继承人。

舜帝,姓姚名重华,号称舜帝,即孝顺友爱的君主。舜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处处以身作则。
功绩: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让位于禹。


禹的父亲鲧主持治理黄河水患9年却以失败告终,被流放羽山而死。
功绩:禹用疏导的方法,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趋势,疏通九河引水入海,平息了洪水。大禹治水精神:创新精神,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和敬业精神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课堂小结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什么重要的意义?
问题6:考古发现的历史遗迹遗物和远古的传说对于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材料12:三皇的传说较为粗线条地勾勒出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脉络。《史记》中就载有《五帝本纪》,这实际上是司马迁整理当时的传说,记载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事迹,而黄帝则建立起了较为统一和正式的王国。五帝的时间是在三皇之后夏王朝之前,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研究与比较,河南的二里头文化应该是夏文化。那么,五帝的时代就应该是龙山时代。这样看来,恰恰印证了国家的出现使得龙山时代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
——方启《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大汶口遗址的墓葬及出土的骨镰
远古的传说不一定是史实,但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粗线条的信息;考古发现的历史遗迹遗物不仅印证了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文字记载,还可能填补历史记载的空白,是实证中华文明的起源的重要史料。
中国历史
教学过程——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
2.活动探究
材料13:黄帝克炎帝于阪泉,擒蚩尤于涿鹿,两者实为一事……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
结合阪泉、涿鹿(今河北)的地理位置及其物产,查找相关资料,说明材料所涉观点。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中国历史
设计反思——“依标定教”与“以学定教”的耦合与相向而行
(1)亮点:“单元教学”“核心概念教学”是义教课标的亮点,也是我们科学使用新编教材的重要关注点。所以本课教学设计立足单元,整体设计单元核心素养目标,确定教学主线,围绕主线确定单元各课需要落实的核心素养目标;并以主线贯通全单元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设计成教学内容。个人认为,这样“单元—课—目”的主题式教学设计基本达成了新课标的要求。
(2)疑惑:“依标定教”就是依据2022年版义教课标的要求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所以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按照历史学科“论从史出”的原则,选用了大量原文的史料。但是从“以学定教”的原则看,七年级的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毕竟有限,从学情的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史料解读,会花费很多时间。
如果在教学设计时就将原文史料翻译成现代文,虽然有利于教学进程的推进,但也有可能失去史料的本真,也担心会让学生对史料的运用产生误解。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脉络清晰的教学思路
有的放矢的问题设计
推波助澜的合作引导
水到渠成的课堂生成
让每个学生接受有温度的历史教育
中国历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