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同步导学案
知识框架
教学目标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关史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知道西汉管理西域的相关措施,学习张骞、班超等人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基础考点
一、张骞通西域
观察《张骞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局部)》,思考西域指的是哪里。完善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概况。
1.西域:汉朝人把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概况
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发展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结果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具体情况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史料实证
二、丝绸之路
1.研读教材,说出陆上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在这条路上传播的主要物品及技术有哪些 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是什么
(1)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2)物品及技术:
(3)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观察《汉朝海上航路图》,将路线填写完善。
(1)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斯里兰卡。
(2)从山东半岛沿岸出发,到达朝鲜和日本。
历史解释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
——摘自《中国历史》
七上P83课后活动
时空观念
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1.研读史料,“建都护之帅”与西汉在西域设置的哪一机构有关 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1)机构: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2)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
2.史料中提及“班超奋封侯之志”,研读教材回答班超经营西域以及东汉政府加强对西域管理的措施。
(1)班超经营西域:73年,东汉朝廷派班超出使西域,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其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2)东汉政府管理西域: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
思维指引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家国情怀
汉世张骞怀致远之略,班超奋封侯之志……建都护之帅,总领其权……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范晔《后汉书 西域传》
达标训练
1.以图证史是通达史识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描绘了汉代使臣出使西域的部分场景,这一事件直接推动了(  )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A.丝绸之路的初步开通 B.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原
C.汉朝对西域军事控制 D.西域纳入汉王朝版图
2.晓敏同学在百度上搜索主题学习资料,找到以下内容,据此判断她学习的主题是(  )
【外文名】 the Silk Road【开创期】西汉【终点】大秦(在今地中海地区)【引进物种】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
A.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B.丝绸之路上的交往
C.中原物种丰富 D.有效管控西域
3.大事年表是记录历史的重要方式。以下是一位西汉将领的大事年表,这位将领是(  )
时间 历史事件
公元前123年 受封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 指挥河西之战,直取祁连山
公元前119年 与卫青深入漠北,出击匈奴
公元前117年 23岁病逝,陪葬茂陵,追谥“景桓侯”
A.管仲 B.蒙恬 C.项羽D.霍去病
4.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汉朝政府给匈奴运来8.4万匹绸缎,3.7万千克丝绵,使中亚市场饱和。在中亚和中国西部有“露天集市”“哨卡集市”和普通的城镇集市。由此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 (  )
A.促进商业贸易往来 B.促进宗教的传播
C.传播了西方的歌舞 D.便利了科技交流
5.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材料重在说明西汉政府(  )
A.鼓励开辟海上交通线 B.与西域各国友好往来
C.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管辖 D.能直接与大秦进行贸易
6.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下图为“丝绸之路图”,据图可知(  )
A.丝绸之路连接了亚洲和美洲 B.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
C.丝绸之路途经国家和地区众多 D.丝绸之路最远到达今里海地区
7.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商王武丁夫人墓)中的很多玉器,经化学成分分析,与新疆和田玉的成分高度吻合。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
A.中原与西域地区早已存在联系 B.中外科技交往历史悠久
C.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商朝 D.商朝统治中心处于新疆
8.自从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后,西汉在河西走廊“设馆置驿”,为过往使者和商队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宿,极大地减少了不安全因素。此举(  )
A.加强了中国和印度的联系 B.有利于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C.形成多国对匈奴夹击局面 D.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
9.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这最能说明丝绸之路是 (  )
A.物种交流之路 B.文明交往之路
C.商贸流通之路 D.政治交往之路
10.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没有中断过,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和从希腊、罗马起开始的西欧文化体系。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这段话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  )
A.产生背景 B.路线走向 C.开通前提D.重要作用
11.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交流和对话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武帝经营西域的兴趣日浓,逐渐演变成有计划的扩张运动,使汉族突破地理限制而与广大的西方世界产生交流。……自黄河沿岸伸张到河西地域,又推广到西域,数以百万计的移民,逐步开发了这块原属于匈奴与其他沙漠绿洲民族的广大土地。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三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中原)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西域)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根据材料一,归纳“张骞通西域”对西汉的重要意义。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并指出丝绸之路在交流方面具有哪一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中感悟出哪些“丝路精神”
参考答案
1-10 ABDAC CABBD
11.(1)重要意义:张骞出使西域为西汉开拓疆土、扩大版图奠定了基础,促进西汉突破地理限制;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
(2)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特点:双向交流。
(3)“丝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写出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