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统编九上历史情境课堂课件含视频】第3课 古代印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统编九上历史情境课堂课件含视频】第3课 古代印度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统编版 九上 历史
同步课件
2025年秋统编九上历史情境课堂教学课件嵌视频
第3课 古代印度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学习目标
2
新课引入
3
新知学习
4
前课回顾
1
课堂小结
5
随堂练习
6
1.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
2.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被称为“______文字”。
3.________________是古代两河流域最著名的法典,也是迄今已知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_______法典。
4.该法典的实质是维护___________的利益,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巴比伦王国
楔形
奴隶主阶级
《汉谟拉比法典》
成文
前课回顾
底格里斯河
人类社会的法治传统源远流长
知识填空
1.◎时空观念 通过识读地图等材料,梳理以孔雀王朝为代表的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基本线索;
2.◎唯物史观 通过观看视频、分析材料,知道种姓制度的主要内容,分析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认识到种姓制度的产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家国情怀 结合相关材料,了解佛教的创立及传播,认识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发展,激发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学习目标
重点
唐朝初年,玄奘和尚西天取经,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
西天指的是什么地方?经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去这里取经?
新课引入




古印度
现今印度
1.地理位置: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新知学习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2.古印度文明发展历程:
约23世纪—前18世纪
印度河流域出现早期文明
公元前1500年左右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约前324年—前187年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文明鼎盛,印度基本实现统一
约公元前187年后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文明衰落
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都是城市遗址。从遗址看,这两座城市的建设都经过精心规划。城市分为上城和下城两部分:上城是政治中心,有高大的公共建筑;下城是住宅区和工商业活动区,街道笔直宽阔,垂直交叉,街区整齐划一,有完整的下水道系统。
摩亨佐·达罗大浴场遗址
哈拉帕遗址中的排水沟
消亡原因?
自然灾害?
外族入侵?
土地恶化?
相关史事
公元前2000多年,许多操印欧语的部落从中亚侵入印度,他们自称为“雅利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人”,称肤色较黑、鼻子扁平的当地人为“蔑戾车”,意为野蛮人,或称为“达萨”,意为敌人。雅利安人的入侵使印度河流域原有的城市文化消失,印度历史进入“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指哈拉巴文化衰亡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将这一时段的史料保留在《吠陀》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以及两部史诗中,故称作“吠陀”时代。
阿育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通过武力征伐扩大王朝的版图,阿育王时代是孔雀王朝极盛时代。
阿育王石柱
后成为印度国徽图案
拓展延伸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星移斗转,逝者如斯,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已成为过去,但“失落的文明”魅力犹存—
文明成就:
文字——印章文字  
数学——阿拉伯数字
文学遗产——《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建筑艺术——阿育王石柱
黄金之国
大象之国
古代印度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其中,最著名的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梵文史诗。这两部史诗是世界文学中少见的长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两部史诗的基本内容是神话性质的,但也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内容,还反映了雅利安人在向东、向南扩展中的一些斗争情况。
知识拓展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当白肤色的雅利安人跨进一块陌生的土地时,其中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把他们与当地的人分开,就是肤色。
——《永恒涅槃——古印度文明探秘》
森严的种姓制度
视频:印度的种姓制度
时长:3分51秒
1.内容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不可接触者”——贱民
第一等级
第二等级
第三等级
第四等级
掌管祭祀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种姓等级金字塔示意图
在社会上被歧视和凌辱
归纳小结
等级名称 社会阶层 职责和义务
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握神权
刹帝利 国王、官吏、武士 把持国家军政大权
吠舍 农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前两个等级
首陀罗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从事最低贱的职业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贱民
被排除在种姓以外
2.特点
特点一: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
特点二: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实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种姓制度规定: 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以僧侣贵族为主的第一等级婆罗门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为主的第二等级刹帝利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雅利安人自由平民是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牧、渔、猎等,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是第四等级首陀罗,只能从事农、牧、渔、猎等以及其他低贱的职业。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2025年1月13日报道,来自
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一名18岁“贱民阶层”女性,
指控64名男性自她13岁起对她实施性侵。
警方迄今已逮捕了28名与此案有关的嫌疑人,
这些人目前已被拘留,尚未发表任何公开声明。
警方告诉英国广播公司,这些嫌疑人的年龄在
17岁至47岁之间,其中包括该女子的邻居、体育教练和她父亲的朋友。
警方根据印度各种犯罪法以及《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防止暴行)法》(该法旨在防止针对印度低种姓和部落的人犯罪)登记了大约18起案件。
贱民处于印度种姓等级制度的最底层,尽管有旨在保护他们的法律,但他们在印度仍面临普遍的歧视。
古今联系
为什么在文明社会的今天,还会出现如此罪恶的事件?
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
种姓制度引发暴乱不断
贫富悬殊—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3.影响
1.创立: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 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乔达摩·悉达多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据说,他看到走投无路的乞丐、痛苦不堪的病人、暴露于荒郊的尸体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感到人生皆苦,于是下决心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道路。他离家修行,后来创立佛教,被尊为“佛陀”。
释迦牟尼佛像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人物扫描
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宣扬“众生平等”, 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
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才能到达“极乐世界”。
四谛:苦、集、灭、道。




2.发展:
从佛教的主张分析佛教为什么在印度迅速发展起来?
“众生平等”得到较为广泛的社会支持,“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3.传播
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中亚
中国
古代印度(公元前3世纪)
锡兰
朝鲜
日本
越南
东南亚
佛教传播路线
西藏大昭寺
泰国帕辛寺
日本清水寺
柬埔寨吴哥窟
2500年前释迦牟尼涅盘,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佛祖的这些遗留物被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奉。
拓展延伸
陕西法门寺释迦牟尼的真身
指骨舍利
南京牛首山佛顶寺供奉的
佛顶骨舍利
中外联系
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





玄奘取经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中国古代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
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
西天:古印度
经:佛经
古印度是佛教起源地
中外联系


印度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佛教
种姓制度
内容
特点
实质
创立
传播
地理位置
发展历程
文明成就
影响
早期文明→出现小国→鼎盛时期(孔雀王朝)→衰落
文字、文学、数学、建筑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等级世袭、贵贱分明、实行内婚制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贫富差距、社会矛盾
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
北传、南传
课堂小结
记忆口诀
古代印度在南亚,孔雀王朝最鼎盛;种姓制度很森严,等级名称要牢记。
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叫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
世代相袭各等级,高低贵贱很分明;释迦牟尼创佛教,广泛传播至东亚。
D
1.《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可以确信不疑地享有首陀罗的财产,因为他没有任何财产,其主人可以占有他的财产……无力支付罚金的刹帝利、吠舍与首陀罗,应以劳动支付,婆罗门则使其逐渐支付。”这反映出古印度 ( )
A.建立奴隶制民主政治
B.法老拥有至上权威
C.具有丰富的文学遗产
D.各种姓间的不平等
婆罗门拥有绝对权威
随堂练习
基础练习
2.佛教故事说:有个首陀罗阶层的挑粪者叫尼提,他在路上遇见刹帝利阶层的释迦牟尼时赶快躲开,但是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尼提,让他跟自己出家修行。该佛教故事宣扬的核心是( )
A. 佛教强调“众生平等”
B. 尼提的行为符合种姓制度
C. 释迦牟尼同情低种姓者
D. 佛教仅对低种姓开放
释迦牟尼平等对待尼提
A
3.下图是一幅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图中这些古代文明发生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主要是(  )
A. 大河流经 B. 环海多山
C. 平原很少 D. 岛屿众多
进阶练习
A
在古代的印度时期,统治者通过种姓制度的手段,达到了有效地统治当地印度人民的目的,而且防止普通的老百姓有机会去接触财富、权力与地位,并逐渐把这种制度严格地做出许多不合理的规则。时至今日,虽然科技迅速发达,社会文明高度发展,但是印度当地的社会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种姓制度,继而引发起一大堆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困境,尤其是底层人民难以有晋升机会或空间,对未来不抱有太多的希望和期待,最终使整个印度社会充斥着动荡与不安。
——摘编自颜刚威《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溯源》
根据材料,指出右图所示种姓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
4.材料
印度种姓制度
示意图
①审设问
答案来源
做答角度
②析材料
根据材料,指出右图所示种姓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
【答案】特点:以职业为标准划分社会等级。
影响:在古代,达到了有效地统治当地印度人民的目的,而且防止普通的老百姓有机会去接触财富、权力与地位;在现在,引发起一大堆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困境,尤其是底层人民难以有晋升机会或空间,对未来不抱有太多的希望和期待,最终使整个印度社会充斥着动荡与不安。
③规范答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