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共27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共27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技与文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20课
《齐民要术》·圆周千秋
南北朝科技双星展
贾思勰展区
一、贾思勰展区
《齐民要术》
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
平民百姓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重要的
谋生方法
以民为本的务实精神
一、贾思勰展区
《齐民要术》
卷一:耕田、收种、种谷各1篇。
卷二:谷类、豆、麦、麻、稻、瓜、瓠、芋等13篇。
卷三:种葵、蔓菁等12篇。
卷四:园篱、栽树各1篇,枣、桃、李等果树栽培12篇;
卷五:栽桑养蚕1篇,榆、白杨、竹以及染料作物10篇、伐木1篇。
卷六:畜、禽及养鱼6篇。
卷七:货殖、涂瓮各1篇、酿酒4篇。
卷八、九:酿造酱、醋,乳酪、储存22篇,煮胶、制墨各1篇。
卷十:非北方物产者1篇,记热带、亚热带植物100余种,野生可食植物60余种。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一、贾思勰展区
《齐民要术》
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主要内容
一、贾思勰展区
《齐民要术》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民要术·种谷》
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顺应天时、估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凭主观想法、违背客观规律,则劳而无获;。
一、贾思勰展区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除了记载生产技术,还有记载了非常多的菜谱,让我来为同学们介绍一下。
家常烤鸭
羊肉香肠
酱卤兔头
油炸蚕蛹
盐水鹅
风味腌蟹
金齑(jī)玉脍
(鲈鱼脍)
一、贾思勰展区
《齐民要术》
意义
对中国:①这部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对世界:②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祖冲之展区
二、祖冲之展区
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
最早提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圆周率为3.1416
割圆术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 5926和3.141 5927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缀术》。
数学
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
天文学测算相差不到50秒。
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天文
天文历法是推动农业生产的有利工具,精确的历法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祖冲之展区
机械
中国古代自动装置—指南车
利用水力加工粮食的工具——水碓(duì)磨
高效的水上交通工具——千里船
文学
著小说《述异记》
献策军政《安边论》
南北科技双星特展总结
科技领域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领域;
特点:实用性:与农业生产相关;经验性:生产经验的总结
领域
特点
善于学习,刻苦钻研;
注重实践,坚持不懈。。
治学严谨,刻苦钻研;
反复实践,继承中有创新。
王羲之展区
三、文化
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主观上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
书法发展的条件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书法
三、文化
书法发展的历程
东汉
曹魏
西晋
书法逐渐成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
独创楷书的锺繇(yáo)和自成风格的胡昭。二人齐名,并称“锺胡”,都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设立书博士,教学生锺、胡书体
钟氏小巧
胡氏豪放
三、文化
王羲之
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继承各种书体的特点,所作行、楷、草书尤为精湛。
三、文化
北魏书法
《中岳嵩高灵庙碑》北魏拓片(局部)
《北魏郑道昭论经书诗》拓片(局部)
北魏统治者崇尚中原文化,重视书法艺术。
碑刻书体特点:
苍劲厚重
粗犷雄浑
墨线勾勒的千年心跳
——魏晋丹青传神艺术展区
三、文化
绘画
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其中一个妇女正对镜自理,镜中映出整个面容,画家巧妙地展现出那种顾影自怜的神态。另一妇女照镜,身后有一女子在为其梳头,梳头的少女表现的尤为秀丽。旁边放有镜台仓具。三个人的姿态各不相同,却都让人感觉到幽雅文静,姿态端庄。
《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东晋·顾恺之 《洛神赋图》摹本(局部)
此图分段描绘《洛神赋》的内容,构图连贯,设色浓艳,画法古拙。见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相逢,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后来洛水女神驾六龙云车离去,洛水女神回首张望,依依不舍,一种无奈离析之情显现画面。
三、文化
绘画
石壁上的文明交响
——南北朝石窟多元融合展区
三、文化
石窟
三国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大力宣扬佛教。人们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
印度风格
汉化特征
继承了秦汉以来雕刻艺术的优良传统,
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又深受汉文化影响。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三、文化
石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反佛思想
原因: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和统治者的大力扶持,佛教盛行。
撰写《神灭论》,反对佛教神不灭的思想
人的肉体死了,精神也就不存在了。范缜的《神灭论》遭到很多达官贵人的围攻和反对。有人劝他放弃观点以取得高官,但范缜不为所动,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
文学长卷展区
三、文化
文学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北朝民歌
泛舟采菱叶,过摘芙蓉花。
扣楫命童侣,齐声采莲歌。
——南朝民歌《采莲童曲》
南朝民歌
建安文学
陶渊明
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
刚健雄劲
田园诗清新自然
慷慨豪迈
细腻婉转
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为代表,反映社会现实,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气概交织的文学风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