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知识点一 人体的水盐平衡与调节1.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血浆渗透压升高B.产生渴感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2.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Na+来自饮食,主要通过汗腺排出B.剧烈呕吐会丢失大量的水但不会丢失Na+C.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只从肾、肺排出D.调节水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3.下列关于醛固酮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当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以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B.醛固酮的靶器官是肾小管和集合管C.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D.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4.如图为水盐平衡调节机制,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A.抗利尿激素、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B.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大脑皮层D.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5.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对水的重吸收,是一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内分泌细胞合成并释放的B.在血液中能检测到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多少C.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集合管后活性保持不变D.在缺水的环境下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知识点二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和意义6.如图是人体某项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调节方式的特点是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B.如果分泌物是胰岛素,则靶细胞只是肝细胞C.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靶细胞可以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D.如果靶细胞为垂体细胞,则分泌细胞可以为甲状腺细胞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据图可知,内外刺激a可引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作出反应B.在血糖调节中,胰岛可以作为效应器C.血糖浓度升高会促进图中c的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D.若图中的激素d是甲状腺激素,则该激素可影响神经系统b的发育和功能8.人享用美食时,存在以下几条促进胃液分泌的途径:①食物的气味和颜色反射性地促进胃液分泌;②咀嚼和吞咽过程中食物反射性地促进胃液分泌;③消化产物多肽等作用于胃体G细胞,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促进胃液分泌;④胃体扩张刺激幽门部感受器,兴奋经胃壁神经传导至胃体G细胞,该细胞分泌促胃液素促进胃液分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调节胃液分泌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B.促胃液素和胃液都通过体液运输到达相应的部位C.途径②属于非条件反射,途径③则属于激素调节D.途径④引起胃液分泌增多的速度比途径③更快9.如图为人体下丘脑与部分内分泌腺或效应器功能关系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寒冷条件下,下丘脑能够促进 (填图中字母)等激素的分泌,进而使人体产热增加。 (2)在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中,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 感受器,最终引起激素B分泌量增加。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人体的尿量将 。 (3)甲状腺激素在细胞内与相应受体结合,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发挥生理作用。该激素发挥作用之后就会 。若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内该激素的受体异常,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原因是 。 10.尿崩症可分为抗利尿激素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和肾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引起的肾源性尿崩症,患者会出现多饮、多尿、脱水等症状。醛固酮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后,与细胞质内受体结合形成醛固酮—受体复合物,再穿过核膜调节基因表达,生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增加K+的排出和Na+、水的重吸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补充外源抗利尿激素可对部分尿崩症患者进行治疗B.阻断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形成,会造成Na+重吸收障碍C.在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D.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和K+的重吸收11.一位30岁男性患者,2天前因不洁饮食出现腹痛、腹泻,入院后被诊断为细菌性痢疾,部分检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生理指标 测定值 正常值腋下温度/℃ 38.9 36.0~37.4白细胞计数/(个·L-1) 13.5×109 (4~10)×109血钠浓度/(mmol·L-1) 180 140~160A.患者的体温为38.9 ℃,说明体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发病期间患者会因为腹泻出现脱水,丢失钠盐,因此血钠浓度升高C.发病期间患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增加D.患者的体温升高是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12.如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c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B.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C.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D.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13.正钠平衡指Na+的吸收大于排出,负钠平衡指Na+的吸收小于排出。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正钠平衡和负钠平衡可最终达到钠平衡。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体内组织液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维持B.正钠平衡时,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C.负钠平衡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D.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均能促进肾小管重吸收水14.肾小管、集合管细胞主要通过水通道蛋白从管腔中吸收水分。抗利尿激素(ADH)可促进该过程。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过程调节方式为 (填“神经—体液”或“体液”)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的刺激还可传递到大脑皮层的 ,使人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2)若某原因使肾小管液的渗透压偏高,则会导致排尿量 (填“增加”或“减少”),原因是 。 (3)下图为抗利尿激素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变化示意图,图中A、B、C代表不同的结构或物质,a、b代表含水通道蛋白囊泡的不同转运过程。从水通道蛋白的角度,结合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分析当抗利尿激素减少时,尿量增多的原因是 。 (4)调节渗透压平衡的过程中,除了上述的水调节过程,还存在盐平衡的调节。盐平衡调节过程主要需要肾上腺皮质产生的 (填激素名称)参与。综上所述,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量和 实现的。 第2课时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D 当人体水分丢失过多时,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不符合题意;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一方面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渴感,B不符合题意;另一方面促使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C不符合题意;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增强,以减少水分随尿液流失,D符合题意。2.D Na+来自饮食,主要通过肾随尿排出,A错误;剧烈呕吐会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钠盐),B错误;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可由皮肤表层蒸发排出,C错误;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D正确。3.D 当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以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稳定。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4.C 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会导致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因此图中a为抗利尿激素,b为肾小管和集合管,感觉中枢是大脑皮层,因此c为大脑皮层,C正确。5.B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通过体液运输,在血液中能检测到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多少,A错误,B正确;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后就会失活,C错误;人体缺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6.B 由图可知,该调节方式属于体液调节,特点是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作用范围较广泛等,A正确;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组织细胞,即几乎为全身各处细胞,B错误;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下丘脑细胞能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C正确;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使之分泌的激素减少,D正确。7.C 血糖浓度升高会促进图中c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活动增强,C错误。8.B 根据题意可知,调节胃液分泌的方式既有促胃液素等的作用,也有神经调节的作用,所以调节胃液分泌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A正确;促胃液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相应的部位,而胃液属于外分泌液,直接分泌在胃中,B错误;根据题意可知,途径②咀嚼和吞咽过程中食物反射性地促进胃液分泌,该过程是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途径③则属于激素调节,C正确;途径④是神经调节,引起胃液分泌增多的速度比途径③激素调节更快,D正确。9.(1)A、C、D (2)下丘脑渗透压 增加 (3)失活 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增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解析:(1)在寒冷条件下,下丘脑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从而促进垂体释放A(促甲状腺激素),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C(甲状腺激素),下丘脑还可以通过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D(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可促进物质氧化分解,进而使人体产热增加。(2)下丘脑具有感受渗透压变化的感受器,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最终引起激素B(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激素B(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将会降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弱,导致人的尿量将增加。(3)激素与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就会失活。若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内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异常,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原因是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10.D 由题意可知,尿崩症有两种,一种是抗利尿激素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另一种是肾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引起的肾源性尿崩症,前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合成分泌异常,因此补充外源抗利尿激素能治疗该种尿崩症,A正确;由题意分析可知,醛固酮与细胞质内受体结合形成醛固酮—受体复合物,能促进Na+的重吸收,因此阻断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形成,会导致Na+重吸收障碍,B正确;在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C正确;抗利尿激素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醛固酮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K+的排出,D错误。11.B 患者的体温维持在38.9 ℃时,说明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患者腹泻出现脱水,导致血钠浓度升高,B正确;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C错误;由表中信息可知,患者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因此患者体温升高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导致的感染性发热,不是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D错误。12.B 当饮用1 L 生理盐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则b代表饮用1 L生理盐水溶液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A、C错误;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B正确;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D错误。13.B 人体内组织液渗透压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其中90%以上来自Na+、Cl-,A正确;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B错误;负钠平衡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C正确;醛固酮通过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进而促进对水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正确。14.(1)神经—体液 渴觉中枢 (2)增加 肾小管液的渗透压偏高将导致重吸收的水分减少,生成的尿液增多 (3)含水通道蛋白的囊泡经a过程与细胞膜融合减弱,水通道蛋白经b过程被回收(与细胞膜分离)增强,使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减少,重吸收的水减少 (4)醛固酮 尿的成分解析:(1)图示过程中由于饮水不足等原因导致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水盐平衡中枢兴奋,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这一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产生渴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2)肾小管液中的水分经过水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利用,如果肾小管液中渗透压偏高,则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的水分会减少,使得尿量增多。(3)据图分析可知,抗利尿激素可促进细胞中的含水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减弱水通道蛋白的回收过程,增加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促进对水的重吸收。当抗利尿激素减少时,含水通道蛋白的囊泡经a过程与细胞膜融合减弱,水通道蛋白经b过程被回收(与细胞膜分离)增强,使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减少,重吸收的水减少,尿量增多。(4)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主要需要肾上腺皮质产生的醛固酮参与。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水和无机盐的稳定,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4 / 5第2课时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导学 聚焦 1.概述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 2.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知识点(一)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水和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以Na+为例)(1)水盐平衡调节中枢: 。(2)水盐平衡调节过程(3)血钠平衡调节(4)意义: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于维持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3.判断有关表述的正误(1)人体内的水主要来自饮水和食物中的水。( )(2)血钠升高时,肾上腺髓质分泌降低,血液中醛固酮减少。( )(3)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细胞分泌,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4)当人体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由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 )探讨一 分析尿的形成,理解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原理1.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血浆形成尿液的过程: 。(2)b中液体成分与a中的血液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3)尿液形成后暂时储存在③ 中,促使其收缩的自主神经是 。(4)细胞外液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请在图中标出曲线的含义,三者关系如图所示:探讨二 分析水盐调节过程,提高理解能力2.根据水盐平衡调节过程,探讨与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刺激信号、感受器、神经中枢、产生渴觉的部位分别是什么?3.根据下图分析下丘脑、垂体和抗利尿激素之间的关系。4.尝试写出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的神经调节途径和神经—体液调节途径的具体流程图。 归纳概括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重要结论(1)渗透压感受器和渗透压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水盐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2)抗利尿激素的产生、分泌部位是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而释放部位是垂体后叶。(3)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内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分泌激素)。(4)当细胞外液的量减少或血钠下降时,醛固酮的分泌量会增加,反之则减少。(5)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存在激素的分级调节;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不存在激素的分级调节。(6)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来完成的。 1.如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甲是进食糖类食物过多、饮水过多B.图中所示水盐调节的过程有体液调节,没有神经调节C.渴觉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中D.乙、丁、戊分别是下丘脑、垂体、肾小管与集合管2.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经体液运输进入肾小管、集合管细胞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再进入核内诱导钠离子通道等蛋白基因的表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的适宜刺激有大量丢失水分等B.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蛋白类激素C.醛固酮分泌异常增加可引起血压升高D.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球、集合管等对Na+的重吸收知识点(二)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和意义1.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1)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 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 的一个环节。(2)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 。2.意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 ,保证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3.判断有关表述的正误(1)神经调节可以控制体液调节,体液调节能够影响神经调节。( )(2)在体温调节中,肾上腺素的分泌直接受神经调节的控制。( )(3)甲状腺激素能够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进而影响神经调节。( )(4)人体生命活动同时受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控制,但以神经调节为主。( )探讨 判断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调节机制 举例 调节方式由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完成 各种反射活动 体液中激素和其他化学物质直接对生命活动起作用 激素、CO2、组胺等的调节 神经活动体内激素水平代谢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口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尿量减少 血液中 CO2呼吸中枢呼吸反射 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 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1.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C.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刺激→A→B→效应器”,使手缩回D.人在吃的过咸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刺激→A→C→D→F”,使饮水量增加2.图中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需要通过体液C.体温调节只涉及①一种传递方式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不存在反馈调节,方式③的信息传递存在反馈调节3.冬泳是某些人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当冬泳爱好者跳入冰水中时,机体生理功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冰水刺激冬泳爱好者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B.冬泳时,冬泳爱好者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引起细胞代谢产热增加C.冬泳爱好者在冰水中,其体温的稳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D.冰水刺激后,冬泳爱好者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1)抗利尿激素的产生、分泌部位是 ,释放部位是 ,作用是 ,从而使排尿量减少。(2)醛固酮由 分泌,作用是 。(3)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 ,但产生渴感的部位是 。 1.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描述,错误的是( )A.体液调节有分级调节的现象,神经调节也有B.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C.不少内分泌腺会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D.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2.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B.血浆渗透压降低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减弱3.下列有关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B.饮水后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C.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尿量减少D.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下共同完成的4.下图为人体血糖、体温和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途径①可参与血糖调节,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B.途径②可参与体温调节,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C.途径③属于水盐平衡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D.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渴觉中枢5.如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某同学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 ,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 调节。(2)该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激活位于 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 (填①的名称),进而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该调节方式属于 调节。(3)该同学因运动体温升高,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皮肤血管和汗腺,增加散热;运动后,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减少,导致③、④合成和分泌 ,减少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激素②的名称是 ,其生理作用是 。第2课时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核心要点·巧突破】知识点(一)自主学习1.饮水 肾 皮肤2.(1)下丘脑 (2) 升高 下丘脑 大脑皮层 渴感 抗利尿激素 饮水 重吸收水 (4)人体的稳态3.(1)√(2)× 提示: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3)√(4)× 提示: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互动探究1.(1)a→b→c→d(2)提示:b中液体成分与a中的血液相比,主要缺少的是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3)膀胱 副交感神经(4)2.提示:刺激信号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或细胞外液含量,血钠含量高。感受器是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神经中枢是下丘脑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3.提示: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4.提示:神经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补充水分;神经—体液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学以致用1.D 图中的甲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故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吃的糖类食物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等,A错误;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B错误;渴觉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水盐调节中枢在下丘脑,C错误。2.C 由题意知,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与其受体结合后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再进入核内诱导钠离子通道等蛋白基因的表达,调节钠离子的吸收,说明引起醛固酮分泌的原因是渗透压过低,不可能是大量丢失水分,A错误;醛固酮是一种小分子,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脂溶性物质,不是蛋白类激素,B错误;血压升高是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增加,醛固酮分泌异常,肾小管、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强,会引发高血压,C正确;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等对Na+的重吸收,肾小球是对血液进行过滤,并没有重吸收的功能,D错误。知识点(二)自主学习1.(1)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调节 (2)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2.内环境稳态3.(1)√ (2)√ (3)√ (4)√ 互动探究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学以致用1.D 人在吃过咸的食物时,渗透压升高,作用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的水盐调节中枢促进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即刺激→A→神经系统→G→F,D错误。2.A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方式①②都需要经过体液运输,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为神经调节,主要通过电信号传导,信息传递迅速,A正确;方式③的信息传递需要经过突触结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属于体液,B错误;体温调节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①和②属于体液调节,③属于神经调节,体温调节涉及方式①②③,C错误;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一般存在反馈调节,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中部分存在反馈调节,如排尿反射,D错误。3.B 大脑皮层有感觉中枢,冰水刺激冬泳爱好者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可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A正确;下丘脑释放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冬泳爱好者在冰水中,其体温的稳定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C正确;冰水刺激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细胞代谢产热,但甲状腺激素分泌量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所以冬泳爱好者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过程评价·勤检测】网络构建 (1)下丘脑 垂体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2)肾上腺皮质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3)下丘脑 大脑皮层课堂演练1.D 体液调节有分级调节的现象,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神经调节也有,即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控制,A正确;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比较局限,B正确;不少内分泌腺会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如胰岛在血糖调节中会直接受下丘脑调节,而甲状腺会间接地受下丘脑调节,C正确;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脑的发育,还能提高神经的兴奋性,D错误。2.A 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A正确,B错误;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C错误;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3.B 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A正确;当机体缺水时,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最终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B错误;饮水不足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促使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经垂体释放后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C正确;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4.A 途径①是血糖升高时,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合成分泌胰岛素,参与血糖的调节过程,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A正确;途径②是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一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激素D(抗利尿激素),可参与水盐平衡调节,C错误;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5.(1)(特异性)受体 神经(或负反馈) (2)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神经—体液(或负反馈) (3)下降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解析:(1)神经递质在兴奋传递中是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只有和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结合题图分析可知,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使血压下降,该过程是神经调节。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长跑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血管和心脏,该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2)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运动时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激活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进而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该调节过程既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又有激素的参与,称为神经—体液调节,该调节也属于负反馈调节。(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运动后,下丘脑中的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导致③(促甲状腺激素)和④(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减少,产热减少。5 / 6(共88张PPT)第2课时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导学 聚焦 1.概述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2.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核心要点·巧突破01过程评价·勤检测02课时训练·提素能03目录CONTENTS核心要点·巧突破01精准出击 高效学习知识点(一)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 水和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2.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以Na+为例)(1)水盐平衡调节中枢: 。下丘脑 (2)水盐平衡调节过程(3)血钠平衡调节(4)意义: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于维持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人体的稳态 3. 判断有关表述的正误(1)人体内的水主要来自饮水和食物中的水。 ( √ )(2)血钠升高时,肾上腺髓质分泌降低,血液中醛固酮减少。( × )提示: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3)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细胞分泌,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 √ )(4)当人体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由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 ( × )提示: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探讨一 分析尿的形成,理解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原理1. 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血浆形成尿液的过程: 。(2)b中液体成分与a中的血液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提示:b中液体成分与a中的血液相比,主要缺少的是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3)尿液形成后暂时储存在③ 中,促使其收缩的自主神经是 。a→b→c→d 膀胱 副交感神经 (4)细胞外液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请在图中标出曲线的含义,三者关系如图所示:探讨二 分析水盐调节过程,提高理解能力2. 根据水盐平衡调节过程,探讨与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刺激信号、感受器、神经中枢、产生渴觉的部位分别是什么?提示:刺激信号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或细胞外液含量,血钠含量高。感受器是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神经中枢是下丘脑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3. 根据下图分析下丘脑、垂体和抗利尿激素之间的关系。提示: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4. 尝试写出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的神经调节途径和神经—体液调节途径的具体流程图。提示:神经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补充水分;神经—体液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归纳概括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重要结论(1)渗透压感受器和渗透压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水盐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2)抗利尿激素的产生、分泌部位是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而释放部位是垂体后叶。(3)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内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分泌激素)。(4)当细胞外液的量减少或血钠下降时,醛固酮的分泌量会增加,反之则减少。(5)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存在激素的分级调节;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不存在激素的分级调节。(6)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来完成的。 1. 如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的甲是进食糖类食物过多、饮水过多B. 图中所示水盐调节的过程有体液调节,没有神经调节C. 渴觉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中D. 乙、丁、戊分别是下丘脑、垂体、肾小管与集合管解析: 图中的甲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故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吃的糖类食物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等,A错误;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B错误;渴觉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水盐调节中枢在下丘脑,C错误。2.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经体液运输进入肾小管、集合管细胞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再进入核内诱导钠离子通道等蛋白基因的表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的适宜刺激有大量丢失水分等B. 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蛋白类激素C. 醛固酮分泌异常增加可引起血压升高D. 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球、集合管等对Na+的重吸收解析: 由题意知,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与其受体结合后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再进入核内诱导钠离子通道等蛋白基因的表达,调节钠离子的吸收,说明引起醛固酮分泌的原因是渗透压过低,不可能是大量丢失水分,A错误;醛固酮是一种小分子,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脂溶性物质,不是蛋白类激素,B错误;血压升高是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增加,醛固酮分泌异常,肾小管、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强,会引发高血压,C正确;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等对Na+的重吸收,肾小球是对血液进行过滤,并没有重吸收的功能,D错误。知识点(二)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和意义1.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1)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 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 的一个环节。(2)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调节 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2. 意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 ,保证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内环境稳态 (1)神经调节可以控制体液调节,体液调节能够影响神经调节。( √ )(2)在体温调节中,肾上腺素的分泌直接受神经调节的控制。( √ )(3)甲状腺激素能够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进而影响神经调节。( √ )(4)人体生命活动同时受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控制,但以神经调节为主。 ( √ )√√√√3. 判断有关表述的正误探讨 判断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调节机制 举例 调节方式由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完成 各种反射活动 体液中激素和其他化学物质直接对生命活动起作用 激素、CO2、组胺等的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调节机制 举例 调节方式神经 活动 体内激 素水平 代谢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口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尿量减少 神经—体液调节 调节机制 举例 调节方式血液中 CO2 呼吸中枢 呼吸 反射 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 CO2对呼 吸运动的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 1. 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B. 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C. 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刺激→A→B→效应器”,使手 缩回D. 人在吃的过咸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刺激→A→C→D→F”,使饮水量增加解析: 人在吃过咸的食物时,渗透压升高,作用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的水盐调节中枢促进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即刺激→A→神经系统→G→F,D错误。2. 图中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B. 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需要通过 体液C. 体温调节只涉及①一种传递方式D. 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不存在反馈调节,方式③的信息传递存在反馈调节解析: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方式①②都需要经过体液运输,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为神经调节,主要通过电信号传导,信息传递迅速,A正确;方式③的信息传递需要经过突触结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属于体液,B错误;体温调节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①和②属于体液调节,③属于神经调节,体温调节涉及方式①②③,C错误;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一般存在反馈调节,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中部分存在反馈调节,如排尿反射,D错误。3. 冬泳是某些人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当冬泳爱好者跳入冰水中时,机体生理功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冰水刺激冬泳爱好者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B. 冬泳时,冬泳爱好者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引起细胞代谢产热增加C. 冬泳爱好者在冰水中,其体温的稳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D. 冰水刺激后,冬泳爱好者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解析: 大脑皮层有感觉中枢,冰水刺激冬泳爱好者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可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A正确;下丘脑释放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冬泳爱好者在冰水中,其体温的稳定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C正确;冰水刺激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细胞代谢产热,但甲状腺激素分泌量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所以冬泳爱好者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过程评价·勤检测02反馈效果 筑牢基础(1)抗利尿激素的产生、分泌部位是 ,释放部位是 ,作用是 ,从而使排尿量减少。(2)醛固酮由 分泌,作用是 。(3)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 ,但产生渴感的部位是 。下丘脑 垂体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肾上腺皮质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下丘脑 大脑皮层 1. 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体液调节有分级调节的现象,神经调节也有B. 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C. 不少内分泌腺会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D. 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解析: 体液调节有分级调节的现象,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神经调节也有,即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控制,A正确;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比较局限,B正确;不少内分泌腺会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如胰岛在血糖调节中会直接受下丘脑调节,而甲状腺会间接地受下丘脑调节,C正确;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脑的发育,还能提高神经的兴奋性,D错误。2. 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B. 血浆渗透压降低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减弱解析: 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A正确,B错误;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C错误;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3. 下列有关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B. 饮水后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C. 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尿量减少D. 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下共同完成的解析: 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A正确;当机体缺水时,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最终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B错误;饮水不足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促使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经垂体释放后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C正确;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4. 下图为人体血糖、体温和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途径①可参与血糖调节,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B. 途径②可参与体温调节,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C. 途径③属于水盐平衡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D. 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渴觉中枢解析: 途径①是血糖升高时,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合成分泌胰岛素,参与血糖的调节过程,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A正确;途径②是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一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激素D(抗利尿激素),可参与水盐平衡调节,C错误;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5. 如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解析:神经递质在兴奋传递中是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只有和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特异性)受体神经(或负反馈)(1)某同学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 ,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 调节。结合题图分析可知,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使血压下降,该过程是神经调节。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长跑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血管和心脏,该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2)该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激活位于 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 (填①的名称),进而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该调节方式属于 调节。下丘脑抗利尿激素神经—体液(或负反馈)解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运动时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激活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进而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该调节过程既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又有激素的参与,称为神经—体液调节,该调节也属于负反馈调节。(3)该同学因运动体温升高,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皮肤血管和汗腺,增加散热;运动后,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减少,导致③、④合成和分泌 ,减少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激素②的名称是 ,其生理作用是 。下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解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运动后,下丘脑中的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导致③(促甲状腺激素)和④(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减少,产热减少。课时训练·提素能03分级练习 巩固提升知识点一 人体的水盐平衡与调节1. 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血浆渗透压升高B. 产生渴感C.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D.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当人体水分丢失过多时,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不符合题意;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一方面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渴感,B不符合题意;另一方面促使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C不符合题意;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增强,以减少水分随尿液流失,D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2.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Na+来自饮食,主要通过汗腺排出B. 剧烈呕吐会丢失大量的水但不会丢失Na+C. 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只从肾、肺排出D. 调节水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Na+来自饮食,主要通过肾随尿排出,A错误;剧烈呕吐会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钠盐),B错误;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可由皮肤表层蒸发排出,C错误;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3. 下列关于醛固酮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当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以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B. 醛固酮的靶器官是肾小管和集合管C. 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D.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解析: 当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以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稳定。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12345678910111213144. 如图为水盐平衡调节机制,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A. 抗利尿激素、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B. 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C. 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大脑皮层D. 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会导致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因此图中a为抗利尿激素,b为肾小管和集合管,感觉中枢是大脑皮层,因此c为大脑皮层,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5. 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对水的重吸收,是一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内分泌细胞合成并释放的B. 在血液中能检测到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多少C. 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集合管后活性保持不变D. 在缺水的环境下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通过体液运输,在血液中能检测到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多少,A错误,B正确;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后就会失活,C错误;人体缺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知识点二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和意义6. 如图是人体某项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调节方式的特点是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B. 如果分泌物是胰岛素,则靶细胞只是肝细胞C. 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靶细胞可以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D. 如果靶细胞为垂体细胞,则分泌细胞可以为甲状腺细胞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由图可知,该调节方式属于体液调节,特点是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作用范围较广泛等,A正确;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组织细胞,即几乎为全身各处细胞,B错误;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下丘脑细胞能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C正确;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使之分泌的激素减少,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7. 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据图可知,内外刺激a可引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作出反应B. 在血糖调节中,胰岛可以作为效应器C. 血糖浓度升高会促进图中c的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D. 若图中的激素d是甲状腺激素,则该激素可影响神经系统b的发育和功能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血糖浓度升高会促进图中c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活动增强,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8. 人享用美食时,存在以下几条促进胃液分泌的途径:①食物的气味和颜色反射性地促进胃液分泌;②咀嚼和吞咽过程中食物反射性地促进胃液分泌;③消化产物多肽等作用于胃体G细胞,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促进胃液分泌;④胃体扩张刺激幽门部感受器,兴奋经胃壁神经传导至胃体G细胞,该细胞分泌促胃液素促进胃液分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调节胃液分泌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B. 促胃液素和胃液都通过体液运输到达相应的部位C. 途径②属于非条件反射,途径③则属于激素调节D. 途径④引起胃液分泌增多的速度比途径③更快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调节胃液分泌的方式既有促胃液素等的作用,也有神经调节的作用,所以调节胃液分泌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A正确;促胃液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相应的部位,而胃液属于外分泌液,直接分泌在胃中,B错误;根据题意可知,途径②咀嚼和吞咽过程中食物反射性地促进胃液分泌,该过程是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途径③则属于激素调节,C正确;途径④是神经调节,引起胃液分泌增多的速度比途径③激素调节更快,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9. 如图为人体下丘脑与部分内分泌腺或效应器功能关系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A、C、D(1)在寒冷条件下,下丘脑能够促进 (填图中字母)等激素的分泌,进而使人体产热增加。 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在寒冷条件下,下丘脑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从而促进垂体释放A(促甲状腺激素),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C(甲状腺激素),下丘脑还可以通过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D(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可促进物质氧化分解,进而使人体产热增加。1234567891011121314(2)在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中,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 感受器,最终引起激素B分泌量增加。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人体的尿量将 。 下丘脑渗透压增加解析:下丘脑具有感受渗透压变化的感受器,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最终引起激素B(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激素B(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将会降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弱,导致人的尿量将增加。1234567891011121314(3)甲状腺激素在细胞内与相应受体结合,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发挥生理作用。该激素发挥作用之后就会 。若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内该激素的受体异常,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原因是 。 失活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增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解析:激素与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就会失活。若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内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异常,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原因是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123456789101112131410. 尿崩症可分为抗利尿激素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和肾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引起的肾源性尿崩症,患者会出现多饮、多尿、脱水等症状。醛固酮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后,与细胞质内受体结合形成醛固酮—受体复合物,再穿过核膜调节基因表达,生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增加K+的排出和Na+、水的重吸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1234567891011121314A. 补充外源抗利尿激素可对部分尿崩症患者进行治疗B. 阻断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形成,会造成Na+重吸收障碍C. 在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D. 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和K+的重吸收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由题意可知,尿崩症有两种,一种是抗利尿激素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另一种是肾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引起的肾源性尿崩症,前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合成分泌异常,因此补充外源抗利尿激素能治疗该种尿崩症,A正确;由题意分析可知,醛固酮与细胞质内受体结合形成醛固酮—受体复合物,能促进Na+的重吸收,因此阻断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形成,会导致Na+重吸收障碍,B正确;在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C正确;抗利尿激素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醛固酮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K+的排出,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1. 一位30岁男性患者,2天前因不洁饮食出现腹痛、腹泻,入院后被诊断为细菌性痢疾,部分检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生理指标 测定值 正常值腋下温度/℃ 38.9 36.0~37.4白细胞计数/(个·L-1) 13.5×109 (4~10)×109血钠浓度/(mmol·L-1) 180 140~1601234567891011121314A. 患者的体温为38.9 ℃,说明体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 发病期间患者会因为腹泻出现脱水,丢失钠盐,因此血钠浓度升高C. 发病期间患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增加D. 患者的体温升高是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解析: 患者的体温维持在38.9 ℃时,说明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患者腹泻出现脱水,导致血钠浓度升高,B正确;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C错误;由表中信息可知,患者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因此患者体温升高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导致的感染性发热,不是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2. 如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c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B. 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C. 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D. 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当饮用1 L 生理盐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则b代表饮用1 L生理盐水溶液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A、C错误;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B正确;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3. 正钠平衡指Na+的吸收大于排出,负钠平衡指Na+的吸收小于排出。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正钠平衡和负钠平衡可最终达到钠平衡。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人体内组织液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维持B. 正钠平衡时,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C. 负钠平衡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D. 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均能促进肾小管重吸收水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人体内组织液渗透压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其中90%以上来自Na+、Cl-,A正确;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B错误;负钠平衡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C正确;醛固酮通过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进而促进对水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4. 肾小管、集合管细胞主要通过水通道蛋白从管腔中吸收水分。抗利尿激素(ADH)可促进该过程。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过程调节方式为 (填“神经—体液”或“体液”)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的刺激还可传递到大脑皮层的 ,使人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神经—体液渴觉中枢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图示过程中由于饮水不足等原因导致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水盐平衡中枢兴奋,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这一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产生渴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1234567891011121314(2)若某原因使肾小管液的渗透压偏高,则会导致排尿量 (填“增加”或“减少”),原因是 。 解析:肾小管液中的水分经过水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利用,如果肾小管液中渗透压偏高,则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的水分会减少,使得尿量增多。增加肾小管液的渗透压偏高将导致重吸收的水分减少,生成的尿液增多1234567891011121314(3)下图为抗利尿激素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变化示意图,图中A、B、C代表不同的结构或物质,a、b代表含水通道蛋白囊泡的不同转运过程。从水通道蛋白的角度,结合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分析当抗利尿激素减少时,尿量增多的原因是 。 含水通道蛋白的囊泡经a过程与细胞膜融合减弱,水通道蛋白经b过程被回收(与细胞膜分离)增强,使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减少,重吸收的水减少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据图分析可知,抗利尿激素可促进细胞中的含水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减弱水通道蛋白的回收过程,增加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促进对水的重吸收。当抗利尿激素减少时,含水通道蛋白的囊泡经a过程与细胞膜融合减弱,水通道蛋白经b过程被回收(与细胞膜分离)增强,使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减少,重吸收的水减少,尿量增多。1234567891011121314(4)调节渗透压平衡的过程中,除了上述的水调节过程,还存在盐平衡的调节。盐平衡调节过程主要需要肾上腺皮质产生的 (填激素名称)参与。综上所述,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量和 实现的。 醛固酮尿的成分解析: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主要需要肾上腺皮质产生的醛固酮参与。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稳定。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1234567891011121314感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节 第2课时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docx 第3节 第2课时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pptx 第3节 第2课时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