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章 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资源简介

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
知识点一 疫苗
1.给人体注射疫苗可以预防疾病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疫苗可直接杀死病原体
B.疫苗促使人体产生毒素,杀死病原体
C.疫苗促使人体产生与病原体对应的记忆细胞
D.疫苗可固定病原体,有利于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下列分别属于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是(  )
A.注射胸腺激素和口服抗体
B.注射卡介苗和输入抗体
C.注射麻疹疫苗和口服球蛋白
D.移植胸腺和输入细胞因子
3.下表为我国对初生婴儿预防乙型肝炎的免疫计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 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方式
出生时 第一次 肌肉注射
出生1个月 第二次 肌肉注射
出生6个月 第三次 肌肉注射
A.初次注射疫苗后,参与识别抗原的是T细胞和记忆细胞等
B.病原体易发生变异,会使抗体失效,所以要多次注射
C.多次接种疫苗有助于提高人体内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
D.初生婴儿接种的乙肝疫苗为抗体
4.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是三种常见的传染病,分别由不同的致病菌导致。我国政府在儿童中推广“百白破”三联体疫苗的免费接种,大大降低了三种疾病的发病率。下列关于接种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引发特异性免疫而不发生非特异性免疫
B.辅助性T细胞可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
C.抗体能直接清除宿主细胞内的抗原
D.体内出现一种能抑制上述三类致病菌的抗体
知识点二 器官移植
5.器官移植后,供体器官诱导机体产生的特定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供体细胞,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研究发现,大鼠肝移植后腹腔细菌感染会减轻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受体动物而言,外来器官相当于抗原,会激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
B.细菌感染可能会降低大鼠的免疫功能,使其更容易接受外来器官
C.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功能
D.注射免疫抑制剂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能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6.将某小鼠的皮肤移植给多只同种小鼠后,将受皮鼠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鼠注射一定剂量的环孢霉素A,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每天统计植皮的存活率,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受皮鼠与供皮鼠的细胞表面抗原不完全相同
B.甲组小鼠对外源供皮的免疫排斥强度大于乙组小鼠
C.环孢霉素A可能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从而减弱免疫应答
D.使用环孢霉素A有可能提高人体器官移植患者的存活率
7.免疫排斥反应是医学上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回答下列有关器官移植与人体免疫的问题:
(1)为解决免疫排斥反应产生的严重后果,医学上常对器官移植的患者注射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原理是                             。
(2)已知环孢霉素A是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现提供如下的材料用具:M、N品系小鼠各若干只、环孢霉素A溶液、注射器、手术器材、生理盐水、饲料等。下面以皮肤移植为主要实验手段(具体手术方法不作要求),来验证环孢霉素A具有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请你完善实验步骤并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健康、同龄的M品系小鼠若干,随机均分成两组,编号为甲、乙;
第二步:甲组小鼠定期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乙组小鼠定期注射                         ,取同一只N品系小鼠背部皮肤分别移植到甲、乙两组小鼠相应的部位。
第三步: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甲、乙两组小鼠,观察并记录移植皮肤从移植到脱落的时间,分别记作T1、T2。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
8.主动免疫治疗和过继性免疫治疗是两种新兴的抗肿瘤治疗方法。主动免疫治疗是调动患者的自身免疫细胞来杀伤肿瘤,过继性免疫治疗是把经体外培养的免疫细胞输入到患者体内来杀伤肿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HPV疫苗属于主动免疫治疗
B.输入的免疫细胞也可能对患者的正常细胞造成损害
C.过继性免疫治疗最好采集人体自身免疫细胞
D.患者自身的辅助性T细胞具有分泌细胞因子并裂解靶细胞的功能
9.寨卡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会攻击胎儿的神经元。科研人员开发出全新的DNA寨卡疫苗,这种疫苗含有一段根据寨卡病毒核酸合成的DNA片段,注射到动物体内后,有的细胞会分泌出很多类似寨卡病毒的小粒子,这些粒子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寨卡病毒的感染。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这些粒子就是疫苗在动物体内表达后产生的病毒蛋白,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
B.DNA疫苗和传统疫苗的区别之一是DNA疫苗本身不是抗原,不直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寨卡病毒会攻击胎儿的神经元,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缺陷,属于免疫缺陷病
D.实验动物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标志是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
10.对如图所示的有关小鼠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子代A系鼠不排斥C系鼠皮肤的原因是无相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
B.子代A系鼠的辅助性T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皮肤细胞
C.B系鼠和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是抗原
D.注射淋巴细胞并没有使子代A系鼠失去特异性免疫功能
11.类风湿关节炎(RA)是由免疫炎症反应导致关节受损而引起的一种疾病。TNFビα等细胞因子有甲、乙两大类,与免疫炎症有关,这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应答的稳态。研究人员为研究RA的发生与上述两类细胞因子的关系,分别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结果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     病,TNFビα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        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其中甲类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              ,促进免疫炎症反应;乙类细胞因子则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                 。
(2)糖皮质激素(GC)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机体通过如图2所示的途径调节GC的分泌。GC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治疗RA的药物之一。RA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    ,因此最好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               ,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引起严重后果。该过程中GC分泌的调节方式是                       
                       。
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
1.C 疫苗通常为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产生针对抗原的记忆细胞并长期存在。
2.B 免疫预防主要通过口服或注射疫苗,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免疫治疗主要通过注射抗体和免疫活性物质加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抗体为球蛋白,口服会被消化酶分解失去活性,A、C错误;注射卡介苗和输入抗体分别属于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B正确;移植胸腺、输入细胞因子等都属于免疫治疗,D错误。
3.C 初次免疫时,体内尚无记忆细胞,因此记忆细胞不参与识别抗原,A错误;多次注射是为了增加体内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保证病原体再次入侵时机体可产生足量的抗体对抗抗原,与病原体的变异性无关,B错误,C正确;乙肝疫苗是经过灭活处理的抗原,可引发机体产生抗体,D错误。
4.B 疫苗是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抗原),既能引发特异性免疫,也能引发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抗体不能与宿主细胞内的抗原结合,C错误;“百白破”三联体疫苗能引起体内出现三种分别抑制三类致病菌的抗体,D错误。
5.C 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C错误。
6.B 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外源供皮在受皮鼠上的存活率最终降为零,说明发生了免疫排斥反应,受皮鼠与供皮鼠的细胞表面抗原不完全相同,A正确;甲组小鼠对外源供皮的免疫排斥反应出现的时间比乙组小鼠出现的时间晚,外源供皮存活的时间长,说明甲组小鼠对外源供皮的免疫排斥强度小于乙组小鼠,进而说明环孢霉素A能够减弱免疫排斥反应,究其原因可能是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从而减弱免疫应答,B错误,C正确;对人体器官移植患者使用环孢霉素A,能够减弱免疫排斥反应,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D正确。
7.(1)免疫抑制剂可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使免疫系统处于弱应答状态 (2)用生理盐水配制的等量的环孢霉素A溶液 若T1(显著)短于T2,则说明环孢霉素A具有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
解析:(1)免疫抑制剂可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使免疫系统处于弱应答状态,所以使用免疫抑制剂可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2)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因变量为移植皮肤从移植到脱落的时间。故第一步分组后,在第二步设置自变量,即甲组小鼠定期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乙组小鼠定期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等量的环孢霉素A溶液;第三步进行观察并记录移植皮肤从移植到脱落的时间。由于环孢霉素A抑制免疫系统,使之处于弱应答状态,故甲组从移植到皮肤脱落的时间短,乙组相对较长。故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为若T1(显著)短于T2,则说明环孢霉素A具有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
8.D 注射HPV疫苗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属于主动免疫治疗,A正确;输入的免疫细胞可能产生毒性或诱发自身免疫病,从而对患者的正常细胞造成损害,B正确;异体输入的免疫细胞因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差异,会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输入免疫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导致治疗效果差,所以最好采集人体自身免疫细胞,C正确;辅助性T细胞能够分泌细胞因子,但不能裂解靶细胞,D错误。
9.C 据题干信息分析,注射的疫苗是根据寨卡病毒核酸合成的DNA片段,说明这些粒子就是疫苗(DNA)在动物体内控制合成的病毒蛋白,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A正确;DNA疫苗和传统疫苗的区别之一是DNA疫苗本身不是抗原,不直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而其控制合成的粒子是抗原,可以引起免疫反应,B正确;寨卡病毒会攻击胎儿的神经元,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没有引起免疫系统的功能下降,不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是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与抗原侵入的靶细胞特异性结合,D正确。
10.B 子代A系鼠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的皮肤细胞,B错误。
11.(1)自身免疫 特异性受体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TNF-α和IL-6 (2)减退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ACTH) 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解析:(1)TNF-α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根据题意可知,甲类细胞因子促进免疫炎症反应,乙类细胞因子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这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应答的稳态。由图1可知,健康志愿者的TNF-α和IL-6含量较低,IL-4和IL-10的含量较高,而RA患者刚好相反,说明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TNF-α和IL-6。(2)根据图2所示信息可知,RA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GC,GC会反过来加强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激素的分泌,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因此最好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引起严重后果。该过程中GC分泌的调节方式是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4 / 4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
导学 聚焦 1.掌握疫苗和器官移植的生物学依据。 2.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不适宜注射减毒活疫苗——批判性思维。 3.理性应用疫苗和器官移植
知识点(一) 疫 苗
1.概念:通常用            制成的生物制品。
2.作用: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    ,从而对      具有抵抗力。
3.原理
(1)特异性:免疫系统能够产生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具有    。
(2)记忆性:免疫系统还具有记忆性,    能维持较长的时间。
4.应用:人类对抗    的有效武器,而且对某些疾病来讲,注射    可能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
5.判断有关表述的正误
(1)注射某种疫苗后,体内可能有记忆T细胞的产生。(  )
(2)注射过流感疫苗后,就不会再患感冒。(  )
(3)只能用灭活的病原体才可制成疫苗。(  )
(4)疫苗必须包含完整的病原体。(  )
探讨 结合实例,分析疫苗的作用
1.某同学在流感开始大规模流行前接种了流感疫苗,可是没过一两个月,她患流感了;而她听说接种过一次麻疹疫苗,终生就不会得麻疹了。
(1)为什么注射的流感疫苗没有起到预防作用呢?
(2)接种麻疹疫苗后,人体为何对麻疹病毒具有终生免疫能力?
(3)九价宫颈癌(HPV)疫苗可预防HPV引起的宫颈癌,中国内地首针预防宫颈癌的九价HPV疫苗于2018年5月30日在海南博鳌超级医院接种,该疫苗将分三次接种,该疫苗分三次接种的目的是什么?
(4)为什么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才起作用?
2.假如某同学接种了冠状病毒疫苗,大夫提醒他说:“这一两天要留意,可能会有轻微发热或其他症状。”为什么接种疫苗可能会有轻微的反应?
 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比较
1.(2022·浙江6月选考19题)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某种传染病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多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促进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属于被动免疫
B.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属于被动免疫
C.促进致敏B细胞克隆分化出更多数量的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
D.促进浆细胞分泌出更多抗体以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属于主动免疫
2.中国的“种痘之术”开创了人类天花病(天花病毒引起的疾病)预防之先河。人们用痘痂作为痘苗,通过鼻孔接种。该法是用人工方法感染天花,有一定危险性。后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接种多次的痘痂作疫苗,则毒性减弱,接种后比较安全。清代《种痘新法》描述了人痘苗的选育方法:“其苗传种愈久,药力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后来该法被牛痘接种法代替,因为牛痘比人痘更加安全。下列有关免疫预防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痘苗的选育过程相当于病毒减毒
B.种痘成功后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
C.种痘成功后机体获得了免疫自稳能力
D.牛天花病毒和人天花病毒有相同抗原
易错提醒
“疫苗”与“抗原”的区别与联系
(1)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的自动免疫制剂。
(2)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起抗原作用,进入体内主要是诱导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抗体存留时间短,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发挥免疫作用,记忆细胞存留时间长,保留了对相应抗原的长期免疫能力。
知识点(二) 器官移植
1.概念: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      的技术叫作器官移植。
2.面临问题
(1)免疫排斥
①组织相容性抗原:简称    ,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指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     。
②成败关键:主要取决于      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③移植条件: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      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2)供体器官短缺。
3.免疫学的其他应用
4.判断有关表述的正误
(1)利用自身的干细胞诱导产生的器官,易移植成功。(  )
(2)人类中不存在HLA完全相同的两个个体。(  )
(3)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常用免疫增强剂。(  )
(4)异体移植的器官难以成活,主要是由于体液免疫的结果。(  )
探讨 分析器官移植,关注人体健康
 在医疗实践中,器官移植是拯救某些患者的重要方法。但是,无血缘关系的供体器官移植后往往很难成活,具有血缘关系的供体器官移植后成活的概率较大。
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1)最初进行的器官移植,为什么总是不成功呢?
(2)利用自体干细胞培养出来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有何优点?
(3)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成活率。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因而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
 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区别
通过免疫预防,人们能预防多种传染病,但是不能预防所有的传染病。因为接种一种疫苗只能预防一种传染病,而且有些传染病的病原体还可能发生变异,如流感病毒。
  
1.2020年9月21日,中国科学家杨璐菡团队在《Nature》子刊发表论文,宣布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开发出第一代可用于临床的异种器官移植雏形——“猪3.0”。据测试这些小猪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可满足安全、成功移植到人体的要求,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生免疫排斥是由于供体和受体细胞表面的HLA不同
B.活化的B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与免疫排斥反应相关
C.T细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
D.“猪3.0”的开发可缓解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
2.人类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MHC)包括MHC-Ⅰ和MHC-Ⅱ两类。MHC-Ⅰ分子能与侵入人体细胞的抗原水解产生的短肽结合,形成的MHC-Ⅰ抗原肽复合物转至靶细胞表面,呈递给免疫细胞。MHC-Ⅰ只参与未侵入细胞的抗原的呈递,在抗原呈递细胞中形成MHC-Ⅱ抗原肽复合物,转至细胞表面。MHC-Ⅰ几乎能在所有有核细胞中表达,可作为分子标签被自身免疫细胞识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HC-Ⅰ抗原肽复合物可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B.MHC-Ⅱ可在树突状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中表达
C.病毒侵入人体后形成的抗原肽不能被MHC-Ⅱ呈递
D.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MHC-Ⅰ是否一致或相似
(1)疫苗通常是用          制成的生物制品。
(2)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                  。
(3)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有            。
  
1.百白破疫苗是由细胞百日咳疫苗原液、白喉类毒素原液及破伤风类毒素原液加氢氧化铝佐剂制成。将这种疫苗注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作出的反应有(  )
A.抗原呈递细胞将疫苗摄取处理后呈递给记忆B细胞
B.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两类细胞
C.浆细胞产生一种能够和上述三种病原体结合的抗体
D.细胞毒性T细胞与病原体细胞密切接触并使其裂解
2.99.7%的宫颈癌都是由HPV病毒感染所引起。宫颈癌疫苗专用于预防HPV病毒,人体接种宫颈癌疫苗将获得相应免疫力。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HPV病毒入侵后,浆细胞会增殖分化并产生特异性抗体
B.HPV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T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
C.注射HPV病毒疫苗的作用是刺激人体内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D.HPV病毒对人体来说是一种抗原,会被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
3.医学家为研究S疫苗的效果,做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开始时B鼠和A鼠生理状态应该是相同的
B.该实验说明S疫苗对S病起预防作用
C.S疫苗的作用是刺激小鼠产生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
D.A鼠死亡说明小鼠自身的免疫能力是有限的
4.下列关于器官移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要有一半以上相同
B.手术后患者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C.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反而容易患感染性疾病
D.免疫抑制剂主要作用于吞噬细胞
5.利用免疫学原理既可以预防疾病,也可以治疗疾病。如图是某人获得抗病毒抗体的两种途径及抗体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途径①注射的是抗病毒抗体,途径②注射的是病毒疫苗
B.在人体患病的情况下,途径①常用于免疫治疗,途径②常用于免疫预防
C.途径①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抗病毒抗体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
D.途径②曲线在0~7天逐渐上升的原因是病毒增多
6.下图表示某种病毒诱导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过程。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物质甲是    ,细胞4与细胞3的名称分别是             ,物质乙的合成和释放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          。
(2)疫苗常被注射到手臂肌肉,其最先进入的内环境是    。
(3)mRNA疫苗是一种新型疫苗,将编码相关蛋白质的mRNA注入人体,利用人体细胞合成外源蛋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填“能”或“不能”)将制好的mRNA直接注射到人体内,原因是                       
                       。
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
【核心要点·巧突破】
知识点(一)
自主学习
1.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
2.相应的抗体 特定传染病
3.(1)特异性 (2)免疫力
4.传染病 疫苗
5.(1)√ 
(2)× 提示:流感病毒是RNA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注射过流感疫苗后,也可能会再患感冒。
(3)× 提示:也可用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疫苗。
(4)× 提示:疫苗不必包含完整的病原体。
互动探究
1.(1)提示:流感病毒的种类有很多,一种流感疫苗只能预防部分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另外,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因此流感疫苗需每年接种才能获得有效保护。
(2)提示:接种麻疹疫苗后,体内经过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其中记忆细胞对该病毒具有终生记忆能力。
(3)提示:该疫苗分三次接种的目的是让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4)提示:疫苗作为抗原进入人体后,要经过处理、传递、识别以及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后,才能产生抗体,因此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人体才具有免疫力。
2.提示:因为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后会发生免疫反应,类似轻度的感染。
学以致用
1.C 多次注射是为了促进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抗体,属于主动免疫,A错误;多次注射可以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的淋巴细胞、促进致敏B细胞克隆分化出更多数量的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B错误,C正确;抗体不会结合抗原-MHC复合体,D错误。
2.C 疫苗的作用相当于抗原,但为了减少对机体的毒害,一般选用灭活或减活的病毒,故痘苗的选育过程相当于病毒减毒过程,种痘成功后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A、B正确;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种痘成功后机体获得了免疫防御能力,C错误;据题干信息“该法被牛痘接种法代替,因为牛痘比人痘更加安全”可知,牛天花病毒和人天花病毒有相同抗原,D正确。
知识点(二)
自主学习
1.生理功能
2.(1)①HLA 蛋白质 ②供者与受者 ③一半以上
3. 免疫排斥  病原体  肿瘤标志物  免疫增强
免疫抑制
4.(1)√ 
(2)× 提示:同卵双胞胎个体上的HLA完全相同。
(3)× 提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常用免疫抑制剂。
(4)× 提示:异体移植的器官难以成活,主要是由于细胞免疫的结果。
互动探究
(1)提示:最初受到器官保存技术、外科手术方法、高效免疫抑制剂的出现等限制。
(2)提示:组织相容性抗原与自身相同,不会发生免疫排斥。
(3)提示:及时检测,调整免疫抑制剂的用量,情绪调整,适度锻炼,避免感染。
学以致用
1.B 活化的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与免疫排斥反应相关,B错误。
2.C 由题可知,形成的MHC-Ⅰ抗原肽复合物转至靶细胞表面,呈递给免疫细胞。MHC-Ⅰ只参与未侵入细胞的抗原的呈递,在抗原呈递细胞中形成MHC-Ⅱ抗原肽复合物,转至细胞表面,判断MHC-Ⅰ抗原肽复合物可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A正确;在抗原呈递细胞中形成MHC-Ⅱ抗原肽复合物,故MHC-Ⅱ可表达于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B正确;病毒侵入人体后形成的抗原肽与MHC-Ⅰ结合,在抗原呈递细胞中形成MHC-Ⅱ抗原肽复合物,故病毒侵入人体后形成的抗原肽能被MHC-Ⅱ呈递,C错误;对机体来说,移植的器官相当于抗原,故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MHC-Ⅰ是否一致或相似,D正确。
【过程评价·勤检测】
网络构建
(1)提示: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
(2)提示: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3)提示: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课堂演练
1.B 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疫苗后将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A错误;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抗体具有特异性,浆细胞产生一种能够和一种病原体结合的抗体,C错误;百白破疫苗引起的是体液免疫,不发生细胞毒性T细胞与相应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其裂解的反应,D错误。
2.B 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分裂,A错误;HPV病毒对人体来说是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T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B正确;注射HPV病毒疫苗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C错误;HPV病毒对人体来说是一种抗原,感染的宫颈细胞会被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D错误。
3.C 实验设计原则包括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性原则等,因此实验开始时B鼠和A鼠生理状态应该是相同的,防止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用未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和B做实验,B鼠先注射S疫苗,再注射S病原体,而A鼠直接注射病原体,结果B鼠能正常生活,而A鼠患病死亡;说明S疫苗对S病起预防作用,B正确;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作用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C错误;对未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直接注射病原体,结果A鼠患病死亡,说明小鼠自身的免疫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
4.D 器官移植手术成败的关键是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要有一半以上相同才可以进行器官移植,A正确;器官移植易引起受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攻击移植器官,手术后患者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B正确;免疫抑制剂会降低人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使淋巴细胞减少,容易患上感染性疾病,C正确;免疫抑制剂主要作用于淋巴细胞以减弱机体的特异性免疫,D错误。
5.D 途径①注射的是抗病毒抗体,途径②注射的是病毒疫苗,A正确。在人体患病的情况下,途径①常用于免疫治疗;途径②常用于免疫预防,B正确。途径①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抗病毒抗体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C正确。途径②曲线在0~7天逐渐上升的原因可能是分泌相应抗体的浆细胞增多,D错误。
6.(1)细胞因子 抗原呈递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2)组织液 (3)不能 直接注射会导致mRNA被酶降解,并且mRNA也无法直接进入细胞内
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物质甲可以刺激B细胞(细胞5)增殖、分化,故为细胞因子;细胞4可以摄取、处理抗原,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3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为细胞毒性T细胞;物质乙为抗体,是一种分泌蛋白,其产生和分泌的过程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2)肌肉注射最先进入的内环境是组织液。(3)mRNA是较大的分子,不能直接进入细胞内。此外直接注射mRNA,还可能会被相关酶分解,故不能将制好的mRNA直接注射到人体内。
6 / 6(共76张PPT)
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

学 聚
焦 1.掌握疫苗和器官移植的生物学依据。
2.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不适宜注射减毒活疫苗——批判性思维。
3.理性应用疫苗和器官移植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过程评价·勤检测
02
课时训练·提素能
03
目录
CONTENTS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精准出击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疫 苗
1. 概念:通常用 制成的生物制品。
2. 作用: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 ,从而对
具有抵抗力。
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 
相应的抗体 
特定
传染病 
(1)特异性:免疫系统能够产生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具有

(2)记忆性:免疫系统还具有记忆性, 能维持较长的
时间。
特异
性 
免疫力 
3. 原理
4. 应用:人类对抗 的有效武器,而且对某些疾病来讲,注
射 可能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 
疫苗 
(1)注射某种疫苗后,体内可能有记忆T细胞的产生。
( √ )
(2)注射过流感疫苗后,就不会再患感冒。 ( × )
提示:流感病毒是RNA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注射过流
感疫苗后,也可能会再患感冒。
(3)只能用灭活的病原体才可制成疫苗。 ( × )
提示:也可用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疫苗。
(4)疫苗必须包含完整的病原体。 ( × )
提示:疫苗不必包含完整的病原体。

×
×
×
5. 判断有关表述的正误
探讨 结合实例,分析疫苗的作用
1. 某同学在流感开始大规模流行前接种了流感疫苗,可是没过一两个
月,她患流感了;而她听说接种过一次麻疹疫苗,终生就不会得麻
疹了。
(1)为什么注射的流感疫苗没有起到预防作用呢?
提示:流感病毒的种类有很多,一种流感疫苗只能预防部分
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另外,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因此流
感疫苗需每年接种才能获得有效保护。
(2)接种麻疹疫苗后,人体为何对麻疹病毒具有终生免疫能力?
提示:接种麻疹疫苗后,体内经过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
和记忆细胞,其中记忆细胞对该病毒具有终生记忆能力。
(3)九价宫颈癌(HPV)疫苗可预防HPV引起的宫颈癌,中国内
地首针预防宫颈癌的九价HPV疫苗于2018年5月30日在海南博
鳌超级医院接种,该疫苗将分三次接种,该疫苗分三次接种
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该疫苗分三次接种的目的是让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
记忆细胞。
(4)为什么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才起作用?
提示:疫苗作为抗原进入人体后,要经过处理、传递、识别
以及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后,才能产生抗体,因此注射疫
苗一段时间后人体才具有免疫力。
2. 假如某同学接种了冠状病毒疫苗,大夫提醒他说:“这一两天要留
意,可能会有轻微发热或其他症状。”为什么接种疫苗可能会有轻
微的反应?
提示:因为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接种后会发生免疫反应,类似轻度的感染。
 人工主动免疫与
被动免疫的比较
1. (2022·浙江6月选考19题)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某
种传染病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多次。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 促进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属于被动免疫
B. 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属于被动免疫
C. 促进致敏B细胞克隆分化出更多数量的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
D. 促进浆细胞分泌出更多抗体以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属于
主动免疫
解析: 多次注射是为了促进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抗体,属于主
动免疫,A错误;多次注射可以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的淋巴细胞、促
进致敏B细胞克隆分化出更多数量的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B错
误,C正确;抗体不会结合抗原-MHC复合体,D错误。
2. 中国的“种痘之术”开创了人类天花病(天花病毒引起的疾病)预
防之先河。人们用痘痂作为痘苗,通过鼻孔接种。该法是用人工方
法感染天花,有一定危险性。后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如果
用接种多次的痘痂作疫苗,则毒性减弱,接种后比较安全。清代
《种痘新法》描述了人痘苗的选育方法:“其苗传种愈久,药力提
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
也”。后来该法被牛痘接种法代替,因为牛痘比人痘更加安全。下
列有关免疫预防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痘苗的选育过程相当于病毒减毒
B. 种痘成功后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
C. 种痘成功后机体获得了免疫自稳能力
D. 牛天花病毒和人天花病毒有相同抗原
解析: 疫苗的作用相当于抗原,但为了减少对机体的毒害,一
般选用灭活或减活的病毒,故痘苗的选育过程相当于病毒减毒过
程,种痘成功后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A、B正确;免疫防御是机
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种痘成功后机体获得
了免疫防御能力,C错误;据题干信息“该法被牛痘接种法代替,
因为牛痘比人痘更加安全”可知,牛天花病毒和人天花病毒有相同
抗原,D正确。
易错提醒
“疫苗”与“抗原”的区别与联系
(1)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
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的
自动免疫制剂。
(2)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起抗原作用,
进入体内主要是诱导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抗体存留时
间短,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发挥免疫作用,记忆细胞存留时间
长,保留了对相应抗原的长期免疫能力。
知识点(二) 器官移植
1. 概念: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
的技术叫作器官移植。

理功能 
②成败关键:主要取决于 的HLA是否一致或
相近。
2. 面临问题
(1)免疫排斥
①组织相容性抗原:简称 ,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
指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 。
HLA 
蛋白质 
③移植条件: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 相
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供者与受者 
一半以上 
(2)供体器官短缺。
3. 免疫学的其他应用
4. 判断有关表述的正误
(1)利用自身的干细胞诱导产生的器官,易移植成功。
( √ )
(2)人类中不存在HLA完全相同的两个个体。 ( × )
提示:同卵双胞胎个体上的HLA完全相同。
(3)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常用免疫增强剂。 ( × )
提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常用免疫抑制剂。

×
×
(4)异体移植的器官难以成活,主要是由于体液免疫的结果。
( × )
提示:异体移植的器官难以成活,主要是由于细胞免疫的
结果。
×
探讨 分析器官移植,关注人体健康
在医疗实践中,器官移植是拯救某些患者的重要方法。但是,无血缘
关系的供体器官移植后往往很难成活,具有血缘关系的供体器官移植
后成活的概率较大。
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1)最初进行的器官移植,为什么总是不成功呢?
提示:最初受到器官保存技术、外科手术方法、高效免疫抑制
剂的出现等限制。
(2)利用自体干细胞培养出来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有何优点?
提示:组织相容性抗原与自身相同,不会发生免疫排斥。
(3)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成活率。但这些
药物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因而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这一问
题该如何解决?
提示:及时检测,调整免疫抑制剂的用量,情绪调整,适度锻
炼,避免感染。
 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区别
通过免疫预防,人们能预防多种传染病,但是不能预防所有的传染
病。因为接种一种疫苗只能预防一种传染病,而且有些传染病的病原
体还可能发生变异,如流感病毒。
1. 2020年9月21日,中国科学家杨璐菡团队在《Nature》子刊发表论
文,宣布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开发出第一代可用于临床的异种器
官移植雏形——“猪3.0”。据测试这些小猪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
疫兼容性,可满足安全、成功移植到人体的要求,减少免疫排斥反
应的发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发生免疫排斥是由于供体和受体细胞表面的HLA不同
B. 活化的B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与免疫排斥反应相关
C. T细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
D. “猪3.0”的开发可缓解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
解析: 活化的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与免疫排斥反应相关,
B错误。
2. 人类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MHC)包括MHC-Ⅰ和MHC-Ⅱ两
类。MHC-Ⅰ分子能与侵入人体细胞的抗原水解产生的短肽结合,形
成的MHC-Ⅰ抗原肽复合物转至靶细胞表面,呈递给免疫细胞。MHC-Ⅰ只参与未侵入细胞的抗原的呈递,在抗原呈递细胞中形成MHC-Ⅱ抗原肽复合物,转至细胞表面。MHC-Ⅰ几乎能在所有有核细胞中表达,可作为分子标签被自身免疫细胞识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MHC-Ⅰ抗原肽复合物可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B. MHC-Ⅱ可在树突状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中表达
C. 病毒侵入人体后形成的抗原肽不能被MHC-Ⅱ呈递
D. 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MHC-Ⅰ是否一致或相似
解析: 由题可知,形成的MHC-Ⅰ抗原肽复合物转至靶细胞表
面,呈递给免疫细胞。MHC-Ⅰ只参与未侵入细胞的抗原的呈递,在
抗原呈递细胞中形成MHC-Ⅱ抗原肽复合物,转至细胞表面,判断
MHC-Ⅰ抗原肽复合物可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A
正确;在抗原呈递细胞中形成MHC-Ⅱ抗原肽复合物,故MHC-Ⅱ可
表达于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B正确;病
毒侵入人体后形成的抗原肽与MHC-Ⅰ结合,在抗原呈递细胞中形成
MHC-Ⅱ抗原肽复合物,故病毒侵入人体后形成的抗原肽能被MHC-
Ⅱ呈递,C错误;对机体来说,移植的器官相当于抗原,故器官移植
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MHC-Ⅰ是否一致或相似,D正确。
过程评价·勤检测
02
反馈效果 筑牢基础
(1)疫苗通常是用             制成的生物制品。
提示: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
(2)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
于                   。
提示: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3)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有             。
提示: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1. 百白破疫苗是由细胞百日咳疫苗原液、白喉类毒素原液及破伤风类
毒素原液加氢氧化铝佐剂制成。将这种疫苗注入人体后,免疫系统
作出的反应有(  )
A. 抗原呈递细胞将疫苗摄取处理后呈递给记忆B细胞
B. 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两类细胞
C. 浆细胞产生一种能够和上述三种病原体结合的抗体
D. 细胞毒性T细胞与病原体细胞密切接触并使其裂解
解析: 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疫苗后将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A错
误;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
胞,B正确;抗体具有特异性,浆细胞产生一种能够和一种病原体
结合的抗体,C错误;百白破疫苗引起的是体液免疫,不发生细胞
毒性T细胞与相应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其裂解的反应,D错误。
2. 99.7%的宫颈癌都是由HPV病毒感染所引起。宫颈癌疫苗专用于预
防HPV病毒,人体接种宫颈癌疫苗将获得相应免疫力。下列有关叙
述正确的是(  )
A. HPV病毒入侵后,浆细胞会增殖分化并产生特异性抗体
B. HPV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T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
C. 注射HPV病毒疫苗的作用是刺激人体内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D. HPV病毒对人体来说是一种抗原,会被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
解析: 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分裂,A错误;HPV病毒
对人体来说是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T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
成细胞毒性T细胞,B正确;注射HPV病毒疫苗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
胞,C错误;HPV病毒对人体来说是一种抗原,感染的宫颈细胞会
被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D错误。
3. 医学家为研究S疫苗的效果,做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
是(  )
A. 实验开始时B鼠和A鼠生理状态应该是相同的
B. 该实验说明S疫苗对S病起预防作用
C. S疫苗的作用是刺激小鼠产生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
D. A鼠死亡说明小鼠自身的免疫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 实验设计原则包括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性原
则等,因此实验开始时B鼠和A鼠生理状态应该是相同的,防止无关
变量对实验的影响,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用未感染过病原体的
健康小鼠A和B做实验,B鼠先注射S疫苗,再注射S病原体,而A鼠
直接注射病原体,结果B鼠能正常生活,而A鼠患病死亡;说明S疫
苗对S病起预防作用,B正确;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
制成的生物制品,作用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C
错误;对未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直接注射病原体,结果A鼠
患病死亡,说明小鼠自身的免疫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
4. 下列关于器官移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要有一半以上相同
B. 手术后患者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C.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反而容易患感染性疾病
D. 免疫抑制剂主要作用于吞噬细胞
解析: 器官移植手术成败的关键是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
或相近,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要有一半以上相同才可以进行器官
移植,A正确;器官移植易引起受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攻击移植器
官,手术后患者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B
正确;免疫抑制剂会降低人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使淋巴细胞减少,
容易患上感染性疾病,C正确;免疫抑制剂主要作用于淋巴细胞以
减弱机体的特异性免疫,D错误。
5. 利用免疫学原理既可以预防疾病,也可以治疗疾病。如图是某人获
得抗病毒抗体的两种途径及抗体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是(  )
A. 途径①注射的是抗病毒抗体,途径②注射的是病毒疫苗
B. 在人体患病的情况下,途径①常用于免疫治疗,途径②常用于免疫预防
C. 途径①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抗病毒抗体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
D. 途径②曲线在0~7天逐渐上升的原因是病毒增多
解析: 途径①注射的是抗病毒抗体,途径②注射的是病毒疫
苗,A正确。在人体患病的情况下,途径①常用于免疫治疗;途径
②常用于免疫预防,B正确。途径①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抗病毒
抗体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C正确。途径②曲线在0~7天逐渐上升
的原因可能是分泌相应抗体的浆细胞增多,D错误。
6. 下图表示某种病毒诱导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过程。据图回答下列
相关问题:
(1)物质甲是 ,细胞4与细胞3的名称分别是
,物质乙的合成和释放依次经过
的细胞器是 。
细胞因子
抗原
呈递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物质甲可以刺激B细胞(细胞5)增殖、分化,故为细胞因子;细胞4可以摄取、处理抗原,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3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为细胞毒性T细胞;物质乙为抗体,是一种分泌蛋白,其产生和分泌的过程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2)疫苗常被注射到手臂肌肉,其最先进入的内环境是

解析:肌肉注射最先进入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组织

(3)mRNA疫苗是一种新型疫苗,将编码相关蛋白质的mRNA注入
人体,利用人体细胞合成外源蛋白,刺激人体产生抗
体。 (填“能”或“不能”)将制好的mRNA直接注
射到人体内,原因是

不能
直接注射会导致mRNA被酶降解,并
且mRNA也无法直接进入细胞内
解析:mRNA是较大的分子,不能直接进入细胞内。此外直接注射mRNA,还可能会被相关酶分解,故不能将制好的mRNA直接注射到人体内。
课时训练·提素能
03
分级练习 巩固提升
知识点一 疫苗
1. 给人体注射疫苗可以预防疾病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疫苗可直接杀死病原体
B. 疫苗促使人体产生毒素,杀死病原体
C. 疫苗促使人体产生与病原体对应的记忆细胞
D. 疫苗可固定病原体,有利于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解析: 疫苗通常为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激发机体
产生特异性免疫,产生针对抗原的记忆细胞并长期存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下列分别属于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是(  )
A. 注射胸腺激素和口服抗体
B. 注射卡介苗和输入抗体
C. 注射麻疹疫苗和口服球蛋白
D. 移植胸腺和输入细胞因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免疫预防主要通过口服或注射疫苗,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
疫;免疫治疗主要通过注射抗体和免疫活性物质加强机体的特异性免
疫。抗体为球蛋白,口服会被消化酶分解失去活性,A、C错误;注射卡
介苗和输入抗体分别属于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B正确;移植胸腺、输
入细胞因子等都属于免疫治疗,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下表为我国对初生婴儿预防乙型肝炎的免疫计划。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时间 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方式
出生时 第一次 肌肉注射
出生1个月 第二次 肌肉注射
出生6个月 第三次 肌肉注射
A. 初次注射疫苗后,参与识别抗原的是T细胞和记忆细胞等
B. 病原体易发生变异,会使抗体失效,所以要多次注射
C. 多次接种疫苗有助于提高人体内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
D. 初生婴儿接种的乙肝疫苗为抗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初次免疫时,体内尚无记忆细胞,因此记忆细胞不参与识别
抗原,A错误;多次注射是为了增加体内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保证
病原体再次入侵时机体可产生足量的抗体对抗抗原,与病原体的变异
性无关,B错误,C正确;乙肝疫苗是经过灭活处理的抗原,可引发机体产
生抗体,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是三种常见的传染病,分别由不同的致病菌导
致。我国政府在儿童中推广“百白破”三联体疫苗的免费接种,大大降
低了三种疾病的发病率。下列关于接种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引发特异性免疫而不发生非特异性免疫
B. 辅助性T细胞可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
C. 抗体能直接清除宿主细胞内的抗原
D. 体内出现一种能抑制上述三类致病菌的抗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疫苗是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抗原),既能引发特异性免疫,也
能引发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抗体不能与宿主细胞内的抗原结合,C错
误;“百白破”三联体疫苗能引起体内出现三种分别抑制三类致病菌的
抗体,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知识点二 器官移植
5. 器官移植后,供体器官诱导机体产生的特定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供体
细胞,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研究发现,大鼠肝移植后腹腔细菌感染会
减轻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受体动物而言,外来器官相当于抗原,会激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
B. 细菌感染可能会降低大鼠的免疫功能,使其更容易接受外来器官
C. 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
功能
D. 注射免疫抑制剂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能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
能,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 将某小鼠的皮肤移植给多只同种小鼠后,将受皮鼠分成甲、乙两组。
甲组小鼠注射一定剂量的环孢霉素A,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
每天统计植皮的存活率,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受皮鼠与供皮鼠的细胞表面抗原不完全相同
B. 甲组小鼠对外源供皮的免疫排斥强度大于乙组小鼠
C. 环孢霉素A可能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从而减弱免疫应答
D. 使用环孢霉素A有可能提高人体器官移植患者的存活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外源供皮在受皮鼠上的存活率最终
降为零,说明发生了免疫排斥反应,受皮鼠与供皮鼠的细胞表面抗原
不完全相同,A正确;甲组小鼠对外源供皮的免疫排斥反应出现的时间
比乙组小鼠出现的时间晚,外源供皮存活的时间长,说明甲组小鼠对
外源供皮的免疫排斥强度小于乙组小鼠,进而说明环孢霉素A能够减
弱免疫排斥反应,究其原因可能是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从而减弱免疫
应答,B错误,C正确;对人体器官移植患者使用环孢霉素A,能够减弱免
疫排斥反应,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免疫排斥反应是医学上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回答下列有
关器官移植与人体免疫的问题:
(1)为解决免疫排斥反应产生的严重后果,医学上常对器官移植的患
者注射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原理是

解析:免疫抑制剂可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使免疫系统处于
弱应答状态,所以使用免疫抑制剂可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
免疫抑制
剂可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使免疫系统处于弱应答状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已知环孢霉素A是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现提供如下的材料用
具:M、N品系小鼠各若干只、环孢霉素A溶液、注射器、手术器
材、生理盐水、饲料等。下面以皮肤移植为主要实验手段(具体
手术方法不作要求),来验证环孢霉素A具有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
作用。请你完善实验步骤并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健康、同龄的M品系小鼠若干,随机均分成两组,编号为
甲、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第二步:甲组小鼠定期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乙组小鼠定期注
射 ,取同一只N品
系小鼠背部皮肤分别移植到甲、乙两组小鼠相应的部位。
第三步: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甲、乙两组小鼠,观察并记录
移植皮肤从移植到脱落的时间,分别记作T1、T2。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用生理盐水配制的等量的环孢霉素A溶液
若T1(显著)短于T2,则说明环孢霉素A具
有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因变
量为移植皮肤从移植到脱落的时间。故第一步分组后,在第二步
设置自变量,即甲组小鼠定期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乙组小鼠定期
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等量的环孢霉素A溶液;第三步进行观察并
记录移植皮肤从移植到脱落的时间。由于环孢霉素A抑制免疫系
统,使之处于弱应答状态,故甲组从移植到皮肤脱落的时间短,乙组
相对较长。故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为若T1(显著)短于T2,则说明环
孢霉素A具有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主动免疫治疗和过继性免疫治疗是两种新兴的抗肿瘤治疗方法。主
动免疫治疗是调动患者的自身免疫细胞来杀伤肿瘤,过继性免疫治疗
是把经体外培养的免疫细胞输入到患者体内来杀伤肿瘤。下列相关
叙述错误的是(  )
A. 注射HPV疫苗属于主动免疫治疗
B. 输入的免疫细胞也可能对患者的正常细胞造成损害
C. 过继性免疫治疗最好采集人体自身免疫细胞
D. 患者自身的辅助性T细胞具有分泌细胞因子并裂解靶细胞的功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注射HPV疫苗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属于主动免疫
治疗,A正确;输入的免疫细胞可能产生毒性或诱发自身免疫病,从而
对患者的正常细胞造成损害,B正确;异体输入的免疫细胞因组织相容
性抗原的差异,会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输入免疫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导
致治疗效果差,所以最好采集人体自身免疫细胞,C正确;辅助性T细胞
能够分泌细胞因子,但不能裂解靶细胞,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寨卡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会攻击胎儿的神经元。科研人员开发出全
新的DNA寨卡疫苗,这种疫苗含有一段根据寨卡病毒核酸合成的
DNA片段,注射到动物体内后,有的细胞会分泌出很多类似寨卡病毒
的小粒子,这些粒子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寨卡
病毒的感染。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这些粒子就是疫苗在动物体内表达后产生的病毒蛋白,在免疫学上
属于抗原
B. DNA疫苗和传统疫苗的区别之一是DNA疫苗本身不是抗原,不直接
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 寨卡病毒会攻击胎儿的神经元,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缺陷,属于
免疫缺陷病
D. 实验动物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标志是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毒性
T细胞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据题干信息分析,注射的疫苗是根据寨卡病毒核酸合成的
DNA片段,说明这些粒子就是疫苗(DNA)在动物体内控制合成的病毒
蛋白,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A正确;DNA疫苗和传统疫苗的区别之一
是DNA疫苗本身不是抗原,不直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而其控
制合成的粒子是抗原,可以引起免疫反应,B正确;寨卡病毒会攻击胎
儿的神经元,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没有引起免疫系统的功
能下降,不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
免疫,体液免疫主要是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
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与抗原侵入的靶细胞特异性结合,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对如图所示的有关小鼠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子代A系鼠不排斥C系鼠皮肤的原因是无相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
B. 子代A系鼠的辅助性T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皮肤细胞
C. B系鼠和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是抗原
D. 注射淋巴细胞并没有使子代A系鼠失去特异性免疫功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子代A系鼠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的皮肤
细胞,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由免疫炎症反应导致关节受损而引起的一种
疾病。TNF-α等细胞因子有甲、乙两大类,与免疫炎症有关,这两类
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应答的稳态。研究人员为研究RA
的发生与上述两类细胞因子的关系,分别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
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结果如图1所示。请回答
下列相关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 病,TNF-α等细胞因
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 结
合后调节免疫应答。其中甲类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为 ,促进免疫炎症反应;乙类细胞因子
则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属于甲类细胞因子
的有 。
自身免疫
特异性受体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TNF-α和IL-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TNF-α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
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
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根据题意可知,甲类细
胞因子促进免疫炎症反应,乙类细胞因子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这
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应答的稳态。由图1可知,
健康志愿者的TNF-α和IL-6含量较低,IL-4和IL-10的含量较高,而
RA患者刚好相反,说明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TNF-α和IL-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糖皮质激素(GC)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机体通过如图2所示
的途径调节GC的分泌。GC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治疗RA的药物
之一。RA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
功能 ,因此最好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
,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引起严重后果。该过
程中GC分泌的调节方式是 。
减退
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或ACTH)
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根据图2所示信息可知,RA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GC,GC会
反过来加强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激素的分泌,导致患者肾上
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因此最好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促肾上腺
皮质激素(ACTH),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引起严重后果。该过
程中GC分泌的调节方式是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感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