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章末质量检测(三) 免疫调节(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4小题每小题2分,15~18小题每小题3分,共40分。)1.下列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排除冠状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B.艾滋病患者易患恶性肿瘤,是因为免疫系统免疫监视功能低下C.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能维持内环境稳态D.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功能,故不可能导致组织损伤2.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均由免疫细胞产生B.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C.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D.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并不是越强越好,否则会出现自身免疫病或过敏反应3.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既有较严格的分工,也有一定的协作、联系。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两者紧密关系的是( )A.吞噬细胞 B.抗体 C.细胞因子 D.溶菌酶4.天气突然降温,某同学不停打喷嚏,初步判断是流感。流感病毒突破人体的前两道防线,第三道防线就会紧急动员起来,产生特异性免疫。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流感病毒可直接与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B.细胞免疫过程中仅辅助性T细胞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C.细胞毒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作用于靶细胞,使细胞裂解死亡D.再次感染该流感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直接产生抗体消灭病毒5.如图表示抗原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中抗原呈递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通过直接接触传递信息B.引起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是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分子C.将获得肿瘤抗原信息的树突状细胞回输到该患者体内可使机体产生记忆细胞D.如果通过一定的药物抑制浆细胞的增殖则可以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6.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三个过程:①对“非己”的分子标签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数量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特定的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针对胞外毒素,过程①中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可能被任何一种胞外毒素活化B.针对异体移植细胞,过程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HLA的信息C.过程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大量增殖,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细胞因子D.过程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协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7.下图是免疫系统被结核杆菌制剂激活,清除膀胱癌细胞的部分过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树突状细胞具有识别抗原和呈递抗原功能B.辅助性T细胞参与激活B淋巴细胞C.结核杆菌制剂具有致病性和引起免疫应答D.与化疗相比,免疫激活疗法具有更强的特异性8.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炎症状态下,损伤或濒死细胞可释放大量ATP到细胞外,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细胞因子等物质,促进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可导致许多疾病,如过敏、哮喘或类风湿关节炎。一种纳米抗体可以阻断炎症并减轻疼痛,其作用机理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纳米抗体可能是由抗体经蛋白酶处理获得B.推测靶细胞很可能是浆细胞,其分泌过多抗体导致炎症反应C.ATP在炎症状态下能够发挥信息分子的作用D.纳米抗体能与ATP竞争P2X7受体,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9.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原理是让细胞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愈合伤口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C.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斥反应,原因是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D.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10.小儿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由于个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无法产生抗体,患儿出生6个月后,因母源抗体耗尽而发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属于免疫缺陷病B.该病可以通过注射抗原的方式治疗C.免疫缺陷病就是艾滋病D.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是生来就有的11.图甲为人体内几种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正常人在特定情况下体内某一种抗体浓度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c~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②③都是在骨髓中成熟的C.图甲中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D.图乙中(d-c)<(b-a),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②12.(2022·湖南高考11题)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B.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C.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D.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13.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通常使用狂犬病毒固定株接种到某细胞,经培养后收获含病毒的液体,并经灭活病毒等步骤冻干制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机体内首先发生的是细胞免疫B.狂犬病疫苗能直接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的狂犬病毒C.多次注射疫苗,机体可产生更多的浆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D.成功接种该疫苗后,机体可同时预防流感、狂犬病和甲型肝炎14.HIV的包膜蛋白gp120能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CD4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在病毒包膜蛋白gp41和T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中的CCR5蛋白辅助下,使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遗传物质RNA最终进入T淋巴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包膜蛋白gp41在HIV的核糖体上合成,相关基因在HIV的RNA上B.HIV的包膜蛋白gp120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CD4蛋白结合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病毒包膜能与T淋巴细胞的细胞膜融合说明它们的成分没有差异D.将艾滋病患者的CCR5基因破坏,有可能成为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之一15.过敏原可激发机体产生IgE,IgE可吸附在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肥大细胞可产生组胺,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引起过敏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通过检测IgE来判定机体是否属于过敏体质B.机体产生IgE时过敏原和细胞因子均可参与B细胞活化的过程C.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服用药物是预防过敏的主要措施D.临床上可通过抑制组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过敏性哮喘16.T细胞表面存在负向调控的受体分子PD-1。当PD-1与特定分子PD-L1结合后,能导致T细胞“自杀”,从而终止正在进行的免疫反应。一些肿瘤细胞进化出了一种防御机制,它们的表面也带有PD-L1,从而诱导T细胞过早地进入自我破坏程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部分T细胞会在PD-1的作用下发生细胞凋亡B.T细胞上有PD-1分子说明只有T细胞含有合成PD-1分子的基因C.使用无PD-L1效应的药物结合肿瘤患者T细胞表面的PD-1,会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D.增加接受器官移植的个体T细胞上的PD-1,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免疫排斥17.詹姆斯·艾利森在小鼠实验中发现,T细胞上的CTLA-4蛋白与T细胞攻击癌细胞的行为有关,CTLA-4蛋白能阻止T细胞攻击癌细胞,因此,这个蛋白被称作“刹车分子”,只要使用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就能激活T细胞,使T细胞持续攻击癌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癌细胞表面的抗原刺激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与癌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B.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体液免疫过程C.常见的免疫活性物质还包括细胞因子、溶菌酶、抗体等D.在发挥免疫作用时,唾液和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18.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家族中,第三代疫苗包括DNA疫苗和mRNA疫苗。DNA疫苗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mRNA疫苗是由编码病原微生物抗原决定簇的mRNA制成。下列关于DNA疫苗和mRNA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疫苗和mRNA疫苗作为抗原导入人体后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B.DNA疫苗和mRNA疫苗进入人体后,疫苗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C.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D.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合成相应的抗原蛋白的过程完全相同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19.(12分)人乳头瘤病毒(HPV)为DNA病毒,已知的亚型有100多种,分低危型和高危型。子宫颈癌主要由高危型持续感染所致,严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图1是HPV入侵机体后,机体作出的部分免疫应答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HPV在免疫学上被称作 。图1中甲是 细胞,其功能是 。 (2)图1所示过程称为 免疫,不能清除HPV。 (3)若要完全清除HPV,还需要体液免疫参与,过程如图2。即大多数抗原经过[A] 细胞的摄取和加工处理,将其内部隐藏的抗原暴露出来,然后呈递给[B] ,抗原还可直接刺激[C] 。C受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D] 和[E] ,前者能产生物质[F] ,物质F的化学本质是 。 20.(12分)乙肝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感染后引起人体严重的肝脏疾病,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图表示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的部分免疫过程,据图回答:(1)图中细胞a是 细胞,由它分泌的物质甲为 ,该物质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 。 (2)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乙肝病毒可以刺激人体产生至少两种抗体,其原因是 。 (3)细胞e (填“能”或“不能”)识别抗原,该细胞的来源有 。图中抗体Ⅰ与病毒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以使血管通透性增大,从而引起 。 (4)HBV感染还可使肝特异性脂蛋白暴露,并作为自身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损伤肝细胞,这种疾病在免疫学上属于 。 21.(12分)如图为初次免疫过程中体内发生的过程,图中的①②③表示细胞,Ⅰ、Ⅱ、Ⅲ表示细胞的识别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是 细胞,②是 细胞,③是 细胞。图中(Ⅰ、Ⅱ、Ⅲ)的识别过程具有特异性的是 。 (2)病原体进入细胞①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病原体经溶酶体处理后,形成的a是 ,它与 结合,形成 。 (3)若溶酶体释放水解酶后,能将病原体彻底分解,则该过程属于 免疫。 (4)请你用三个词概括吞噬细胞与抗原的关系: 。 22.(12分)如图为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与单核巨噬细胞环路,其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单核—巨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合成分泌IL-1(白细胞介素-1)的过程中,细胞内 (填细胞器)的膜面积先增加后减少。IL-1是一种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 ,在体液免疫中能够促进 过程,最终使 细胞合成分泌 。 (2)IL-1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腺垂体分泌ACTH,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ACTH的名称是 。图中存在的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皮质功能的 调节系统,也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同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也可以通过 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有利于机体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3)图中具有GC受体的细胞有 。GC能够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 ,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这是GC提高机体对环境适应能力的作用方式之一。 23.(12分)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是一种DNA病毒,它能入侵神经系统并长期潜伏感染。研究人员对HSV-1的感染机制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在正常个体中,入侵机体的感染性病毒颗粒迅速被清除,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功能。HSV-1侵染时,抗原呈递细胞(APC)能 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体内的APC细胞有 。 (2)在未被免疫系统完全清除的情况下,HSV-1会侵染上皮细胞,自上皮细胞释放后进一步侵染神经元。已知正常神经元中细胞核至神经末梢的物质运输是通过驱动蛋白沿着微管蛋白运输的,研究人员因此提出,HSV-1需招募上皮细胞中的驱动蛋白,帮助病毒自身运输至细胞核。为验证该假设,研究人员进行了以下实验。①研究人员首先培养HSV-1,实验组用 培养HSV-1,对照组用 培养HSV-1。 ②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的HSV-1分别侵染正常神经元,以 作为检测指标,确认假说是否成立。 ③HSV-1利用驱动蛋白将病毒自身运输到细胞核是由于病毒需要在细胞核内 。 (3)HSV-1通过其衣壳上的P蛋白结合并“捕获”上皮细胞的驱动蛋白。你认为预防或阻断HSV-1对神经元的侵染,有哪些可行的药物研发思路: (请写出一条)。 章末质量检测(三) 免疫调节1.D 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冠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可以作为抗原性异物,机体排除冠状病毒可以体现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A正确;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B正确;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能维持内环境稳态,C正确;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过强,则可能导致组织损伤,D错误。2.A 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A错误;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B正确;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C正确;自身免疫病或过敏反应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引起的,D正确。3.A 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摄取、加工并处理抗原),能体现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紧密关系,A正确;抗体和细胞因子只参与特异性免疫,B、C错误;溶菌酶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4.A 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即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形成的第一个信号及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而传递的第二个信号,A正确;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还需要识别靶细胞表面的变化信号,一般需要识别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B错误;细胞因子的作用是增强免疫,不能作用使细胞裂解死亡,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机理复杂,一般涉及穿孔素的作用,C错误;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B细胞会分裂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记忆细胞不能直接产生抗体,D错误。5.D 图中抗原呈递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抗原与受体结合后可通过胞吞进入树突状细胞,通过直接接触传递信息,A正确;分析图可知,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是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分子,B正确;将获得肿瘤抗原信息的树突状细胞回输到癌症患者体内,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使机体产生相应记忆细胞,C正确;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增殖,D错误。6.B 胞外毒素是抗原,B细胞与抗原的识别具有特异性,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只能被一种胞外毒素活化,A错误;异体移植细胞是抗原,其进入体内后,巨噬细胞吞噬该抗原,可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再将抗原-MHC复合体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故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HLA的信息,B正确;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在胸腺中成熟,而不是在胸腺中大量增殖,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可以加速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C错误;记忆细胞群可以在二次免疫的时候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群,但不具有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的功能,D错误。7.C 根据图解可以看出树突状细胞能够识别膀胱癌细胞表面的抗原,并向T淋巴细胞呈递抗原,A正确;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淋巴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淋巴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正确;结核杆菌有致病性,但结核杆菌制剂没有致病性,C错误;化疗是用药物杀伤癌细胞,特异性不强,免疫激活疗法通过激活特异性免疫发挥作用,特异性更强,D正确。8.B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如图推测,纳米抗体可能是被蛋白酶处理后形成的多肽片段,A正确;损伤或濒死细胞可释放大量ATP到细胞外,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细胞因子等物质,促进炎症反应,推测靶细胞很可能是辅助性T细胞,B错误;损伤或濒死细胞可释放大量ATP到细胞外,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细胞因子等物质,此时ATP发挥信息分子的作用,C正确;据图可知,纳米抗体与ATP都能与P2X7受体结合,故纳米抗体的作用机理是与ATP争夺P2X7受体,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从而阻止炎症的发生,D正确。9.C 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自患者本人,否则容易发生排斥反应,B正确;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异反应,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C错误;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有关,D正确。10.A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小儿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一种先天性免疫缺陷病,A正确;该病患者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即使注射抗原,也不能产生浆细胞和抗体,B错误;艾滋病只是免疫缺陷病的一种,C错误;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不是生来就有的,D错误。11.C 图乙中c~d时表示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导致发生二次免疫,此时抗原直接刺激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A错误;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②(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③(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B错误;机体中本身就存在①(吞噬细胞)、②(B细胞)、③(T细胞),而经过抗原的刺激后,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④(记忆B细胞)和⑤(浆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⑥(记忆T细胞)和⑦(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图乙中(d-c)<(b-a),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在抗原二次攻击时产生较多的⑤(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D错误。12.D 由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能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影响CRH、ACTH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A正确;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过度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因此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过度炎症反应会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免疫系统的功能有抑制作用,使免疫系统的监测功能减弱,肿瘤发生的风险增加,C正确;神经递质对下丘脑合成分泌CRH起促进作用,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起抑制作用,两者具有拮抗作用,D错误。13.C 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机体内首先发生的是体液免疫,A错误;狂犬病疫苗即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不能直接消灭病毒,B错误;多次注射疫苗,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浆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C正确;接种成功后,机体将产生抗狂犬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不能产生抗流感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的抗体,D错误。14.D HIV是病毒,病毒没有核糖体,HIV的包膜蛋白gp41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HIV的包膜蛋白gp120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CD4蛋白结合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错误;病毒包膜和T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面的蛋白质有所不同,C错误;将艾滋病患者的CCR5基因破坏,T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就没有CCR5蛋白辅助HIV侵染,这样就有望治愈艾滋病患者,D正确。15.C 由于过敏反应与IgE有关,因此可通过检测IgE来判定机体是否属于过敏体质,A正确;过敏原可刺激B细胞,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同时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会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因此机体产生IgE时过敏原和细胞因子均可参与B细胞活化的过程,B正确;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C错误;肥大细胞可产生组胺等物质,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引起过敏症状,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抑制组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过敏性哮喘,D正确。16.C 部分T细胞表面的PD-1与PD-L1发生特异性结合后,才能导致T细胞“自杀”,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A错误;T细胞上有PD-1分子,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其他细胞都有该基因,B错误;无PD-L1效应的药物与肿瘤患者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将阻碍PD-1与PD-L1的结合,避免T细胞“自杀”,会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C正确;接受器官移植的个体T细胞表面PD-1增加,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不引发对细胞的“杀伤”,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免疫排斥,D错误。17.A 癌细胞表面的抗原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使其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癌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A错误;依靠抗体发挥作用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就能激活T细胞,使T细胞持续攻击癌细胞,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体液免疫过程,B正确;抗体和细胞因子以及溶菌酶在免疫调节中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唾液和泪液属于外界环境,其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体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正确。18.C DNA和RNA疫苗导入人体需要使用适当的基因工程载体,导入人体后进行表达产生抗原蛋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A错误;疫苗导入人体后,进行表达产生抗原蛋白,从而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疫苗自身不会被摄取,B错误;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C正确;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合成相应的抗原蛋白的过程不完全相同,因为表达的过程会不一样,D错误。19.(1)抗原 细胞毒性T 识别并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2)细胞 (3)抗原呈递 辅助性T细胞 B细胞 浆细胞 记忆B细胞 抗体 蛋白质解析:(1)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免疫学上被称为抗原。图1中甲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所以甲是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是识别并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2)图1所示过程主要是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表示的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不能清除病原体,还要借助体液免疫的作用。(3)若要完全清除HPV,还需要体液免疫参与,即大多数抗原经过[A]抗原呈递细胞的摄取和加工处理,将其内部隐藏的抗原暴露出来,然后呈递给[B]辅助性T细胞,抗原还可直接刺激[C]B细胞。B细胞受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D]浆细胞和[E]记忆B细胞,前者能产生物质[F]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20.(1)辅助性T 细胞因子 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2)乙肝病毒表面含有多种抗原(至少两种抗原) (3)不能 B细胞(细胞b)和记忆B细胞 组织水肿 (4)自身免疫病解析:(1)由图示分析可知,细胞a是辅助性T细胞,由它分泌的物质甲为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可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2)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乙肝病毒可以刺激人体产生抗体Ⅰ和抗体Ⅱ,其原因是乙肝病毒表面至少含有2种抗原。(3)细胞e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是由B细胞(细胞b)和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抗体Ⅰ与病毒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以使血管通透性增大,从而引起组织水肿。(4)HBV感染还可使肝特异性脂蛋白暴露,并作为自身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损伤肝细胞,这种疾病称为自身免疫病。21.(1)吞噬 辅助性T细胞或细胞毒性T B Ⅰ和Ⅲ (2)一定的流动性 (抗原)肽段 MHC分子 抗原-MHC复合体 (3)非特异性 (4)识别、处理、呈递解析:(1)由图示可知,①是吞噬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③是B细胞。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不具有特异性;Ⅰ和Ⅲ过程有受体识别,受体的识别具有特异性,即Ⅰ和Ⅲ过程的识别具有特异性。(2)胞吞和胞吐都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蛋白质类抗原经溶酶体中的酶处理后,产生抗原肽段,抗原肽段能与MHC分子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3)只有吞噬细胞参与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若溶酶体释放水解酶后,能将病原体彻底分解,则该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4)吞噬细胞能够识别、处理、呈递抗原。22.(1)高尔基体 免疫活性物质 B细胞分裂分化 浆 抗体 (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分级 负反馈 (3)单核—巨噬细胞、腺垂体、下丘脑 肾上腺素解析:(1)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分泌IL-1的化学本质是一种外分泌蛋白质,在外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中,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先增加后减少;细胞因子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免疫活性物质,它能够促进体液免疫中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使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以对抗入侵机体的抗原。(2)ACTH是由垂体分泌的,故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属于分级调节轴,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3)分析图示信息,含有GC受体的细胞有单核—巨噬细胞、腺垂体、下丘脑;GC能够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这是GC提高机体对环境适应能力的作用方式之一。23.(1)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 摄取和加工处理 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2)①上皮细胞 APC细胞 ②神经元的凋亡 ③完成病毒DNA的复制过程 (3)设法阻断上皮细胞中驱动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实现对病毒侵染的抑制解析:(2)①为了验证HSV-1需招募上皮细胞中的驱动蛋白,帮助病毒自身运输至细胞核的假说。研究人员需要首先培养HSV-1,而病毒是专性寄生生物,需要在活细胞中培养该病毒,实验组用上皮细胞培养HSV-1,对照组用APC细胞培养HSV-1。②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的HSV-1分别侵染正常神经元,以神经元的凋亡作为检测指标,确认假说是否成立。③HSV-1利用驱动蛋白将病毒自身运输到细胞核是由于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需要在细胞核内完成病毒DNA的复制过程。(3)HSV-1通过其衣壳上的P蛋白结合并“捕获”上皮细胞的驱动蛋白。为了预防或阻断HSV-1对神经元的侵染,可以设法阻断其与上皮细胞的驱动蛋白的结合,因此可以设法阻断上皮细胞中驱动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实现对病毒侵染的抑制。6 / 7(共65张PPT)章末质量检测(三) 免疫调节(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4小题每小题2分,15~18小题每小题3分,共40分。)1. 下列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机体排除冠状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B. 艾滋病患者易患恶性肿瘤,是因为免疫系统免疫监视功能低下C. 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能维持内环境稳态D. 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功能,故不可能导致组织损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 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冠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可以作为抗原性异物,机体排除冠状病毒可以体现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A正确;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B正确;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能维持内环境稳态,C正确;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过强,则可能导致组织损伤,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 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均由免疫细胞产生B.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C. 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D. 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并不是越强越好,否则会出现自身免疫病或过敏反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 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A错误;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B正确;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C正确;自身免疫病或过敏反应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引起的,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3.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既有较严格的分工,也有一定的协作、联系。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两者紧密关系的是( )A. 吞噬细胞 B. 抗体C. 细胞因子 D. 溶菌酶解析: 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摄取、加工并处理抗原),能体现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紧密关系,A正确;抗体和细胞因子只参与特异性免疫,B、C错误;溶菌酶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4. 天气突然降温,某同学不停打喷嚏,初步判断是流感。流感病毒突破人体的前两道防线,第三道防线就会紧急动员起来,产生特异性免疫。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流感病毒可直接与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B. 细胞免疫过程中仅辅助性T细胞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C. 细胞毒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作用于靶细胞,使细胞裂解死亡D. 再次感染该流感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直接产生抗体消灭病毒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 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即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形成的第一个信号及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而传递的第二个信号,A正确;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还需要识别靶细胞表面的变化信号,一般需要识别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B错误;细胞因子的作用是增强免疫,不能作用使细胞裂解死亡,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机理复杂,一般涉及穿孔素的作用,C错误;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B细胞会分裂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记忆细胞不能直接产生抗体,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5. 如图表示抗原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 图中抗原呈递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通过直接接触传递信息B. 引起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是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分子C. 将获得肿瘤抗原信息的树突状细胞回输到该患者体内可使机体产生记忆细胞D. 如果通过一定的药物抑制浆细胞的增殖则可以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 图中抗原呈递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抗原与受体结合后可通过胞吞进入树突状细胞,通过直接接触传递信息,A正确;分析图可知,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是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分子,B正确;将获得肿瘤抗原信息的树突状细胞回输到癌症患者体内,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使机体产生相应记忆细胞,C正确;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增殖,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6. 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三个过程:①对“非己”的分子标签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数量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特定的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针对胞外毒素,过程①中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可能被任何一种胞外毒素活化B. 针对异体移植细胞,过程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HLA的信息C. 过程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大量增殖,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细胞因子D. 过程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协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 胞外毒素是抗原,B细胞与抗原的识别具有特异性,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只能被一种胞外毒素活化,A错误;异体移植细胞是抗原,其进入体内后,巨噬细胞吞噬该抗原,可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再将抗原-MHC复合体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故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HLA的信息,B正确;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在胸腺中成熟,而不是在胸腺中大量增殖,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可以加速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C错误;记忆细胞群可以在二次免疫的时候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群,但不具有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的功能,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7. 下图是免疫系统被结核杆菌制剂激活,清除膀胱癌细胞的部分过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 树突状细胞具有识别抗原和呈递抗原功能B. 辅助性T细胞参与激活B淋巴细胞C. 结核杆菌制剂具有致病性和引起免疫应答D. 与化疗相比,免疫激活疗法具有更强的特异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 根据图解可以看出树突状细胞能够识别膀胱癌细胞表面的抗原,并向T淋巴细胞呈递抗原,A正确;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淋巴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淋巴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正确;结核杆菌有致病性,但结核杆菌制剂没有致病性,C错误;化疗是用药物杀伤癌细胞,特异性不强,免疫激活疗法通过激活特异性免疫发挥作用,特异性更强,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8.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炎症状态下,损伤或濒死细胞可释放大量ATP到细胞外,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细胞因子等物质,促进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可导致许多疾病,如过敏、哮喘或类风湿关节炎。一种纳米抗体可以阻断炎症并减轻疼痛,其作用机理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 纳米抗体可能是由抗体经蛋白酶处理获得B. 推测靶细胞很可能是浆细胞,其分泌过多抗体导致炎症反应C. ATP在炎症状态下能够发挥信息分子的作用D. 纳米抗体能与ATP竞争P2X7受体,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如图推测,纳米抗体可能是被蛋白酶处理后形成的多肽片段,A正确;损伤或濒死细胞可释放大量ATP到细胞外,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细胞因子等物质,促进炎症反应,推测靶细胞很可能是辅助性T细胞,B错误;损伤或濒死细胞可释放大量ATP到细胞外,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细胞因子等物质,此时ATP发挥信息分子的作用,C正确;据图可知,纳米抗体与ATP都能与P2X7受体结合,故纳米抗体的作用机理是与ATP争夺P2X7受体,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从而阻止炎症的发生,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9. 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原理是让细胞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愈合伤口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B. 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C. 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斥反应,原因是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D. 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 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自患者本人,否则容易发生排斥反应,B正确;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异反应,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C错误;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有关,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0. 小儿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由于个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无法产生抗体,患儿出生6个月后,因母源抗体耗尽而发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病属于免疫缺陷病B. 该病可以通过注射抗原的方式治疗C. 免疫缺陷病就是艾滋病D.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是生来就有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小儿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一种先天性免疫缺陷病,A正确;该病患者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即使注射抗原,也不能产生浆细胞和抗体,B错误;艾滋病只是免疫缺陷病的一种,C错误;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不是生来就有的,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1. 图甲为人体内几种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正常人在特定情况下体内某一种抗体浓度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 图乙c~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B. 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②③都是在骨髓中成熟的C. 图甲中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D. 图乙中(d-c)<(b-a),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②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 图乙中c~d时表示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导致发生二次免疫,此时抗原直接刺激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A错误;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②(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③(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B错误;机体中本身就存在①(吞噬细胞)、②(B细胞)、③(T细胞),而经过抗原的刺激后,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④(记忆B细胞)和⑤(浆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⑥(记忆T细胞)和⑦(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图乙中(d-c)<(b-a),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在抗原二次攻击时产生较多的⑤(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2. (2022·湖南高考11题)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A. 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B. 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C. 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D. 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 由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能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影响CRH、ACTH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A正确;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过度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因此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过度炎症反应会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免疫系统的功能有抑制作用,使免疫系统的监测功能减弱,肿瘤发生的风险增加,C正确;神经递质对下丘脑合成分泌CRH起促进作用,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起抑制作用,两者具有拮抗作用,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3. 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通常使用狂犬病毒固定株接种到某细胞,经培养后收获含病毒的液体,并经灭活病毒等步骤冻干制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机体内首先发生的是细胞免疫B. 狂犬病疫苗能直接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的狂犬病毒C. 多次注射疫苗,机体可产生更多的浆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D. 成功接种该疫苗后,机体可同时预防流感、狂犬病和甲型肝炎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 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机体内首先发生的是体液免疫,A错误;狂犬病疫苗即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不能直接消灭病毒,B错误;多次注射疫苗,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浆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C正确;接种成功后,机体将产生抗狂犬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不能产生抗流感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的抗体,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4. HIV的包膜蛋白gp120能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CD4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在病毒包膜蛋白gp41和T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中的CCR5蛋白辅助下,使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遗传物质RNA最终进入T淋巴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包膜蛋白gp41在HIV的核糖体上合成,相关基因在HIV的RNA上B. HIV的包膜蛋白gp120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CD4蛋白结合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 病毒包膜能与T淋巴细胞的细胞膜融合说明它们的成分没有差异D. 将艾滋病患者的CCR5基因破坏,有可能成为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之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 HIV是病毒,病毒没有核糖体,HIV的包膜蛋白gp41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HIV的包膜蛋白gp120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CD4蛋白结合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错误;病毒包膜和T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面的蛋白质有所不同,C错误;将艾滋病患者的CCR5基因破坏,T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就没有CCR5蛋白辅助HIV侵染,这样就有望治愈艾滋病患者,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5. 过敏原可激发机体产生IgE,IgE可吸附在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肥大细胞可产生组胺,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引起过敏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可通过检测IgE来判定机体是否属于过敏体质B. 机体产生IgE时过敏原和细胞因子均可参与B细胞活化的过程C. 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服用药物是预防过敏的主要措施D. 临床上可通过抑制组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过敏性哮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 由于过敏反应与IgE有关,因此可通过检测IgE来判定机体是否属于过敏体质,A正确;过敏原可刺激B细胞,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同时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会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因此机体产生IgE时过敏原和细胞因子均可参与B细胞活化的过程,B正确;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C错误;肥大细胞可产生组胺等物质,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引起过敏症状,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抑制组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过敏性哮喘,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6. T细胞表面存在负向调控的受体分子PD-1。当PD-1与特定分子PD-L1结合后,能导致T细胞“自杀”,从而终止正在进行的免疫反应。一些肿瘤细胞进化出了一种防御机制,它们的表面也带有PD-L1,从而诱导T细胞过早地进入自我破坏程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部分T细胞会在PD-1的作用下发生细胞凋亡B. T细胞上有PD-1分子说明只有T细胞含有合成PD-1分子的基因C. 使用无PD-L1效应的药物结合肿瘤患者T细胞表面的PD-1,会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D. 增加接受器官移植的个体T细胞上的PD-1,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免疫排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 部分T细胞表面的PD-1与PD-L1发生特异性结合后,才能导致T细胞“自杀”,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A错误;T细胞上有PD-1分子,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其他细胞都有该基因,B错误;无PD-L1效应的药物与肿瘤患者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将阻碍PD-1与PD-L1的结合,避免T细胞“自杀”,会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C正确;接受器官移植的个体T细胞表面PD-1增加,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不引发对细胞的“杀伤”,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免疫排斥,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7. 詹姆斯·艾利森在小鼠实验中发现,T细胞上的CTLA-4蛋白与T细胞攻击癌细胞的行为有关,CTLA-4蛋白能阻止T细胞攻击癌细胞,因此,这个蛋白被称作“刹车分子”,只要使用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就能激活T细胞,使T细胞持续攻击癌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癌细胞表面的抗原刺激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与癌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B. 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体液免疫过程C. 常见的免疫活性物质还包括细胞因子、溶菌酶、抗体等D. 在发挥免疫作用时,唾液和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 癌细胞表面的抗原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使其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癌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A错误;依靠抗体发挥作用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就能激活T细胞,使T细胞持续攻击癌细胞,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体液免疫过程,B正确;抗体和细胞因子以及溶菌酶在免疫调节中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唾液和泪液属于外界环境,其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体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8. 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家族中,第三代疫苗包括DNA疫苗和mRNA疫苗。DNA疫苗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mRNA疫苗是由编码病原微生物抗原决定簇的mRNA制成。下列关于DNA疫苗和mRNA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疫苗和mRNA疫苗作为抗原导入人体后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B. DNA疫苗和mRNA疫苗进入人体后,疫苗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C. 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D. 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合成相应的抗原蛋白的过程完全相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 DNA和RNA疫苗导入人体需要使用适当的基因工程载体,导入人体后进行表达产生抗原蛋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A错误;疫苗导入人体后,进行表达产生抗原蛋白,从而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疫苗自身不会被摄取,B错误;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C正确;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合成相应的抗原蛋白的过程不完全相同,因为表达的过程会不一样,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19. (12分)人乳头瘤病毒(HPV)为DNA病毒,已知的亚型有100多种,分低危型和高危型。子宫颈癌主要由高危型持续感染所致,严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图1是HPV入侵机体后,机体作出的部分免疫应答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HPV在免疫学上被称作 。图1中甲是 细胞,其功能是 。抗原 解析: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免疫学上被称为抗原。图1中甲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所以甲是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是识别并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识别并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细胞毒性T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图1所示过程称为 免疫,不能清除HPV。 细胞 解析:图1所示过程主要是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表示的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不能清除病原体,还要借助体液免疫的作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3)若要完全清除HPV,还需要体液免疫参与,过程如图2。即大多数抗原经过[A] 细胞的摄取和加工处理,将其内部隐藏的抗原暴露出来,然后呈递给[B] ,抗原还可直接刺激[C] 。C受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D] 和[E] ,前者能产生物质[F] ,物质F的化学本质是 。 抗原呈递辅助性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抗体蛋白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若要完全清除HPV,还需要体液免疫参与,即大多数抗原经过[A]抗原呈递细胞的摄取和加工处理,将其内部隐藏的抗原暴露出来,然后呈递给[B]辅助性T细胞,抗原还可直接刺激[C]B细胞。B细胞受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D]浆细胞和[E]记忆B细胞,前者能产生物质[F]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0. (12分)乙肝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感染后引起人体严重的肝脏疾病,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图表示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的部分免疫过程,据图回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图中细胞a是 细胞,由它分泌的物质甲为 ,该物质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 。 解析:由图示分析可知,细胞a是辅助性T细胞,由它分泌的物质甲为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可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2)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乙肝病毒可以刺激人体产生至少两种抗体,其原因是 。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乙肝病毒可以刺激人体产生抗体Ⅰ和抗体Ⅱ,其原因是乙肝病毒表面至少含有2种抗原。辅助性T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乙肝病毒表面含有多种抗原(至少两种抗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3)细胞e (填“能”或“不能”)识别抗原,该细胞的来源有 。图中抗体Ⅰ与病毒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以使血管通透性增大,从而引起 。 解析:细胞e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是由B细胞(细胞b)和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抗体Ⅰ与病毒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以使血管通透性增大,从而引起组织水肿。不能B细胞(细胞b)和记忆B细胞组织水肿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4)HBV感染还可使肝特异性脂蛋白暴露,并作为自身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损伤肝细胞,这种疾病在免疫学上属于 。 解析:HBV感染还可使肝特异性脂蛋白暴露,并作为自身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损伤肝细胞,这种疾病称为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1. (12分)如图为初次免疫过程中体内发生的过程,图中的①②③表示细胞,Ⅰ、Ⅱ、Ⅲ表示细胞的识别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是 细胞,②是 细胞,③是 细胞。图中(Ⅰ、Ⅱ、Ⅲ)的识别过程具有特异性的是 。 吞噬辅助性T细胞或细胞毒性TBⅠ和Ⅲ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由图示可知,①是吞噬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③是B细胞。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不具有特异性;Ⅰ和Ⅲ过程有受体识别,受体的识别具有特异性,即Ⅰ和Ⅲ过程的识别具有特异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病原体进入细胞①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病原体经溶酶体处理后,形成的a是 ,它与 结合,形成 。 解析:胞吞和胞吐都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蛋白质类抗原经溶酶体中的酶处理后,产生抗原肽段,抗原肽段能与MHC分子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一定的流动性(抗原)肽段MHC分子抗原-MHC复合体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3)若溶酶体释放水解酶后,能将病原体彻底分解,则该过程属于 免疫。 解析:只有吞噬细胞参与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若溶酶体释放水解酶后,能将病原体彻底分解,则该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4)请你用三个词概括吞噬细胞与抗原的关系: 。 解析:吞噬细胞能够识别、处理、呈递抗原。非特异性识别、处理、呈递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2. (12分)如图为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与单核巨噬细胞环路,其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单核—巨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合成分泌IL-1(白细胞介素-1)的过程中,细胞内 (填细胞器)的膜面积先增加后减少。IL-1是一种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 ,在体液免疫中能够促进 过程,最终使 细胞合成分泌 。 高尔基体免疫活性物质B细胞分裂分化浆抗体解析: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分泌IL-1的化学本质是一种外分泌蛋白质,在外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中,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先增加后减少;细胞因子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免疫活性物质,它能够促进体液免疫中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使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以对抗入侵机体的抗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IL-1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腺垂体分泌ACTH,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ACTH的名称是 。图中存在的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皮质功能的 调节系统,也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同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也可以通过 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有利于机体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级负反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CTH是由垂体分泌的,故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属于分级调节轴,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3)图中具有GC受体的细胞有 。GC能够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 ,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这是GC提高机体对环境适应能力的作用方式之一。 单核—巨噬细胞、腺垂体、下丘脑肾上腺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分析图示信息,含有GC受体的细胞有单核—巨噬细胞、腺垂体、下丘脑;GC能够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这是GC提高机体对环境适应能力的作用方式之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3. (12分)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是一种DNA病毒,它能入侵神经系统并长期潜伏感染。研究人员对HSV-1的感染机制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在正常个体中,入侵机体的感染性病毒颗粒迅速被清除,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功能。HSV-1侵染时,抗原呈递细胞(APC)能 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体内的APC细胞有 。 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摄取和加工处理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在未被免疫系统完全清除的情况下,HSV-1会侵染上皮细胞,自上皮细胞释放后进一步侵染神经元。已知正常神经元中细胞核至神经末梢的物质运输是通过驱动蛋白沿着微管蛋白运输的,研究人员因此提出,HSV-1需招募上皮细胞中的驱动蛋白,帮助病毒自身运输至细胞核。为验证该假设,研究人员进行了以下实验。①研究人员首先培养HSV-1,实验组用 培养HSV-1,对照组用 培养HSV-1。 ②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的HSV-1分别侵染正常神经元,以 作为检测指标,确认假说是否成立。 ③HSV-1利用驱动蛋白将病毒自身运输到细胞核是由于病毒需要在细胞核内 。 上皮细胞APC细胞神经元的凋亡完成病毒DNA的复制过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解析:①为了验证HSV-1需招募上皮细胞中的驱动蛋白,帮助病毒自身运输至细胞核的假说。研究人员需要首先培养HSV-1,而病毒是专性寄生生物,需要在活细胞中培养该病毒,实验组用上皮细胞培养HSV-1,对照组用APC细胞培养HSV-1。②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的HSV-1分别侵染正常神经元,以神经元的凋亡作为检测指标,确认假说是否成立。③HSV-1利用驱动蛋白将病毒自身运输到细胞核是由于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需要在细胞核内完成病毒DNA的复制过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3)HSV-1通过其衣壳上的P蛋白结合并“捕获”上皮细胞的驱动蛋白。你认为预防或阻断HSV-1对神经元的侵染,有哪些可行的药物研发思路: (请写出一条)。 设法阻断上皮细胞中驱动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实现对病毒侵染的抑制解析:通过其衣壳上的P蛋白结合并“捕获”上皮细胞的驱动蛋白。为了预防或阻断HSV-1对神经元的侵染,可以设法阻断其与上皮细胞的驱动蛋白的结合,因此可以设法阻断上皮细胞中驱动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实现对病毒侵染的抑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感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章末质量检测(三) 免疫调节.docx 章末质量检测(三) 免疫调节.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