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了解作者毛泽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在当时的重要意义。教学目标2.学习运用事理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的论证方法。3.鉴赏文章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新中国建成之后,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不断地摸索前行。有时,还不得不走一些弯路,这就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引。那么,正确的思想,正确的理论,从哪儿来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它解说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科学道理?教学过程二、背景介绍建国初期,部分资本家为了牟取暴利,向国家机构内部派遣代理人,严重地腐蚀了干部,破坏了抗美援朝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为了打击不法资产阶级分子的破坏活动,1952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五反”斗争的指示,要求向违法的资产阶级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斗争。1963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1963年5月,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教学过程二、背景介绍5月20日,草案发布前,毛泽东在这个文件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一大段内容,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的内容,前期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教学过程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的核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其具体内涵主要包括: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它们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在基本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毛泽东思想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②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和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思想、观点,即使是毛泽东提出的,也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③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方面,毛泽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凝聚着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教学过程三、初步感知请运用整体阅读方法,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明确论点(1—6句):人们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第二部分:总分总,分析问题(7—22句): ①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②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③总结并深化: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三部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23—26句):点明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教育的意义,论证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问题时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结构严谨。整体把握请运用整体阅读方法,快速浏览课文,列出本文的提纲,理清文章结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中心论点:人们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二)分析问题:(1)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2)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3)总结并深化: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三)联系实际,点明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教育的意义整体把握请运用整体阅读方法,快速浏览课文,列出本文的提纲,理清文章结构。①提出问题,明确论点(开头六句,三问三答)②存在和思想的关系(紧接二句,对应说明)③物质到精神,存在到思想(以下五句,第一个飞跃)④精神到物质,思想到存在(以下六句,第二个飞跃)⑤正确认识的全过程(以下二句,两个飞跃多次反复)⑥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最后四句,为文缘由和目的)理清思路教学过程四、文本详析1.文中“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明确: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还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教学过程四、文本详析2.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明确: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外界客观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于是就产生了第二次飞跃。教学过程四、文本详析3.一个正确认识的形成,为什么需要经过“这样多次的反复”?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还要受到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即使对于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人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多次的反复”。明确:教学过程四、文本详析4.如何理解“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句话的含意?“代表先进阶级”说明“思想”的阶级性,“正确”说明“思想”的真理性。“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说明这种物质力量的作用,“改造世界”则是“改造社会”意义的更进一层。明确:教学过程四、文本详析5.文中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作者是怎样强调“只能”的?作者用设问句的形式,接连提出三个问题。提问之后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反面一连两次自问自答,否定了关于认识来源的种种唯心主义观点,既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又强调了回答的内容,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义。明确:教学过程五、深入探究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1.语言通俗生动,准确严谨。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2.事理论证,层层深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运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层层深入地论证“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论点。在内部层次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明确:如在论证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时,扣住认识怎样从实践开始,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论证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的中心观点。层层深入,具有令人信服的论证力量。教学过程五、深入探究3.首尾呼应,全篇论述贯通一体。① 开头提出两个疑问“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结尾部分以“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与之呼应。② 前面阐述“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后面说,这些同志对于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与之呼应。③ 而“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的结束语,又是与开头“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紧扣呼应的。读万卷书,提升理论素养;行万里路,见微知著,行稳致远。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的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具体内容为: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知识链接读万卷书,提升理论素养;行万里路,见微知著,行稳致远。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知识链接读万卷书,提升理论素养;行万里路,见微知著,行稳致远。小 结这篇文章高屋建瓴,论述酣畅淋漓。文章观点明确、思想深刻、思路周密、逻辑严谨,展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强大力量。读万卷书,提升理论素养;行万里路,见微知著,行稳致远。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