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标题、结构、形式、逻辑解读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标题、结构、形式、逻辑解读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标题、结构、形式、逻辑解读
目录
一、标题解读
二、结构解读
三、形式解读
四、逻辑解读
一、标题解读
一、标题解读
1.通俗易懂
这篇文章、是要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交给群众,这就需要一个群众一听就懂的标题,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一标题,正符合这个需要。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通俗说法,容易被群众理解,群众都懂。如果说“认识论”,群众就不一定都懂。
一、标题解读
2.设问句
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目的是突出强调,发人深思,引起读者注意。这个设问句提出的问题正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问题,由此引出了本文的中心内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文章的内容回答了标题所提出的问题,文章的标题简明、醒目、的确反映了文章的内容。
3.可接受性
这篇文章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那些到农村去工作的干部,并要他们把这篇文章交给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所以,文章就结合农村中的革命实践,用农民所能接受的话来讲,而不同于写《实践论》那样的哲学论文。
二、结构解读
二、结构解读
1.首尾句式的呼应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首句标题,在提出论点之前,劈面连续几个设问,十分引人注目。把读者引入对正文的思考阅读,大气磅礴,统摄全篇;结尾显示出建设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宏伟抱负,向人们提出告诚时,一连用了六个四言句式,连珠炮式的转出一层,补完题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力量。
二、结构解读
2.主体内容的呼应
正文在论述认识的两个阶段时,前面用了先叙述再概括的方法,后面则用了先概括再叙述的方法,使读者感到变幻莫测,波澜起伏。
小结:全文的结构形式、可谓“凤头、猪肚、豹尾”,起头精警如霹雳炸响,中间如大河奔流浩荡,结尾如余音不绝,久久回荡,回肠荡气,张弛有度。
三、形式解读
三、形式解读
示例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第一部分一笔写了两面,肯定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否定了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天赋的”,是“上帝赐予的”;否定了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是“生而知之”的。明写正面,暗衬反面,构成了中外古今的时空对称和情态对称以及哲学上的两军对垒。
本文是按反映论、过程论、检验论、美育论四个层次来精心结构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并随着内容的发展而改变。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达到了辩证的统一。
三、形式解读
示例2: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第二部分用了审美修辞“五觉通感”——人的眼、耳、鼻、舌、身五觉通感,既读无字之书,合之于社会、历史,弥之于自然、天地、宇宙;又读有字之书,合之于科学、规律,弥之于审美官能的灵敏感、活跃性、统摄力。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了解规律,创造出新的理论,为当前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服务。
这种认识规律和创造新理论的形式,具有求是严谨之美。
三、形式解读
示例3:在社会斗争中……就是辩证唯物的认识论。
指明世界是可知的,否定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的标准观念;指出了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使人的认知不断发展、丰富,用已知去探求未知;指出了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否定了唯心主义的“认识一次完成论”;指出了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和自身,具有目的形态、自然形态、意识形态和反复形态之美。
示例4:现在我们的同志中……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阐明了物质和精神的同一性,提出了对全国人民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树立建设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力量,具有雄浑健举之美。
四、逻辑解读
四、逻辑解读
对同一个“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述,在议论中保持其思维的同一性和确定性。
1.同一律
2.矛盾律
对同一个“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方面,作出不同的判断,并符合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法则,确保其思维的首尾一贯。
四、逻辑解读
在对同一个“认识论”的议论中,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否定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爱憎分明,保持其思维的明确性。
3.排中律
4.充足理由律
对其所提出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概念、判断、理论即思想体系进行了论证,以其充分的理由,高屋建翎,使其思维的论辩有一泻千里之势。
小结:四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推理严密具有大河奔流不可抗辩的逻辑力量。
三、生动
示例1: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
生动的语言能活生生地表现出说话人的语言、声调、感情、神态。
这种庄谐并用的语言收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