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训练58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训练58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有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训练58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基因工程技术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转基因生物及其相关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和利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
B. 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出现营养成分发生改变的现象
C. 社会公众在购买相关产品时应享有知情权
D. 转基因生物有可能被用于制作“生物武器”
2.(2025·浙江嘉兴模拟)生物技术在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安全与伦理问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我国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物的生殖性克隆
B. 生物武器危害大,我国反对生物武器及其相关技术和设备扩散
C. 转基因食品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的安全性问题
D.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和生物安全等
3.(2025·小测卷五十二)下列关于生物武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武器不同于常规武器的是有些具有传染性
B. 历史上生物武器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与伤害
C. 随着医学技术发展,生物武器造成的威胁不断降低
D. 我国对生物武器及其技术和设备的扩散持反对态度
4.中国首例“设计试管婴儿”的父母均为地中海贫血基因的携带者。此前,二人曾育有一女,此女患有重度地中海贫血。为了生一个健康的孩子,用孩子的脐带血帮助姐姐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设计了这个婴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设计试管婴儿”和“试管婴儿”均为有性生殖
B. “设计试管婴儿”往往需要对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
C. “设计试管婴儿”应用了体细胞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
D. “设计试管婴儿”与“试管婴儿”都要进行胚胎选择,但两者选择的目的不同
5.(2025·宁夏石嘴山开学模拟)“三亲婴儿”培育过程的技术流程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培育过程涉及动物细胞培养、细胞核移植等技术
B. 该技术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
C. 卵母细胞捐献者的红绿色盲基因能够传递给“三亲婴儿”
D. “三亲婴儿”同时拥有自己父亲、母亲及卵母细胞捐献者的部分基因
6.马克·波斯特被誉为“细胞培养肉”之父,他从牛的身上提取出一种被称为“肌卫星细胞”的干细胞,将其置于培养基中,让其自行繁殖、生长,直至形成一条细薄的粉红色肌肉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肌卫星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培养时需用胰蛋白酶进行脱分化处理
B.培养过程需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造成危害
C.培养过程需在无菌无毒的环境,添加5%的CO2目的是刺激细胞呼吸
D.若用人的肌细胞培育人造肉可能会带来伦理问题,该技术需严格禁止
7.“三父母婴儿”的诞生一般有两种途径:①从母亲的卵细胞中取出细胞核,并将其注入已经去核的捐赠者的卵细胞内,最后再与父亲的精子进行体外受精;②捐献者的卵细胞与父亲的精子经体外受精形成的受精卵去核后,注入父亲和母亲所形成的受精卵的核。下列关于“三父母婴儿”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外受精使用的培养液与早期胚胎培养的培养液成分相同
B. “三父母婴儿”来自父亲的遗传物质与来自母亲的相等
C. “三父母婴儿”技术可以避免母亲线粒体中的致病基因遗传给子代
D. 若要鉴定“三父母婴儿”的性别可取内细胞团细胞做DNA分析
8.炭疽杆菌造成感染者死亡率极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它能产生两种成分为蛋白质的内毒素。有科学家将该菌的大型环状DNA分子破坏,该菌仍能产生内毒素。下列对炭疽杆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炭疽杆菌合成的内毒素属于次级代谢产物
B. 控制内毒素合成的基因位于炭疽杆菌的拟核中
C. 若将炭疽杆菌用于军事用途或恐怖活动,则属于生物武器
D. 将蜡样芽孢杆菌改造成像炭疽杆菌一样的致病菌需要通过转基因技术
9.(2025·甘肃张掖模拟)下列关于转基因产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转基因产品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安全性评价,符合相应标准后才能推广种植
B. 转基因食品可能是转基因生物本身或其加工产品
C. 转基因农作物产品一定可以增进人类健康
D. 使用转基因大豆加工成的食用油一定要进行标识
10.(2025·四川成都模拟)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在个体、细胞分子水平上研究及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和特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干细胞培养在临床医学等领域前景广泛,但也可能面临安全性问题
B.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生殖性克隆,不符合人类伦理道德
C.转基因生物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
D.生物武器是用微生物、毒素、抗生素及重组致病菌等来形成杀伤力
11(2025·浙江湖州模拟)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安全与伦理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安全问题,应禁止转基因技术发展
B. 生物武器极大威胁到人类生存,应全面禁止生物武器研究
C. 生殖性克隆可挽救人的生命,应在严格监管下进行研究
D. 试管婴儿技术已相对成熟,移植前可对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和基因改造
12.(2025·广东广州模拟)“水稻→褐飞虱→拟水狼蛛”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Bt抗虫蛋白转基因水稻中含有的CrylAb杀虫蛋白可以和目标昆虫肠道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杀虫效应,CrylAb杀虫蛋白可通过食物链转移至褐飞虱和拟水狼蛛体内,并产生富集效应,但不会对其存活、行为带来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褐飞虱和拟水狼蛛肠道内缺乏CrylAb受体
B. 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CrylAb的含量就越少
C. 富集效应的产生和生物体内不含CrylAb水解酶有关
D. CrylAb在褐飞虱体内积累可能带来一定的生态风险
13.(2025·山东滨州模拟)为了解转基因烟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人员以TMV cp烟草品种NC89为实验材料,对转基因烟草外源基因TMV cp漂移到杂草上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随机选取了5株NC89烟草,并在NC89烟草株系及周边随机选取各种杂草,提取DNA,根据TMV cp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电泳结果如图。
注:1为阳性对照,2为空白(阴性)对照,3~7为NC89烟草样品,8~18表示杂草样品。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设置空白对照是为排除实验操作等对结果的影响
B.电泳结果表明TMV cp基因在NC89烟草细胞内稳定存在
C.电泳结果表明烟草中TMV cp基因漂移至周边杂草
D.将TMV cp基因转入其他植物时需要经过安全性评价
14.(2025·山东日照模拟)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某些转基因食品中的DNA会与人体细胞的DNA发生基因重组
B. 将α淀粉酶基因与目的基因一起转入植物,可防止转基因花粉的传播
C. 生殖性克隆是利用克隆技术产生特定的细胞来修复或替代受损的细胞
D. 试管婴儿必需的技术有体外受精、植入前的遗传学诊断和胚胎移植等
15.治疗性克隆对解决供体器官缺乏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流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移植过程中需对卵母细胞去核,这里的核是指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
B. 将图中获得的组织器官移植给个体B,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C. 体细胞在体外培养时需要提供适量CO ,作为体液因子调节呼吸运动
D. 治疗性克隆过程不产生独立生存的新个体,不存在任何伦理道德问题
二、非选择题
16.(2025·陕西安康开学模拟)裕丰303D是抗亚洲玉米螟、耐草甘膦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杂交种。在2021年生产对比实验中,该杂交种平均亩产869 kg(1亩≈666.67 m ),比没有导入外源基因的该品种增产7.5%。回答下列问题。
(1) 转基因玉米培育过程中,常用______技术特异性地快速扩增目的基因,其原理为______。
(2) 培育转基因玉米的核心工作是______。若目的基因经限制酶切开后呈图1所示的黏性末端,所用质粒的T-DNA区相应位置有图2中四种限制酶识别序列,那么选用图2中的______切割质粒,才能将其与目的基因片段高效连接起来。
(3) 将目的基因导入玉米细胞常选用农杆菌转化法,其中转化是指______。将含目的基因的玉米细胞经过______技术可发育成幼苗。
(4) 裕丰303D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生存产生压力,会使害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提高,减弱抗虫效果,为保持抗虫效果,农业生产上可采取什么措施?______。
17.(2025·贵州模拟)研究者通过利用T-DNA随机插入野生型水稻染色体DNA中,导致被插入的基因功能丧失,以此构建水稻突变体库,从中筛选出一株穗粒数异常的突变体A进行实验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用某种限制酶处理水稻突变体A的DNA(如下图所示)后,用DNA连接酶将两端的黏性末端连接成环,以此为模板,利用图中的引物______(填序号)组合进行PCR扩增,目的是扩增出T-DNA插入位置两端的未知序列,反应过程中引物与模板DNA链碱基互补配对结合的阶段是______。
(2) 将T-DNA两端的未知序列与野生型水稻基因组序列比对,确定T-DNA插入了2号染色体上的B基因中,该突变体A的穗粒数及产量明显______(填“低于”或“高于”)野生型,据此推测B基因可能促进水稻穗粒的形成,原因是______。
(3) 考虑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适合选用______(填“不育”或“可育”)水稻株系作为实验材料,选此株系的原因是______。
一、单选题
1. A
2. A
3. C
4. C
5. C
6. B
7. C
8. B
9. C
10. D
11. B
12. B
13. C
14. B
15. A
二、非选择题
16. (1) PCR;DNA半保留复制
(2)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BamHI和HindIII
(3) 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并稳定表达;植物组织培养
(4) 轮作不同抗虫基因作物或保留非转基因玉米隔离带
17. (1) ①③;复性
(2) 低于;B基因被破坏导致功能丧失
(3) 不育;避免外源基因通过花粉扩散到野生种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